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这是个伪命题,现代的年轻人看书的量不可能比“老一辈”少。不知道你定义中的“老一辈”有多老,四五十岁?六七十岁?我不知道在一个义务教育尚未普及的年龄阶层里,是什么让你形成一种“老一辈”人读书多的印象的?
你不会拿“我姥爷”“我爷爷”举例吧?你家的老人是老人,公园里跳广场舞下象棋的老人也是老人,他们一年能读一本书吗?
如果你非要拿个例比整体来抬杠,那就没法说了,你拿钱钟书比抖音快手几亿用户的话,那年轻人阅读量确实8行。
年轻人根本就不是看起来更有文化,他们是真的比上一辈更有文化。
另一个重要问题是,谁说看书就是唯一的学习途径了?
直到2020年,我爸妈还经常嘱咐我——要多看书啊!
我从不反驳他们,因为在他们那代人眼里,看书是最有效的信息获取途径了。
他们根本意识不到,网络带来的高信息密度,对书籍形成了多么大的碾压级优势。
在秦始皇时期,秦始皇本人一天要批复两百多斤的文件。听起来很吓人,实际上那个年代的人写字用竹简,所以两百多斤加起来可能也没几千字,一天阅读几千字,这已经是一个勤劳皇帝能做到的标准了。
所以那个年代的记述都极其简略,四书五经都是几万字的水平,司马迁写一部五十二万字的史记,已经算是了不得的大书了。
古人所谓的学富五车,指的是战国时期的慧施读过的书能装满五辆大车。有人还专门算过,五辆车的竹简大概能写九万多字。换句话说,在战国时期,能读过九万字的人就已经算是天下知名的学者了。以这个角度看,知乎人均学富五车。
后来随着纸质书的普及,司马光开始敢给皇帝编《资治通鉴》这种三百万字的作品了。而且皇上说我一天看两本,一年多就能看完。这要让秦始皇一天看两本《资治通鉴》,秦始皇估计能把司马光给斩喽。
等到明清的时候,随着印刷术的不断进化,以及造纸技术的改进,《三国演义》、《红楼梦》这种书都能成为家常读物了,写东西也不用文言文了,因为不用考虑篇幅带来的成本问题。
就像电报时代人们用汉字来代替日期,以节省字数降低成本(如巳齐代表六月八日,午艳代表七月二十九日)。而现在的人打字毫无成本,除了文字外甚至还想发个表情包。
如果清朝有“老一辈”,可能也会说:你看的这些《三国》、《红楼》都是什么东西啊!赶快去看看《诗经》、《春秋》才是正经!
《红楼梦》确实没有诗经里的风雅颂高雅,可是潜心看红楼梦三天可以看完,翻完近四万字的《诗经》竹简也需要三天,那么同样三天下来,你说是红楼梦的读者更了解清朝呢?还是诗经的读者更了解周朝呢?
信息密度的提高,带来了人摄入信息效率的提高,网络让人类摄入信息密度的效率提高了几个数量级。在现代社会还坚持认为看书是唯一的学习方式,跟在清朝劝人看竹简是一个概念。
书籍自然有它无法替代的优点,但这些优点并不足以遮盖它信息密度低的缺点。
如果想要深刻的研究某事物,不钻研纸质书是不可能的,我本人常年把床头摆的跟书架似的。
但是,如果有人问我我主要的信息来源是什么,我还是会毫不犹豫的说是网络。
从摄取信息题材的宽度,到摄取有效信息的密度,网络都比书籍强太多了。现代人总说“碎片化”的知识,虽然这个习惯被很多人吐槽,但它的确让更多的人了解了更全面的知识。你想了解地理,没必要看一遍国家地理图册,看看知乎的相关问题也能看个大概。你又不是专业的学术人才,从“了解”的角度讲,网络比书籍效率的高的多,当然代价可能是知识体系博而不精。
“玩手机”这个说法本来就是错误的,同样使用手机,看抖音打游戏也是用,刷信息流看电子书也是用,用法不一样收获不同。要引导人们正确的使用网络,而不是死抱着上千年前的学习方法说你们这群后生都是异端,抱残守缺的结果只能被时代淘汰。
因为光头教育搞得太差。
还是以我爷爷举例,那时候我太爷在黑龙江,中医厨子两门抱,家境可以说是相当殷实了,但高中学完,东北大学都考上了,再读就读不起了,那时候我太爷不能说天天996吧,但也差不多,这么个操作供俩孩子上学都上不起,你细品。
这啥概念,让老爷子一直想对留美留法留日本的近代大家们羡慕不已, 想学没钱啊。
但就高中的学历,那在时候人才汇聚的东北,也是大知识分子。
所以你不能拿这种关公战秦琼的问题相提并论。
我爷爷那时候想看本书, 先别说你能不能找到这本书, 有没有人印这本书。
最要命的是你买不起。 买本英汉字典都要拿皮大衣换的年代, 怎么和现在打开淘宝一买一柜子书的今天比?怎么和现在打开知乎,知识【别论良莠】劈头盖脸汹涌而来的感觉比?
知足吧。我小时候想看点除了聱牙诘屈的古文之外的玩意, 都得翻辞海。 那有机会了解别的知识?别说老人当年了。
但是要是从国学的执着程度来说, 你没法跟人家老人比。 老人一本书翻过来复过去的能看十几年。
你能吗?看电视剧都快进。
更别说看起来有知识文化, 是骡子是马你得拉出来溜溜, 关起来看都挺像样。
只能看书,是因为物质匮乏啊,不看书就什么都没有了!
