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明朝大将徐达?

回答
提起明朝大将,徐达的名字必然是绕不开的。这位被誉为“中山王”的开国功臣,在朱元璋统一全国的伟大事业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关键角色。要评价徐达,不能只看他赫赫战功,更要深入他的军事思想、治军方略、以及他作为臣子的品德,才能勾勒出一个立体、真实的徐达。

一、战场上的常胜将军:战略眼光与临阵决断

徐达的军事生涯,几乎就是一部明朝统一战争的史诗。他不仅仅是一个勇猛善战的将领,更是一位拥有卓越战略眼光和临阵决断能力的指挥家。

北伐中原,奠定基础: 元末农民起义群雄并起,朱元璋集团能够在乱世中脱颖而出,徐达的北伐功劳居功至伟。他率领明军,一路势如破竹,从淮河流域一路北上,先后攻克集庆(南京)、镇江、常州、苏州、杭州等战略要地。尤其是攻占集庆,这是朱元璋集团的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本营,为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后,徐达又深入元朝腹地,攻克山东、河南,一路杀到塞北,迫使元顺帝北逃,这标志着元朝在中原的统治的结束。这一系列战役,徐达展现了他对全局的把握能力,能够根据不同的战场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作战计划,并且果断执行。他不是蛮干的猛将,而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智将。

驱逐蒙元,一统全国: 即使在灭元之后,北方的威胁依然存在。徐达临危受命,再次率军北征,多次与元残余势力交锋,如在脱脱不花之战中,他以少量兵力击溃了北元的主力,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这不仅彻底消除了明朝北方的威胁,更是巩固了明朝对全国的统治。在收复江南的过程中,他也展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平定了陈理、方国珍等割据势力,为国家的统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治军严谨,赏罚分明: 徐达治军以严谨著称,他注重军纪,强调战前准备,从不打无准备之仗。他深知“兵者,国之大事”,因此对军队的训练和管理一丝不苟。史书记载他“严于律己,军中有犯必究”,即使是对自己的亲信,也毫不姑息。同时,他又善于鼓舞士气,在战争胜利后,论功行赏,赏罚分明,这使得他的军队往往士气高昂,战斗力极强。

二、卓越的军事思想:稳健中不失机变

徐达的军事思想,可以概括为“稳、准、狠”,并且在实战中不断发展。

战略上的稳健: 徐达在战略部署上,往往采取稳扎稳打的策略。他不会冒进,而是会充分了解敌情,做好充分的准备,一步一个脚印地推进。这种稳健的风格,在乱世中尤为可贵,能够最大限度地避免不必要的损失,确保胜利的稳固。

战术上的精准: 一旦抓住战机,徐达又会毫不犹豫地发动攻击,并且能做到精准打击。他善于利用地形,扬长避短,通过巧妙的战术安排,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胜利。例如,在攻打集庆时,他通过声东击西、水陆并进等战术,成功击溃了守军。

军事上的狠劲: 在关键时刻,徐达展现出非凡的果断和狠劲。他能够抓住敌人的弱点,给予致命一击。同时,在攻城拔寨时,他不畏艰险,身先士卒,这种将帅的英勇,极大地激励了士卒。

重视后勤与情报: 良好的后勤保障和准确的情报,是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徐达深谙此道,他对军队的粮草、军械等后勤工作非常重视,并且能够及时获取敌军情报,为作战提供有力的支持。

三、忠诚的臣子:君臣之义的典范

除了赫赫武功,徐达的臣子品德同样值得称道。在那个君主权力至上、臣子命运难测的年代,徐达能够始终保持忠诚,并且善于自处,确实难能可贵。

辅佐朱元璋,不居功自傲: 朱元璋登基后,论功行赏,徐达位居第一,被封为中山王,食邑万户,地位显赫。然而,徐达从未因此而骄横跋扈,也从未有过僭越之心。他始终以臣子的身份,辅佐朱元璋治理国家,并且在政治上也表现出一定的才能。

善于自处,明哲保身: 在朱元璋多疑的性格下,许多开国功臣都未能善终。徐达却能够凭借其谦逊谨慎的态度,以及对君主的绝对忠诚,赢得了朱元璋的信任。虽然他一生征战,但并非在朝堂上争权夺利之人,而是专注于军务。他懂得明哲保身,避免卷入政治旋涡,因此能够寿终正寝,在那个血雨腥风的时代,实属不易。

