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真心缅怀,心之所至,发了朋友圈;
因为要显得自己向往群星,发了朋友圈;
因为要显得自己跟上时事,发了朋友圈;
看到别人假惺惺的缅怀,真火上头,发了朋友圈;
看到朋友圈的人都在缅怀,感叹社交媒体异化人性,发了朋友圈;
为了要显得自己看不惯别人假惺惺,发了朋友圈;
为了要显得自己睿智看穿了别人的假,发了朋友圈;
为了让自己显得像个睿智的人,谨言慎行,不发朋友圈;
为了担心自己的表达可能不是绝对意义上的正确完美,不发朋友圈;
随便你怎么看,都能看。大家都差不多。
装逼-装逼反装逼-装逼反装逼反装逼……如果你愿意,这条链可以一直延展下去。
然后有时候我也不知道是你们把朋友圈看得太重还是他们把朋友圈看得太重。
回过头来看,要显得自己向往群星怎么了?显得自己跟上时事怎么了?显得自己爱科学怎么了?不行吗?不想让自己丢脸怎么了?不想让自己显得无知怎么了?很难理解吗?一个农民听说一个教授死了,虽然不知道他是干什么的,但就是感慨一下,不行吗?大家都发我也发一个,罪过很大吗?所谓社会舆论,不就是这么来的吗?
高中生虽然没有孩子,但因为向往公义和善良,哪怕是觉得这样做是对的,对红黄蓝事件发表看法,不行吗?不是很宝贵吗?
异性恋男性因为向往公平和善良,哪怕是为了显得自己认同公平和善良,为同性恋群体和女权发表意见,不行吗?
纵然可能不会有现实层面上的结果,但正视和珍贵自己的情绪,并勇敢地表达出来,不可以吗?
要求说出的话必须绝对正确,绝对客观,发言者绝对有资格,我觉得这本来就不是好事。
言论环境的挤压和鄙视链无处不在,让人们内耗在“资格论”和动机揣测上,一部分人越来越不敢说话,一部分人则忽略了里面可能存在的真挚情感,还有一部分人互相攀登鄙视链,我觉得这些都不是好事。
当然我接受这些现象的存在,但我保留不喜欢这些现象的权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