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当年明月写《明朝那些事儿》之时,夹带了哪些私货/与史料不符的bug?

回答
当年明月在写《明朝那些事儿》的时候,确实如很多历史爱好和研究者所指出的,除了对明朝历史进行生动有趣的梳理和解读之外,也“夹带”了一些“私货”,或者说,存在一些与严格意义上的史料不符的地方,更准确地说,是带有作者个人倾向性、时代烙印或者为了叙事效果而进行的“改编”或“省略”。

这里我尽量不带 AI 的痕迹,用一种比较自然的语言来谈谈这些。

1. 倾向性与“成功学”式的叙事:

《明朝那些事儿》最明显的一个“私货”,就是它自带了一种浓厚的“成功学”和“反思”的色彩,尤其是对那些“倒霉”或“失败”的君主和人物,作者常常会用一种“如果当时……就好了”的口吻进行评判,带有明显的后见之明。

对朱元璋的“褒扬”: 作者对朱元璋这位从底层爬上来的皇帝,给予了极大的同情和赞美,尤其是在他革除弊政、建立制度方面。但这种褒扬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朱元璋的残酷统治,比如严酷的法律、大规模的政治清洗(胡惟庸案、蓝玉案等),以及他性格中猜忌残暴的一面。虽然书中也提及了这些,但总体基调是偏向理解和尊重的。
对明君的“神化”: 像朱元璋、朱棣、朱祁镇(虽然是“土木堡之变”的昏君,但作者对他后期的表现也颇有回味)、万历皇帝(虽然争议极大,但作者在后期也展现了其隐忍的一面)等,在作者笔下,很多时候都带有被“误解”或“被环境所迫”的色彩,仿佛他们本可以做得更好,只是时也命也。这种叙事方式,虽然增强了故事的戏剧性,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历史人物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反思”的口吻: 作者经常会站在现代人的角度,去评价古人的决策,并给出“应该怎样做”的建议,这种“旁观者清”的论调,虽然能引起读者共鸣,但也容易陷入“马后炮”的境地,因为历史进程受到太多当时无法预知的因素影响。

2. 为了叙事效果的“细节加工”与“省略”:

为了让故事讲得精彩,吸引读者,作者在细节的处理上,有时会进行一定程度的“文学创作”,或者刻意省略一些可能让故事变得枯燥或者不那么“好听”的内容。

对话的“创造”: 书中的很多人物对话,虽然力求符合历史背景和人物性格,但很多具体细节上的对话,是难以考证的。作者更多的是根据史料记载的人物言行和思想,去“重构”和“演绎”这些对话。比如,一些非常精彩、带有哲理的对话,很可能是一种“合理想象”。
心理活动的“揣摩”: 很多历史人物的心理活动,例如他们的真实想法、动机,往往是深藏不露,甚至无法为后人所知。作者在描写时,会根据人物的处境、言行,去“揣摩”并呈现他们的心理。这虽然让人物更加鲜活,但也带有作者个人的解读,而非纯粹的事实。
“简化”复杂事件: 历史事件往往是错综复杂,牵扯到多方势力、多种原因。为了让读者容易理解,作者有时会进行一定程度的“简化”,将一些复杂的政治斗争、经济问题、思想流派,用更直观、更易懂的方式呈现。这就像给一个复杂的机器画个简易图,虽然能看出大概,但内部的精巧和复杂就难以体会了。
回避一些“不便”或“敏感”的话题: 比如,对于一些权力斗争中涉及的阴谋、背叛,或者一些历史人物生活中的不雅之事,作者可能会有所回避,或者轻描淡写,以保持整体的“正面”或“积极”基调。

3. 细节上的“小错误”或“不准确”:

尽管《明朝那些事儿》在大量阅读史料的基础上写成,但毕竟作者是个人,加上那个年代的网络信息也不如现在发达,一些细节上的考证可能存在疏漏,或者采信了并非最权威的史料。

