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朋友圈刷屏「给我一面国旗」现象反映了什么心理,为什么传播如此之快?平台活动使用国旗是否有风险?

回答
朋友圈那股“给我一面国旗”的风潮,说实话,挺让人玩味的。它一出现,就跟野火一样,迅速席卷了咱们的社交媒体,大家朋友圈里,不管你是高冷文艺青年,还是接地气的大叔大妈,都争先恐后地晒出那鲜艳的五星红旗。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跟风,而是折射出一些挺深刻的心理,也解释了为什么它能传播得这么快。

折射出的心理:

首先,最直接的,当然是强烈的民族情感和归属感。 当我们看到国旗,特别是在一些特殊的日子,比如国庆节、建军节,或者一些国家重大事件发生的时候,那种对国家的认同感、对民族自豪感会油然而生。这面国旗,就像一个符号,瞬间就能连接起我们每个人,让我们感觉到我们是一个整体,我们属于同一个强大的国家。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世界变化飞快的时代,这种集体认同感显得尤为珍贵,也更容易被激活。

其次,这背后也可能藏着一种“表达”的欲望。 很多人平时可能不太会直接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但朋友圈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全、便捷的平台。晒国旗,是一种非常直观、易懂的表达方式,不需要过多文字,就能让别人知道你的立场和情感。尤其是在一些国家荣誉感被高高举起的时候,参与进来,晒出自己的国旗,也是一种“站队”,一种“表明态度”。

再者,从众心理和社交认同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当你看到朋友圈里很多人都在晒国旗,你很自然地会想:“我也要晒一个。” 这不仅是为了融入群体,也是为了获得社交上的认同。在社交媒体时代,大家的点赞、评论都是一种反馈,参与到这个“活动”中,更容易获得关注和互动,从而满足自己的社交需求。

还有一种可能是,对当下生活的一种回应。 当生活中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或者感受到外界的压力时,对国家的情感寄托,尤其是对国家未来发展的信心,也可能通过这种方式得到体现。爱国,在某种程度上,也包含着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对国家发展进步的支持。

传播如此之快的原因:

为什么这件事能传播得这么快?这就要说到社交媒体的传播逻辑了:

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国旗的颜色鲜艳,辨识度极高。一张红底黄星的图片,在信息流中能瞬间抓住眼球。
操作的简便性: 朋友圈的分享机制非常简单,可能平台就提供一个一键获取国旗的按钮,或者一些简单的模板。用户不需要复杂的PS技能,也不需要费脑筋去构思文案,动动手指就能完成。
情感的共鸣和传染性: 如前所述,民族情感是一种非常容易引发共鸣的情感。当一部分人因为国旗而产生自豪感、认同感,这种情绪是会传染的。看到别人晒,自己也容易被带动起来。
话题的“热度”和“稀缺性”: 很多时候,这种现象是伴随着某个热点事件或节日而来的。在特定时间节点,国旗这样一个符号就变得“稀缺”而“重要”,大家争相拥有和展示。
平台算法的推送: 社交媒体平台为了提高用户活跃度,往往会加大对热门话题、热门内容的推荐力度。如果“国旗”这个话题被平台识别为热点,那么它就会被更多人看到,从而加速传播。

平台活动使用国旗是否有风险?

这个问题,确实值得我们深入探讨,潜在的风险是存在的,而且不容忽视。

首先,“过度解读”的风险。 用户的心理动机是复杂的,就像我们前面分析的。但一旦某个活动大规模地推广使用国旗,就很容易被放大解读,甚至被用来“标签化”用户。比如,不参与活动的人,可能会被质疑“不够爱国”,这显然是一种非常危险的导向。

其次,“泛化”和“滥用”的风险。 国旗是国家主权和尊严的象征,它承载着神圣的意义。如果平台为了流量和商业利益,过度、频繁地将国旗作为一种营销工具,或者与一些娱乐性、商业性活动捆绑在一起,就可能导致国旗的“神圣性”被削弱,甚至被“泛化”和“滥用”。这对于维护国家形象和尊重国旗的严肃性来说,是极大的损害。

