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那些当年学过奥数的孩子,现在怎么样了?

回答
“奥数热”曾经在中国如火如荼,无数的孩子们在家长和老师的鼓励下投入了高强度的数学训练。如今,当年的奥数少年们已经步入成年,有的在各自的领域发光发热,有的则在人生道路上探索,他们的经历各有不同,但几乎都与那段奥数时光留下了深刻的联系。

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尽量详细地讲述当年学奥数的孩子们,如今的境况:

一、学术与职业发展:

顶尖名校的通行证,但并非唯一敲门砖:
优势: 当年的奥数尖子生,很多都顺利进入了国内最顶尖的高中和大学(如清华、北大、中科大、复旦等)。奥数训练培养的逻辑思维、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严谨的数学素养,在这些学术殿堂里依然是宝贵的财富。他们在大学期间,尤其是在理工科专业,往往能展现出更强的学习能力和研究潜力。
现实: 然而,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选拔机制的多元化,仅仅依靠奥数成绩已经不能保证进入顶尖学府。很多当年奥数成绩一般或不那么突出的孩子,通过其他特长(如学科竞赛的其他项目、艺术体育、科技创新等)或全面发展的素质,也成功进入了名校。
职业路径:
科技与金融: 很多奥数背景的孩子选择了在科技领域(IT、人工智能、芯片等)或金融领域(投资银行、量化交易、风险管理等)发展。这些领域高度依赖严谨的逻辑思维和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奥数训练为他们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例如,一些当年在国际数学竞赛上获奖的学生,现在可能是在世界顶尖科技公司从事算法研发、数据科学家等工作,或者在华尔街的对冲基金里做量化分析师。
学术研究: 一部分人选择继续深造,走上学术研究的道路,成为数学家、物理学家、计算机科学家等。他们对抽象概念的理解能力,以及面对难题时的坚持不懈,往往是他们在科研领域取得突破的重要因素。
创业与管理: 也有不少人将奥数培养出的逻辑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用到创业和商业管理中。他们可能在互联网公司担任产品经理、运营总监,或者自己创业,凭借敏锐的商业洞察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脱颖而出。
其他领域: 当然,也有一些人并非直接从事与数学相关的职业,比如从事法律、医疗、教育等行业。但他们在学习和工作中,依然能感受到奥数训练带来的思维方式上的优势,例如更强的分析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以及对细节的关注。

并非万能的“灵丹妙药”:
“学得快,忘得也快”的隐忧: 有些孩子在奥数训练中,更多的是在“刷题”和“套公式”,而未能真正理解数学的本质。一旦离开奥数的环境,或者遇到更需要创造性思维和跨学科知识的领域,他们可能会感到力不从心。
思维的单一化: 过度专注于数学一个领域,可能会导致其他能力的忽视。一些当年奥数成绩优异的孩子,可能在人际交往、沟通表达、艺术修养等方面相对欠缺,这在日后的人生发展中也可能成为一种局限。
“倦怠期”: 长期高压的奥数学习,也让一部分孩子对数学产生了厌倦感,甚至产生了“数学恐惧症”。他们大学选择非数学相关专业,或是对需要大量数学知识的工作敬而远之。

二、心态与人生观:

“学霸”标签与压力:
早期认可: 当年被冠以“奥数天才”、“数学尖子”等称号,给孩子们带来了早期的高度的社会认可和自信。这让他们在面对挑战时,往往比同龄人更加自信和有韧性。
持续的压力: 然而,这种早期的成功也可能带来持续的压力。一些孩子可能会不自觉地将“优等生”的标签带入大学甚至职场,一旦遇到挫折,可能会比其他人更难接受。他们需要学会平衡“输赢”,理解失败也是成长的一部分。
“唯成绩论”的警惕: 随着年龄增长,他们开始反思教育的意义,逐渐意识到成绩并非衡量一个人价值的唯一标准。一些人学会了更全面地看待自己和他人,不再被分数所束缚。