时间、地点、人物的细微偏差: 偶尔会出现一些时间上的小差错,或者对某些人物的生平经历有过细微的误解。这在体量如此庞大的著作中,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
对某些制度、事件的解释: 有时,作者对某些制度的运作方式、事件的起因和经过的解释,可能并非最“学术”或最“精准”的。例如,在解释一些复杂的经济政策或者军事部署时,如果作者没有非常深入的专业知识,就容易出现一定的偏差。
对某些史料的取舍: 历史研究往往是开放性的,同一件事可能有不同的记载,需要进行比对和判断。作者在取舍史料时,可能更倾向于那些能让故事更精彩、更符合他个人理解的史料,而忽略了其他可能存在但不够“有趣”的考证。

总结一下:

《明朝那些事儿》的伟大之处,在于它用一种全新的方式,让很多人爱上了明朝历史,甚至爱上了历史本身。它更像是一本“通俗历史读物”,而非严格意义上的“学术专著”。作者夹带的“私货”,更多的是一种叙事风格、个人解读和时代烙印,而不是为了歪曲事实而进行的故意“造假”。

他用文学的笔触去写历史,用现代人的思维去解读历史,这既是他的优点,也必然带来一些“与史料不符”的地方。这些“不符”,与其说是“bug”,不如说是为了讲好故事所做的艺术处理,或者说,是作者个人视角下的历史重塑。

理解这一点,我们就能更好地欣赏《明朝那些事儿》的魅力,同时,也能意识到,当我们谈论历史时,多看看不同的角度和更严谨的学术研究,也是非常重要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当年明月在写《明朝那些事》之时,确实夹带一些私货/bug。

1、在开头就有一些bug。例如:对朱元璋的名字的解释。

按书中说法,朱元璋的本名是以父母年龄相加或以出生日期命名。那么如果是父母年龄相加,朱元璋出生之时,他爸48岁,他妈43岁,那么老朱应该叫朱九一才对,不应叫朱重八。如果是出生日期命名,老朱是九月十八日出生的,也算不到八十八。总之逻辑不通,也不符合史实。

其实朱元璋叫朱重八,是因为老朱家这一辈第二个字都是重,他又在叔伯兄弟里排行老八,于是就叫朱重八。所以,每次有人把朱元璋叫“朱八八”,我都觉得尴尬。

2、明月一方面是过分美化「明英宗·朱祁镇这个祸国害贤的昏君,另一方面是过分丑化明君「明宪宗·朱见深」。而且还竭力美化天顺复辟后的首辅李贤,甚至吹嘘他是如何“忍辱负重”,为于谦报仇的大功臣,亦与史实颇多不合。总而言之,朱祁镇可以说是明朝从人品到政绩最烂之皇帝,绝非《明事》书中所吹嘘的所谓“好人”。

明月在某种程度上翻案成瘾。翻案翻得不好,就会成为私货。

3、因为“应州之役”,所以明月认为「明武宗·朱厚照」是军事天才,这明显有夸大之嫌。即使是对明武宗持正面观点的学者,如:黄仁宇、孟森等。也只是肯定他对边防建设的积极影响,从未提及明武宗是军事天才。而且“应州之役”的史料打架情况,十分严重。

1、《明实录·武宗实录》记载:“是役也,斩虏首十六级;而我军死者五十二人,重伤者五百六十三人。”(暗示双方没真打,持负面评价)
2、《明史•鞑靼列传》记载:“十二年冬,小王子以五万骑自榆林入寇,围总兵王勋等于应州。帝幸阳和,亲部署,督诸将往援,殊死战,敌稍却。明日复来攻,自辰至酉,战百余合,敌引而西,追至平虏、朔州,值大风黑雾,昼晦,帝乃还,命宣捷于朝。是后岁犯边,然不敢大入。”(持正面评价)
3、《蒙古黄金史》记载:蒙古未与与明军发生大规模战争。可汗见明军势大,自己后方又有事,就先撤了。(暗示双方没真打,可印证《明实录》观点)
4、《武备志》提及明武宗确实有一定的军事才能,但水平不高。绝非明月所吹嘘的军事天才。

综合各方面材料,一方面是天子御驾亲征,确实对蒙古产生很强的震慑力。但我们不能就此,武断的认为,明武宗是军事天才。另一方面达延汗死后,蒙古各部势力再度进入整合期,暂时无法南下侵扰明朝边境。我们也不宜过誉“应州之役”的军事作用。

