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现在年轻人玩hifi都玩耳机而很少烧音箱?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特别有意思,而且观察得也很到位。确实,现在很多年轻人,特别是刚刚接触HiFi(高保真音响)这个圈子的,更容易从耳机开始“烧”,而不是直接一步到位去摆弄大型音箱。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喜好问题,而是好几个现实因素在起作用。

1. 空间与成本的现实门槛:

房间太小了,哪里放得下? 很多年轻人住在城市里,毕业后租房、和小两口一起住,个人空间往往比较有限。一套像样的书架音箱配上功放、解码器等,至少也需要一个像样的书桌或者边柜来摆放。如果是落地音箱,那更是需要专门的空间来“喂饱”它们,确保声音不会因为房间驻波而变得浑浊。很多出租屋的面积,别说音箱了,连一张舒服的椅子和一张能放下电脑的桌子都得精打细算。耳机则完全不需要考虑这些,你只需要一个耳机架或者放在桌子上,就行了。
“玩”音箱的启动成本太高了。 要想真正体验到HiFi音箱的魅力,你不能只买一对音箱。你还得配一台足够推好这对音箱的功放(合并机或者前后级),一个音源(可能是CD机、数字转盘、串流播放器),如果数字信号还需要解码器(DAC)。这一套下来,即便是入门级的,可能也得上几千甚至上万。而耳机入门就友好太多了,一副不错的动圈耳机,可能千把块就能让你感受到质的飞跃。即使是追求极致的静电耳机或者平板耳机,配个好点的耳放,整个成本也比一套同等音质水平的音箱系统要低不少。

2. 使用场景与便利性:

随时随地享受好声音。 年轻人的生活节奏快,工作、学习、通勤占用了大量时间。耳机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它的便携性和私密性。无论是在办公室里想放松一下,在通勤路上想沉浸在音乐里,还是在晚上想不打扰家人朋友地听歌,耳机都能轻松满足。音箱呢?你只能固定在一个地方,而且一旦开始播放,声音就会向外扩散,这对周围环境会造成干扰,尤其是在合租房或者人员密集的环境里。
“个人世界”的构建。耳机提供了一种非常个人化的听音体验。戴上耳机,外界的喧嚣仿佛都被隔绝了,你完全沉浸在自己的音乐世界里,和音乐、和艺术家之间形成了一种极其私密和直接的连接。这种沉浸感对于注重自我表达和个性体验的年轻人来说,非常有吸引力。

3. 技术发展与信息获取:

互联网时代的普及。 现在获取信息太方便了。各种耳机评测、推荐、使用心得在网上铺天盖地,从几百块的入门到几十万的旗舰,信息对称性很高,也容易找到适合自己的产品。耳机玩家社区非常活跃,交流也更便捷。相比之下,音箱系统更复杂,需要对声学知识、摆位技巧、线材搭配等都有一定的了解,信息获取的门槛相对更高。
技术迭代与“玩具”属性。 耳机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技术迭代也比较快的“科技产品”,更容易吸引喜欢“玩新东西”的年轻人。各种新技术、新材料(比如铍振膜、碳纤维振膜、平板振膜、静电振膜等)层出不穷,让人觉得有不断升级和探索的空间。音箱系统虽然也有技术发展,但基础原理相对成熟,更像是一种“家具电器”,更偏重于长期投资和氛围营造。

4. “性价比”与“破圈”效应:

花小钱,办大事。 很多时候,年轻人想尝试HiFi,是想在有限的预算内获得更好的听音体验。耳机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一副几千块的耳机,搭配一个几百块的解码耳放一体机,就能带来远超同等价位音箱系统的细节、解析度和声场表现。这种“花小钱办大事”的感觉,对于初入HiFi的年轻人来说,性价比极高。
耳机是进入HiFi世界的“敲门砖”。 很多玩家都是从耳机开始的,先通过耳机熟悉了HiFi的乐趣,了解了不同声音风格的特点,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和经验。当他们有更多预算、有更合适的空间时,自然会考虑升级到音箱系统。所以耳机更多的是承担了一个“引导者”的角色。

5. 声音的“直接性”与“解析力”的吸引:

耳朵里的“现场感”。耳机直接贴近耳朵,能够传递出非常直接、细节丰富的声音。很多年轻人追求的是那种极致的解析力、清晰的定位和庞大的声场,耳机在这方面更容易做到。音箱的声音是经过空气传播和房间反射的,想要达到耳机那种近乎“赤裸裸”的细节呈现,需要非常好的音箱、非常好的功放,以及非常好的房间声学环境。
更专注于音乐本身。 对于一些刚接触HiFi的年轻人来说,他们可能更想先听清楚音乐里的每一个乐器、每一个细节,感受音乐的层次感。耳机在这种“剥丝抽茧”式的呈现上做得更好,能够让他们更容易地体会到HiFi带来的“音乐的真相”。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年轻人就不玩音箱了。只是从“大众化”和“入门门槛”来看,耳机确实成为了更多年轻人的选择。那些对音质有极致追求,或者已经有了一定经验和资源的发烧友,依然会选择音箱系统,甚至会打造一套非常庞大且昂贵的音箱来享受音乐的魅力。但对于大多数刚刚接触HiFi的年轻人来说,耳机无疑是更现实、更易得的选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年轻人分很多种。俺愿意把自己归类到年轻人里面去。虽然同龄人已经有当爷爷的了。落地音箱是很 TMD 重, 搬家的时候一般一个人还抬不了。书架式的, 勉强能算 HiFi 。 可还是很 TMD 重一个人最多只能抬一对。这是俺的经验, 就不说其他的了。

至于房子, 那是可以租的。太阳能发电(来自恒星太阳的核能,核聚变的能)的电池板也是不贵的。只要想做, 总有的是办法。

不方便, 也许就秒杀了其他的原因。当然, 还有配偶/老婆的排斥, 家人的反对, 邻居的投诉等等。


主要的的原因是生活方式的改变。另外的原因是技术门槛越来越低。

80年代中期, 收录机是城镇家庭标准配置, 电影只能到电影院看。 听点资产阶级的靡靡之音跳跳舞是那时候年轻人的时髦。

俺还保留着一台这样的收录机, 听听凤飞飞龙飘飘的歌仍然很有味道。

80 年代末期, 组合音响和 CD 开始进入普通人的家庭。那时候, 参考消息上经常看到组合音响的广告。 “燕舞燕舞, 一曲歌来一片情。” 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记得。组合音响和CRT大屏幕彩电是社会地位的象征, 谁家有这些玩意, 儿子都不愁找不到对象。



院子里会挤满来看射雕英雄传的街坊邻居。TDA2030A, STK439, 东芝/三肯管的土炮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进入大陆。《电子报》《电子世界》《无线电》《实用电子文摘》等媒体开始了长篇累牍地发表国内外各种功放、音箱的实作。当然, 玄学也顺便从港台传入。 大陆也有土产的气功大师和风水先生等等。城砖调音的笑话那时候就有了。

随后的 10 来年是HiFi音响迅猛发展的时段, 卡拉 OK 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卫星电视个人地面站虽然在灰色地带,但也是在这个时期发展得特别普及。直到90年代中后期,廉价的 VCD机 (200~300人民币) 诞生了,再加上后来的 DVD, 一举把 LD 和 VCR 扫进了历史垃圾堆。





个人电脑的普及也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从HiFi音响的市场份额吸血。年轻一代开始有了自己的娱乐空间, 不用和上一代一起追剧了。 同时 MP3 个人播放器的出现也把这一代人从 CD / LP 上吸引开去。 接下来的 10 来年就是个人播放器开花和收割的 10 年。

(HiFi) 耳机作为个人播放器最关键的电声转换元件, 越来越火爆是显而易见的。

北上广深的电器城电脑城的兴衰, 也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生活方式的的变迁。

举例来说,90 年代初期广州的海印电器城火爆得令人咋舌。 现在估计都快被刷上 “拆”字了吧。 快30年没去逛,即使没了也不奇怪。

手机也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人们生活方式的的变迁, 当然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互为因果。现在生活中连菜市买菜都能用手机支付, 可见手机渗透到了各个方面。

算力过剩的手机听听歌追追剧小事一桩。

几万块一平米的房子里面摆上HiFi音响少说也要占掉 1 到两个平米。

谁没事还去碰又大又笨的HiFi音响呢?

