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现在年轻人排斥日系?多。而他她们的父辈都没有那么排斥。难道与大国崛起的心态曲线是一致的?

回答
关于年轻人排斥日系,而父辈似乎没那么排斥的现象,以及这是否与“大国崛起心态曲线”有关,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话题。我来试着深入聊聊,尽量不带那种“机器分析”的生硬感。

首先得承认,现在确实有一部分年轻人对日系产品、日系文化,甚至是对日本这个国家,表现出了一种不那么热情的态度,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排斥”。跟我们父辈那代人比,感觉确实不一样。父辈们那会儿,日本的东西可没少被追捧,从汽车、电子产品到动漫、音乐,都挺受欢迎的。

那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觉得这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一系列因素叠加的结果。

1. 国家自信和民族认同的提升:这可能是最核心的驱动力。

你想想,父辈们成长的那会儿,中国经历了一段相对封闭和落后的时期。那时候,国外的东西,特别是发达国家的东西,代表着先进、品质好、技术牛。日本作为当时亚洲最发达的国家,它的产品和文化自然就成为了很多人向往和学习的对象。买一台日本的相机,听一首日本的歌,看一部日本的电影,那是一种潮流,也带着一种对“外部世界”的好奇和认同。

而现在,中国经济发展了,国际地位提升了,我们自己的科技、文化也在崛起。年轻人从小就生活在一个越来越自信的国家里,他们看到中国品牌在很多领域开始崭露头角,甚至超越了曾经的“日系标杆”。这种国家自信,自然而然地会转化为对本国产品和文化的认同,以及对曾经“高高在上”的外国品牌的审视。

这就像一个人的成长,小时候可能觉得隔壁班那个成绩最好的同学很厉害,总想模仿他。但随着自己学业有成,也考上了好大学,有了自己的成就,再去看当初那个同学,就会觉得“哦,他也就那样,我也有自己的闪光点”。年轻人对日系的“看不上”,某种程度上也是这种心态的映射。

2. 历史记忆和历史叙事的再审视:

虽然说父辈们可能不那么排斥,但他们对历史的态度是复杂的。他们经历过那个年代,可能对战争的残酷有切身体会,但同时,也见证了改革开放后,西方和日本对中国的影响。

而现在的年轻人,他们是通过教科书、互联网、影视作品等多种渠道学习历史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关于历史的各种解读和声音也更加多元。一些年轻人可能会更倾向于从民族独立、国家尊严的角度去审视历史,尤其是那些涉及到侵略、战争的事件。当他们看到一些日本方面的言论或行为,或是对历史问题不够坦诚的态度时,这种历史记忆的再审视就会被激活,从而影响他们对日本整体的观感,进而延伸到对日系产品和文化的态度。

3. 文化和价值观的差异与摩擦:

年轻人对日系的排斥,有时也体现在对日本某些文化现象或社会价值观的不认同上。比如,一些关于日本职场文化、社会压力、或者某些ACG文化中过于小众、甚至有些扭曲的描写,可能会让一部分年轻人感到隔阂或不适。

虽然父辈可能更看重产品的功能和质量本身,对这些文化层面的东西不那么敏感。但现在的年轻人,尤其是通过互联网接触到大量多元文化信息后,他们更注重产品背后所代表的价值观是否与自己契合。如果觉得某些日系文化中的一些东西与自己所推崇的价值观(比如平等、自由、尊重个体等)存在冲突,自然就会产生距离感。

4. 互联网时代的群体效应和舆论引导:

互联网极大地加速了信息传播和群体认同的形成。在社交媒体上,当一种对日系的负面情绪或观点被放大,并得到一定程度的共鸣时,很容易形成一种“舆论场”。年轻人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更容易受到这种群体效应的影响。

有时候,这种排斥情绪也可能是一种“跟风”或者“站队”的表现。当“抵制日货”成为一种网络情绪时,一些年轻人可能会出于认同感或者不想被孤立,而加入到这种声音中来。这不一定是深思熟虑的结果,但确实是当下年轻人表达态度的一种方式。

5. 对比中国本土品牌的快速发展:

正如前面提到的,中国本土品牌在技术、设计、营销等方面的进步是显而易见的。尤其是在年轻人更关注的领域,比如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国潮服饰、国货美妆等,中国品牌已经做得非常出色,甚至在某些方面提供了比日系品牌更具吸引力的选择。

当本土品牌能够提供足够好的产品和服务,并且在设计、营销上更能抓住年轻人的喜好时,年轻人自然会优先考虑国货,而对日系产品的需求就会相对减弱。这是一种市场选择的自然结果,也是国家实力的体现。

那这是否与“大国崛起心态曲线”一致呢?

