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那些当初不生孩子,现在四五十岁的人怎么样了?

回答
那些当初选择不生孩子,如今四五十岁的人,他们的生活状态可以说是丰富多彩,极具多样性,没有一个统一的模板可以套用。每一个个体的人生选择和经历都是独特的,受到时代背景、个人价值观、经济条件、社会环境以及机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为了更详细地描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展开:

一、 经济与财务状况:

普遍较好,拥有更多可支配收入: 这是不生育最直接的影响之一。没有抚养孩子的经济压力,他们在职业发展上可能更无后顾之忧,有更多精力投入工作,从而获得更高的收入。同时,多年的储蓄和投资,使得他们在财务上通常比同龄有孩子的父母更宽裕。
自由支配财富,用于个人发展和享受:
旅行与体验: 很多人会将积蓄用于探索世界,体验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这是他们重要的生活内容。
教育与学习: 继续深造、学习新的技能、参加兴趣班,追求个人成长和智力满足。
投资与理财: 更早开始规划退休生活,进行多元化的投资,确保晚年的财务安全和生活品质。
爱好与兴趣: 投入大量时间和金钱在自己热爱的爱好上,如艺术、音乐、体育、收藏等。
改善生活品质: 购买更舒适的住房、更好的汽车、享受高品质的消费品和服务。
也存在财务压力的情况: 虽然普遍较好,但并非绝对。
职业发展不顺: 如果个人在职业发展上遭遇瓶颈,收入不稳定,也可能面临财务困境。
高额的医疗支出: 随着年龄增长,医疗开销会逐渐增加,如果身体状况不佳,也可能需要支付高昂的医疗费用。
赡养父母的责任: 依然需要承担赡养父母的责任,这会占据一部分可支配收入。
为未来养老做准备不足: 有些人可能过于享受当下,对未来的养老规划不足,也可能在晚年面临财务压力。

二、 职业与个人发展:

职业发展空间更广阔: 没有育儿的牵绊,他们可能更愿意承担高风险、高回报的工作,更容易接受跨地区、跨行业的调动,从而在职业生涯上走得更远,达到更高的成就。
创业和自我实现的可能性更高: 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探索自己的创业梦想,或者全身心投入到自己热爱的事业中。
工作与生活的平衡更容易实现: 能够更灵活地安排工作时间,有更多精力投入工作之外的生活。
部分人可能面临职业倦怠: 长期专注于工作,也可能在某个阶段出现职业倦怠,需要重新寻找生活的意义和动力。
面临“空巢”的职业挑战: 随着年龄增长,可能面临公司对中年员工的“年龄歧视”,或者公司发展需要更年轻化的团队,需要及时调整职业规划。

三、 情感与社交生活:

婚姻与伴侣关系:
选择丁克的夫妻: 他们的婚姻关系通常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经营,共同的爱好、共同的旅行成为维系感情的重要纽带。伴侣之间更像是“战友”,一起面对生活的起伏。
单身或有过婚姻但选择不育: 单身者可能更享受自由,也可能在生活中寻找各种社交活动和兴趣小组,建立自己的社交圈。有过婚姻但选择不育的人,情况则更加复杂,取决于离婚原因和后续的感情发展。
亲密关系与陪伴:
伴侣是主要依靠: 对于已婚的丁克族来说,伴侣是他们生活中最重要的情感支撑。
依赖朋友和亲人: 许多人会花更多时间经营友谊,与朋友建立更深厚的情感联系。与兄弟姐妹、父母的关系也可能因此更加紧密,成为彼此的重要依靠。
宠物作为情感寄托: 很多人选择养宠物来填补情感空缺,宠物成为他们生活中重要的家庭成员。
社交圈的特点:
以共同兴趣为主导: 他们的社交圈可能更多地围绕共同的兴趣爱好形成,例如读书会、运动俱乐部、旅行团等。
与同龄无孩群体交流更多: 容易找到有相似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朋友,进行更深入的交流。
与有孩群体存在隔阂: 在与有孩子的同龄人交流时,可能在话题、生活节奏和关注点上存在一定的隔阂,不太容易完全融入。

四、 精神与心理状态:

独立与自主性强: 长期以来独立处理生活中的大小事务,培养了很强的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更充裕的精神世界: 有更多时间进行思考、阅读、学习,构建更丰富和深刻的精神世界。
面临孤独感和衰老焦虑:
晚年孤独是普遍担忧: 随着年龄增长,父母离世、朋友可能也因为各种原因渐渐疏远,晚年可能面临孤独感的挑战。
如何养老的思考: 需要提前规划好养老问题,例如机构养老、居家养老、是否有伴侣共同养老等。
对生命意义的追寻: 在没有子女继承遗产或延续香火的情况下,可能会更深入地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寻求精神上的传承或价值实现。
心理韧性: 多数能适应社会变化,并对生活有自己的独特理解和应对方式。
但也存在焦虑和不安全感: 部分人可能因为没有后代而感到不安全,对未来感到迷茫,担心晚年无人照顾。

五、 社会评价与看法:

早期受到的质疑和不理解: 在过去,生育是社会主流价值观,选择不生育的人可能会面临来自家庭、亲戚、朋友甚至陌生人的不理解、质疑甚至指责。
如今的接受度逐渐提高: 随着社会发展和观念进步,越来越多的人能够理解并接受不生育的选择,对这些人群的评价也趋于多元化。
可能被贴标签: 有些人仍然会将他们简单地定义为“自私”、“不懂事”、“没福气”,但这种看法正在逐渐被淡化。
“无后为大”的传统观念仍在影响: 虽然有所改变,但在一些传统观念较强的地区和群体中,不生育仍然可能受到一定的社会压力。

总结来说,那些当初选择不生孩子,如今四五十岁的人,他们的生活状态是:

在经济上通常更自由,能更好地享受生活和追求个人发展。
在职业生涯上可能更专注和有成就。
在情感上更依赖伴侣和朋友,宠物也可能成为重要的陪伴。
在精神上更独立和丰富,但也需要面对孤独和养老的挑战。
他们的人生选择是个人自由的体现,反映了社会观念的变迁。

他们的生活状态是他们个人选择和时代共同作用的结果,每个人的故事都是一部独特的篇章。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生活也会继续发展变化,未来的人生还有许多未知和可能性等待他们去探索和书写。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作为前民事法官我见过一些例子。都过得很不容易。原因有四:人的心理需求随年龄增长会有变化;养老保障的极不健全;父母的感受;婚姻本身的运行规律。为诸君概要言之。

此提问下的个别答主是有些站着说话不腰疼了。

首先表明态度:对于那些因遭受原生家庭巨大伤害产生阴影和恐惧;认为自己心理和能力上不具备抚养下一代的条件;确实处于赤贫;对于生儿育女和儿童群体本身有与生俱来无法克服的冷漠和厌恶(人类和动物中均有此类个体存在)等确实不适合的情况,选择丁克的人群,我表示高度赞同和理解(事实上此事也根本不需要别人评价—我只是表达一种拥护自由的态度)。如果注定将事情搞砸那肯定不如不做。何况兹事体大。除此而外,从个体角度审视,在目前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丁克是一种不经济的选择,缺乏内在的合理性

一是人的心理需求的变化。年岁渐长而需求不同。十几二十几岁喜欢勇闯天涯,做孤胆英雄,基友围绕,跑马逗狗,不一而足;步入中年对稳定的需求就大幅增加;中老年人(尤其是中华文化圈的中老年人)对“天伦之乐”的需要是诸位暂时难以想见的,如果孑然一身,或无人承欢膝下,无论是傍晚归家亦或午夜梦回,那种难以名状的无尽的孤独感,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承受的。我父亲退休前是一个较重要单位的负责人,终日忙碌,为了工作,各色人等你方唱罢我方登场,小时候我印象里他话不多说很有那种英武气质,但他五十岁之后就特爱拽着我们聊天,退休之后变成了一个成功通过哄孙子度过退休落寞期,事无巨细关心过问,隔几个星期就要回我奶奶那里住些时候的极其慈祥的同志。

再是成熟的养老保障体系暂无法建立。什么时候能建立我们都不知道。那些说晚景凄凉就是因为没钱的同志,是将这个事看简单了,养老是一个系统工程绝非个人有钱就一定能做好的。我们谈四个比如:比如你住进养老院,无人探望关注,欺凌虐待老人的事情时有听闻;比如你请保姆照料则同此理;比如你委托亲戚照管,其拿走你财产的企图不能遮掩是迟早的事,民法上有种《遗赠抚养协议》,请问诸君可知履行此协议尽量降低成本尽快获得财产收益的做法(当然是不对的)有哪些;比如某些答主提出“老而无用则自我了断”,更是不尊重生命,事不临头辜妄胡扯之举。