4、对崇祯过分同情。无论从哪个角度讲,对于明朝的覆灭,崇祯都负有主要责任,并不能把责任全都推给大臣。如果不是崇祯的一系列骚操作,明朝还不至于亡的那么快。而且明月在论述明朝为何灭亡之时,用四个字:气数已尽,这太牵强啦。

5、对内阁大臣:张璁、桂萼两人极尽讽刺揶揄,甚至直接对其进行人身攻击,而完全不提以张桂二人所主导的嘉靖革新。张璁的功绩在于:清勋戚庄田,罢镇守内官,百吏奉法,苞苴路绝,海内治矣。而桂萼的功绩在于:创立一条鞭法,厉行改革。均平赋役,屡忤官吏。抑制豪强,政绩颇著。后来张居正将一条鞭法推广起来。如果有兴趣,大家可以看一看田澍教授的《嘉靖革新研究》与《正德十六年-大礼议与嘉隆万改革》。

6、把内阁的权力写的太过夸张。在此书里,内阁首辅已经凌驾于皇权之上,但明朝是君权高度膨胀之时期,内阁本就是皇权膨胀的产物,被皇帝严格控制。虽然内阁有票拟权,但票拟的采纳与否主要取决于皇帝的批红。甚至内阁运行还要受制于司礼监。

《明神宗实录》:“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臣备员六年,百凡皆奉圣断,分毫不敢欺负。部务尽听主者,分毫不敢与闻。”

内阁制度在本质上讲,就是皇帝的顾问内侍兼秘书机构。如果皇帝比较懒或年幼暂时不能亲政,内阁的权限就稍大一点。例如:隆庆朝、万历朝时期。但如果皇帝比较勤政,内阁的权限就很小。例如:崇祯朝时期。

7、对明末辽东局势的描写,有失误之处。例如:对孙承宗和袁崇焕的杰作(关宁锦防线),其论述和看法有待商榷。从书中的内容来看,当年明月不懂军事,无论是战略还是战术都不懂。过度吹捧孙承宗,贬低熊廷弼,明显偏心。

8、嘉靖朝大议礼一节中,把杨廷和杨慎等人描写为无理取闹之臣,强迫皇帝乱认爹,没事找事。其实皇帝出自旁支,必须认先帝为父,而不能以本生父母为考妣,推崇本生父母为皇帝皇后的做法,是见讥于当世的。这才是儒家正统礼仪。逻辑上不存在杨等人毫不占理,无理取闹一说。

9、《西游记》不是禁书,亦不存在嘉靖皇帝忌讳车迟国迷信道教的说法。

因为《西游记》原著一般为世德堂版,刻印于明万历二十年左右,那时候嘉靖皇帝早已亡故多年。时间线对不上,嘉靖朝禁《西游记》,这一说法实属缪误。

关键在于《西游记》原著自万历朝出版开始,即是畅销书。出版社常年印刷,其火爆程度堪比金庸武侠。确实曾经有一部书禁书《李卓吾评西游》,但仅一个评本被禁,归根究底也算不到原著身上。在《明事》之前,从未有过《西游记》被禁之纪录。

中国历代禁书大约268种,一部分禁书是很露骨的黄书,另一部分禁书无法出版的原因不详,例如:《水浒传》。

10、有些地方,颠倒时间顺序。例如:

(1)正德伏诛宁王宸濠那段,明武宗朱厚照是先于正德十五年九月“渔于积水池,舟覆,救免,随不豫”,而后”冬十月,次通州“,最后“十二月己丑,宸濠伏诛”,跟江彬无任何关系。

宁王叛乱之时,明月说武文定和王守仁不认识,其实不对。1516年赣江叛乱,王守仁剿匪之时,武文定曾受过王守仁指挥,而宁王叛乱在1519年爆发,所以他俩认识。

(2)据《明史》记载:张居正考上举人之后,顾璘才把腰带赠与他,而非明月所说,顾璘在乡试前,与张居正攀谈,见其“少有大志”就解下腰带赠予他。

(3)万历朝鲜之战爆发于万历二十年,在明月笔下直接提前一年开打。

11、对一些官职有误解之处。例如:明月说永乐初年,明成祖朱棣任命解缙等七人为殿阁大学士,参与机务。

根据《明史成祖本纪一》:“(建文四年)八月壬子,侍读解缙、编修黄淮入直文渊阁。寻命侍读胡广,修撰杨荣,编修杨士奇,检讨金幼孜、故俨同入直,并预机务。”