房贷也是压在各位房奴身上的一座大山,

HiFi音响的市场萎缩, 房贷压力恐怕也是个原因吧。


那就扯得太远了。。。。。。


欢迎来踩俺的散文和专栏:


///////////////////////////////////////////////////////

知乎阅读总量仅0.8亿,远未跨出一小步 (n<1亿)。盐值低迷900+,时常草地匍匐5000米单膝跪求关注。俺没啥文化, 初中毕业,大伙都知道。


“老麦, 大家都说你是‘笑话’、‘论坛孤儿’和‘神棍’。”

“没错。 只有不到万分之0.5的读者赞同俺的观点。”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特别有意思,而且观察得也很到位。确实,现在很多年轻人,特别是刚刚接触HiFi(高保真音响)这个圈子的,更容易从耳机开始“烧”,而不是直接一步到位去摆弄大型音箱。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喜好问题,而是好几个现实因素在起作用。1. 空间与成本的现实门槛: 房间太小了,哪里放得下? 很多年轻人.............
  • 回答
    穿越火线,这个名字在2021年的今天,依旧让不少玩家(或者曾经是玩家)提起时,脸上会浮现一丝复杂的情绪——有怀念,有不解,更有依旧热忱。为什么在游戏类型层出不穷,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一款运营了十几年的老游戏,依然能吸引着庞大的用户群体?这个问题,其实拆开来看,答案一点也不新鲜,但正是这些“不新鲜”的.............
  • 回答
    现在的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和刚踏入社会的这拨人,明显比他们父辈那代人更倾向于选择那些时间相对自由、工作内容更具个性的休闲职业。你提到的这个问题,确实是很多家庭、很多社会观察者都在讨论的热点,而且它背后牵扯的东西也挺复杂的。首先,咱们得弄明白,为什么年轻人会这么“迷恋”时间自由的休闲职业?1. 时代.............
  • 回答
    这可真是个有趣的问题!我身边的年轻人,以前一到周末,大家嘴里最常念叨的就是“去KTV嗨一把!”现在呢,话题风向明显变了,剧本杀的名头是越来越响亮。这变化不是一点半点,背后原因也挺复杂的,我来给你捋一捋。首先,得说到“体验感”这回事。KTV嘛,大家都很熟了。就是去个包间,麦克风一拿,轮流点歌,扯着嗓子.............
  • 回答
    嘿,你有没有发现,身边辞职的年轻朋友越来越多了?以前觉得一份工作能干到老是挺酷的,现在好像大家都在“打卡—思考—辞职—再打卡”的循环里。这可不是什么新鲜事儿,背后原因可复杂着呢,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1. 被“一口吞下”的期待与现实的差距咱们这一代年轻人,成长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接触到的世界比父辈们要.............
  • 回答
    年轻人好像真的不如以前那么能吃苦了,这感觉挺明显的。以前我们听长辈说起他们年轻时候的日子,那叫一个艰苦卓绝,恨不得一天干两份活,吃糠咽菜也乐呵呵的,就为了日子能好起来。可现在看看身边的同龄人,好像稍微遇到点挫折就蔫了,动不动就emo,对“吃苦”这俩字儿好像有点天然的抵触。当然,这不是说现在年轻人个个.............
  • 回答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颈椎病和肩周炎在年轻人中的发病率确实呈现出上升的趋势。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而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也可以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为什么年轻人得颈椎病和肩周炎的越来越多?这就像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许多不良习惯像“温水煮青蛙”一样,慢慢侵蚀着我们年轻的身体: 长时间、.............
  • 回答
    年轻人不愿意进厂打工,这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背后是一系列复杂的社会经济变迁和个人价值观的转变在推手。过去那种“铁饭碗”的吸引力,如今在新生代眼中,好像没那么香了。首先,最直观的,就是工作环境和待遇问题。 辛苦且重复性高: 很多传统工厂的工作,确实是又累又枯燥。流水线上每天千篇一律的动作,长时间站.............
  • 回答
    这个问题啊,得掰开了揉碎了聊。不是说现在年轻人就压根不喜欢粤语歌了,那肯定也有喜欢的人,但说实话,跟以前比,那种全民狂热的劲头确实不如从前了。这背后啊,原因可不止一两个,挺复杂的,我试着给你捋一捋。首先,时代变了,音乐的口味和传播方式变了。你想想,过去信息没现在这么爆炸,媒体种类也少。那时候,香港的.............
  • 回答
