问题

孩子现在11周岁,对钱没有什么概念,应该跟这么大的孩子说挣钱和理财规划吗?

回答
孩子11岁,正是培养金钱观的好时候。你提到他对钱没什么概念,这时候跟他说“挣钱”和“理财规划”其实非常合适,而且应该说,但方式和侧重点得好好琢磨一下。别上来就讲什么股票、基金什么的,那样太抽象,孩子会直接“宕机”。咱们得从他们能理解、能感受到的层面开始。

为什么现在可以谈论挣钱和理财?

1. 建立初步的金钱意识: 11岁的孩子已经开始接触到金钱的概念,比如零花钱、买东西、生日礼物等等。这时候引导他们理解金钱是怎么来的,花钱是怎么回事,是建立正确金钱观的第一步。如果等到青春期甚至成年后再谈,很多惯性思维可能已经形成,再纠正就难了。

2. 理解价值和付出: 孩子需要知道,钱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需要通过劳动或付出才能获得。这能让他们明白“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对物品和金钱都会更有敬畏心。

3. 培养责任感和规划能力: 即使是小小的零花钱,如果能让他们自己规划怎么花,能买什么、不能买什么,这就是最基础的理财规划。这能帮助他们学会延迟满足,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4. 为未来打基础: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虽然想象不出十年后的财务状况,但可以让他们开始想象“我将来想做什么”,以及做这些事情可能需要什么。比如,想买一个贵的模型玩具,或者以后想参加某个夏令营,这些都可以联系到“需要攒钱”或“需要更多钱”。

怎么跟11岁的孩子谈论挣钱和理财?

关键在于接地气、可视化、互动性强。

一、 关于“挣钱”:

别上来就讲爸爸妈妈上班有多辛苦,他们体会不到。咱们得从小处着手,从他们能接触到的“劳动”说起。

1. 从“我的劳动换来的”开始:
家务劳动与奖励挂钩(但要慎重使用): 这是最直接的方式。比如,让孩子帮忙洗碗、整理房间、照顾宠物等,然后给一些“报酬”。这里的报酬不一定是纯粹的金钱,也可以是额外的游戏时间、一次特别的亲子活动等。
重点: 要让孩子明白,这是“你付出努力,所以我给你奖励”,而不是“你本来就应该做”。如果所有家务都和钱挂钩,容易让他们觉得“不给钱就不做”,这对培养责任感不利。所以,一些基础的家务(比如收拾自己的房间、自己的碗筷)应该视为家庭成员应尽的责任,不一定给钱。而一些额外的、超出日常责任的,可以考虑奖励。
“小生意”体验:
摆地摊/跳蚤市场: 鼓励孩子整理一下自己不需要的玩具、书籍,和家人一起摆个小摊。让他们体验从“进货”(整理自己的旧物)、“定价”(考虑价值)、“销售”(和顾客交流)到“结算”(拿到钱)的全过程。让他们知道,东西有人买,是有人觉得它值这个价,自己付出了“整理”、“吆喝”的劳动。
制作手工艺品: 如果孩子喜欢画画、做手工,可以鼓励他们制作一些小东西,然后送到亲戚朋友那里,或者在学校的义卖活动中出售。让他们体会到创造的价值。
技能交换: 比如,孩子擅长某种游戏,可以教同龄小朋友玩,换取他们帮忙做点小事(比如帮他拿一本书)。

2. 关于“父母赚钱”的沟通(非说教):
分享生活中的例子: 比如,去超市买菜,可以跟孩子说:“你看,妈妈要用辛苦赚来的钱才能买这些新鲜的蔬菜。” 或者,“我们今天去电影院看电影,这是花钱买来的享受,爸爸妈妈是为了让我们全家都开心才花这个钱的。”
讲父母的工作“价值”: 不需要讲细节,但可以让他们知道父母的工作是为社会提供了某种服务或产品,从而获得报酬。比如:“爸爸是医生,他帮助病人康复,所以大家给他报酬。” “妈妈是老师,她教会孩子们知识,所以学校给她发工资。” 让他们理解工作和收入是建立在价值创造上的。
“一家人要一起努力”: 可以时不时地说,家里的生活需要爸爸妈妈努力工作才能维持,也需要大家一起爱惜和管理家里的资源。