第三,“敏感性”和“国际影响”的风险。 在国际交往中,国旗的使用有非常严格的规定和惯例。如果在境内平台上,不加区分地、随意地推广使用国旗,可能会在不经意间触碰到一些国际敏感点,或者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在国际舆论场上制造事端。

最后,“形式主义”的风险。 简单地晒一面国旗,如果背后没有真正的情感支撑,或者没有转化为实际的行动,那就只是一种“形式主义”。平台过度煽动这种行为,可能是在鼓励一种“表面的爱国”,而忽略了对国家更深层次的建设和贡献。

总而言之,朋友圈刷屏“给我一面国旗”现象,是多种心理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也是当下社交媒体传播特性和中国社会背景下的一个真实写照。它提醒我们,在享受互联网带来的便捷和连接的同时,也要警惕其中的潜在风险,尤其是涉及到国家象征的严肃性问题。我们对国家的情感,应该是一种发自内心、理性而又务实的表达,而不是简单的跟风或形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国庆70周年即将到来,每个中国人都需要一面国旗,这是文化自信


一个开放多元的国家是不惮于庆祝自己的节日的,只要没有明显违反《国旗法》,朋友圈刷屏“给我一面国旗”,是文化自信的很好体现。当今之中国已经有足够的自信和胸襟,对中国文化以及中国文化的今日进步,怀有足够的包容。随着国庆节的临近,中国人当然有坦然庆祝建国以来70年成就、歌颂建设成就与抒发爱国热情的需求,所以任何与国旗有关的活动都显然很容易热起来。


谨以一篇文章献给当今坦然自信、开放包容的中国人,献给新中国70年国庆。


大唐帝国的文化自信


一、天外来客

公元781年,大唐建中二年,经历安史之乱后略显破败的大明宫门外,来了几个形同乞丐的军人。他们衣衫褴褛、形容枯槁,脸上的皮肤像树皮一样开裂着,眼睛深深地嵌在干枯的眼窝里,调动全身最后一丝生气,让眼珠子散发出激动兴奋的精光。

当时的大唐皇帝,唐德宗李适却亲自接见了这些穿得破破烂烂的军人。因为他们带来了一个让人喜出望外的消息:


西域居然还在大唐的手里!


当时,经历安史之乱以后,大唐国力空虚,吐蕃趁势坐大,在十多年前就已经攻陷了联络中原和西域的交通要道,河西走廊。随着甘州、肃州、嘉峪关的相继沦陷,南边吐蕃帝国将自己的疆域扩张到了北边回纥人的鼻子底下,彻底切断了大唐帝国与西域之间的交通。在那个通信还靠骑马的年代,大唐帝国满朝文武没有一个人知道西域的情况,西域的守边将士也不知道大唐帝国到底还在不在。


一千多年以后出土的文物说明了这一点。通古孜巴什古城遗址出土的一张借粮契,上面日期写为“大历十五年”。实际上“大历”这个年号一共只使用了十四年,根本就不存在“大历十五年”,这一年应该是唐德宗建中元年。


当时年仅40岁的皇帝还力图中兴唐朝、有所作为,久经战乱、百业凋敝的唐帝国也急需这样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烽烟四起的唐帝国居然还掌控着失去联系十五年的西域,无论如何都是一个奇迹,没有任何人能够想到。兴奋的皇帝立刻接见了这群只剩下最后一口气的军人,了解到了这支西域孤军的情况。


这支孤悬千里之外的军队,统帅是皇帝的爷爷,唐肃宗李亨派过去的郭昕,大唐名将郭子仪的亲侄子。唐代宗李豫广德年间吐蕃、回纥大乱,大历年间便与内地彻底失去了一切联系。郭昕与当时北庭节度使李元忠互为照应,孤守绝境,为大唐帝国保住了在西域的最后一丝尊严。