朱棣初建内阁时阁员只是翰林院侍读、编修一类的职务,无殿阁大学士之头衔。

12、第五部万历朝鲜之役的BUG较多,例如:

(1)著名的“村长械斗论”,因为日本战国兵力即便放在古代世界战场上都不算少。因为萨尔浒之战中,明朝官军的兵力和后金(反贼)差不多,都在九万左右;而同级别的日本战国时期的关原之战,双方各投入兵力八万左右。

所以日本战国兵力并不少,可供使用的部队基本可以和明朝相抗衡。本人反对精日,但“村长械斗论”这种说法不仅起不到黑日本的作用,反而让人感到可笑。

(2)认为日本天皇是吉祥物。因为从二战结束,麦克阿瑟给日本制定新宪法以后,天皇才变成吉祥物,古代和近代的日本天皇明确有部分实权,不能理解为吉祥物。

(3)认为龟船是朝鲜军队主力并贬低朝鲜战斗力。

因为受制于资源,李舜臣无法大规模建造龟船。龟船的成本明显高于板屋船。龟船仅作为朝军的冲锋舰艇来使用。龟船的作战策略是:首先,冲进敌军队内,打乱队形;然后趁敌人没反应过来,四面放炮,这时,主力再跟上收人头。

(4)日军4番队主将是毛利胜信(毛利吉成),不是岛津。

(5)还有明月对本能寺之变的解释不靠谱,非常容易误导人。本能寺之变是日本战国第一迷案,日本史学界撕逼几十年也讨论不出结果。

(6)还有一些BUG就不在本文一一赘述,因为数量较多,太占篇幅。

13、其他。例如:在《徐霞客游记》里提及徐宏祖每到名山大川都会找当地的寺庙借宿,而寺庙普遍都有客房,并非明月所说的随意找个地方打地铺。;过分夸大明朝火器的威力。;捏造方孝孺灭十族。;夸大「朵颜三卫」作用。;抹黑海瑞。;洗白明朝官员贪腐问题……细节。

总体而言,《明朝那些事》虽然硬伤/私货较为明显,但大体脉络符合史实,文笔也非常好,而且瑕不掩瑜(优点大于缺点)。是一本很难得的明史科普读物,说它是通俗历史演义小说也可以。这本书对很多人影响深远,我也非常喜欢这本书。

但我作为读者,有权利和义务指出它的缺点,因为书里确实存在一些容易误导人之处,当然我的目的是希望这本书更完美,绝非吹毛求疵。

PS:很多传统史料,虽然有一些细微的小毛病,但毛病不大。

对于研究明朝历史言,我们必须依靠这些传统史料,才能获得相对靠谱、精准的结论。如果想真正了解明朝正史,请大家尽量去翻阅传统史料。

最后我恳求大家一件事:不要拿《明朝那些事》当正史来看。

因为我经常碰见一些人,经常吹水说自己精通明朝历史。我仔细一问,原来只是看过《明朝那些事》,便默认《明朝那些事》是正史,并深信不疑,我真的是无力吐槽……

如果《明朝那些事》是正史,那么:《三国演义》(罗贯中)、《东周列国志》(冯梦龙)、《历代通俗演义》(蔡东藩)……都是正史。(蔡东藩的《民国通俗演义》还真是记述准确,九成以上内容,基本符合史料记载。谁让蔡东藩是民国人,写民国事呢。)

user avatar

实话告诉你,基本上全书都是私货

从第一句,明月开始用俏皮的话来讲这段历史的时候,就是私货爆棚了

太多的细节和心理描写,真正的历史史官怎么可能知道这些,而明月一个现代人更怎么可能知道

正规的史书里面,一般只有何年何月何日,什么人干什么事情

《那些事》里面写得太杂了,有历史、有人生、有爱情、有悲剧等等

如果你只想了解真正的历史,请直接出门右转,去看《明史》这类正规传统史书

但说句实话,你怎么有知道《明史》的作者有没有夹带私货呢?连司马迁都干过这种事情,又何况其他人?