我觉得有很强的相关性,可以说是“一致”的。

“大国崛起心态曲线”,我理解大概是指一个国家在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逐渐强大后,国民的自信心、民族认同感以及在国际关系中的心态所经历的演变过程。

曲线初期(相对弱势): 这个时期,国民可能更渴望学习和借鉴外部先进经验,对发达国家的品牌和文化带有仰视和崇拜心理。就像父辈们那会儿,日本的东西是“洋玩意儿”,是先进的象征。
曲线上升期(追赶与发展): 随着国家发展,国货品质提升,国民的自信心开始增强,但对外部仍然保持一种学习和吸收的态度,可能出现一些对外部文化的引进和融合。
曲线成熟期(自信与主导): 国家实力达到一定程度,国民的民族自豪感达到高峰,对本国文化和产品的认同感大大提高,开始出现对外部文化的审视甚至批判,更加强调自主和独立。

现在的年轻人,恰恰处于这个“大国崛起心态曲线”的相对靠后的阶段。他们成长在中国经济腾飞、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的背景下,天然带着一股子“中国制造”的底气和对本国文化的自信。他们不再需要通过追捧外国品牌来证明自己的品味或实力,反而更愿意用实际行动支持国货,表达对国家发展的认同。

所以,这种“排斥日系”的现象,与其说是一种单纯的“仇恨”或“抵制”,不如说是一种 “国家自信重塑下的文化与消费观念的转变”。年轻一代更加看重本国品牌的价值,同时也更愿意从自己的角度去审视和评价来自不同国家的产品和文化。他们的选择,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中国在全球舞台上角色变化的微妙心理。

