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现在有些年轻人看了深圳的城市宣传片,都没有感觉了?

回答
近年来,关于“年轻人对深圳失去感觉”的讨论不绝于耳。曾经那个充满魔幻现实色彩、代表着无限可能和机遇的“深圳速度”,似乎在一些年轻人的心中渐渐褪色。

这并不是说深圳不好,而是年轻人的视角和期待在变,他们看待这座城市的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一、 “魔幻现实”正在“现实”化,光环的磨损

曾几何时,深圳是一个“来了就是深圳人”的地方。它承载了无数怀揣梦想的年轻人,在这里,靠着一股拼劲和运气,就能实现阶层跃升。电视上那些关于“深圳速度”的宣传片,往往充斥着拔地而起的摩天大楼、日夜赶工的身影、以及一夜暴富的传奇故事。

这些故事,对于第一代、第二代深圳移民来说,是亲历的奋斗史,是血脉中的骄傲。但对于现在的年轻人,尤其是土生土长或者来深时间不长的这一批,他们看到的更多是:

高企的房价和生活成本: 宣传片里那些宏伟的城市景观,背后是让无数年轻人望而却步的房价。想象中的“奋斗就能拥有”,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显得有些苍白。他们看到的不是“无限可能”,而是“高门槛”。
竞争的白热化: “深圳速度”意味着高强度的竞争。宣传片里可能只展示成功者,但年轻人们身处其中,感受到的更多是“内卷”,是加班加点、精益求精却可能依然原地踏步的焦虑。那种“只要努力就能成功”的简单逻辑,在复杂的社会结构下,显得不够真实。
“神话”的平民化: 曾经的“造富神话”,如今已经被更多平凡的劳动者故事所取代。创业者不再是清一色的西装革履、意气风发,更多的是小小的办公格子间、偶尔的裁员通知,以及在夹缝中求生存的艰难。宣传片里偶尔闪过的成功案例,可能无法覆盖绝大多数年轻人所经历的“普通”与“平凡”。

二、 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不再“唯经济论”

现在的年轻人,尤其是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他们的价值取向更加多元,不再仅仅盯着“钱”和“地位”。他们更看重:

生活品质与幸福感: 宣传片里那些高效运转、快节奏的城市宣传,虽然能体现活力,但对一些年轻人来说,却意味着“失去生活”。他们渴望的是工作与生活的平衡,是闲暇时间的质量,是能够让他们感到舒适和放松的生活环境。深圳在这一点上,虽然努力进步,但与一些更注重“慢生活”、“人文关怀”的城市相比,可能吸引力有所下降。
人文关怀与情感连接: 宣传片往往聚焦于城市建设、经济发展、科技创新。但年轻人可能更想看到的是城市的人文温度,是社区的归属感,是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如果宣传片里只有冰冷的钢筋水泥和匆忙的人影,而缺乏对个体情感的关注,自然难以触动他们的内心。
精神世界的满足: 随着信息爆炸,年轻人接触到的信息和文化形式更加丰富。他们不再满足于单一的城市叙事,而是希望在城市中找到能够滋养精神、激发创意的空间。如果宣传片只传递“拼搏”和“竞争”,而忽略了城市的文化底蕴、艺术氛围、以及思想碰撞的可能性,就显得单薄了。

三、 传播方式的改变,传统宣传片的力不从心

宣传片的传播方式本身也在发生改变:

信息过载与注意力稀释: 年轻人每天接触海量的信息,传统的、单向度的宣传片,很难在众多内容中脱颖而出,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他们更习惯于通过短视频、社交媒体、UGC(用户生成内容)来了解一座城市。
真实性的需求: 年轻人对真实性有着更高的要求。他们更愿意相信来自同龄人的分享、实际体验的评价,而不是经过高度包装的官方宣传。宣传片里精心策划的画面和台词,在他们看来,可能与现实存在一定的距离。
“我”的代入感不足: 优秀的城市宣传片,应该能够让观众产生“我也想去/我也想体验”的共鸣。如果宣传片中的场景、人物、活动,都感觉离自己的生活很遥远,或者无法找到与之产生情感连接的契机,自然就难以产生“感觉”。