严格要求子女: 徐达对自己的子女也要求甚严,他告诫自己的子孙要忠君爱国,不得骄纵,这体现了他作为长辈的责任感和对国家忠诚的传承。

四、历史评价与局限性

总的来说,徐达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和战略家,他对明朝的建立和巩固功勋卓著。他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严谨的治军风格以及忠诚正直的品德,赢得了后世的广泛赞誉。

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历史的局限性。作为一个生活在那个时代的军事将领,他的军事思想和战略,也受到当时历史条件的制约。例如,他未能发展出超越时代的军事理论,其战术风格也偏向于传统的阵地战和攻城战。但即便如此,在他所处的时代,他已经达到了军事才能的顶峰。

总结:

徐达,这位明朝的开国功臣,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中国军事史的辉煌篇章中。他不仅是一位战场上的常胜将军,更是一位拥有卓越军事思想、治军严谨的杰出统帅。他的忠诚与担当,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启示。评价徐达,不能简单地用几个词语概括,而是需要深入了解他的一生,他的每一次战役,他的每一个决策,他的每一个品质,才能真正理解这位伟大的将领,是如何在历史的舞台上,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他,无愧于“开平王”的称号,无愧于中国古代军事史上的璀璨星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张廷玉:明太祖奋自滁阳,戡定四方,虽曰天授,盖二王之力多焉。中山持重有谋,功高不伐,自古名世之佐无以过之。开平摧锋陷阵,所向必克,智勇不在中山下;而公忠谦逊,善持其功名,允为元勋之冠。身依日月,剖符锡土,若二王者,可谓极盛矣。顾中山赏延后裔,世叨荣宠;而开平天不假年,子孙亦复衰替。贵匹勋齐,而食报或爽,其故何也?太祖尝语诸将曰:“为将不妄杀人,岂惟国家之利,尔子孙实受其福。”信哉,可为为将帅者鉴矣。

user avatar

谢邀!

徐达是朱元璋嫡系中的嫡系,是朱元璋最初的班底。

在朱元璋接收郭子兴的力量时,徐达起着主要作用,“时诸将多太祖等夷,莫肯为下”,徐达、汤和等人“奉约束甚谨”,逐渐确立了朱元璋的领导地位,也使这支队伍成为了朱元璋的基本力量。



在后来朱元璋推翻元朝、统一全国的战争中,徐达贡献大、战功多,其率军“所平大都二,省会三,郡邑数百”,不仅“ 统百万大师”,战必胜,攻必克,而月军行所至,“间井宴然,民不苦兵”,是古代少有的良将。



徐达不仅具有“刚毅武勇”的性格,而且更重要的是“尤长于谋略”,善于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言简虑精”,所以才不仅是名将,还是能将将的统帅。1368年(洪武元年) 十一月,以正确的判断,采取了“批亢捣虚”之计,在太原城下,消灭了扩廓帖木儿的精兵数万人,并将其势力逐出山西,这表明他不仅深通兵法,在关键时刻能扭转形势,转危为安,而且料敌制胜,“与汉唐名将等”。正因有徐达这样出类拔萃能担负柱石之任的统帅,朱元璋才能够在与群雄势力的角逐,推翻元朝的斗争中成为胜利者。

有人说,如果明初最大谋臣是李善长、刘基的话,那么首要武将就当推徐达。

徐达的军事生涯可分两部分,前一个时期是元末农民战争时期,从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五月农民起义爆发,至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二月刘福通被杀,约十二年的时间里,徐达从一个普通的农民军士卒上升为吴国公朱元璋麾下的著名大将,为开基江南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后一个时期是明朝统一时期,从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三月,朱陈两大集团决战前夕,至洪武八年(1375年)八月,北元势力衰微,除云南等局部地区尚待用兵,大规模统一战争已基本结味。在这十二年的时间里,是徐达作为大将军,统帅几十万大军,东攻西讨,北伐中原,削平割据势力,推翻元朝,统一全国,作出重大贡献的时期。