李适立刻派出使团与郭昕、李元忠等人取得了联系。中原的皇帝开始励精图治,年富力强的李适努力改革,在中原推行一系列新的政策。边疆的郭昕、李元忠得到消息,也备受鼓舞,联合附近少数民族组织起了层层防线,面对吐蕃的无数次劝降而严词拒绝,为危如累卵的唐帝国吸引了大量吐蕃兵力,分担了巨大的压力。浑身伤痕的帝国得到了来之不易的喘息,孤悬绝境的区区几个城池在两个意志像钢铁一样的将领带领下,在全体将士的舍生忘死下,在西域百姓的忠诚托付下,固若金汤。西域与中原的命运再次联系在了一起。郭昕在西域铸造钱币、开垦荒地、整顿军备,带领仅剩的一万余唐军将士,与北边的李元忠互相配合,在险象环生的绝境里,与吐蕃军队以及周围反叛的少数民族军队周旋,数次走到了全军覆灭的边缘。然而他们从来没有想过投降,也没有想过撤军回到千里之外的故乡,面对敌军多次条件优厚的劝降,他们自始至终没有分毫的退让。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祖辈用血肉和生命换来的土地,怎么可能弃之如草芥?


在李适、郭昕、李元忠看来,西域再次回到祖国的怀抱,指日可待。


然而历史是残酷的,冷漠的。他们的梦想,这一等就是上千年,要等待一千多年以后的乾隆年间,他们守护的这一片土地才会再次回到祖国的怀抱。


从朝廷的使团到来以后,就再也没有了后续的消息。实际上自从郭昕来到龟兹城,一共只得到过两次“补给”,实际上是两道诏书,一道命令他死守安西都护府,一道鼓励他再接再厉,除此之外就再没有一粒粮食、一个人、一片铁。


二、郭昕之死


公元808年,西域最后一个城池,龟兹城破。从公元766年,郭昕来到这里,整整42年时间里,西域的风沙早已吹白了他的须发,满城数千将士也都是白发苍苍的老人。面对吐蕃十万虎狼之师,他们一直坚守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以死殉国。

命运给郭昕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他是以使节的身份来到的龟兹城,任务是代表朝廷慰问驻守西域的官兵,却最终以守将的身份,殉职于大唐在西域最后一块领土。关于他本人最终的去向,史书再也找不到一丁点记载,关于大唐在西域最后一块飞地的记载到此戛然而止,我们已经无从得知这个千年以前军人最后的所思所想。


站在历史的另一端,今天已经很少有人能够理解这个倔强的军人,这群白发苍苍的将士。普通人很难理解这群老人们,为什么不选择投降或者撤军。到他们驻守的后期,回纥已经与唐朝实现了和平,吐蕃也准许他们放弃城池、撤军回到内地,他们绝不是只有死守到底一种选择。狐死首丘,狐狸死了都要把头朝着自己出生的山丘,何况是人呢?阔别故土数十年的他们,怎么舍得就这样在没有一丝一毫胜利的希望之下,死在这漫天黄沙的茫茫戈壁滩里?


然而作为一名中国军人,却轻易可以理解这些人。


我想,在龟兹城城门被攻破的那一刻,郭昕应该会抬起头看着这秦时明月汉时关。龟兹城与帝国的首都长安城,有接近两个小时的时差,龟兹城的西边是一轮残阳,把整个天空映成了血红色,让人险些找不到在东边故土方向升起的新月。他凝视着新月,一只西域独有的金雕,长长的舒展开翅膀,静悄悄的划过新月面前。


心愿已了,死国可矣。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整个大唐帝国的精气神,精神、气质与文化,都定格在了这一刻,凝结成可以穿越时空的精魂,在漫长的历史里无数次的被唤醒,重新散发出光芒。