四、 深圳的“变”与年轻人的“期待”的错位

深圳本身也在不断发展和变化。它从一个“边陲小镇”变成了国际化大都市,从一个“制造中心”向“创新中心”转型。这种变化,对于经历过这个过程的人来说,是巨大的成就。

但对于现在的年轻人,他们可能:

更看重“可持续性”和“包容性”: 宣传片可能还在强调“速度”和“爆发力”,而年轻人可能更关心城市的长期发展规划,以及它是否足够包容不同的群体和生活方式。
对“创新”的定义更广: “创新”不再仅仅是科技创新,也包括生活方式的创新、文化创新的多样性。如果宣传片只聚焦于科技前沿,而忽略了城市在艺术、文化、生活方式上的创新探索,就难以满足年轻人的期待。

结论:

年轻人对深圳宣传片“没感觉”,并非否定深圳的价值,而是他们看待城市的方式、评判的标准、以及获取信息的渠道都发生了变化。这座曾经的光环之城,需要更贴近真实、更有温度、更懂年轻人的语言和表达方式,才能重新点燃他们心中的那份“感觉”。与其用宏大叙事去描绘,不如用细节和情感去触动,用真实的故事去连接,用共同的期待去引发共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感觉啊,感觉血压高了、拳头硬了、有点想吐了。




