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明朝那些事儿》和它的作者当年明月?

回答
《明朝那些事儿》与当年明月:一场穿越时空的阅读盛宴,一次新媒体时代的文化现象

提起《明朝那些事儿》,很多人脑海中会浮现出那个有点“不正经”,却又妙语连珠的“当年明月”。这部以生动活泼的语言讲述明朝历史的通俗读物,无疑是新媒体时代一个极其成功的文化现象,而它的作者当年明月,也因此收获了无数读者,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很多人对历史的认知方式。

评价《明朝那些事儿》和当年明月,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

一、《明朝那些事儿》:一部“反传统”的历史读物

《明朝那些事儿》之所以能掀起如此大的波澜,很大程度上在于它颠覆了以往人们对历史读物的刻板印象。

语言风格的“解构”与“重塑”:
过去的历史著作,尤其是通史类,往往以严谨、客观、学术的语言呈现,对于普通读者来说,阅读门槛较高,容易产生距离感。而当年明月则采取了一种极其贴近口语化、网络化的叙事方式。他大量运用了现代的词汇、比喻、甚至是网络流行语,将历史人物和事件“拉”到读者身边,仿佛是正在讲述一个朋友的传奇故事。

这种语言风格的“解构”,是将宏大、严肃的历史叙事,通过个人化的、幽默风趣的语言进行“重塑”。比如,他会用“太监们就跟打了鸡血似的”、“朱元璋的创业历程也是一部血泪史”这样的表达,瞬间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这种“接地气”的写法,让原本沉重、遥远的历史,变得鲜活、有趣、可感。

叙事角度的“去宏大化”与“聚焦个体”:
传统的历史叙事往往侧重于帝王将相、重大事件的宏观层面。而《明朝那些事儿》则更倾向于关注历史中的“小人物”和“细节”。当年明月并不回避描写那些“不那么光彩”的方面,比如宦官的专权、官员的腐败、皇帝的猜忌等等。他会深入挖掘历史人物的心理活动、人际关系、甚至是生活琐事,让这些“纸上人物”变得立体而真实。

这种“去宏大化”的叙事,将历史的进程拆解成无数个个体命运的交织,让读者能够从更微观的视角去理解历史的发生和发展。你会看到朱元璋作为农民出身的挣扎,看到张居正改革的无奈,看到海瑞的孤勇。这种聚焦个体的做法,更容易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反英雄”的视角:
与一些歌颂伟人的传统写法不同,《明朝那些事儿》并不避讳展现历史人物的缺点和局限性。明朝的皇帝,从洪武到万历,不论是英明的君主还是昏庸的皇帝,都在当年明月笔下展现出了复杂的人性。他会调侃朱元璋的“粗鲁”,会评价崇祯皇帝的“郁郁寡欢”,甚至会为一些“反派”人物,如魏忠贤,也提供一个更为细致的解读。

这种“反英雄”的视角,让历史人物更加接近普通人,也更符合大众的认知习惯。我们并非生活在一个只有完美英雄的时代,历史的洪流中,更多的是充满着矛盾、挣扎和无奈的个体。

“讲故事”的魅力:
归根结底,《明朝那些事儿》是一部“会讲故事”的书。当年明月深谙叙事的艺术,他善于设置悬念,制造冲突,运用伏笔,使得故事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他能够将看似枯燥的历史事件,编织成一个个充满戏剧性的小品。

比如,他描述“土木堡之变”,不仅仅是简单的军事败仗,更是将人物的命运、当时的政治环境、以及事件发生的细节娓娓道来,让人身临其境。这种“讲故事”的魅力,是吸引读者持续阅读的关键。

二、当年明月:一位“跨界”的文化弄潮儿

当年明月本人,更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文化现象。

“匿名”的智慧与风险:
当年明月最初以匿名身份在“新浪读书”上连载《明朝那些事儿》,这一策略可谓是深思熟虑的。

优点:
降低压力,保持创作自由: 匿名让作者能够更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不受个人身份、社会地位等因素的影响,可以更放心地进行“解构”和“重塑”。
聚焦内容,而非作者: 读者将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故事本身,而非作者的个人背景,这使得作品能够更纯粹地接受市场和读者的检验。
制造神秘感,引发好奇: 匿名性本身就带有一种神秘感,这有助于吸引更多读者的关注和讨论,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好奇心是传播的重要驱动力。
规避风险: 历史写作,特别是对某些敏感时期的描写,可能会涉及一些潜在的风险。匿名能够一定程度上规避这些风险。