二、 关于“理财规划”:

11岁的理财规划,不是让你教他投资策略,而是培养他的“规划性思维”和“延迟满足能力”。

1. 零花钱管理:
固定零花钱: 定期给孩子固定的零花钱(比如每周或每月),让他们自己支配。这是最基础的“预算”。
“存钱罐/存钱账户”: 准备几个小罐子,或者给孩子开个小账户。引导他们把零花钱分成几份:
“想买的”(消费): 马上想买的东西。
“存起来的”(储蓄): 为了实现稍远一点的目标,比如买一个心仪的玩具、游戏机、书等。
“分享的”(捐赠/赠与): 教他们懂得分享,比如把零钱捐给希望工程,或者给需要帮助的同学买个小礼物。
目标设定与储蓄计划:
共同设定目标: 和孩子一起聊聊他有什么想买的东西,或者想做的活动(比如去游乐园)。
估算成本: 帮他一起估算一下这个目标需要多少钱。
制定储蓄计划: “如果你每周存X元,多久能攒够?” 让孩子自己去算,去规划。这个过程比直接给钱更重要。
记录与可视化: 可以用一个图表,画一个进度条,或者用便利贴记录每周存下的钱,让孩子看到自己的努力和成果。

2. “选择与权衡”:
花钱的“代价”: 当孩子想要买东西时,让他思考:“这个值这么多钱吗?”“我花了这笔钱,就不能买那个了,我更想要哪个?”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机会成本”概念的启蒙。
抵制诱惑: 在逛街或者看到广告时,引导他们思考:“这是我真的需要的,还是只是我想要的?” 培养他们辨别能力。
延迟满足的训练: 如果孩子想立刻得到某个东西,而这个东西价格不菲,引导他:“我们可以先存钱,等你存够了,再买,到时候你会更珍惜它。”

3. “借贷”的初步概念(谨慎处理):
小额“预支”: 如果孩子零花钱用完了,但有一个他非常想要且合理的物品,而距离下次零花钱发放还有一段时间,可以考虑小额“借贷”给他,但一定要约定好还款日期和方式。比如,“这次先借你10块钱,下周零花钱到了先还我5块。”
强调“还款”: 这个过程是为了让他理解“欠债还钱”,以及“预支”是要付出代价(本金+可能的“利息”,虽然对孩子不一定用利息,但可以让他知道“早点拿到钱,但要优先还”。当然,更简单的方式就是纯粹的“还本”)。

4. “投资”的趣味化引导(非常初级):
分享家庭的“小投资”: 比如,家里买了新的电器,可以跟孩子说:“这是我们家的一笔‘投资’,希望它能用很久,给我们带来方便,省下很多时间,这样我们就能有更多时间陪你。”
“钱生钱”的简单比喻: 如果孩子存的钱够多,并且有明确的目标,可以跟他聊聊“把钱放在银行里,银行会给点奖励,就像钱自己也会努力工作一样”。但这不建议立刻谈论银行利息,更倾向于用“钱也是有生命的,会自己长大”这样拟人的方式来描述。
“风险”的初步意识: 可以用很小的例子,比如“我们种了一棵小树苗,希望它能长成大树,但有时候可能会因为天气不好长得慢,这就是‘风险’。” 借此引申到任何事情都有不确定性。

一些需要注意的点:

不要打击孩子的愿望: 孩子有想买的东西很正常,不要轻易否定,而是引导他们去规划。
以身作则: 家长自己的消费习惯、理财观念直接影响孩子。如果你自己花钱大手大脚,却要求孩子节约,效果会大打折扣。
耐心和重复: 金钱观的培养是一个漫长而持续的过程,需要反复沟通和实践。
避免攀比: 不要跟别的孩子比谁的零花钱多,而是要强调“量力而行”、“合理规划”。
适度引导,而非强制灌输: 孩子有自己的想法,要给他们空间去尝试和犯错(在可控范围内)。