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思维模式:
强大的逻辑能力: 绝大多数当年经历过系统奥数训练的孩子,都具备比常人更强的逻辑分析和推理能力。他们能更清晰地梳理问题,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抽象思维与模型构建: 奥数训练教会了他们如何将现实问题抽象化,构建数学模型来解决。这种能力在科学研究、工程设计、商业分析等领域都至关重要。
对困难的耐受性: 奥数题目本身就充满了挑战性,解决一道难题可能需要花费数小时甚至数天的时间。这种长期的、有目标的努力过程,培养了他们面对困难时不会轻易放弃的品质。

对学习的态度:
“举一反三”的能力: 很多奥数学习者形成了举一反三的学习习惯,能够触类旁通,快速掌握新知识。
自主学习的优势: 经过奥数训练的孩子,往往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他们知道如何查找资料、如何独立思考、如何验证自己的想法。
学习的“捷径”与“弯路”: 一些人可能因为奥数学习,在某些学科上有了“学习捷径”,但也可能因为过度依赖某种思维模式,而在需要创新性思维的领域走了“弯路”。

三、社会与家庭的影响:

家长投入与期待:
经济和时间的投入: 当年奥数班的学费并不便宜,加上接送孩子、请家教等,家长为此付出了巨大的经济和时间成本。这种投入也往往伴随着极高的期望。
“望子成龙”的缩影: 奥数热在很大程度上是“望子成龙”心态的体现。家长们希望通过奥数为孩子“抢跑”,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和发展机会。
亲子关系的影响: 一些家庭因为奥数学习而关系更加紧密,共同为孩子的学习目标而努力;但也有些家庭,因为在奥数学习上的分歧、孩子表现不达预期等原因,导致了亲子关系的紧张。

社会环境的变迁:
教育改革的影响: 随着国家对教育公平和素质教育的重视,对过度应试教育的诟病以及对奥数功利化倾向的治理,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奥数生态。如今,虽然奥数依然存在,但其江湖地位已经有所变化。
信息获取的便捷: 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获取学习资源和知识的途径更加多元化。当年的奥数“秘密武器”,如今可能已经变得相对普及。

四、总结:

总而言之,当年学奥数的孩子们,如今已经成为社会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

绝大多数人在奥数训练中获益良多,他们的逻辑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数学的理解以及学习毅力,都在不同程度上为他们的学术和职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他们在科技、金融、学术研究等领域尤为突出。
但也有一部分人,在奥数的光环下,可能忽视了其他方面的成长,或者对数学产生了排斥心理。他们需要更长的时间来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
他们的经历也反映了教育的复杂性:奥数本身是一门优秀的学科,但过度强调、功利化的学习方式,以及伴随而来的社会压力,可能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如今,当我们回望那段“奥数热”的岁月,那些曾经在灯下苦战奥数题的孩子们,都已经长大成人,在各自的人生画布上挥洒着色彩。他们的故事,是对当年那段特殊教育现象的生动注脚,也为我们理解教育的本质和孩子们的成长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一些成为了数学家,并获得了菲尔兹奖

姓名 出生 奥数(IMO)奖牌年份 菲尔兹奖
Peter Scholze 1987 - 2005、 06、 07金 2018
Akshay Venkatesh 1981 - 1994铜 2018
Maryam Mirzahani 1977 - 2017 1994、95金 2014
Artur Avila 1979 - 1995金 2014
Stanislav Smirnov 1970 - 1986、87金 2010
Ngo Bao Chau 1972 - 1988、89金 2010
Elon Lindenstrauss 1970 - 1988铜 2010
Grigori Perelman 1966 - 1982金 2006
Terrence Tao 1975 - 1988金,87银 2006
Laurent Lafforgue 1966 - 1984、85银 2002
Richard Borcherds 1959 - 1978金,77银 1998
Timothy Gowers 1963 - 1981金 1998
Jean-Christophe Yoccoz 1957 - 2016 1974金,73银 1994