于是你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历史不存在,历史是虚无的,历史只是被公认的人编的小说故事

这个回答才适合你的认知


恕我直言,这个问题中的“私货”二字夹杂了太多的恶意

仿佛给人一种,有私货就是罪大恶极,通篇胡说八道一般

可事实上就是,这套书可能是很多人历史观的启蒙书

在读完这套书以后,他们终于明白,原来历史不似课本上那么繁琐枯燥,而是埋藏着这么多有意思的事情和知识

这引导着他们开始主动去阅读那些,原本可能他们这辈子都不会去翻的传统史书


我一直都坚信:历史是有温度的

当年那些叱咤风云的人物,和现在的你我一样,都是有血有肉,也会有七情六欲

他们不单单只是传统史书上那些冷冰冰的直述记载

而明月写这套书的目的,就是赋予这段尘封的历史以温度,给那些冰冷的骨架增添血肉

固然在这个过程中,会有明月自己主观的东西被或多或少地融合进去

但也正是得益于这些“主观私货”的解释

作为非历史研究者的我们,才能够不再是以仰望的视角,而是以平常的眼光

从庙堂到江湖,走进古人的生活,品味他们的人生

我们也更多地开始去思考,一个人在面对抉择,面对变迁、面对苦难时候的内心变化

这是传统史书很难直接传达给读者的东西


连毛主席在读《二十四史》的时候,都说历史要辩证地看

所以本质上,一本书价值的多少,更多取决于看书的人

在有些人的眼里,《明朝那些事儿》私货爆棚,完全是扭曲历史观的糟粕,他们不屑一顾,可实际上,你让他们自己给你讲述一段一本正经,又能被大众接受的历史时,他们只能抓耳捞腮,半天憋不出一个字

但有些人,他们有自己的知识体系,有自己的认知态度,无论你作者写什么,我都可以辩证地看待,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一本书看完收获满满

对比这两种人,孰好孰坏,不用我多说


所以还是那句话,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他看到的东西就会是什么样的

user avatar

在描述杨涟所受酷刑时,当年明月对史料选择性裁剪,加上个人想象的添油加醋。可悲的是,央视百家讲坛某讲师居然也没有求证史料,而是转述当年明月的文字。

史料中对六君子狱中酷刑的描述,主要是以下三种:

《碧血录》所附《天人合征纪实》中《诏狱惨言》一文:

