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你首先得知道,为什么会有KTV这种形态。
KTV这种形态的存在,是因为大家都听过相同的歌。
而大家是到哪儿听的呢?在路上听的。
为什么我们会在路上听歌?因为那个时候没有智能手机。在路上除了看广告牌就只剩下听歌。
也就是说,在没有智能手机,没有互联网的时代,每个人的选择余地非常有限,电视以及广播这种「单向传播媒体」占据主导地位,市面上宣传什么,我们就只能听什么,街上的商店放着什么,我们就得听什么。什么带子火就得听什么。——绝大多数人的认知是相对趋同的。
在同龄人听过的歌都相对比较接近的前提下,才能诞生 KTV 这种娱乐方式,因为大家怀念以及体验的就是那个共同经历过的时代。
然而,有了互联网,有了智能手机之后呢?电视以及广播这种单向传播媒体的重要性开始下降。更多的人会主动选择自己想要听什么,这就导致了,同一个时代同一个地方的不同人可能接收完全不同的一组信息。
既然大家根本就很难有共同都听过的歌,难以有共同的认知与爱好,那么 KTV 在新一代年轻人中,就必定逐渐不受欢迎。因此 KTV 这个形态是注定越来越小众的。
剧本杀就有些不同,它不要求年轻人具备共同的先验知识,不要求经历接近,不要求大家听过相同的歌。所以,相对来说更加收到欢迎。
显然,随着疫情的一波又一波,剧本杀的人也越来越少了。也许未来还会诞生新的,其它的聚会游戏形态罢。
巧了,我两个都不喜欢。
沉浸式代入感,是现代人多么需要的认知再造啊,生活到别处的旅游、一夜成名的歌者、偶尔体验别人夫妻生活的三人行,剧本杀只是一个不痛不痒的过程,但终究这样的奇遇,可以部分安慰迷失在大都市的灵魂。
因为存在感。
KTV作为上一个时代的社交集体娱乐活动,其实相比来说,有一个天然缺陷:
存在感的分配极其不平衡。
几个人一起去K歌,如果刚好你歌喉一般,而且如果刚好同行的人里有一个麦霸级的朋友。
那么这场几个小时的娱乐活动,你只能边缘化的成为坐在那儿无聊喝饮料或者鼓掌的观众了。
再遇到几个喜欢插歌的,那你的存在感就基本等同于零。
每次遇到这种场景,你会不会觉得,早知道这几个小时还不如在家玩游戏呢。
剧本杀就不同了。
你分配到的角色,一场下来,总不会沦落到纯粹的观众,总有你的存在感,无非就是玩的好玩的不好,但总有戏份啊。
·
大家不觉得广场舞的气氛和KTV很像吗?没错,正是当年KTV那一代人啊。
国企大院、村口广场,原子化之前最后的社群。
我在那个现在ktv为什么越来越没落的回答里就想回答,最后忘了,这里回答一下。
很多人说什么经济形势不好啦,请客吃饭变少啦,等等一些,我觉得都是末节。
主要原因就是,这二十年,适合ktv的歌太少了。
我是个很喜欢ktv的人,我也会在家里唱,但实际情况就是,现在我唱的,和十年前几乎没有任何变化。一个内容都枯竭没有的娱乐,能红火才叫怪了。
剧本杀本人不熟,我个人觉得和以前的桌游店一样,本就是同一种性质的东西,从棋馆,到麻将馆,到桌游,到剧本杀,不过就是一个形式,内核还是社交需求而已。
我并不觉得唱歌这件事会没落,我现在在路上看到那种表演,都很想上去嚎两嗓子,我觉得,歌唱的需求,还是有很大的市场的,但现在ktv的这种形式,已经不行了。
再仔细想想,其实确实不行了。因为唱歌这个需求,在现在的技术下,成本已经非常非常低了,所以,为唱歌花钱这个事,大家已经越来越不能接受,但大家还是很愿意为社交花钱的。只能说,那个时代,唱歌的需求,借助社交的需求,得到了满足,但唱歌的需求本身,是消费市场不足的。
回到这个问题,社交需求是有消费意愿的刚需,它会联合一切有内容的形式来达成,而ktv的内容,重复了,不足了,所以没落了,而剧本杀,还在开始阶段,新的内容还在不断创造,所以崛起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