你看,监狱里的大哥自己就坦白说:“我读了三百多本书,把成语词典和新华字典都背下来了。我个人认为,在监狱里改造的四年,比我在大学里学的都多!”
从检索的情况来看,在监狱里喜欢读书的大哥还真不止这一个:
2017年8月31日因私藏公示材料被扣4分;2017年9月12日因殴打他犯被扣50分;2018年4月9日因推拉他犯被扣30分;2018年12月3日因在储物室门口私自拿走他犯一箱面被扣20分;2019年1月20日因晚上睡觉时间段看书被扣5分;2019年2月3日因晚上睡觉时间段看书被扣5分;2019年3月31日因不按时睡觉,晚上看书被扣5分。该罪犯于2019年4月17日被广东省北江监狱鉴定为一级疾病的罪犯。
这兄弟真是和视频里的大哥“惺惺相惜”啊。要知道,在监狱赚分不容易,这可是直接关系到减刑的。
为什么在监狱里,这些不安分的老哥们反而孜孜不倦的读起书来,宁肯扣分也愿意看书,说到底就是物质匮乏啊,只是说这个匮乏是精神上发生的。
至于说,题目中提到的“长辈们喜欢看书”,倒不是说长辈们就一定更有文化,其实某种程度上也有长辈们生活的时代,能看书已经是高级享受了!
而在上世纪70年代80年代,恰好又出现了一波至今也无可逾越的文学热潮。当时各类小说上市时造成的排队狂潮,比今天大家排队在网红店打卡还要更强一些。
这种现象被形容为“精神饥馑下的书荒”,在“书荒”的背景下,我们很能理解为什么大家会更多的选择读书这种方式来汲取知识,因为根本也没有其他更好的方式。
书荒现象的解决直到80年代中期才逐渐解决,以至于1986年的人民日报还特意报道了这一好消息。
但不过也要注意的是,当时大家看的书并不一定是我们想的学术专著,其实绝大多数也还是金庸、琼瑶这种通俗读物,亦或者是新潮的王朔等人的作品。
再说了,以法学界为例,当时真正有的学术著作并不多。还只能看一些民国老著作或者是建国初期的学术作品。刑法学家高铭暄先生就提到:
12000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孕育与诞生》一书面世后,像是一阵风刮过学界,不到一个月就销售售罄。
各大书店纷纷请求增加订单,但印数已定,无法增加,买不到书的人只好辗转借阅。那个年代,复印机还是稀罕物,普通老百姓甚至都没有听说过。
太多人渴望读到这本书,因市场上买不到此书,有的人就亲自动手抄书,就出现了手抄本。
因为买不到书,而有手抄本在当时并不是稀罕事。
但渐渐的,80年代末,上影也开始拍摄琼瑶电影,琼瑶作品改编的电影和电视剧也开始慢慢进入千家万户。引发书荒重要原因的文学热也慢慢退潮,学术书籍也并不是只能“内部发行”。能够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求的也慢慢增多了:
我们能在电视上看到加里森敢死队,了解美国人打德国鬼子的故事;能在电视上看到高仓健的大风衣,感慨原来检察官也不完全是只有大盖帽的那款;能在电视上看到血凝,被当时还新鲜的“癌症梗”“兄妹恋”等因素感动到流泪。这还只是引入的国外作品,彼时国内的文艺作品也更加丰富。
即便是普通人,从90年代开始,书籍就不已经是了解世界唯一的途径了。遑论到了今天,我们拥有如此便利的互联网,能够汲取到来自全球的资讯。也不是在监狱里,不必要只以读书论英雄嘛!
当然了,读书也还是重要的,我们还是不能抛弃书籍这个重要的知识来源途径。恰如这个报道所说的:
“凡是爱看书的孩子,都考上了大学!”
当然了,有没有彩蛋呢。来看看1957年的报道里面怎么评价美国黑幕之一“美国人不爱看书”:
美国成人人口一亿零三百万人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是高中毕业生),如果可以看书不看(不管是什么书)。能回答看看的仅占17%。同样的情况在1952年为18%,在1950年是20%。可见不看书的倾向,正在不断增加。
当然了,不知道美国人现在还看不看书,但值得说明的是,不看书确实不代表没有知识。
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在大家看穿了“知识付费”的套路以后,还在提这种问题,显然提问者是混淆了“知识”和“知道”的差别。
知识有体系,知道是碎片。刷手机,买网课,学到的都是碎片。
而且,很多碎片是错的。比如我问你,欧洲历史上有没有孝顺父母的讲法,在哪本书里?中国古代有没有工程学书籍,能举几个例子吗?
再说文化。叫你写一封中文信,你懂“尺牍”吗?别看你学了十二年语文,写出来的信,没大没小,粗鲁无礼。你那只能算是认字。有脸说自己有文化吗?
因为你看不出来谁更加有知识有文化……
碎片知识也是知识。从小我就阅读大量的报纸和杂志及书籍。但是我感觉互联网普及之后,能从互联网接受到的信息是之前二十年阅读的数百倍都不止。互联网是便捷的。你想研究那些领域,可以通过搜索引擎快速定位查找。其效率是之前时代无法比拟的。当然话说回来,能从网上获得的一般知识也基本没啥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