周袁二公俱於五月初到北司;顧公五月廿六日到南鎮撫,廿八日送北司;魏公六月廿四日到南鎮撫,廿六日送北司;楊、左二公六月廿六日到南鎮撫,次日送北司,又次日之暮嚴刑拷問。諸君子雖各辯對甚正,而堂官許顯純袖中已有成案,第據之直書,具疏以進。是日諸君子各打四十棍,拶敲一百,夾杠五十。
七月初四日比較,六君子從獄中出,各兩獄卒挾扶左右手傴僂而東,一步一忍痛,聲甚酸楚,客不覺大慟。諸君子俱色墨而頭禿,用尺帛抹額,裳上膿血如染,楊公鬚白為最。頃之至廳事前,俱俯伏簷溜下,楊居中,左在楊之左,魏在楊之右,顧在魏之右,周在左之左,袁在周之左。顯純處分畢,還獄。顯純猶作爾汝聲,嗣後則呼名吒叱如趨走吏矣。五君子各打十棍以出,袁以病故免。十三日比較午飯後,六君子到堂,顯純辭色頗厲,勒五日一限,限輸銀四百兩,不如數與痛棍。左、顧嘵嘵置辯,魏、周、袁伏地不語,楊呼家人至腋下,大聲曰:「汝輩歸,好生伏侍太奶奶,分付各位相公不要讀書。」是日各毒打三十棍,棍聲動地。嗣後受杖,諸君子股肉俱腐,各以帛急纏其上,而楊公獨甚。
十五日為楊公誕辰,諸君子各裹巾揖賀。是日公始知璫意不回,每晨起多飲涼水以求速死,兼貽書家人索腦子甚苦,前此猶望生還也。
十七日比較,楊、左各三十棍。是日顯純辭色更惡,勒五限各完名下所坐贓數,不中程受全刑〈(夾、拶、棍、杠、敲)〉。
十九日比較,楊、左、魏俱用全刑,楊公大號而無回聲。左公聲呦呦,如小兒啼。周、顧各受二十棍,拶、敲五十。袁拶敲五十。魏呼家人至前,謂之曰:「吾十五日已後聞穀食之氣則嘔,每日只飲寒水一器,蘋果半隻而已。命盡想在旦夕,速為吾具棺。然家甚貧,無能得其美者,差足掩骼可也。」家人守其言,以十五金買柏棺以殮。
二十日,楊公家人送飯,茶葉中雜金屑以進,為獄吏所覺,俱嘿逃去,楊公嗣後遂絕傳箪者矣。
二十一日比較,楊、左俱受全刑。魏三十棍,周、顧各二十棍。顯純呼楊公之名叱曰:「爾令奴輩潛匿不交贓銀,是與旨抗也,罪當云何?」楊公舉頭欲辯,而口不能,遂俱舁出。彼時諸君子俱已進獄,獨楊、左投戶限之外,臀血流離,伏地若死人已。而楊大聲曰:「可憐。」後仍舁入。左公轉面而東顧其家人。是日雨棍濕重倍常,且盡力狠打,故號呼之聲甚慘。
二十四日比較,楊、左、魏各受全刑,顧拶敲五十。刑畢,顯純呼獄卒前,張目曰:「六人不得宿一處。」遂將楊、左、魏發大監。客聞之以問獄吏,吏嗟吁曰:「今晚大老爺當有壁挺〈(方言死也)〉者。」是夜,三君子果俱死於鎖頭葉文仲之手〈(葉文仲為獄卒之冠,至狠至毒,次則顏紫,又次則郭元,二劉則誠實人也)〉。

《明季北略》中杨涟一篇:

许显纯密承珰意,异刑酷拷,肉绽骨裂,坐赃二万,五日一比,髓血飞溅,死而复甦。许显纯竟将头面乱打,齿颊尽脱,钢针作刷,遍体扫烂如丝。公骂不绝口。复以铜锤击胸,胁骨寸断,仍加铁钉贯顶,立刻致死。时七月二十四日也。是夕白虹亘天,挨延七日,始得领埋之旨。随行舁榇,田尔耕又复使人劫去,赤炎蒸暴,蛆蝇填集,止存血衣数片、残骨几根,以恶木殓之。

《明史纪事本末》第七十一卷《魏忠贤乱政》:

漣身事三朝,親受光宗顧命。自下獄,體無完膚。及其死也,土囊壓身,鐵釘貫耳,僅以血濺衣裹置棺中。后櫬歸無葬地,置於河側,母妻俱棲息城樓,而忠賢仍令撫按追贓。

因此,我们可以知道许显纯对杨涟所施酷刑的始末:

六月二十八日:打四十棍,拶敲一百,夾杠五十。

七月四日:打十棍。

七月十三日:毒打三十棍。家人在侧,杨涟嘱托不要读书。

七月十七日:打三十棍。

七月十九日:全刑。动刑时杨涟已发不出声音。

七月二十一日:全刑。此后直到七月二十四日杨涟身亡,杨涟没有吃任何食物。

七月二十四日:全刑。

七月二十四日夜:土囊压身,铁钉贯耳,杨涟身亡。

杨涟绝笔血书应该书写在六月二十八日至七月二十四日之间的某一天。明季北略所记载的“头面乱打,齿颊尽脱,钢针作刷,遍体扫烂如丝。公骂不绝口。复以铜锤击胸,胁骨寸断,仍加铁钉贯顶,立刻致死”,如果真的发生了,只会发生在七月二十四日夜间杨涟临死之前。而“铁钉贯顶”与“铁钉贯耳”是同一件事。