风险:
版权与权益保护: 匿名意味着作者在初期难以有效保护自己的版权,作品容易被盗版和抄袭。
个人形象塑造的缺失: 虽然匿名可以聚焦内容,但也可能导致作者本人难以建立起个人的品牌和影响力。
身份认同的延迟: 尽管后来当年明月逐渐公开身份,但初期的匿名也使得读者需要一定时间来认识和接受作者本人。

“互联网原住民”的叙事优势:
当年明月成长于互联网时代,他深刻理解网络语言的传播规律和读者的阅读习惯。他将网络文化中的幽默、调侃、反讽、碎片化思考等元素巧妙地融入历史叙事中,这使得他的作品能够有效地吸引和留住年轻一代读者。

他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历史学者,而是一个“互联网时代的史官”。他利用互联网这个平台,将历史知识以一种全新的方式传递给了大众,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

“历史普及者”的贡献:
不可否认,《明朝那些事儿》极大地提升了普通读者对明朝历史的兴趣。许多读者在阅读了这部作品后,会进一步去阅读更专业的历史著作,或者主动了解更多明朝的相关信息。当年明月以其独特的魅力,成功地将晦涩的历史知识“翻译”成大众能够接受的语言,扮演了一个重要的“历史普及者”的角色。

他让历史不再是教科书上的冰冷文字,而是充满人情味、引人入胜的故事。

争议与局限性:
当然,《明朝那些事儿》和当年明月也并非没有争议。

历史严谨性: 一些专业的历史学者认为,当年明月在语言风格上的“戏谑”和“通俗化”,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历史的严谨性,存在一些片面解读或过度解读。例如,他对于一些历史人物的评价,有时会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
“娱乐化”倾向: 也有观点认为,《明朝那些事儿》过于强调“好玩”,可能会让读者对历史的认知停留在表面,而忽略了更深层次的分析和思考。
“脸谱化”的风险: 尽管作者力图塑造立体的人物,但为了叙事的流畅和读者的理解,某些人物的性格和行为仍然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脸谱化”倾向。

三、总结:一场成功的文化跨界与颠覆

总而言之,《明朝那些事儿》的成功,是当年明月个人才华、互联网传播特性、以及大众对历史阅读需求变化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明朝那些事儿》 是一部 “反传统”的、充满“故事性”和“人情味”的历史通俗读物,它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拉近了历史与大众的距离,激发了无数人对历史的兴趣。
当年明月 则是一位 “跨界”的文化弄潮儿,他利用互联网平台,凭借独特的语言风格和叙事能力,将自己打造成了一个现象级的文化符号,成功地扮演了“历史普及者”的角色。

尽管存在一些争议和局限性,但《明朝那些事儿》无疑为中国历史普及领域带来了新的思路和范式,也证明了用更生动、更接地气的方式讲述历史,是能够获得巨大成功的。它更像是一场盛大的文化实验,证明了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语境下,仍然可以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它改变了许多人对历史的看法,也证明了“讲好一个故事”的重要性,无论这个故事的主角是古代的帝王将相,还是我们身边的普通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说作者。当年明月这种人,挺好,有些学生就是通过他写的明朝那些事儿才对历史感兴趣,因为相当于给你和晦涩艰深的古代文献做了嫁接桥梁翻译者,并且他非常理性,理性到变成旁观者的境界,06年在天涯的时候,赫连勃勃大王骂过他,并且非常难听,并且赫连勃勃大王是写手大神,认识不少其他写手,所以他联合其他写手和读者粉丝,几万人围攻当年明月,一度把天涯服务器搞崩溃了,但他没回击一个字,如果换做你我,是当年明月,能有人家这样的承受定力吗?这就是做人的境界差距,只有这种极度理性的人,才能写出这种水平的神作,只有把自己变成旁观者去写作品的作者,才能写出神级作品,这种人做其他事情,也会是非常冷静沉着的人,这就是做到了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深远也。我很佩服。