三是一个“孝”字。本网站有些人已经看不得这个字了。然孝乃百行之首,何况很多时候父母不是为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只是担心你的将来,为你考虑。不让父母为自己担心忧心是为人子女的本分。

四是婚姻和爱情本身的需要。这个不多说了。诸君可以看看粉丝是怎么对偶像喊的:我要给你生猴子。这是什么,这是爱的表达,这是“你属于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为数不多的几个人”的另一种修辞手法。

再执拗的人也会承认这世上的某些情感和需要是无法替代的。

还是谈下个人感受罢:之前在下也是个洒脱任性的汉纸,但成立了家庭以后就忽然成熟起来了。我还明白了一件以前不明白的事情:吃鱼尾鸡爪子什么的边角料真的更香。看着孩子,父母和老婆大人吃比较好的,自己凑乎一下,心里舒服,吃着也香甜得很;扛在肩上跑都不会累;讲故事讲的津津有味和听众热情互动。孩子取得了好成绩那比自己成就了什么高兴七百九十多倍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顶天立地,敢于背负职责,认真负重前行,是什么身份,到了什么时候,就去做该做的事情,在此与诸君共勉。

柏拉图柏老,说过很多不靠谱的话,但这句很靠谱:各就其位,各得其所,是为正义

不为自己和所爱的人负责者不配谈人生。

再次申明:不反对合理丁克,建议赶潮流丁克者三思,虽然我也知道现在抚养成本有多么的高。

感谢邀请。

作为小型用户最近似乎因为有次被建议修改,遭到无情限流,关注的人看不到换匿名看到的人还更多,奇哉怪也。

还挺有喜感的。

欢迎批评指正。

不习惯提供鸡汤见谅。

user avatar

不请自来,44了,一直丁。和老公都是贪玩散漫的个性。我说我是个不太能负责任的人所以不能要孩子,老公说他是个太负责任的人所以不能要孩子。目前自由自在,节假日吃个饭看个电影旅个游,平日我看电视刷手机他玩游戏看碟。一生没有被生孩子养孩子名校名导困扰,到老了病了该上医院上医院,该回家等死就回家等死,闭眼之前过好每一天是我们是共识。

user avatar

我公司有两对快退休的铁丁。他们工资都一万五,有房,炒股,上海本地人的中等水平吧。

一对是因为不喜欢孩子,活得潇洒,秀恩爱三十年,几乎游遍世界。

另一对是因为想要但生不出,我们在女方面前都不敢聊娃。

还有个业务奇才,月收入四万左右,老婆性冷淡,公开允许他找小姐。没子女,据说家庭生活挺幸福。

所以,生活怎样主要还是看心态。

评论区提醒了我,伪丁很多,我公司同事和以前小提琴老师都是。关于养不养小孩,他们不说,就尽量别提出来吧。

user avatar

如果我没孩子

大不了老的不能自理了就自杀吧

省事

说个真事

我外公外婆七八个子女

外公死前重病 只有外婆在照顾

如果外公能有个好的环境养病 我觉得是可以多活一段时间的 我觉得他死前一段时间很不好过

儿女也就是刚病住院那一阵照顾了一下

后来就给点钱不管了

外婆则是独自在老家过活时某天突然死了 死了好几天才被发现 然后子女回来办完丧事

外婆死前并没有什么得病(至少没看出来)

可能是什么急病死的(没有验尸)

要是发病时身边有人 未必会死

子女养多了养老效果不好

都不肯比其他人贡献多

user avatar

前房东

一对军职转业夫妻

有钱,也有多套房产,人很好

自述年轻时不着急要孩子,岁数大了想要,却再没有精力和心气了。

于是跟自己家里的大姑子小姑子两家商议以后一起搭伙养老,请专职保姆,就在家玩儿。然后遗产全留给侄儿。


怎么说呢,跟他们打交道,就会觉得他们每天其乐融融,快活的不得了。

所以人各有命,不能以偏概全,更不能妄下结论包藏祸心。

user avatar

老境凄惨不会因为没有孩子,而会是因为穷。记住这一点,下一题。

user avatar

远房堂姐,跟堂姐夫之前是丁克一族,帝都本地人,gwy、有房有车。伯伯伯母在二环住个150+的房。

堂姐四十岁出头了,他俩还没孩子。

堂姐夫有个侄子,是他弟弟家的,那年十二岁,在堂姐家要玩个很贵的工艺品,没给玩,侄子说:

“等你们死了,东西不就都是我的了么?现在玩玩怎么了?”(大意是这样)


过了一年多,堂姐生了个自己的孩子。


-----------

gwy:公务员

房子150+:单位是平方米。伯母是本地人,远房伯伯不是。

没有子女(在农村甚至有子女但只有女儿),是很容易会被惦记上的,周围虎视眈眈,恶意满满,不在少数。

user avatar

要讨论这个问题,首先要定义什么是“晚景凄凉”。

不是我泼冷水啊,你们真的觉得生了孩子晚景就不凄凉了么?