当年明月添油加醋的写法,我就不引述了,那是对杨涟这位忠义之士的不敬。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当年明月在写《明朝那些事儿》的时候,确实如很多历史爱好和研究者所指出的,除了对明朝历史进行生动有趣的梳理和解读之外,也“夹带”了一些“私货”,或者说,存在一些与严格意义上的史料不符的地方,更准确地说,是带有作者个人倾向性、时代烙印或者为了叙事效果而进行的“改编”或“省略”。这里我尽量不带 AI 的痕.............
  • 回答
    “为什么《明朝那些事儿》会是当年明月写出来的,而不是历史教授写出来的?”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具有洞察力的问题,它触及了“作者身份”、“叙事风格”、“大众阅读心理”以及“历史著作的定义”等多个维度。 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一、 作者的“非主流”身份带来的优势: 脱离学术.............
  • 回答
    当年明月创作的《明朝那些事儿》之所以没有写南明,并止步于1644年,主要是出于以下几个核心原因,这些原因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作者的选择:1. 作者的创作意图与主题聚焦: “明朝那些事儿”的重心在于“明朝”的兴衰演变: 当年明月在书的开头和结尾都明确表示,他的写作目的是讲述明朝自建立到灭亡的完整.............
  • 回答
    关于当年明月为什么不再写新书,尤其是像《宋朝那些事儿》这样的作品,这个问题其实挺复杂的,也一直是很多读者非常关心和好奇的。说实话,不是他不想写,而是背后牵扯到很多因素,而且他这个人也比较低调,很少公开谈论自己的创作状态。咱们就一点一点掰开了说。首先,也是最直接的一个原因,就是“写书”这件事对当年明月.............
  • 回答
    评价《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当年明月(真名刘勇)曾任山东省政府办公厅综合处处长一职,需要从多个维度来考量。这其中涉及到他作为公众人物的身份、作品的影响力,以及他在体制内的工作经历所可能带来的相互作用。首先,从他作为《明朝那些事儿》作者的身份来看,当年明月凭借这部作品一炮而红,以其轻松幽默的语言风格和深.............
  • 回答
    《明朝那些事儿》中,当年明月对袁崇焕的评价,可谓是这部通俗历史读物中最具争议,也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部分之一。要判断这个评价是否“贴切”,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审视,结合袁崇焕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历史的复杂性,以及当年明月独特的叙事风格和个人理解。当年明月笔下的袁崇焕,无疑是带着他个人情感倾向和叙事策略的.............
  • 回答
    当年明月,本名石悦,这个名字如今已不仅仅是《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更和上海市政府研究室副主任的身份紧密联系在一起。当这两个截然不同的身份放在一起时,很多人都会感到好奇,甚至是些许的意外。毕竟,一个以历史普及、幽默笔触著称的作家,与体制内的公共事务管理之间,似乎隔着一条看不见的鸿沟。我的印象,或者说大.............
  • 回答
    《明朝那些事儿》与当年明月:一场穿越时空的阅读盛宴,一次新媒体时代的文化现象提起《明朝那些事儿》,很多人脑海中会浮现出那个有点“不正经”,却又妙语连珠的“当年明月”。这部以生动活泼的语言讲述明朝历史的通俗读物,无疑是新媒体时代一个极其成功的文化现象,而它的作者当年明月,也因此收获了无数读者,甚至在某.............
  • 回答
    当年明月(本名朱成),以其《明朝那些事儿》系列著作在中国读者中赢得了极高的声誉。要评价他的史学功底,不能简单地用“好”或“不好”来概括,而是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优点和长处: 引人入胜的叙事能力和普及史学。 这是当年明月最显著的成就。他用一种非常口语化、幽默风趣、甚至带有网络文化色彩的语言,将枯.............
  • 回答
    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儿》中关于“日本战国时代就是县长互打”的玩笑话,确实被一部分人拿来讽刺这段历史,这背后有多层原因,可以从其话语本身的含义、日本战国时代的特点以及讽刺的逻辑等多个角度来详细阐述。一、 “县长互打”的字面意思与背后隐含的比较首先,我们要理解“县长互打”这个比喻的字面意思是什么。在现.............