前一段时期,徐达帮助朱元璋从壕州率兵南下,在定远以诱降和攻打相结合,先后收编了一些“结寨自保”的武装力量,包括张家堡“民兵”三千人、横涧山缪大亨的“义兵”二万人、冯国用所率领的投靠力量等,依靠这些兵力,迅速攻占滁阳、和州等地。在朱元璋渡江攻下太平后,徐达又率兵相继攻克溧水、溧阳、句容、芜湖,从南面威胁集庆并断其肘腋。攻克集庆后,因金陵险固,古称“长江天堑”,“龙蟠虎踞”,在徐达的建议下改集庆为“应夭府”,置“天兴建康翼统军大元帅府”。从此,徐达更受重任,朱元璋“居守”,“经营四方,命达为大将”。为巩固金陵,在以后的三、四年里,徐达领兵向东攻克镇江、滋州、宜兴、江阴等地,控扼大江,阻止了张士诚兵力沿江西上。又从皖南进兵,攻占婺源、饶州、处州、衡州等地,挡住了陈友谅势力向皖、浙地区的扩张。这时朱元璋集团以金陵为主,将苏、皖、浙、赣等边区连成一片,东与张士诚集团为邻,西和陈友凉势力相接,成为雄据江南的较为强大的势力。

此后,徐达又参与了与陈友谅的大战,徐达亲自指挥池州大战,给敌军以极大的杀伪。在金陵战役时,又驻守要地,立功最多,并且复太平、取安庆。特别是在江州战役甩,他率兵攻占汉江之沌口,阻遏陈友谅的汉阳战舰,不仅困住陈友凉,使其不敢离开武昌去援助求救之地,而且极大的便利于攻打江西各地。三战三胜之后,徐达因功“特进中书省右丞”。其后,徐达又受命移师庐州与张士诚部对峙。

在朱元璋统一天下的过程中,最惊险的莫过于鄱阳湖大战。此次大战,徐达“身先诸将”,冲锋陷阵,打“败其前军”,给敌人以较大杀伤,使“军威大振”。后因防张士诚利用郡阳湖之战,“乘虚入寇”,命徐达回守建康,以解除后顾之忧,元璋坚信不疑地说:“吾以达留守,缓急可百全也。”后来又主持了平定张士诚的战役。

平定江南之后,徐达率军二十五万人由淮安出发,进军山东,势如破竹,连克沂州、济宁、济南等地。接着,徐达指挥明军沿黄河西进,攻取河南,迅速攻克永城、归德、许昌、开封等地。招降驻守洛阳的元梁王阿鲁温,大败李思齐、张思道。洪武元年七月,徐达大会诸将于临清,明军沿运河北进,连克德州、直沽至河西务,打败元将俺普达朵儿只进巴所率领的元兵,“元都大震”。

八月二日明军攻克都城,推翻了元朝统治。



后来徐达又进讨太原扩廓帖木儿,扩廓一败之后,又败于定西,定西之战中,徐达俘获元军八万四千五百余人,使扩廓帖木儿的精兵良将,损失殆尽,仅与其妻子数人逃往和林。从此之后,战争的地区从内地转到边疆,明朝除为解决云南、东北等地方力量,需要用较多兵力外,对漠北地区的元残余势力已转为守势,明朝与蒙古的关系从此逆转,朱元璋向元主公开提出:“保守其方,弗绝其祀。”要求蒙古对明朝称臣纳贡。