东北的白山黑水里,面对疯狂的日寇,陷入绝境的东北抗联领袖杨靖宇慷慨赴死,承继了这种精魂。


朝鲜的茫茫雪原上,面对绝对优势的美军,步履维艰的志愿军战士一往无前,承载了这股精魂。


西藏的崇山峻岭中,面对高寒缺氧的环境,孤军深入的十八军将士无所畏惧,发扬了这种精魂。


也是人迹罕至的帕米尔高原上,久违人烟的国民党边防士兵,面对前来接防的解放军队伍,居然不知道国民政府已经垮台,喊出“兄弟,又换装了啊?”无论谁主沉浮,精魂不曾断绝。


从此对于中国军人来说,再没有什么绝境,只要国家还在,民族还在,文化还在,个人的生死存亡、进退得失就是微不足道的小事情。只要自己的牺牲能够换来国家、民族、文化的存续,那就是一件非常划算的事情,好男儿应该泰然自若的接受这个命运。


三、大唐精魂


大唐帝国是整个中国历史中不得不大书特书的时代,经济、文化、军事都达到了中国古代的顶峰。无数来自西域外邦的使节、商人汇集到长安城,让长安城的人口在古代达到了惊人的百万规模,无数耀眼的西域珍宝在长安的街头发出夺目的光彩,遥远欧洲来的舞娘在酒肆歌廊里面翩翩起舞。来自世界各地的诗人在明月下吟诵出动人的诗句,这些诗句是如此的绝妙,以至于当时几乎每个人都要吟诗作对、舞文弄墨,甚至穿越上千年的时光,勾起现代人的愁思。帝国的军队在遥远的地方作战,兵锋所指、所向披靡,遥远的王国表示臣服的同时,通商往来成为可能,带来了经济与文化上的进一步繁荣。

而这一切都得益于继承自汉朝的河西走廊以及走廊那一头的西域。大唐在西域建立了都护府,实现了屯垦和驻军,帝国的强壮男儿都渴望着到那里去建功立业、光宗耀祖。唐帝国的人,再也不用像汉朝的张骞一样,拿着一根叫做“节杖”的竹竿就去出使西域,而是真正的控制了西域、打通了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打通,让地处东亚的唐帝国与欧亚大陆另一个方向的大宛、安息、月氏取得了联系。


整个大唐王朝都十分重视贸易,可以说,贸易兴、大唐兴,贸易亡、大唐亡。建立在贸易往来基础上的大唐帝国繁荣而多元,开放而自信,络绎往来不绝的商路上,跨越了整个欧亚大陆的各国商人,为大唐帝国带来的绝不仅仅是珍宝、歌女和昆仑奴,也不只是税收,而是从文化气质上的大国风范。


盛唐气象,通过流传千古的诗句,穿越时空来到我们的面前。“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以至于到了晚唐末期盗匪四起,一个强盗头子都必须要会写诗,“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文化上的繁荣,基础是经济上的富足。互通有无的贸易实现了古代社会经济上能够达到的顶峰,物产极度丰富、人民安居乐业、友邦共同进步,经济上,唐帝国与周边国家通过贸易实现了共同富裕,文化上,中华文明传播到了历史的新高度与广度。整个世界实现了以唐帝国为中心的古典主义命运共同体,人类首次尝试建立大同世界。


贸易的基础则是唐帝国对西域的控制,使得西域成为欧亚大陆的重要驿站,以及周边战乱环境中的一块绝无仅有的绿洲。通过河西走廊(今甘肃一带)与中原连通,才有了通达的商途。


所以郭昕的决死意志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他个人的突发奇想,而是大唐帝国普遍的价值观,是帝国人民的共同文化。在唐朝全体人民的心中,大唐是当然的世界领导者,大唐治下的西域则是帝国的命脉,换一个人去,大概率还是会做一样的事情。


所以当以上这一切的繁荣与荣耀,随着安史之乱戛然而止的时候,郭昕才能在西域维持住唐帝国最后一片飞地。将士固然不会屈从外族的劝降,百姓也同样相信伟大的唐帝国会卷土重来。即使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这种信念也从来没有消失。