  • 回答
    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儿》中对东林党持批判性态度,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他对史料的解读以及对历史事件的梳理。他之所以反复强调东林党并非“善男信女”,主要是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 政治斗争中的策略与手段 “清流”标签下的党同伐异: 东林党最初是以抨击宦官、反对魏忠贤为代表的政治势力。他们的诉.............
  • 回答
    当年明月在接受采访时,聊到自己打发时间的方式,他提到自己当时沉迷于一款名为《三国志》的游戏。你别看这名字听起来挺古老,其实它是一款策略类游戏,而且有很多不同的版本。当年明月玩的那个版本,正是他从小就很熟悉,并且一直很喜欢的。在游戏里,他不是扮演某个具体的历史人物,而是成为一个决策者,需要去管理一个势.............
  • 回答
    袁崇焕杀毛文龙,这事儿可真是让人津津乐道,尤其是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儿》里给讲得绘声绘色,仿佛就是袁崇焕一时看毛文龙那张脸不顺眼,就把人家给咔嚓了。但事实真的这么简单吗?我跟你说,这事儿比电视剧还复杂,里面掺和的利益、权力、甚至还有点个人恩怨,可不是一句“看你不顺眼”就能概括的。咱们得把时间拨回崇.............
  • 回答
    袁腾飞和“当年明月”作为近年来备受关注的历史普及者,都曾引发过广泛的讨论,但袁腾飞所受到的争议确实比“当年明月”要多得多,且性质更为复杂和激烈。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 内容的性质与深度差异 当年明月(当年明月): 作品:《明朝那些事儿》是一部以通俗易.............
  • 回答
    如果明朝愿意在东南亚建立殖民统治,其能力和可能性需要从多个维度综合分析。以下从历史背景、技术条件、政治意愿、资源分配、当地势力博弈、国际局势等方面展开详细探讨: 一、明朝的国力与技术基础1. 军事与航海能力 明朝在永乐年间(14031424年)的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巅峰。郑和船队规模庞.............
  • 回答
    明朝当年放弃越南,这事儿说来话长,还得从头梳理。其实,与其说是“放弃”,不如说是“难以维持”以及“战略上的权衡”。这是一个挺复杂的政治和军事决策,里面掺杂了不少明朝统治者自己的考量。故事的开端:明朝的越南经营首先得明白,明朝不是一开始就跟越南是“一家人”。在元朝灭亡之后,越南的陈朝重新掌握了政权。当.............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普遍存在的现象,明明现代动画片的画质和制作水平早已超越了《大闹天宫》,但依然有年轻人抱怨“没片可看”。这背后其实隐藏着 观众需求的多样化、内容创作的多元化、以及“经典”的特殊地位 等多重因素。下面我将详细阐述:一、 画质的飞跃与审美体验的升级首先,承认技术进步是毋庸置疑的。《大闹天.............
  • 回答
    这真是一个令人遐想的“如果”。如果当年发现美洲的是明朝,那整个世界史的走向,恐怕都会像被投入一块巨石,激起层层叠叠、难以预测的涟漪。首先,我们得把时间拨回到大航海时代初期,也就是中国的明朝,大概是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那时候,郑和下西洋的壮举虽然已经过去了几十年,但明朝的航海技术、造船能力,以及对.............
  • 回答
    要评价清朝入主是否让中国摆脱了“黑暗的明朝”并更快进入“稳定和平的时代”,这涉及到复杂的历史解读和对“黑暗”与“稳定和平”的定义。历史研究并非非黑即白,而是充满了层次和争议。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明朝末年的情况。说明朝是“黑暗的”,主要是从其统治晚期的政治腐败、经济衰败和社会动荡这几个方面来理解的。 .............
  • 回答
    京城破,江山易,几十万降卒为何成了挡不住的清军?李自成轰轰烈烈地攻下了大明最后的都城北京,那场景,何其壮观!崇祯皇帝在煤山上自缢,大明朝的龙椅易主,似乎天下唾手可得。然而,就在这看似风光无限的时刻,一群在山海关外虎视眈眈的草原狼——满清铁骑,却趁虚而入,以一种近乎摧枯拉朽之势,席卷了整个中原。最令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