徐达在朱元璋战胜群雄、推翻元朝、统一天下的过程中,徐达“廓江汉,清淮楚,电扫西浙,席卷中原,声威所振,直连塞外,其间降王缚将,不可胜数”。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提起明朝大将,徐达的名字必然是绕不开的。这位被誉为“中山王”的开国功臣,在朱元璋统一全国的伟大事业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关键角色。要评价徐达,不能只看他赫赫战功,更要深入他的军事思想、治军方略、以及他作为臣子的品德,才能勾勒出一个立体、真实的徐达。一、战场上的常胜将军:战略眼光与临阵决断徐达的军事生涯.............
  • 回答
    威宁伯王越:明朝疆场上的“常胜将军”?在明朝的宏伟画卷中,王越无疑是一位浓墨重彩的军事将领。他出身于军事世家,一生戎马倥偬,屡建奇功,最终被封为威宁伯,与“常胜将军”的美誉不胫而走。甚至有人将其比作汉朝的霍去病,认为他是明朝疆场上的另一位传奇。那么,王越究竟是怎样一位人物?他与霍去病相比,又孰优孰劣.............
  • 回答
    《明星大侦探》第三季的改版,在我看来,是一次带有明显“求稳”和“迎合”痕迹的调整,但最终效果嘛,得一分为二地来看。首先,我们得承认,第三季在内容和制作上确实是在往“精”的方向打磨,但这“精”也带来了点小小的“束缚”。节目整体风格的延续与深化:从表象上看,第三季依旧保持着《明侦》那种玩世不恭的幽默感、.............
  • 回答
    哈哈,《明星大侦探》第三季第一案《酒店惊魂》啊,那可真是让人又爱又恨,特别是第一集就这么炸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先说说整体观感吧,用一个词形容的话,那就是“意想不到”的精彩。毕竟是第三季的开篇之作,节目组显然是憋了个大招,想立刻把观众拉回那个熟悉的“真香”现场。从场景布置到人物关系,再到整个案件.............
  • 回答
    《吼莱坞往事》:一场关于失落与重生的光影悲歌《明星大侦探》第六季的第七案《吼莱坞往事(上)(下)》,无疑是本季中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存在。它不像一些案件那样以惊险刺激的解谜为首要卖点,而是将镜头对准了光影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挣扎与失落,用一场跌宕起伏的剧情,描绘了一幅关于梦想、青春、背叛与救赎的复杂画卷.............
  • 回答
    要评价明末三大反明首领努尔哈赤、李自成、张献忠的综合能力,咱们得拆开来好好说道说道,他们三位,那可都是搅动了整个大明王朝根基的人物,各有各的本事,也各有各的短板。咱们一个一个来聊。一、 努尔哈赤:从猎户到开国之君的蜕变,军事与政治的双重天才说起努尔哈赤,那绝对是这三人中最有远见、也最能成事儿的一个。.............
  • 回答
    《明星大侦探 第五季》第12案「北方慢车谜案 Ⅱ、Ⅲ」深度解析:寒冬中的人性漩涡与叙事升级《明星大侦探》第五季的收官之作,第12案「北方慢车谜案 Ⅱ、Ⅲ」,无疑为这个充满脑洞与欢笑的赛季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如果说第一部分是铺垫,那么第二、三部分则将整个故事推向了高潮,不仅在案件设计上进行了精妙的升.............
  • 回答
    好的,来聊聊《明星大侦探》第五季的第二案,“海上钢琴师Ⅱ(上)(下)”。这个案子给我的感觉是,既有熟悉的“明侦”味道,也因为是上半季的高潮案件,承担了较多的叙事和情感铺垫功能,所以整体体验上,有亮点也有一些可以商榷的地方。案情背景与氛围营造:首先,这个案子把我们带到了一个充满怀旧和浪漫气息的“海上邮.............
  • 回答
    《大明王朝1566》里的郑泌昌,这个角色是真有意思。要说他,就得从他那个官帽子说起,是“严党”核心成员,在浙江那地方一手遮天,手里掌握着生杀予夺的权力。但他又不是那种简单粗暴的坏蛋,而是个极其聪明、极其懂得玩弄权术的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老狐狸”。表面风光,实则卑躬屈膝的“严党”鹰犬郑泌昌的第一个标.............
  • 回答
    提到海瑞,脑海里立刻浮现出那个刚正不阿、不畏权贵的身影。在《大明王朝1566》这部剧里,黄志忠老师饰演的海瑞,更是将这个历史人物的复杂性、孤独感和那种近乎执拗的理想主义展现得淋漓尽致。不容置疑的“纯粹”与“硬核”首先,海瑞的“纯粹”是最大的标签。他不像严嵩、徐阶、张居正这些老谋深算的官僚,他们的每一.............
  • 回答
