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老话: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质问题主一句:谁告诉你现在有心理问题的年轻人越来越多?
中国社会对精神心理卫生的关注是严重滞后的,长期以来精神问题往往不被认为是“问题”,反倒被归结于“软弱、矫情、无病呻吟”等等,你以为以前的人心理都很健康?只不过像某些国家的新冠一样,“不查当然就没有阳性”罢了。近年中国人对精神卫生的重视程度迅速提高,人的心理问题也就显得“越来越多”。这只是眼球效应,并不意味着心理问题真的更严重了。
有一个指标可以从侧面反映人群心理问题,就是自杀率。一般来讲自杀者无论基于何种原因,自杀前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异常状态(废话精神心理完全正常的人谁去自杀)。心理问题可以隐藏,可是自杀却藏不了。你新冠可以不查,不查就不会病死吗?
事实是,中国自杀率随着经济发展持续下降,其中90年代到21世纪前期是自杀率下降最快的时期,21世纪下降速度减缓但依然在下降。
这是中国和其他几个国家的自杀率比较,世纪之交以后中国自杀率就一直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目前自杀率比世界灯塔美利坚更低,中国人在东亚内卷三兄弟中最穷,但自杀率反而最低。无论是横向比较世界,还是纵向比较先后,都不差。
当然有人会说你这是全人群,这不说的是青年人吗?青年人自杀率真的低吗?
再给一个表,体现中国2003-2015年15-34岁青年人的自杀率变化。可见无论城市还是农村,青年人自杀率都显著下降,唯一上升的年龄组,是农村15-19岁人群。
你说年轻人心理问题叵需重视,没问题,但是“越来越多”就算了。先人自杀率高得多怎么不说呢?真当人没事找事自杀?每个自杀者背后,都是成百个绝望苟活的灵魂。哪个时代的人活得都不轻松,我们这代人,至少已经开始关心心理问题,而不是像以前一样,统统甩锅到“你自己不行”上去。人真没必要在前辈面前卖惨。
社会稍一富足安定,心理问题会增加,因为支撑人类健康心理活动的神经系统,是为匮乏而设计的。
空虚感,就是一大印证,很多人的心理毛病最早的开端来自于空虚,突然出现的茫然,不明真相的不知所措,控制不住的迷失方向,继而很快地开始胡思乱想,各种恶想,漫天联想,于是焦虑抑郁强迫双相,接踵而至,躯体症状不一而足。而穷困潦倒,岌岌可危的时候,反而心理充实,精神百倍,奇了怪了?
这是因为,就人类目前的进化状态而言,交感神经系统、副交感神经系统、植物神经系统、迷走神经系统......都是为觅食与避害而设计的,可以比较完美地防止我们外出打猎时被猛兽吃掉,或者到手的猎物跑掉等大事故的发生,因为一旦发生,这类神经系统的基因就可能瞬间断链了。
漫长的农耕社会不过一两万年,依靠饥荒淘汰进化神经系统的效率可谓慢之又慢;工业化社会满打满算才170年,连淘汰强迫症都不够用。于是,后工业化社会无毛无甲细皮嫩肉的人类,体内密布的神经系统仍然是狩猎采集时代的。
这种史诗级的错位,心理不生病才是有病,说明此人的神经系统已经散架了。健康人,以一惊一乍的神经系统,应付细致绵密的办公室生活,都会发生心理疾病。
剩下的的问题是咋办?
只能硬着头皮改造我们的神经系统喽,难道跳楼,去顺应自然淘汰么?让一批神经系统不健康的人得了便宜,繁衍子孙去。
切入点就是迅速进化中的中枢神经系统,人类进入农耕以后,主控复杂的中枢神经系统进化神速,中枢神经系统与植物神经系统、迷走神经系统等迷一般的系统,有着迷一般的耦合关系,好了,机会来了,我现在吃了早餐喝了咖啡,便意强烈,要出恭去了,关键部位以后再说吧,哈哈。
新媒体讯息在有意无意散播焦虑和绝望。
随着年轻人越来越依赖新媒体获得信息。
新媒体和咨询平台,经过喜好的记录,用数据分析去进行信息流推送。
新媒体喜欢尝试推送相对焦虑和引起负反馈的内容。
而给予人负反馈的东西,处于同理心和安全感,多数年轻人都会忍不住去点击和评论。
这样积累下来,年轻人在新媒体后台的喜好数据,就变成喜欢产生焦虑和绝望的内容。
然后更多产生焦虑和绝望的内容阅读,进入恶性循环。
新闻,社会现象,日常讯息,在起初的作用是让人获得更多的咨讯,或代替经历去获得经验和认知。
后来慢慢的由于流量经济,纯奶头乐和逗猫棒(焦虑、绝望等负面情绪)战胜了其他内容,容易获得更多的展现机会。
这样年轻人就不知不觉的天天接触这些负面信息,引起大幅度的情绪波动。
比如遇到社会热点,就义愤填膺,遇到炫富,就自愧不如,遇到成长话题,就沮丧阶级固化。
日积月累的逗猫棒不断的侵蚀,任何人都会在心理上出现问题。
请你做个实验:
1,用半天的时间,把知乎所有经常引起你负面情绪的人,都取消关注,拉黑,屏蔽。
2,知乎推荐的信息流中,所有对心情产生波动的内容,都点击不感兴趣,或者屏蔽关键词。
3,对于引战的那种月经问题,都屏蔽关键词和作者。
4,坚持一周不看任何平台的热搜问题。
以上,你试一下。
多出来的时间,看看大部头的书,或者陪陪家人,或者干脆自己去公园散步都可以。
一周下来,你的心情会大不一样。
然后看到任何一个新媒体内容,先判断后打上标签【逗猫棒】、【奶头乐】、【值得深入思考】。
除了第三种看完不要做任何互动,评论,点赞,转发,讨论都不要做。
我相信能做到的年轻人心理都能恢复健康。
当某些人利用你的正义感、安全感、自利心去盈利的时候,应该果断的说不。
否则钱他们赚了,你的精神破防了。
北海,要多想。
过去有心理问题的年轻人直到变成药家鑫和马加爵了才会上新闻。
现在有心理问题的年轻人有点悲观就大呼小叫一堆人围观。
顺便说一句,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的自杀率是逐年下降的,而且自杀者的年龄分布急剧增长,意味着什么不用我说吧。
一边说“不是老人变坏而是坏人变老”,一边说“为什么心理有问题的年轻人越来越多”,我说咱们别双标的那么明显好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