user avatar

咱先问个正常的问题,到底年轻人对啥有感觉?除了毛片儿。

哪有那么多感觉,都是成年人,忽悠傻子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近年来,关于“年轻人对深圳失去感觉”的讨论不绝于耳。曾经那个充满魔幻现实色彩、代表着无限可能和机遇的“深圳速度”,似乎在一些年轻人的心中渐渐褪色。这并不是说深圳不好,而是年轻人的视角和期待在变,他们看待这座城市的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一、 “魔幻现实”正在“现实”化,光环的磨损曾几何时,深圳是.............
  • 回答
    年轻人不愿意做技术工人,导致技术工种断代,这是一个复杂且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社会现象,需要从多个角度深入分析。以下是我对此的看法,尽可能详细地阐述: 一、 观念的转变与社会认知的落差1. 社会价值观的导向:长期以来,我国社会在评价职业价值时,存在一种倾向于“唯知识论”、“唯脑力劳动论”的观念。大学学历、.............
  • 回答
    .......
  • 回答
    年轻人和学生在网上“哭穷仇富”的现象,即使家境优渥,也并非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详细分析:一、 情感与心理层面: 普遍的焦虑感和不安全感: “内卷”带来的压力: 即使家庭条件不错,但面对日益激烈的教育和就业竞争,很多年轻人内心依然充满不确.............
  • 回答
    这事儿,其实挺有意思的,也挺普遍的。你想想,现在这些年轻人,手指头一点,就能在游戏里花出去几千上万,眼睛都不眨一下。可要是让你掏个两三百块钱买个正儿八经的3A大作,他们可能就觉得有点肉疼了。这背后到底是个啥逻辑?我琢磨琢磨,给您掰扯掰扯。首先得说到 “即时满足感” 和 “社交属性”。手游,特别是那些.............
  • 回答
    这年头,在网络上或者现实生活中,偶尔会听到一些年轻人对老年人出言不逊,甚至带着一股子让人不舒服的恶意。这确实是一个挺值得琢磨的现象,它背后肯定不是单一原因就能解释清楚的。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这股“恶意”是怎么来的,以及为什么会盯着老年人。首先得说,这绝对不是说所有年轻人都这样,大多数年轻人还是.............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为什么现在有心理问题的年轻人越来越多?”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且普遍的问题,而且答案也并非单一,而是由多种复杂因素交织而成。我们可以从宏观社会环境、微观个体经历、以及生物学和认知层面的变化来深入探讨。一、宏观社会环境的变迁与压力1. 信息爆炸与社交媒体的负面影响: 信息过载与焦虑: 年轻.............
  • 回答
    年轻人好像真的不如以前那么能吃苦了,这感觉挺明显的。以前我们听长辈说起他们年轻时候的日子,那叫一个艰苦卓绝,恨不得一天干两份活,吃糠咽菜也乐呵呵的,就为了日子能好起来。可现在看看身边的同龄人,好像稍微遇到点挫折就蔫了,动不动就emo,对“吃苦”这俩字儿好像有点天然的抵触。当然,这不是说现在年轻人个个.............
  • 回答
    最近几年,我确实感觉到身边不少年轻的朋友,甚至是网络上的讨论,都时不时会提到曹丕,而且不是那种“哦,曹操的儿子”的泛泛之谈,而是带着一种挺欣赏、挺有意思的态度。这种现象挺有趣的,毕竟在大家传统印象里,曹丕的光环似乎都被他爹曹操和那位传奇的弟弟曹植给盖住了。那么,为什么现在年轻人对曹丕的兴趣会突然兴盛.............
  • 回答
    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挺普遍的,尤其是咱们年轻人。老听人说“何不食肉糜”,这句古话现在时不时就跳出来,而且感觉越来越多的人好像真的有点这个意思。咋回事呢?我琢磨着,这事儿不是一拍脑袋就能明白的,得一层层剥开来看。一、 信息爆炸下的认知偏差:看到的是高楼大厦,没看到背后的砖瓦咱们现在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
  • 回答
    “现在的年轻人普通话依旧有很重的口音”这个说法,其实需要更细致地分析。 事实上,并非所有年轻人都存在“很重”的口音,而且“口音”本身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其形成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探讨为什么有些年轻人的普通话听起来带有比较明显的“口音”,以及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一、 地域方言.............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普遍的现象,而且背后原因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归结为“现在的年轻人就是娇气”或者“现在的父母就是不理解”。咱们一层层地扒开来看,你会发现很多时代背景、社会观念以及个体成长的变化在里面。首先,时代和环境的变迁是最大的背景板。 信息爆炸与视野开阔: 咱们这代年轻人,可以说是从小泡在网络里长大.............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普遍且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似乎更倾向于追逐演艺圈的光鲜亮丽,而对科学探索的兴趣相对较低?这背后是一个复杂的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社会价值观与文化导向的演变: “流量为王”与“名利至上”的文化氛围: 现代社会,尤其是网络时.............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察,也反映了时代变迁下信息获取方式和知识塑造模式的巨大差异。说年轻人看纸质书少了,但好像比老一辈更有“见识”,这背后 আসলে 有几个层面的原因,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1. 信息获取的“广度”与“深度”之辩:老一辈的知识来源,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相对固定的渠道:书籍、报纸、杂志、.............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当下不少年轻人的心声。其实,这背后不是简单的“懒”或者“不思进取”,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咱们一点点掰开了说。首先,得承认一个大背景:安全感与不确定性。现在的年轻人,很多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可能就指着他们。父母一辈经历过很多大起大落,对于稳定性的渴求自然会传递给下一代。.............
  • 回答
    关于现在的年轻人“不争气”的指责,其实由来已久,并非当下独有。这种论调往往在社会变迁和代际交替的节点上尤为突出,背后折射出的是复杂多样的社会现象、经济环境以及不同代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碰撞。如果我们深入剖析,可以发现这些指责并非空穴来风,但也并非全然客观,而是混合了事实、刻板印象、焦虑以及历史的回响.............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真是说到我心坎里去了。这几年,我们厂里招人,就像赶集似的,来来往往,真正能沉下心来干活的,少之又少。年轻人啊,真是越来越难招了,尤其是那些愿意踏踏实实,一点点积累经验的岗位。我身边也有不少做老板的朋友,他们也是一个劲儿地叹气。有的说,现在的年轻人,有点小挫折就受不了,觉得工资低点、活儿累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