    《大明王朝1566》中的严嵩,堪称中国电视剧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塑造。如果说这部剧是一幅波澜壮阔的明朝画像,那严嵩无疑是其中最浓墨重彩、也最引人深思的一笔。初看严嵩,你可能会被他的老谋深算、权倾朝野所震撼。他以一介书生之身,在嘉靖这个多疑、猜忌、又极度渴望长生不老的皇帝身边,稳坐首辅二十载,这本.............
  • 回答
    海瑞的“怼人艺术”,与其说是单纯的伶牙俐齿,不如说是一种贯穿始终的“明察时弊、直言不讳”的精神体现。他不是为了怼而怼,他的每一次“发难”,都如同利刃一般,直刺当时朝堂上存在的种种弊病。在《大明王朝1566》这部剧中,海瑞的形象之所以深入人心,很大程度上就源于他这种令人印象深刻的“怼人”方式。一、 锋.............
  • 回答
    《大明王朝1566》这部剧,最让人印象深刻的,除了那令人窒息的政治斗争,还有剧中那些鲜活的人物,尤其是那些身处权力漩涡之中的夫妻们,他们的命运纠葛,更是道出了那个时代的无奈与悲哀。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这剧里几对让人难以忘怀的夫妻。一、嘉靖与张皇后的“君臣”之情,实则“君王”之冷要说最独特,也最让人心寒的.............
  • 回答
    细说齐大柱:悲剧与觉醒的缩影,历史洪流中的一滴水《大明王朝1566》作为一部深刻剖析明代政治生态的杰作,剧中每一个角色都仿佛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而齐大柱,这位看似微不足道的嘉兴小民,却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经历,成为贯穿全剧的一道醒目注脚,一个无法忽视的悲剧与觉醒的缩影。初见齐大柱,他只是一个被时代洪流裹.............
  • 回答
    严谨审慎,心忧社稷——赵贞吉的形象剖析在《大明王朝1566》这部波澜壮阔的历史剧中,赵贞吉无疑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引人深思的角色。他不像徐阶那般鹤立鸡群,也不像高拱那般锋芒毕露,更非严嵩父子般心狠手辣。赵贞吉更像是一颗埋在泥土里的种子,沉默、坚韧,用他独特的方式,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默默承载着一份沉甸.............
  • 回答
    《大明王朝1566》里的严世蕃,绝对是这部剧中最令人印象深刻、也最具争议性的角色之一。他不是一个简单的反派,而是那个时代复杂政治生态下,人性中贪婪、聪明、野心和扭曲欲望交织的产物。要评价严世蕃,得把他放在那个特定的大明王朝背景下,以及他父亲严嵩的权势巨轮里去审视。天才与魔鬼的结合体严世蕃给人的第一印.............
  • 回答
    《大明王朝1566》中,所谓“清流”一党,以及他们与裕王朱载坖之间的复杂关系,是这部剧的核心看点之一。他们并非一个铁板一块的政治集团,而是代表了明朝士大夫阶层中一股强调“道义”、“体统”、“规矩”的群体,在严峻的时代背景下,他们的存在与行动,与裕王少有的纯粹理想形成了深刻的映照和碰撞。“清流”的面貌.............
  • 回答
    《大明王朝1566》这两位角色,吕芳和杨金水,绝对是剧中最值得细细品味的人物。他们身上承载着时代的烙印,也折射出人性的复杂。要评价他们,得从多个角度去看,不能简单地给他们贴标签。吕芳:老谋深算,权谋的集大成者,也是时代的牺牲品吕芳这个人,放在那个嘉靖朝,就是一棵根深蒂固、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他从一个.............
  • 回答
    在《大明王朝1566》这部波澜壮阔的历史剧中,黄锦无疑是一个绕不开的关键人物。他并非手握乾坤的皇帝,也不是运筹帷幄的权臣,但他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贯穿了整个剧集的始终,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评价黄锦,需要我们剥离那些显而易见的“皇帝身边太监”的标签,深入探究他在那个扭曲而残酷的政治环境中,所展现.............
  • 回答
    《大明王朝1566》里头,吕芳这个角色,真叫一个复杂。你不能简单地说他是好人还是坏人,他就像你身边那些深藏不露的老狐狸,身上带着一股子让人捉摸不透的劲儿。先说他这人,最鲜明的特点就是个“宦官之首”。这可不是个虚头巴脑的头衔,而是实打实的权柄。嘉靖皇帝那么多大内事务,大小官员的奏折,全得经过他手。他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