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现在很多年轻人特别愿意批判社会,只去看社会阴暗面,思想十分偏激?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当下社会一个挺普遍的现象。为什么现在很多年轻人似乎特别热衷于批判社会,而且很容易只看到它的“阴暗面”,甚至表现出一种偏激的态度?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咱们一点一点捋捋。

首先,得说说“批判社会”本身。这事儿吧,其实一直都有。古今中外,哪个时代没有一些年轻人对现实不满,觉得世界不公,想去改变?只是现在年轻人表达的方式和渠道更多了,声音也更容易被听见。以前你可能只能跟几个哥们儿姐们儿吐吐槽,现在你可以发个朋友圈,写个微博,甚至拍个视频,一下子就能触达成千上万的人。这就像一个放大镜,把年轻人的想法放大了,也更容易形成一种群体效应。

然后,为什么会“只看阴暗面”呢?这可能跟信息爆炸有很大关系。现在的年轻人,每天接触到的信息量是过去无法想象的。网络上充斥着各种新闻、评论、爆料,很多都是负面的、争议性的、耸人听闻的。而且,很多内容为了吸引眼球,也倾向于放大矛盾、揭露问题。久而久之,年轻人就可能形成一种“世界充满黑暗”的认知定势,觉得社会上发生的好事、积极的事情,反而是少数,或者背后有不为人知的“猫腻”。

再说了,年轻人本身就处于一个寻找自我、认识世界的阶段。他们没有那么多的社会经验来过滤信息,也没有形成一套成熟的价值判断体系。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他们很容易被那些简单粗暴、非黑即白的解释所吸引。当他们发现社会上确实存在不公、腐败、欺骗等问题时,这种“觉醒”感会让他们觉得发现了“真相”,而那些看似“温和”或者“积极”的观点,反而显得虚伪和不真实。

还有,年轻人的价值观也在发生变化。这一代年轻人,很多是独生子女,成长环境相对优越,对公平、正义、尊重等概念的渴望可能比他们的父辈更强烈。当他们发现现实社会与这些理想存在巨大落差时,失望和愤怒的情绪就很容易被激发出来。他们会觉得,“既然我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我应该得到一个更公平、更美好的社会,为什么现在不是这样?”

“偏激”这个词,其实也挺值得玩味的。有时候,他们所谓的“偏激”,可能只是因为他们的诉求没有被听到,或者他们的声音被忽视了。当他们试图用温和的方式表达不满,但收效甚微时,一些人就会选择更激进、更极端的表达方式,来引起关注,甚至逼迫改变。这种“偏激”可能是一种呐喊,一种不被理解的求助。

另外,社会结构的变化,比如贫富差距、阶层固化等问题,也是年轻人感到焦虑和不满的重要原因。当他们觉得通过努力也难以改变自己的命运时,对社会的不满就很容易转化为一种对体制、对现状的批判。这种批判,有时候会显得不够理性,缺乏建设性,但背后是对个人价值实现受阻的真实感受。

最后,也别忘了,年轻人是社会中最有活力、最敢于挑战的一群人。他们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强,对陈旧观念的接受度低,天然带有变革的基因。对社会进行批判,本身就是一种思考,一种希望改变的动力。即使他们的看法可能不够全面,甚至带有情绪化,但这种批判精神,也是社会进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总而言之,年轻人批判社会,尤其是关注阴暗面,并可能表现出偏激,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信息环境的影响,成长阶段的特点,价值观的转变,对公平正义的追求,以及社会结构性问题带来的焦虑。理解这一点,或许我们就能更理性地看待这种现象,而不是简单地将其归结为“年轻人就是爱找茬”或者“就是思想有问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只去看社会阴暗面

说明你承认社会有阴暗面,说明“很多年轻人”并不是造谣或者无病呻吟。

思想十分偏激?

你视阴暗面而不见,或者视阴暗面若惯见,思想更偏激。

为什么现在很多年轻人特别愿意批判社会

就如同你特别不愿意批判社会一样,都是个人的事情,你管那么多?

user avatar

卡尔·马克思,伟大导师,24岁投身革命。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第二国际领袖,22岁投身革命。

列宁,布尔什维克的领袖,27岁投身革命。

恩斯特·台尔曼,德共领导人,17岁投身革命。

约瑟夫斯大林,苏联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20岁投身革命。

托洛茨基,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十月革命直接领导人,17岁投身革命。

切·格瓦拉,古巴革命领袖,23岁游历拉美,27岁投身革命。

德田球一,日共领导人,24岁投身革命。

朱可夫,苏联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苏联元帅,19岁投身革命。

伟大导师毛泽东,人民解放军与共和国的缔造者,17岁参加反清革命,25岁投身革命。

周恩来,无产阶级革命家,共和国总理,23岁投身革命。

朱德,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之一,共和国的开国元勋,13岁加入同盟会,26岁投身革命。