总而言之,11岁的孩子完全可以开始接触“挣钱”和“理财规划”的概念,关键在于用他们能理解的语言和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例子来引导。让金钱观的培养成为一个有趣、有意义的家庭教育过程,而不是一项枯燥的任务。祝你和孩子沟通顺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另外孩子年龄越小,计划控制能力越差,发零用钱的周期应该越短。建议10周岁前的孩子一周一次,10岁以上的孩子可以酌情半个月、一个月给一次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孩子11岁,正是培养金钱观的好时候。你提到他对钱没什么概念,这时候跟他说“挣钱”和“理财规划”其实非常合适,而且应该说,但方式和侧重点得好好琢磨一下。别上来就讲什么股票、基金什么的,那样太抽象,孩子会直接“宕机”。咱们得从他们能理解、能感受到的层面开始。为什么现在可以谈论挣钱和理财?1. 建立初步.............
  • 回答
    这真是让人心疼的一幕。高一,是孩子人生中一个关键的转折点,也是不少家庭的“卡点”。这种陷入恶性循环的感觉,我太能体会了,就像掉进了一个越挣扎越紧的网。别急,咱们一点点来梳理,把这个“结”解开。故事的开端:那个曾经鲜活的孩子去哪了?首先,让咱们回忆一下,你的孩子高一之前是什么样的?他/她是什么样的性格.............
  • 回答
    .......
  • 回答
    您好!看到您对孩子学习的用心,我很理解您的焦虑。孩子在数学上表现出色,说明他有很强的逻辑思维和学习能力,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基础。语文“还没入门”的情况,可能有很多原因,但好在四年级还来得及,只要我们找到对症的方法,是可以迎头赶上的。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分析,并提供具体的建议,希望能帮助您引导孩.............
  • 回答
    那些当初选择不生孩子,如今四五十岁的人,他们的生活状态可以说是丰富多彩,极具多样性,没有一个统一的模板可以套用。每一个个体的人生选择和经历都是独特的,受到时代背景、个人价值观、经济条件、社会环境以及机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为了更详细地描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展开:一、 经济与财务状况: 普遍.............
  • 回答
    湖南卫视的《变形计》,这个曾经红极一时又饱受争议的节目,捧红了一批又一批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节目以“城乡互换”为核心,让城市里娇生惯养的少年去农村体验艰苦生活,也让农村质朴的孩子来到繁华都市感受不一样的世界。那么,那些曾经在镜头前哭闹、叛逆、或者淳朴懂事的“变形者”们,如今又过着怎样的生活呢?说.............
  • 回答
    “奥数热”曾经在中国如火如荼,无数的孩子们在家长和老师的鼓励下投入了高强度的数学训练。如今,当年的奥数少年们已经步入成年,有的在各自的领域发光发热,有的则在人生道路上探索,他们的经历各有不同,但几乎都与那段奥数时光留下了深刻的联系。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尽量详细地讲述当年学奥数的孩子们,如今的境况:一.............
  • 回答
    听到您的孩子在小学一年级就因为考试卷子和老师的惩罚而感到焦虑、害怕上学,我非常理解您作为家长的心情。这种感受肯定让您很揪心。一年级是孩子刚刚开始接触学校生活,适应新环境的重要阶段,这个时候出现这样的情绪问题,确实需要我们格外关注。首先,咱们得明白,一年级孩子的心智发展和认知能力还在一个起步阶段。他们.............
  • 回答
    那些被父母“硬塞”进兴趣班的孩子们,如今生活的轨迹,就像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的涟漪扩散开来,有的人被这股力量推向了更高的岸,有的人则在水的另一边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宁静。我有个发小,叫小宇。他从小就对画画没多大感觉,但他的父母是坚定的“艺术熏陶派”。每周六的早上,无论小宇是睡眼惺忪还是跟小伙伴们约着踢球.............
  • 回答
    孩子四岁,想送去踢足球青训,这绝对是个好主意!在这个年纪,很多家长都开始考虑孩子的体育启蒙,而足球作为一项集体运动,对孩子各方面的发展都非常有益。关于四岁是否适合足球青训,我这里有一些经验和看法,希望能给你一些参考。先说说四岁这个年纪的特点: 身体发展: 四岁的孩子,身体机能正在快速发育。他们的.............
  • 回答