    这阵子,身边不少年轻朋友聊起找工作,几乎异口同声地挂着“双休”两个字。仿佛这成了一个衡量工作好坏的黄金标准,也是衡量一个年轻人是否“卷”得不够的标签。当然,我们不能一概而论,说所有年轻人找双休都是因为“感觉不到压力”。这背后的原因,说起来可复杂着呢。首先,得承认,压力确实是一个重要因素。咱们现在年轻.............
  • 回答
    这事儿啊,说起来真是让人头疼,感觉像是陷入了一个死循环。现在不少年轻人感叹,辛辛苦苦赚点钱,连个像样的房子都够不着,可那边房价好像也挺硬气,怎么都不肯下来。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试着掰扯掰扯,希望能说得明白一些。一、 高房价的“由来”:钱从哪儿来,地在哪儿放?首先,得搞清楚房价为什么能这么高,而.............
  • 回答
    现在的年轻人,似乎“猝死”这个词出现的频率比以前高了不少。以前觉得这是老年人才会担心的事,但最近新闻里,时不时就能看到年纪轻轻就意外离世的消息,不禁让人感到心慌。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么多年轻人这么早就跟生命告别呢?说实话,年轻人猝死的原因,不是一两个因素就能概括的,它更像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问题”,.............
  • 回答
    这几年我观察下来,发现身边很多年轻的朋友,确实好像越来越“不像以前那样”拼命工作了,反倒对旅行这件事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这可不是空穴来风,仔细想想,里头的原因还挺多的,而且也挺实在的。首先,时代的背景和价值观的变化是根源。 我爷爷那辈人,经历过物资匮乏的年代,吃饱穿暖是最大的目标,工作稳定、攒钱买.............
  • 回答
    年轻人脱发的问题确实越来越普遍,而且不少人是二十几岁就出现了比较严重的脱发,这让很多人感到焦虑。说起来,这可不是什么小事,毕竟头发对很多人来说,不仅关乎形象,也承载着自信。那么,为什么现在年轻人脱发会这么多呢?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复杂的原因,而且往往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咱们一个个来捋一捋:一、遗传因素.............
  • 回答
    最近几年,身边确实能感觉到一种变化,就是好像很多年轻人都比我们印象中更懂得感恩了。不是那种客套话,是真的发自内心的感激。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的,也挺值得细品一下,感觉这背后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首先,咱们得承认一个大背景,就是现在的年轻人,尤其是九零后、零零后这几代,他们成长起来的环境跟我们父辈那一.............
  • 回答
    关于年轻人排斥日系,而父辈似乎没那么排斥的现象,以及这是否与“大国崛起心态曲线”有关,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话题。我来试着深入聊聊,尽量不带那种“机器分析”的生硬感。首先得承认,现在确实有一部分年轻人对日系产品、日系文化,甚至是对日本这个国家,表现出了一种不那么热情的态度,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排斥”。.............
  • 回答
    最近观察下来,感觉现在年轻人找工作确实是有点“挑”了。但这背后,其实藏着挺多原因的,不是一句简单的“眼高手低”就能概括的。我试着从几个方面捋一捋,希望能说得够明白。1. 时代背景不一样了,他们的“底线”变了。首先得承认,跟我们父辈、甚至我这一代人比起来,现在年轻人的成长环境是优渥很多的。他们普遍接受.............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而且我觉得在咱们这一代年轻人身上确实挺普遍的。我身边的朋友,包括我自己,也经常会有这种“选择题”。感觉现在很多年轻人,并不是说完全排斥辛苦,而是对“辛苦”的定义和“付出”的回报有了更精细的考量。首先,我们得承认,现在的年轻人成长环境和上一辈不太一样。我们不像父辈那样,可能经历过物.............
  • 回答
    最近几年,“社恐”这个词在年轻人里爆火,好像一夜之间,好像大家都有点“社交恐惧”似的。但仔细想想,我们说的“社恐”真的就是心理学上定义的那个“社交恐惧症”吗?还是说,这只是当下年轻人的一种流行表达,一种对某些社交场景的戏谑和自嘲?我想,大多数情况下,年轻人口中的“社恐”,更多是一种对现实社交压力的回.............
  • 回答
    现在的年轻人,为什么越来越不愿意扎根在农村了?这个问题,想必每个经历过农村生活的人,或者关注农村发展的人,心中都有着或多或少的答案。这背后,不是简单的“喜新厌旧”,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关于生活方式、发展机会和未来前景的考量。最直接的原因,我想还是生活便利性和观念的差异。我们从小看着电视,用着智能手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