再说作品,以前我朋友的老师还觉得这书不实,其实这种老师就是没水平,自己知道点皮毛,就觉得自己很懂,玩儿文人相轻那一套。其实当年明月他们的文章,你要说完全没有瑕疵,这也不可能,再厉害的文人写出的再厉害的巨著,也不可能完全没瑕疵,但是能写成这水平,真正懂历史和文学写作的,都晓得,已经很不容易了,大部分人写不出这水平,不说别的,让你去查查浩如烟海的古今中外那么多历史文献,你有这个耐心和精力吗,而且不仅得查很多资料,历史文献,还得会收集,整理,还要会取舍,还得有非常厉害的文笔,这一系列下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明朝那些事儿》与当年明月:一场穿越时空的阅读盛宴,一次新媒体时代的文化现象提起《明朝那些事儿》,很多人脑海中会浮现出那个有点“不正经”,却又妙语连珠的“当年明月”。这部以生动活泼的语言讲述明朝历史的通俗读物,无疑是新媒体时代一个极其成功的文化现象,而它的作者当年明月,也因此收获了无数读者,甚至在某.............
  • 回答
    《明朝那些事儿》中对李成梁和努尔哈赤的论述,无疑是其全书一大看点。作者当年明月以其独有的幽默笔触和生动叙事,为我们勾勒出了这两位在明末辽东风云变幻中举足轻重的人物,也塑造了读者心中对他们鲜明的印象。评价他们的观点,既要看作者的笔力,也要理解其背后所反映的历史逻辑。对李成梁的评价:一个时代的矛盾与悲剧.............
  • 回答
    评价《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当年明月(真名刘勇)曾任山东省政府办公厅综合处处长一职,需要从多个维度来考量。这其中涉及到他作为公众人物的身份、作品的影响力,以及他在体制内的工作经历所可能带来的相互作用。首先,从他作为《明朝那些事儿》作者的身份来看,当年明月凭借这部作品一炮而红,以其轻松幽默的语言风格和深.............
  • 回答
    《明朝那些事儿》里对魏忠贤的评价,可谓是“一把双刃剑”,写得精彩、生动,但细究起来,也有些让人玩味的地方。作者当年明月(当时他还是个普通网友)的笔触,很大程度上奠定了我们今天对魏忠贤的许多固有印象,那叫一个“活灵活现”,让人过目难忘。首先,这本书对魏忠贤的塑造,绝对是“立体”的。它没有简单地把他描绘.............
  • 回答
    明朝:一段辉煌与挣扎交织的帝国史提起明朝,一个辉煌、复杂且充满争议的时代便会跃然纸上。它既有开疆拓土、文化繁荣的盛世景象,也饱受内外忧患、政治腐败的困扰。要评价明朝,不能简单地将其一概而论,而是需要深入剖析其内在的矛盾与发展轨迹。一、 奠定基业与巩固统治:明朝的建立者朱元璋,这位出身草莽的皇帝,用事.............
  • 回答
    明朝的“不征之国”概念是明朝对外政策中一个重要的历史现象,体现了明朝在东亚国际秩序中的战略选择和外交实践。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政策的背景、内容、影响及历史意义: 一、“不征之国”的定义与历史背景“不征之国”并非明朝官方术语,而是后世学者对明朝在特定时期对某些国家或地区采取“不主动征讨、仅维持朝.............
  • 回答
    崇祯皇帝朱由检,明朝的末代皇帝,他的名字在中国历史上总带着一丝沉重和无奈。要评价他,不能简单地贴上“昏君”或“明君”的标签,而需要将他置于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背景下去审视。他的执政过程,是一部充满挣扎、雄心勃勃却最终落寞的悲剧。首先,从他登基之初的形象来看,崇祯的确有过一番锐意改革的决心。经历了万历皇.............
  • 回答
    评价明朝的皇帝,就像品鉴一壶陈年的老酒,不同时期、不同皇帝,都有其独特的风味和后劲。明朝洪武年间至万历年间,这二百七十余载,可谓是风云变幻,群星璀璨,也有暗淡的时刻。咱们不妨一个个聊聊。开国之君:洪武大帝朱元璋要说明朝,那首先绕不开的就是朱元璋。这位出身贫寒的农民起义领袖,最终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
  • 回答
    明朝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一个极为关键且复杂的地位,它既是中华文明光辉灿烂的延续,也深刻地改变了中国走向近代化的进程。要评价明朝,不能简单地褒扬或贬低,而是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它所带来的深远影响。承前启后,巩固了中华文明的根基。明朝的建立,是在元朝覆灭之后,由汉族重新夺回政权。这一点本身就具有里程碑式的.............
  • 回答