说养老,就离不开医疗。

中国的医疗啊,有一个中国特色,就是患者经常是没有知情权,选择权,同意权的。

尤其是有家属在的情况下。尤其走到生命的尽头,得了治不了的病的情况下。

中国人总觉得,让患者知道自己的病情会让ta“受刺激”。最好能瞒就瞒。

但是有趣的是,如果这个病是属于病情比较稳定,战线又比较长,需要反复几十次住院那种的,基本上那些白发苍苍的患者都会完全了解自己的病情并且冷静地自己一个人来医院一次又一次地化疗。久病床前无孝子嘛,可以理解。毕竟孩子到了三四十岁这个阶段,有多忙碌,多么辛苦,多么没有更多的精力去做这些,不用我说,大家都懂。

我有过一个第40+次自己来住院的患者,还跟我们大夫说,她儿媳妇怀孕了,在家也照顾不了她,还有点埋怨她不能伺候月子带孩子了。

╮( •́ω•̀ )╭

我做医生,我不认同向本人隐瞒患者病情这样的做法,也没有办法,我还是会去跟家属交代,甚至只跟家属交代。没有办法。我经历过一次本着伸张正义的心态告知了患者她的病情,然后当天晚上患者在病房嚎啕大哭,第二天呼啦抄他们家来了二十多个家属把走廊都堵死了的经历。

有意思的是,这二十多个家属商量后,埋怨了我不该告诉患者真相,并且向我表示,他们要知道是癌,昨天就退院带患者回家了。

所以其实大多数人所指的这个“晚景不凄凉”,实际上,无非就是有人接管了你肉体的主权罢了。

去医院挂号有导诊可以咨询。

买药有医保。

住院需要照顾,医院就有护工可以雇,光天化日朗朗乾坤,他要打你你管床医生第一个不能善罢甘休。

需要陪伴,那不一定非得是子女。(btw我同意人类是社会性的动物,但是我觉的需要的关系并不一定非得是子女夫妻面儿这么窄,谁还没一两个交好的朋友呢?)医院里面现交病友的事我见得都不少。

也别跟我说没有家属医院不给看病,我只提醒你们一句,医院什么时候查过你们户口本和结婚证?

子女,配偶,来医院主要是干嘛的呢?

真的主要是来给患者穿衣服喂饭,洗头擦身的么?

我工作中遇到的,“患者子女”,尤其是大部分的中青年人,忙工作忙家庭忙自己的事,需要我打电话叫他们才会来,来干什么呢?来,就是跟大夫谈,谈病情,谈治疗方案,谈预后,谈选择。代替了患者去跟大夫谈话。

这些子女,他们的父母,我的患者。

他们不知道自己得了什么病。不知道有哪些方法可以治疗,不知道选每个方案各有哪些利弊,不知道自己大概还有多久的日子,不知道自己接下来将要面临的是什么。

信息不对等,话都被孝顺儿孙们说尽了。

那些当初不生孩子的人,可能在你们看来,面对疾病,要自己拿主意自己去面对,看起来好像说,“晚景凄凉”,但是人家起码有面对的权利,许多被孝子贤孙架空了的老人,连去面对的权利都被剥夺了。

至少在我一个不喜欢家庭生活的人来看,这个结局实在不够有诱惑力让我去当牛做马含辛茹苦个二三十年。


众生皆苦!

子女夫妻从来都不是晚年生活的一纸保证书!