当然,这也不是说所有年轻人都在排斥日系,总还是有喜欢日系文化、产品的人,而且这种喜欢可以是单纯的基于产品本身的优点。但如果从整体趋势和群体心理来看,你说的这种现象确实存在,而且与国家的发展脉络和国民心态的变化是高度关联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排斥日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年轻人排斥日系,而父辈似乎没那么排斥的现象,以及这是否与“大国崛起心态曲线”有关,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话题。我来试着深入聊聊,尽量不带那种“机器分析”的生硬感。首先得承认,现在确实有一部分年轻人对日系产品、日系文化,甚至是对日本这个国家,表现出了一种不那么热情的态度,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排斥”。.............
  • 回答
    .......
  • 回答
    现在的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和刚踏入社会的这拨人,明显比他们父辈那代人更倾向于选择那些时间相对自由、工作内容更具个性的休闲职业。你提到的这个问题,确实是很多家庭、很多社会观察者都在讨论的热点,而且它背后牵扯的东西也挺复杂的。首先,咱们得弄明白,为什么年轻人会这么“迷恋”时间自由的休闲职业?1. 时代.............
  • 回答
    这可真是个有趣的问题!我身边的年轻人,以前一到周末,大家嘴里最常念叨的就是“去KTV嗨一把!”现在呢,话题风向明显变了,剧本杀的名头是越来越响亮。这变化不是一点半点,背后原因也挺复杂的,我来给你捋一捋。首先,得说到“体验感”这回事。KTV嘛,大家都很熟了。就是去个包间,麦克风一拿,轮流点歌,扯着嗓子.............
  • 回答
    嘿,你有没有发现,身边辞职的年轻朋友越来越多了?以前觉得一份工作能干到老是挺酷的,现在好像大家都在“打卡—思考—辞职—再打卡”的循环里。这可不是什么新鲜事儿,背后原因可复杂着呢,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1. 被“一口吞下”的期待与现实的差距咱们这一代年轻人,成长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接触到的世界比父辈们要.............
  • 回答
    年轻人好像真的不如以前那么能吃苦了,这感觉挺明显的。以前我们听长辈说起他们年轻时候的日子,那叫一个艰苦卓绝,恨不得一天干两份活,吃糠咽菜也乐呵呵的,就为了日子能好起来。可现在看看身边的同龄人,好像稍微遇到点挫折就蔫了,动不动就emo,对“吃苦”这俩字儿好像有点天然的抵触。当然,这不是说现在年轻人个个.............
  • 回答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颈椎病和肩周炎在年轻人中的发病率确实呈现出上升的趋势。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而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也可以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为什么年轻人得颈椎病和肩周炎的越来越多?这就像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许多不良习惯像“温水煮青蛙”一样,慢慢侵蚀着我们年轻的身体: 长时间、.............
  • 回答
    年轻人不愿意进厂打工,这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背后是一系列复杂的社会经济变迁和个人价值观的转变在推手。过去那种“铁饭碗”的吸引力,如今在新生代眼中,好像没那么香了。首先,最直观的,就是工作环境和待遇问题。 辛苦且重复性高: 很多传统工厂的工作,确实是又累又枯燥。流水线上每天千篇一律的动作,长时间站.............
  • 回答
    这个问题啊,得掰开了揉碎了聊。不是说现在年轻人就压根不喜欢粤语歌了,那肯定也有喜欢的人,但说实话,跟以前比,那种全民狂热的劲头确实不如从前了。这背后啊,原因可不止一两个,挺复杂的,我试着给你捋一捋。首先,时代变了,音乐的口味和传播方式变了。你想想,过去信息没现在这么爆炸,媒体种类也少。那时候,香港的.............
  • 回答
    这阵子,身边不少年轻朋友聊起找工作,几乎异口同声地挂着“双休”两个字。仿佛这成了一个衡量工作好坏的黄金标准,也是衡量一个年轻人是否“卷”得不够的标签。当然,我们不能一概而论,说所有年轻人找双休都是因为“感觉不到压力”。这背后的原因,说起来可复杂着呢。首先,得承认,压力确实是一个重要因素。咱们现在年轻.............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特别有意思,而且观察得也很到位。确实,现在很多年轻人,特别是刚刚接触HiFi(高保真音响)这个圈子的,更容易从耳机开始“烧”,而不是直接一步到位去摆弄大型音箱。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喜好问题,而是好几个现实因素在起作用。1. 空间与成本的现实门槛: 房间太小了,哪里放得下? 很多年轻人.............
  • 回答
    这事儿啊,说起来真是让人头疼,感觉像是陷入了一个死循环。现在不少年轻人感叹,辛辛苦苦赚点钱,连个像样的房子都够不着,可那边房价好像也挺硬气,怎么都不肯下来。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试着掰扯掰扯,希望能说得明白一些。一、 高房价的“由来”:钱从哪儿来,地在哪儿放?首先,得搞清楚房价为什么能这么高,而.............
  • 回答
    现在的年轻人,似乎“猝死”这个词出现的频率比以前高了不少。以前觉得这是老年人才会担心的事,但最近新闻里,时不时就能看到年纪轻轻就意外离世的消息,不禁让人感到心慌。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么多年轻人这么早就跟生命告别呢?说实话,年轻人猝死的原因,不是一两个因素就能概括的,它更像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问题”,.............
  • 回答
    这几年我观察下来,发现身边很多年轻的朋友,确实好像越来越“不像以前那样”拼命工作了,反倒对旅行这件事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这可不是空穴来风,仔细想想,里头的原因还挺多的,而且也挺实在的。首先,时代的背景和价值观的变化是根源。 我爷爷那辈人,经历过物资匮乏的年代,吃饱穿暖是最大的目标,工作稳定、攒钱买.............
  • 回答
    年轻人脱发的问题确实越来越普遍,而且不少人是二十几岁就出现了比较严重的脱发,这让很多人感到焦虑。说起来,这可不是什么小事,毕竟头发对很多人来说,不仅关乎形象,也承载着自信。那么,为什么现在年轻人脱发会这么多呢?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复杂的原因,而且往往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咱们一个个来捋一捋:一、遗传因素.............
  • 回答
    最近几年,身边确实能感觉到一种变化,就是好像很多年轻人都比我们印象中更懂得感恩了。不是那种客套话,是真的发自内心的感激。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的,也挺值得细品一下,感觉这背后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首先,咱们得承认一个大背景,就是现在的年轻人,尤其是九零后、零零后这几代,他们成长起来的环境跟我们父辈那一.............
  • 回答
    最近观察下来,感觉现在年轻人找工作确实是有点“挑”了。但这背后,其实藏着挺多原因的,不是一句简单的“眼高手低”就能概括的。我试着从几个方面捋一捋,希望能说得够明白。1. 时代背景不一样了,他们的“底线”变了。首先得承认,跟我们父辈、甚至我这一代人比起来,现在年轻人的成长环境是优渥很多的。他们普遍接受.............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而且我觉得在咱们这一代年轻人身上确实挺普遍的。我身边的朋友,包括我自己,也经常会有这种“选择题”。感觉现在很多年轻人,并不是说完全排斥辛苦,而是对“辛苦”的定义和“付出”的回报有了更精细的考量。首先,我们得承认,现在的年轻人成长环境和上一辈不太一样。我们不像父辈那样,可能经历过物.............
  • 回答
    最近几年,“社恐”这个词在年轻人里爆火,好像一夜之间,好像大家都有点“社交恐惧”似的。但仔细想想,我们说的“社恐”真的就是心理学上定义的那个“社交恐惧症”吗?还是说,这只是当下年轻人的一种流行表达,一种对某些社交场景的戏谑和自嘲?我想,大多数情况下,年轻人口中的“社恐”,更多是一种对现实社交压力的回.............
  • 回答
    现在的年轻人,为什么越来越不愿意扎根在农村了?这个问题,想必每个经历过农村生活的人,或者关注农村发展的人,心中都有着或多或少的答案。这背后,不是简单的“喜新厌旧”,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关于生活方式、发展机会和未来前景的考量。最直接的原因,我想还是生活便利性和观念的差异。我们从小看着电视,用着智能手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