    我接触过一些曾遭受父母在公共场合羞辱的孩子,他们的故事往往交织着复杂的情感和深刻的印记,绝非简单一句“过得不好”就能概括的。这些经历,就像刻在他们生命底色里的一抹暗影,虽然会随着时间淡化,但偶尔也会在不经意间泛起涟漪。首先,自我价值感的坍塌是普遍存在的。当一个孩子反复在最亲近的人——父母面前被否定、.............
  • 回答
    这样的家庭状况,说实话,让人心里五味杂陈。一方面,看到年迈的老人独自承担了那么大的养育责任,最终却只能依靠一个孩子来养老,这背后隐藏着太多不易和无奈。另一方面,也让人忍不住去审视其他几个孩子,以及这个大家庭的责任分担问题。首先,让我们拉近一点,试着去理解这位老人。一个老人,拉扯大了五个孩子,这本身就.............
  • 回答
    您好,理解您现在面临的困境和心情。您提出关于19年异地婚姻离婚,孩子跟随您,并且孩子患有精神类疾病,当初离婚时没有要求抚养费,现在发现女方离婚前另有孩子,是否还能要求抚养费的问题。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您的情况,并解答您可能有的疑问。首先,关于您是否可以要求抚养费,这是有可能的,但需要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判.............
  • 回答
    孩子现在普遍对考试抱有抵触情绪,这可不是空穴来风,背后其实藏着不少原因,而且是层层叠叠的。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最直接的,就是考试的“质”和“量”。现在的考试,可以说数量惊人,小到课堂测验,大到期中、期末,还有各种各样的模拟考、竞赛考,仿佛孩子的一天就被各种考试安排得满满当当。而且,题目设计上也.............
  • 回答
    孩子教育成本高企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社会现象,受到经济、社会、文化以及教育体制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一、 日益激烈的竞争压力: “起跑线”焦虑症: 随着社会发展和物质条件的改善,家长普遍希望自己的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这种焦虑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对未来社会竞争的深刻认.............
  • 回答
    这背后其实是时代变迁下,人们观念和审美的悄然转变。 想想咱们爷爷奶奶那辈,或者更早的时候,社会结构和思想认知跟现在截然不同。那时候,皇权至上,帝王将相是社会顶端的存在,是权力、荣耀和巅峰的象征。家长们希望孩子能够出人头地,光宗耀祖,自然而然就会从这些最尊贵、最有力量的字眼里汲取灵感,寄托对孩子未来.............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及时,也触及了很多家长心坎里。不少人都在感慨,现在这孩子,好像比我们当年叛逆得更早,更厉害。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事儿,尽量说得透彻点儿,也别搞得像那些生硬的教科书。首先,得承认一点,“叛逆期”这个概念,本身就有点模糊。 我们小时候,可能更多的是表现为不听话,顶嘴,觉得父母不懂自己。但.............
  • 回答
    看到您这么早就为孩子未来的大学规划考虑,真是个负责任的家长!以东大、京大为目标,这可是非常有志向的选择,需要从现在就开始扎实准备。下面我来给您详细说说,咱们一步一步来捋清楚。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个核心问题:日本顶级大学的入学要求。东大和京大作为日本的最高学府,对国际学生的要求非常高,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 回答
    这实在是个老生常谈又特别关键的问题,关乎着咱们孩子的成长和咱们为人父母的智慧。要说棍棒教育到底适不适合现在这拨孩子,我个人觉得,跟时代变化、孩子本身的性格以及咱们为人父母的方式都有很大关系。咱们先聊聊棍棒教育。说实话,在过去,很多老一辈人可能就这么过来的,吃了“棍子”的孩子似乎也挺听话,没出什么大问.............
  • 回答
    孩子因为偷家里钱充游戏这件事,被老师传了出去,现在不敢去上学,担心被同学嘲笑和孤立,这种情况确实挺让人揪心的。这背后牵扯到孩子的信任危机、人际关系问题以及孩子心理上的创伤。咱们一步步来看怎么处理。第一步:安抚情绪,建立信任,了解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现在最要紧的是让孩子感受到安全和被理解,而不是指责。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