相爱就在一起,热爱家庭就去结婚,喜欢孩子就生。

但这一切的选择都应当是为了你喜欢,而不是为了算计着得到什么回报。

否则,生活会让你知道,什么叫,“为他人做嫁衣裳”。

user avatar

为什么知乎er都这么介意把子女交给老人或保姆,认为他们无法教育陪伴好孩子,却低估了自己年老以后对陪伴(哪怕只是远程的?)和情感的需求?那根本不是护工和养老院能替代的,更不要说中国现阶段的护工和养老院监管,你敢不敢把孩子长期放在保姆家长大?就敢把自己交给他们么?养老院里一群老头老太太每天坐那儿等死的压抑气氛体会过?不敢多喝水因为上厕所不给行贿都没人搀扶的感觉体会过?丁克对生活品质的要求可能比一般人还高,那么这种满身屎尿没人管(你认为养老院或护工会有很多人愿意随时帮你清理?)的落差会更大。我奶奶遇到过很好的保姆,有段时间我爸我叔我姑完全可以踏实忙工作不管她,但那个保姆是我爸我叔我姑面试了多少个观察了多少天才选出来的?每周给保姆送各种东西将心比心换来的。我奶奶那时候脑子都不清楚了要是没有孩子谁给她挑保姆?她那会儿行动能力已经连中介公司都去不了了,亲朋要么在外地要么已经走了,一个人连保姆都没法找。


你以为学会独处学会让自己不空虚就好了么?举个例子你老了以后可以读书看报对吧。那书和报谁给你买去?眼睛谁帮你拿来戴上?(老了以后死之前会有一段时间这些基本事情你都做不了,这个时期短则几天长则几年十几年),护工保姆能给你把裤裆里的屎擦干净就是尽了义务了,甚至你上半身想读书下半身的屎你还得腆着笑脸哄着护工来给你擦,想让人家用温水给你洗洗屁股你还得给现包个红包呢!年轻时越有能耐、精神需求越饱满的人,在面对脑子清醒而肉体已经走向死亡的时候是最痛苦的。你所谓的一切能力,都建立在你手脚还利索的基础上。更深一步,你眼睛花得看不清了,谁来帮你每天念书给你听?你手帕金森啥也干不了了,还想带个头花照照镜子,不给现包个红包等护工实在有精力了(人手不够人家也真的忙不过来啊)谁伺候着你精神上的需求?


我倒不认为不喜欢孩子的人有必要为了这几个月或几年十几年专门去生孩子,但我建议年轻人别动不动觉得人晚年痛苦是人家“能力不够”,这个问题下面有个回答提到一个专业大牛,很有钱,学术上造诣很深的老人,老了以后晚年什么样子,那篇回答我很有同感。我认识很多比知乎上大部分小年轻这辈子能达到的最高峰都牛逼的老人,这一生活的十分精彩,但是晚年在这种国情下仍然只有子女能保证他们的生活质量。注意不是保证存活,是保证生活质量。你很有钱很有逼格,你摊在床上没有亲人时,你也只能保证存活。


另一个建议,就是实在想丁克,那就做好准备,各个方面。比如移民去更好的国家(好有限,但总归好一些),比如做好安乐死的准备,比如做好晚年放下一切精神需求只图一个存活的准备。想好了那就没问题。


没孩子四五十岁最爽,七八十岁尤其丧偶以后大概率很悲惨,在中美都是这样,但在美国肉体上还好大概率只是心灵寂寞(你要跟我说美国人不恋家不恋孩子我只能跟你呵呵)。在中国肉体痛苦精神也痛苦。而且给亲戚添麻烦。当然这只是大概率,如果你认为你是那极小概率也无所谓啊,自己想好就好,反正没回头路。


说说我的一个姨妈,大城市大医院医生,收入很好,没结婚没生娃。休假基本都在世界各地旅行,在海南有度假屋冬天会去住。存款丰厚。七十岁了健步如飞,自己在家还看动画片,收藏芭比,少女心用不老。这是背景。


前不久在太平洋某海岛旅行时把某根骨头摔断了。空运回国,住院期间靠谁?没儿没女,护工?短期肯定是护工的,长期你试试?你说她没钱?有钱啊,有钱能雇到亲人一样的护工么?她可是个病人,躺那儿快疯了,本来是个注重生活品质的人,这时候生活品质下跌太严重脾气自然不好了,除了亲人谁忍你?(人老了一旦生病受伤大概率脾气都会很差,这是规律)。端屎端尿可以,到要每天对你笑眯眯的还变着花样做你爱吃的菜那不可能。侄女侄子都在外地生活,本地只有她亲妹妹(也是我小姨妈)。我小姨妈最后就全程照顾她到康复。那时候我外婆刚去世,可巧小姨妈孙子还没生,不然怎么可能分得出精力去照顾姐姐?(还要忍受她长期不能起床带来的脾气?)