    论明清两朝对边疆地区的控制:一个时代的演变与延续明朝和清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统治时间跨度最为长久的两个封建王朝,其对广袤边疆地区的治理和控制,既有历史的延续,也伴随着深刻的变革。要评价这两个朝代对边疆的掌控,需要我们剥开笼罩在“天朝上国”光环下的某些模糊叙事,深入到具体的政策、实际的运作以及由此产生的.............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明朝后期那些轰轰烈烈的抗税运动。要评价它们,咱们得从多个角度细细剖析,不能一概而论,也不能只看表面。时代背景: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抗税?首先,理解明朝后期抗税运动,得先看看当时的大环境。 财政危机与沉重赋税: 明朝走到后期,真的是“内忧外患”四个字写满了脸。内里,皇帝昏庸,宦官专权,.............
  • 回答
    提起明朝的于谦,那可是个响当当的名字,尤其是“于少保”这个称呼,更是让后人肃然起敬。要说评价他,我觉得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概括,那太单薄了。于谦身上有太多值得细说的东西,他的一生,就像一部跌宕起伏的史诗,充满了忠诚、智慧、勇气,当然,也有时代的局限和个人命运的无奈。首先,他最大的功绩,就是“.............
  • 回答
    正德皇帝朱厚照:一个饱受争议的明朝君主明朝正德皇帝朱厚照,一个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一笔的名字。他并非像他的祖父明孝宗那样温文尔雅,也非像他的父亲明孝宗那样勤政,而是一个集叛逆、好动、任性、甚至被后世冠以“荒淫”之名于一身的君王。然而,将他简单地定义为昏君,未免失之偏颇。朱厚照的统治,与其说是政.............
  • 回答
    陆炳,明朝后期的一位传奇人物,他的名字与锦衣卫紧密相连,可以说是锦衣卫权势达到顶峰的代表人物之一。评价陆炳,我们不能仅仅把他当作一个冷酷的特务头子,而是要深入了解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他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他身上所体现的复杂人性。陆炳的人生轨迹,很大程度上是他时代洪流的产物。他出身于一个世代担任锦衣卫的家庭.............
  • 回答
    要评价明朝这个朝代,得从多个维度去剖析,因为它实在是一个复杂且充满矛盾的时期。从宏观上看,它承袭了元朝的疆域,奠定了现代中国版图的基础,在长达276年的时间里,也创造了许多辉煌的成就,但也同样留下了深刻的教训。一、 制度的建立与巩固:中央集权下的挑战明朝的建立者朱元璋,这位出身草莽的皇帝,对元朝的统.............
  • 回答
    方孝孺,一个名字,在明朝的历史长河中,如同一颗璀璨却又带着几分凄凉的星辰,至今仍被人们提起,引发着无数的讨论与感慨。要评价这位明朝的“文坛领袖”、“儒林巨擘”,绝不能仅仅停留在“宁死不屈的楷模”这样简单的标签上。他的复杂性,他的思想深度,他的历史作用,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拨开历史的迷雾,还原一个更立.............
  • 回答
    说起明朝中期的权臣,高拱的名字是绕不开的。这位山东章丘人,以其强大的政治手腕和纵横捭阖的能力,在嘉靖、隆庆、万历三朝的政治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评价高拱,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概括,他的存在本身就反映了那个时代政治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多面性。出身与崛起:寒门出身,步步为营高拱出身寒微,并非名.............
  • 回答
    明朝的“赶苗拓业”并非一个广泛使用的官方术语,更像是后世对明朝某些经济政策和社会现象的一种概括性描述。如果将其理解为明朝政府通过一系列措施推动经济发展、鼓励垦荒、扩大农业生产以及促进商业贸易的系列行为,那么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评价:一、 背景:内忧外患下的求生与发展要评价“赶苗拓业”,首先要看它.............
  • 回答
    关于明朝对建州女真采取的“残酷行为”,这确实是历史上一段复杂且充满争议的篇章。要评价这段历史,我们需要抛开非黑即白的简单化视角,深入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双方的动机以及行为的性质。首先,我们要明确“建州女真”的身份。在明朝早期,他们并非是统一的、强大的政治实体,而是散布在辽东地区的一系列部族。明朝对其.............
  • 回答
    提起明朝大将,徐达的名字必然是绕不开的。这位被誉为“中山王”的开国功臣,在朱元璋统一全国的伟大事业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关键角色。要评价徐达,不能只看他赫赫战功,更要深入他的军事思想、治军方略、以及他作为臣子的品德,才能勾勒出一个立体、真实的徐达。一、战场上的常胜将军:战略眼光与临阵决断徐达的军事生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