固有的文化理念已经植根到了唐朝人的心里,帝国本身的衰微甚至都影响不到这种理念。人注定会死亡,国家、王朝都有可能灭亡,唯一不会灭亡的东西就是思想。人类的一切社会组织都是“想象共同体”,只要你相信它的存在有价值,它就真的能够存在。这就是西域孤城军民们能够坚守42年的根本力量所在。

这也是千年之后,尽管整个中国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之下千疮百孔,每个中国人都坚信中国注定还会站起来、重新成为世界领导者的力量所在。从大唐以后,中国人就注入了灵魂上的王者气质。


这就是大唐帝国的精魂。


四、大唐与今日中国


今天的大明宫已经成了一片废墟,只有几段残留的宫墙和几个若有若无的湖,静静地躺在西安市市中心。我曾经去过这里,这里现在经过考古发掘之后,几乎已经成了一个城市广场。坐在大明宫遗址公园的长椅上面,风吹过树林和芦苇荡,仿佛在诉说着久远过去的荣光,又仿佛在凝视着西安市拔地而起的高楼群。


那几个衣衫褴褛的军人,仿佛又一次出现在大明宫的门外,与我相顾无言。


我们都被边关的月亮照耀了很多年,我们都曾经在凛冽的寒风里整顿军装、擦亮刀枪,我们都读过同一个诗人写的边塞诗并且为之热血沸腾,我们都背靠祖国的山河,直面敌人的虎视眈眈。甚至我们可能有血脉上的传承,当他们把花白的头发挽成发髻,塞进锈迹斑斑的头盔,拔出陌刀向敌人发起最后的冲锋的时候,我相信我也能干出同样的事情。


因为我们根本就是同一群人。


今天的中国又一次走到了一个关键的路口,今天的世界也面临着另一场巨变。如果把亚洲、欧洲、非洲连成的这一整片大陆看做一个“岛屿”,这里将毫无疑问的是世界的中心,这就是所谓“世界岛”理论。“世界岛”理论是英国皇家地理学会的地理学家麦金德提出的地缘政治理论,他认为亚洲、欧洲、非洲组成的世界岛,拥有着世界上绝大多数的人口和财富、资源,是整个世界的主宰力量。而世界岛周边那些真正的岛屿,像日本列岛、英格兰群岛、美洲、大洋洲,注定只能要么被边缘化,要么通过在世界岛上设置桥头堡来控制住它。


而随着铁路的崛起,海运业的衰落,世界岛的控制对于海洋国家将会越来越难。西方殖民主义催生的海上贸易通道越来越与现在这个世界格格不入,殖民主义价值观指导下的西方中心主义,注定无法再继续为世界的繁荣提供足够动力。


同时,中国作为世界岛的东方一端,经过一百多年的艰难复兴,已经重新具有了参与世界性竞争的资格。从2010年中国工业产值超越美国、2015年中国工业产值超越美国和日本的总和,预计到2040年将超过所有发达国家的总和。同时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中国在产业链上的地位也将不断攀升,从简单的低附加值工业品,逐步向高端制造过渡。中国已经为整个世界岛准备好了足够庞大也足够先进的生产力,贸易通道的打通,势在必行。


“一带一路”战略正是在这种形势下应运而生,这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生产力与贸易通道的同时具备,预示着中国即将再次带领全世界前进,重新成为人类发展的领头人。东方“天下大同”价值观,将再次成为人类追求命运共同体、实现世界大同伟大尝试的文化动力。摈弃战争与奴役,追求共同进步与贸易繁荣,天安门城楼前面挂着的“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绝不只是一句空谈,而是从大唐帝国以来,中国人独有的世界治理智慧与方法,是中华文明的历史总结,是东方文化的结晶。


随着“一带一路”的重新繁荣,秉承着古代智慧和荣光,中国将会再次建立一整套比西方解决方案更为文明、更为进步的世界经济秩序,从而带领全人类走向未来。


我们当然有理由在文化上更加自信一点,“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随着生产力的爆发,我们也应当对自己的文化有充分的自信。