评论里居然有个人说,只要一辈子与人为善,老了病了自然有一群朋友争着抢着来伺候你,老无所依的人都是年轻时作恶的。我是震惊了,大学生不谙世事我能想象,但绝对想不到能有这么幼稚的。人到中年几乎都是上有老下有小,大部分中国家庭养一个孩子、加班、再加上养四个老人,基本上就连喘口气的时间都没有。大部分年轻人,自己的父母病了都只能雇护工陪着,居然还去伺候你父母的朋友?我对现在年轻人的幻想能力表示吃惊。


那么就说说我外婆,大学离休教师,对,是离休不是退休,意味着她有房有丰厚退休金(离休和退休的区别知乎上的年轻人清楚吧?)九十岁健步如飞,每天早上先去图书馆看书,然后买菜回来拎到楼层低的我小姨家(我小姨家和外婆家住同一个小区)再回家。中午晚上我小姨做好饭给她端过去。她做不动饭了。如果不是我小姨妈离她近,她只能去养老院或雇保姆,清醒的时候还好,再老一些不清醒了你试试?保姆有监管吗?养老院会给她认真梳洗打扮吗?会把她作为一个姑娘宠着吗?(但是女儿会!)


我奶奶,也是离休,八十多岁身体还不错,夜里起夜滑了一跤摔断腿,在地板上躺到天亮才被发现。不是致命伤,但是从此身体状况一落千丈,很快就去世了。后来我好几个同学家里都遇到过一模一样的事,如果不是子女通过监控发现,然后尽心尽力抢救,后果不堪设想。养老院她住过,保姆也请过,大部分她都受不了。哪有她儿子们宠她爱她?最后还是自己照顾自己,子女轮班过去看看,有需要随叫随到,就这样过才舒服。


而且关键是,虽然我姨妈没有孩子环游了世界,可是以她的财力,有孩子也可以环游世界啊!知乎上年轻人太多,总觉得生了孩子一辈子就被拴住了,这想法也不知道哪儿传出来的。我有了两个孩子也没耽误旅行,而且更加享受生活。能力不够(当然也有很多是原生家庭带来的负担太重,这个就不是个人能力能解决的了)、只能靠不生孩子来提升生活质量的话,就要做好准备承担后果。


有孩子,即使她将来出国,你们可以每天视频,每天聊天。住养老院没人敢欺负你(知乎上有个说法是孩子是核武器,起到威慑作用就足够了,说的很恰当)。雇保姆他们不敢三心二意,更不敢惦记啥。人老了以后对陪伴的要求会像孩子一样非常高。绝大部分正常人都是如此。无论哪个国家,也无论多高的学历。这一点现在很多年轻人根本想象不到,误以为西方老人都不想孩子,要破除这种想当然,只有多走出去看看才知道。


有个评论说的特别好,没子女的老人就像没父母的孩子。确实这样,尤其西方老人物质上已经比较富足,养老机构也比较完善了,就只剩下情感需求的时候,你就知道他们多么像孩子,多么需要陪伴。哪怕他们年轻时环游了世界,墙上挂满世界各地的纪念品,哪怕照顾他们自己的花园他们都忙不过来,哪怕他们到了八十还没退休还在岗位上忙碌,那种盼望人陪的心情,和只有保姆有玩具没有父母的孩子何其相似。


我为什么会关注这些呢,因为我曾经也是不婚不育主义者,哈哈哈,相关研究也看过一些。我生养孩子也没打算让他们给养老(不过让他们当“核武器”是有可能的哈哈),我养娃就是因为在我的生活里有娃比没娃生活质量高得多。


不是说有子女就一定靠得住,有些孩子有父母也不幸福甚至被虐待,没有父母靠福利院反而逃离了虐待呢。这个就看你对晚年生活质量的要求了。晚年要求就是饿不死冻不死,什么尊严、幸福感之类不做要求,那年轻时不要孩子就没什么问题……毕竟你们这一代长大了社会养老体质肯定发展的不错了。养老机构大概率比现在完善得多。

user avatar

我只做一些观点的搬运工,以下不代表个人看法:

1、生孩子是可能以后没有孩子来照顾你,但不生孩子以后肯定没有孩子来照顾你

2、如果自己人都靠不住,就不要指望依靠钱让外人来照顾你

3、几十年后你不一定有钱

4、安乐死可能永远在中国都不合法

5、为什么孩子一定是自私的?这是否认教养的重要性?