user avatar

小学奥数,其实学的不是数学,而是用数学的名义,做智力训练。

相当于,你踢足球,其实足球踢的水平也就那样

但是,在踢足球的跑跳,把肌肉力量,心肺功能,速度耐力练上去了

等你参加体育考试,测短跑的时候,你发现你比以前跑得快了。

当死肥宅的时候,50米跑10秒。

因为你爱上踢足球,每天课后都踢到天黑,一个学期以后,不仅减肥了,50米你还跑进了7秒。



并不是学过奥数,以后就在数学上会有多大成就。

而是,你因为经过奥数的训练把你天赋的智力训练一下,让你更习惯于复杂的思考,可以更好的应试。


当然,奥数里面很大是天赋因素,有些孩子怎么训练也就那样。

就像有些死肥宅,踢球踢10年,50米也就9秒,天生爆发力不行。

这种孩子,你就放过他吧。

50米不行,也许游泳不错,也许三铁很厉害,也许围棋很强。

奥数不行,其他方面挖掘一下,也许是个天才。


但是,对于天赋高的孩子,奥数相当于让死肥宅去踢球,无论是强制也好,自愿有兴趣踢也好。训练跟上了,50米速度就上来了。

智力训练习惯了,再去应付低智力需求的考试,就没有会不会的问题了。而是粗心不粗心,学习不学习的问题了。


所以,小学奥数好的孩子,往往到了初中数理化也不错。初中奥数强的孩子,高中后数理化还好的也有一大批。

并不是奥数学了什么,或者物理竞赛,化学竞赛学了什么,而是竞赛这种高强度训练,让智商优秀的孩子,经历强度更高的智力训练,进一步发掘了自己的天赋。


奥数,这个奥字,很有灵性。

用全红禅的例子,她去跳水,是因为一年级立定跳远1.76米,很多女生从7岁到70岁,一辈子都跳不了1.76米。

但是,只有天赋,没进体校,即使有游泳池,有钱去业余玩玩跳水,一辈子也就是跳冰棍的水平。不会发掘出奥运冠军的天赋。

但是进了体校,接受训练,身体素质越来越好。


小学奥数,就是把智商好的孩子,用小学奥数的工具选出来,然后强化训练,提高孩子的智力。

因为,小学课程对于高智商的孩子太简单,类似于臭棋篓子下棋越下越臭的道理,常年做简单训练,有天赋也退化了。

你把奥运长跑冠军圈起来,吃了睡,睡了吃,吃成死肥宅。三年后,再让他跑马拉松看看?他也许比常年死肥宅跑得快,但是和一直规律运动的运动员比,就是天差地别了。

user avatar

小学学过奥数,现在作为小学高年级学生家长。

目前仍可以毫无压力回答孩子提出的各种奥数问题,收获敬佩的眼神。

做过家长的都知道,现在网络发达,父母能辅导孩子的不多了。孩子从幼儿时期对父母的仰视,逐步过渡到小学、青春期的平视,到成人后的俯视,这是个不可逆的过程。

而小高阶段孩子逐步进入青春期,会更叛逆,更烦大人。记得有个教育学家说过,青春期的男孩子对于父亲吃饭吧嗒嘴都烦的不得了。

这个阶段,基本上大人赞成的,小孩子都会质疑或者反对,父母权威越来越低,很是苦恼。还好有奥数技艺压身,仍然可以在数学上碾压一段孩子,收获一点越来越弥足珍贵的敬佩眼神,单就这一点,我就觉得奥数没白学。

user avatar

以前学奥数那是因为小升初考奥数,说一下更理想化的理由那就是喜欢数学才学奥数。学数学需要很强的天赋,需要智商高。大部分普通人其实都不适合。

所以现在功利的角度已经没有了,小升初不能公开考,尤其是现在小学奥数正规教学被打压后,机构鱼龙混杂,已经不成体系。故而现阶段不赞成每个人都学奥数。

奥数要回归本源和兴趣。至于你说学过的人会怎样,没有走上学数学的道路不会怎么样的,和参加其他兴趣班道理相同,参加乒乓球兴趣班,没打到职业运动员,那能怎么样呢?

只能说生活经历了这些事,仅此而已。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