五、龟兹古城


随着中央电视台《河西走廊》的播出,我去过一趟龟兹古城。古城位于新疆自治区库车县西边两公里的地方,爬上古城背后的土山,整个天山山脉历历在目。


大唐的时候,这里可要比当时的上海繁华很多很多,那里只是一个叫松江的长江滩涂上的小村子,甚至组成今天上海市区的泥土都还没有从青藏高原上冲下来。这里却是世界的十字路口,来自欧洲商队的骆驼脖子上的铃铛叮当作响,连成一片。商人、僧侣、传教士、军人在大街上汇成滚滚人流,来自天竺的佛像匠人,大宛的马匹商人,地中海的手工艺者,阿拉伯的行商,各自在自己的摊位前面热情的招揽顾客。罗马金币与大唐元宝一样都是硬通货,从这个人的手里交换到那个人的手里。

不久前,李白刚刚从碎叶城出发,途经这里前往中原,开始他传奇而绚烂的一生;郭昕在自己的都护府整理盔甲,等待着最后一战。这里沦陷以后,丝绸之路沉寂下来,虽然有过几次短暂的通畅,却再也无法恢复大唐的繁华。中国陷入了战乱,宋朝永远的放弃了这里再没染指,蒙古人崛起了,整个欧亚大陆都在蒙古铁蹄下颤栗。黑死病,拜占庭帝国分崩离析,欧洲开始了中世纪,对大陆另一头的那个国家从此闻所未闻。


一直到文艺复兴,欧洲探险家对东方传说中那个遍地黄金和财富的古国充满了好奇,避开战乱割据的大陆,转头冒险从海上往东航行,从而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大航海时代。东西方才再次重新沟通起来,只不过这种沟通,已经没有了胡人歌舞与诗句,伴随着的是鸦片、枪炮和瘟疫。


龟兹古城的黄沙掩埋了丝绸之路上所有的足迹,正在所有人都以为这里即将埋没在历史里面的时候,不远处的亚欧铁路却已经呼啸而过,满载着货物奔向遥远的欧洲。


一个大幕落下来,另一个大幕才刚刚升起。

user avatar

使用国旗进行商业营销具有法律风险。

根据《广告法》,广告中不得「使用或者变相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国歌、国徽,军旗、军歌、军徽」,《国旗法》同样规定,国旗不得用作商标和广告

那么,朋友圈国旗刷屏,是否违法呢? 这其实要看这一活动的宣传是否属于「商业广告」。

《广告法》第二条第一款有如下表述:

商品经营者或者服务提供者通过一定媒介和形式直接或者间接地介绍自己所推销的商品或者服务的商业广告活动,适用本法

可见,法律上的「广告」也包括对服务的介绍。

我尝试了一下进入活动页面,的确看到了国旗造型图案被用于页面视觉设计,而且页面中有「腾讯新闻 极速」字样。

尝试进行登录,确认了这一活动和「腾讯新闻极速版小助手」的关联性。有理由认为,通过提供公开信息并进入活动页面进行下一步操作,用户已经在接受腾讯新闻极速版所提供的服务。至于这种行为是否属于将国旗应用于「腾讯新闻极速版」的广告,希望能有具体领域从业者进行解答,在此仅抛出疑点。