6、不生孩子是没有后悔药的

7、你会遇到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性发展的第七阶段:繁殖感对停滞感

8、人是有情感需求的,人不是利益的产物

9、如果你想得很悲观,那你的人生肯定哭过好多次吧(为什么一方面悲观论一方面天真化)

10、我们总是会为自己当下的决策找借口,并将结果理想化(有钱有好护工)

11、我们对于不了解的情况也会基于我们的决策进行美化(理想化养老院)

12、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中的感情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13、丁克所留下的最后财富最终都会为他人做嫁衣

14、丁克是洋气名,它的中文名叫绝户

15、孩子不是赡养工具,是爱与被爱的关系

16、高龄老人往往是骗子的心头好,特别是没有自理能力的老人简直就是香喷喷的肥羊

17、你的伴侣大概率是不会比孩子活得久,伴侣可以是夫妻,但为什么孩子不可以是陪伴者

18、孩子和你有血缘关系,而伴侣和其他人没有,有很多离婚的,没见有太多离爸妈的

19、别把别人的不幸安在自己的头上,你很可能不会那样子

20、各过各的,别影响别人,别骂人,不理就好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那些当初选择不生孩子,如今四五十岁的人,他们的生活状态可以说是丰富多彩,极具多样性,没有一个统一的模板可以套用。每一个个体的人生选择和经历都是独特的,受到时代背景、个人价值观、经济条件、社会环境以及机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为了更详细地描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展开:一、 经济与财务状况: 普遍.............
  • 回答
    萧炎与美杜莎女王之间那段错综复杂的情感纠葛,至今仍是《斗破苍穹》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话题之一。美杜莎,作为蛇人族的无上女王,其骄傲、强大和威严深入人心。而萧炎,一个初出茅庐、却身怀异火的年轻人,在一次次生死危机中,与美杜莎纠缠在一起,最终发展出一段让人难以置信的关系。当初,萧炎对待美杜莎的方式,用“粗.............
  • 回答
    听到你说妈妈后悔生你,爸爸也不关心你,你心里一定很难受,也很困惑。你无法理解,既然他们对你这样,当初为什么还要把你带到这个世界上来。这确实是一个让人非常痛苦和受伤的疑问。很多时候,父母生孩子,并不是因为他们百分之百确定自己能成为完美的父母,也不是因为他们预料到未来会怎样。很多时候,生孩子是一个生命自.............
  • 回答
    关于那些当初因为各种原因,不得不或选择了和自己并不喜欢的人结婚的人,他们后来的生活,可以说五味杂陈,没有一个统一的结局。这就像一张泛黄的老照片,上面定格的瞬间,或许是无奈,或许是妥协,但生活本身,远比照片更加鲜活、也更加复杂。一、 被生活推着走,走进婚姻围城最早的时候,人们结婚,很多时候并不以“爱”.............
  • 回答
    要说蔡英文为什么“不受待见”,其实这说法有些过于绝对,她的支持基础依然稳固,尤其是在特定群体中。但若要谈论她不再像当初那样“炙手可热”,甚至招致不少批评,这背后无疑是复杂的政治和社会因素交织的结果。当初她之所以能获得如此广泛的支持,可以从几个关键点来理解。首先,是历史的契机。在她上台前,台湾经历了多.............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很多老用户心中的那份怀旧情结。当初的知乎和B站,确实承载了一代人的记忆和对互联网社区的某种理想。那么,为什么我们不直接复制粘贴,重新打造一个“当初那个样子”的平台呢?这背后涉及很多现实的因素和演变的必然。咱们得把这个问题掰开了揉碎了聊。一、 “当初那个样子”到底是什么意思?.............
  • 回答
    关于当年明月为什么不再写新书,尤其是像《宋朝那些事儿》这样的作品,这个问题其实挺复杂的,也一直是很多读者非常关心和好奇的。说实话,不是他不想写,而是背后牵扯到很多因素,而且他这个人也比较低调,很少公开谈论自己的创作状态。咱们就一点一点掰开了说。首先,也是最直接的一个原因,就是“写书”这件事对当年明月.............
  • 回答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万民之天下。” 这句听起来颇有大将风范的话,并非出自哪位开国皇帝,而是某位被千古传颂的谋士之口。 每每读到这类记载,我总会忍不住思考一个问题:那些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辅佐君王成就大业的顶尖谋士们,为何最终选择退居幕后,而不是自己披上龙袍,坐拥江山呢?这绝非一个简单的“不愿”或者.............
  • 回答