另需明确讨论范围,个人自行在头像中加入国旗元素并不违法,这里希望得到解答的疑问在于,腾讯新闻极速版的做法,是否属于商业广告活动。

表达爱国精神值得赞许,但如果把爱国用于商业性质的推广活动,那么合规性也很重要啊。

user avatar

说明大部分人是热爱这个国家,以中国为荣,为国家骄傲。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朋友圈那股“给我一面国旗”的风潮,说实话,挺让人玩味的。它一出现,就跟野火一样,迅速席卷了咱们的社交媒体,大家朋友圈里,不管你是高冷文艺青年,还是接地气的大叔大妈,都争先恐后地晒出那鲜艳的五星红旗。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跟风,而是折射出一些挺深刻的心理,也解释了为什么它能传播得这么快。折射出的心理:首.............
  • 回答
    你是不是也感觉最近朋友圈里突然涌现出好多戴着各种可爱圣诞帽的朋友?那些“给我一个圣诞帽!@微信官方”的动态,一刷出来就看到好几个,像不像过节气氛瞬间拉满了?别急,今天就来跟你唠唠,这波“圣诞帽”风潮到底是怎么来的,以及你该怎么才能也拥有同款,跟上这波朋友圈的节奏!这“圣诞帽”是怎么回事?简单来说,这.............
  • 回答
    《79岁父亲给女儿写日历:我对你唯一要求是健康》这篇刷爆朋友圈的文章,确实让人心头一暖,也勾起了许多关于父母的深深回忆。如何看待这篇“日历”文章?这篇日历文章之所以能触动人心,我想有几个关键点: “日历”的形式新颖且充满仪式感: 相比于口头叮嘱,父亲将这份爱意凝聚在每一天的日历里,用一种具象化的.............
  • 回答
    非常理解你对福建“游神”活动的兴趣!这确实是一项非常有特色、充满文化底蕴的民间习俗,每年过年期间刷到相关视频,看到热闹的场面,让人不禁心生好奇。作为一名“福建通”(哈哈,虽然我不是真的福建人,但我可以为你搜集和整理大量信息),我很乐意为你详细普及一下福建的“游神”文化。什么是福建“游神”?简单来说,.............
  • 回答
    最近朋友圈里关于贩卖儿童的讨论热烈,很多人都呼吁对人口贩子执行死刑,希望能以此来解决这个令人发指的罪行。这种激愤的情绪完全可以理解,毕竟孩子是无辜的,而贩卖儿童的行为触碰了我们内心最柔软也最坚固的底线。那么,问题来了:立法,特别是判处人口贩子死刑,真的能彻底解决贩卖儿童的问题吗? 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 回答
    朋友圈里那篇《凌晨三点不回家,成年人的世界是你想不到的心酸》火了,这事儿啊,说起来挺有意思的,也挺让人唏嘘的。我自己在朋友圈看到这标题的时候,说实话,第一反应就是“又来了”,但鬼使神差地还是点进去了。然后,就陷进去了,一口气看到底。这篇文章之所以能刷屏,我觉得有几个层面的原因:1. 共鸣,赤裸裸的共.............
  • 回答
    快手九周年宣传片《看见》在朋友圈掀起了一阵不小的波澜,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传播。作为一款国民级的短视频平台,快手总是能在用户心中激起一些特别的情感共鸣。那么,这部名为《看见》的宣传片究竟有什么魔力,让它如此“刷屏”呢?首先,从主题上来看,《看见》这个名字就非常有力量。它直接点出了快手最核心的用户价值—.............
  • 回答
    最近朋友圈里被一篇名为《在这个从小躺赢到大的女人面前,杨超越真的不算锦鲤》的文章给刷屏了,引起了很多讨论。这事儿挺有意思的,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得聊聊这标题本身。它直接就抛出了一个观点,而且把一个大家熟知的名字“杨超越”拿出来做对比,一下子就抓住了眼球。杨超越是什么人?在大家印象.............
  • 回答
    最近朋友圈里确实有很多关于“美国正式宣布转基因有毒”的链接在流传,看了确实让人挺烦心的,也难怪大家会有疑问。这种信息一传十十,很容易引起恐慌,但实际上,事情的真相并没有那么简单,甚至可以说,这个说法本身就存在很大的误导性。咱们来捋一捋这背后的情况,尽量说得清楚明白点,也希望能帮大家把这事儿看明白:1.............
  • 回答