    当年明月创作的《明朝那些事儿》之所以没有写南明,并止步于1644年,主要是出于以下几个核心原因,这些原因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作者的选择:1. 作者的创作意图与主题聚焦: “明朝那些事儿”的重心在于“明朝”的兴衰演变: 当年明月在书的开头和结尾都明确表示,他的写作目的是讲述明朝自建立到灭亡的完整.............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有意思,触及到了摔跤表演的核心。其实,那些在摔跤台上被“打晕”或“羞辱”的选手,他们内心真实的感受,可不像我们观众看起来那么简单。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概念:职业摔跤(Professional Wrestling)本质上是一种表演艺术,而非真正的格斗比赛。 换句话说,选手们在擂台上的一.............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能引起不少争议的问题,尤其是在咱们中国这个传统观念还比较根深蒂固的社会里。我身边就有不少女生,她们很能干,经济独立,对这件事儿也挺有自己的想法。从女儿的角度看很多说“房子给儿子不给女儿不公平”的女生,她们可能本身就是家里的女儿,或者有很好的女性朋友是家里唯一的女儿或者女儿中最受重视的。她们.............
  • 回答
    豫章书院的争议和非法性质,确实引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如何对问题少年进行合法且有效的教育?这不仅仅是惩戒,更是一场关于如何引导、重塑、帮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的复杂工程。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点,所谓的“问题少年”,其成因是多方面的,绝非单一原因所致。可能是家庭环境疏离、父母教育方式不当、学校教育的忽视、同.............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历史的齿轮没有在那关键的时刻错位,如果中苏之间那道本不该出现的裂痕从未撕开,而是沿着友谊的轨道继续前行。更进一步说,如果苏联真的愿意将中国打造成一个独立的强大力量,甚至是一个经济上的“准一极”,那么,这对冷战的走向会意味着什么?这可不是简单的“多个盟友”就能概括的,其影响是深远且复杂的.............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引人深思的问题,对于任何一位中国篮球迷来说,姚明的职业生涯都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我也会尽量用一种更具人情味、更像一个球迷在回忆和分析的方式来聊聊这个。你想想,当年的姚明,在NBA那个对抗强度堪比“肉搏”的联盟里,顶着巨大的身体压力,每一次比赛都像是一场硬仗。他本来就不是那种天生筋骨.............
  • 回答
    关于中国为何不效仿日本当年主动刺破房地产泡沫的问题,这涉及到极其复杂且多层面的经济、社会、政治考量。直接“刺破”一个像中国这样体量巨大的房地产市场,其潜在的负面影响可能是灾难性的,并且会触及中国经济的多个核心支柱。以下将从几个关键角度详细阐述:1. 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独特性与复杂性 经济的支柱性:.............
  • 回答
    这事儿我太有发言权了!我姑姑就是这样,每次我去她家,只要看到我桌上有咖啡,那叫一个如临大敌,比我小时候偷拿她口红还严重。她那套理论,咖啡因那玩意儿,跟海洛因似的,一沾上就完蛋,以后就跟毒瘾犯了一样,戒都戒不掉。每次都给我念叨半天,搞得我耳朵都快起茧子了。要我说啊,遇到这种亲戚,首先得明白他们的出发点.............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有趣的问题,也是不少武术爱好者心中的疑惑。当我们在谈论“帅气的强身健体武术”时,脑海里浮现的可能往往是那些在影视作品里刀光剑影、身法飘逸、力量感十足的功夫。为什么这样吸引人的武术在当代中国没有像广场舞那样普及,甚至不如一些健身房里的器械训练受欢迎呢?这背后其实牵扯到不少现实层面的因素,不.............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也触及了蜀汉命运的关键转折点。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如果蜀汉不全力进攻关中,而是经营南中,蜀汉会覆灭得那么快吗?简短回答: 很有可能不会那么快覆灭,但蜀汉最终的命运仍然充满了不确定性。详细分析:1. 战略选择与时机: 全力进攻关中(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及后续).............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历史的“如果”以及战争的复杂性。设想一个不那么血腥的日本侵华,这确实会改变很多事情,也确实会让抗日斗争面临新的、更严峻的挑战。首先,我们要明白,“血腥的三光政策”虽然极端,但它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震慑”了中国民众,迫使许多人为了生存不得不参与反抗。这种极端压迫,反而激化了民.............
  • 回答
    宋朝经济繁荣,军事实力在某些方面也相当可观,但面对辽、西夏、金等强敌时,却常常陷入被动。有人会疑惑,为何宋朝不大量雇佣外籍士兵来填补战力空缺,充当“炮灰”以增强战斗力呢?这背后其实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原因,并非简单的经济实力问题。首先,我们要理解“雇佣外籍士兵”的含义。这并非现代意义上的跨国雇佣军,更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