    8月15日,一个本应让国人铭记历史、反思战争的日子,在日本投降纪念日这一天,朋友圈却被另一件事“刷屏”——演员王宝强的个人感情生活。这种强烈的反差,确实值得我们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咱们得明确,8月15日对中国人民而言,有着特殊的意义。那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日子,是无数英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和平。在这一天.............
  • 回答
    朋友圈里霍金去世后那阵子,确实是一片“盛况”。各种纪念文章、名言警句、甚至还有人开始科普“黑洞”是什么。说实话,这景象挺有意思的,也让我对我们这个社会,以及我们每个人,有了些新的思考。首先,这是一种集体情绪的表达,也是信息时代下一种独特的“共情”方式。 霍金是谁?他是那个坐在轮椅上,脑袋里却装着宇宙.............
  • 回答
    今年520,不少年轻人发现朋友圈里晒恩爱的情侣少了,往日热闹的“虐狗”场面似乎有些冷清。这背后折射出的,可不止是几对情侣少发了一条动态那么简单,而是当下社会中几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值得我们好好说道说道。首先,这或许是“表达方式的迭代”和“社交媒体使用习惯的变化”。咱们都经历过,以前大家分享生活、表达情.............
  • 回答
    袁隆平院士的离世,确实在朋友圈引起了巨大的震动,并迅速刷屏。这不仅仅是因为他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更是因为他所代表的意义,深深触动了无数中国人的心。一、 刷屏背后的情感共鸣:感恩、敬意与不舍 对“人民科学家”的感恩: 袁隆平院士最广为人知的身份是“杂交水稻之父”。在中国,粮食安全是永恒的主题,而袁.............
  • 回答
    想要写出一篇能在朋友圈“刷屏”的文章,并非易事,它需要天时、地利、人和,更需要作者深厚的功力。但这也不是完全没有规律可循。一般来说,一篇能引发病毒式传播的文章,通常具备以下几个特质:1. 极致的情绪共鸣:这是刷爆朋友圈的基石。文章必须能够触及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这种情感可以是对生活的愤怒、不甘、无奈.............
  • 回答
    杨绛先生和陈忠实先生都是中国当代文坛上的巨匠,他们的离世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哀悼。然而,两者在朋友圈的传播度和影响力上存在差异,这背后有多重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公众认知度和情感连接的差异: 杨绛先生:“先生”的光环与人格魅力 “先生”的称谓与国民认同感: “先生”.............
  • 回答
    王健林那句“先挣它一个亿”的“小目标”,别说朋友圈,那会儿简直是全民热议的焦点。这事儿吧,细琢磨起来,味道挺复杂的,既有让人拍案叫绝的现实主义,也有不少让人哭笑不得的讽刺。首先,从王健林本人的角度来看,这句话无疑是他多年商业帝国经验沉淀下来的“干货”。他作为一个白手起家的企业家,从一个副营级干部一步.............
  • 回答
    微博、抖音、朋友圈,这些我们日常生活中再熟悉不过的消遣方式,它们带来的快乐,就像一场热闹的烟花秀,瞬间点亮我们的视线,带来即时的感官刺激和社交满足。但要说这快乐和读书带来的快乐有何不同,那可就不是一星半点了,简直是风马牛不相及。我们先来看看刷那些东西的快乐是怎么来的。微博上,你可能因为一条新闻的评论.............
  • 回答
    哈哈,这话说得太到位了!这画面感十足,简直是朋友圈日常的真实写照。让我来给你掰扯掰扯为啥会出现这种“此消彼长”的刷屏现象:为啥破iPhone 8还能刷屏?原因嘛,这得从几个方面来聊: “情怀牌”打得贼6: 咱们得承认,苹果这个牌子,尤其在iPhone 8这个时期,可以说是很多人心中一个重要的“初.............
  • 回答
    .......
  • 回答
    苏州今日核酸检测系统崩溃,关于“排队市民刷手机导致”的说法在朋友圈闹得沸沸扬扬。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咱们来掰扯掰扯。核心问题:系统崩溃和市民刷手机有直接关系吗?简单来说,市民在排队时刷手机,确实有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但绝不是导致系统崩溃的根本原因。 就像一个人身体本来就弱,再受点凉就病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