瞿秋白,革命烈士,23岁投身革命。

邓恩铭,革命烈士,19岁投身革命。

邓中夏,革命烈士,25岁参加五四运动,26岁投身革命。

任弼时,无产阶级革命家,16岁投身革命。

王尽美,山东党组织缔造者,21岁投身革命。

蔡和森,革命烈士,18岁投身革命。

杨开慧,革命烈士,20岁投身革命。

刘胡兰,革命烈士,10岁投身革命。

王会悟,革命女战士,23岁投身革命。

贺子珍,红军女战士,17岁投身革命。

燕妮马克思,马克思的革命伴侣,28岁投身革命。

赵一曼,黄埔六期女将,21岁投身革命。

左权,革命将领,18岁投身革命。

陈赓,大将,19岁投身革命。

罗荣桓,元帅,24岁投身革命。

卢德铭,秋收起义领导者,16岁投身革命。

赵世炎,无产阶级运动领袖,14岁投身革命。

向轩,红军长征最年轻战士,7岁投身革命。

胡志明,越南革命家,15岁投身革命。

卡斯特罗,古巴革命领袖,22岁投身革命。

基申吉,印共毛领袖,21岁投身革命。

安东尼奥·葛兰西,意共缔造者,22岁投身革命。

重信房子,左翼革命运动领袖,20岁投身革命。

中共一大参会者平均年龄为28岁。

五月风暴,法国学生运动,参与者平均年龄23岁。

全共斗,日本学生运动,参与者平均年龄21岁。


答主,你猜我上述这些年轻人当时批判社会是吃饱了撑得么?这些人也只去看社会阴暗面,思想也十分偏激,请问,错的是他们么?

user avatar

因为很多中年人对于自己的社会位置很不清楚。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年城镇居民、职员发展来的中层管理者、国企央企就职者、新闻工作,医生,作家,律师等社会分工的高层受益者、公务员、小有产者和小资本家,往往眼光只看向上面,只看到富二代、官二代不劳而获纸醉金迷,因此得出结论,自己是努力工作的清白诚实的人,白手起家获得了今日的一切,并且我很满足。

他们还由此推论,凡是做不到这一点的人都可以归结于自身原因而不是社会不公正,而比我好很多的富、官二代则是靠投胎和社会不公才爬到如此高位。

然而他们不知道,或者故意装作不知道的是,你们是既得利益者。

我重复一遍:你们是既得利益者。是社会黑暗的得益人。如果社会不黑暗,不是富二代将要跌入你们,而是你们要跌入中国的广大农工群体里。


看不看社会阴暗面和一个人年不年轻,屁关系都没。

会不会批判社会只看一件事:这人是否经过黑暗面的摔打。

那么为什么年轻人开始喜欢批判社会了呢?我告诉你。并不是以前没有年轻人批判社会。

而是以前被黑暗摔打的年轻人没有说话的资格。那些年轻人溺死在了田地、工地和流水线上,被掐灭在破烂的当地学校和贫穷的家中。

五点二八亿家庭人均收入不到一千元的人,沉默的羔羊仍然沉默。


在过去的,可能只有十五年,一个巨大的改变悄悄发生:本来生活的惬意而相对公平的中产阶级,开始发现自己的生活没那么惬意了。

曾经中国遍地都是雅痞阶级的未来金山。现在只剩下一个个红海行业。

曾经知名学校的入场券不过是报点补习班和几千元一平米。现在是数万。

曾经公务员是缺乏雄心(或者雄心过大不切实际)的人的选择。现在是当代科举。

曾经毕业是为了一展宏图。现在是为了选择润或者996。

曾经中产阶级知识分子可以过的与世无争。现在他们不得不争。

最后有一个最关键的变化。曾经受害者都不会说话。

触须从中国的阶级金字塔低端开始爬,终于抓住中产者。头一次,它抓到一个不需要别人代为发声,会自己说话的群体。


我必须指出的是,或多或少,年轻人的愤怒也有虚伪的成分。

青年程序员高谈阔论建墙如何阻止自由竞争,土木工程师则鼓吹实体经济需要国家干涉的帮助。迫真先进分子们对自己阶级的苦难如数家珍,可是,哪怕我不提全体国人,光是对78%没考上本科的同龄人,他们的生存状态如何,都有人一无所知。

但这作为一个开始已经足够了。总比听信法西斯宣传和低头于社会规训要好得多!

知识可以弥补,理论可以学习。

青年中的佼佼者将会成为下一个时代的先声。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当下社会一个挺普遍的现象。为什么现在很多年轻人似乎特别热衷于批判社会,而且很容易只看到它的“阴暗面”,甚至表现出一种偏激的态度?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咱们一点一点捋捋。首先,得说说“批判社会”本身。这事儿吧,其实一直都有。古今中外,哪个时.............
  • 回答
    在当今社会,我们确实观察到许多年轻人虽然年龄尚轻,却已经开始对30岁后的生活感到焦虑。这种现象背后有着多重原因,而这种焦虑意识是否能帮助他们避免“年龄危机”,则是一个复杂且需要辩证看待的问题。年轻人对30岁后生活产生焦虑的原因:1. 社会对“成功”定义的固化与压力: 职业发展瓶颈: 社.............
  • 回答
    最近几年,“低欲望”这个词在年轻人中间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感觉身边好多人,包括我自己,好像都进入了一种“佛系”状态。不是说完全没追求,但那种曾经被大张旗鼓宣扬的“拼搏奋斗、出人头地”的激情似乎消退了不少,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温和、更随遇而安的态度。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我想从几个方面来聊聊,尽量说得透.............
  • 回答
    这年头,一提家里要来客人,不少年轻人的脸就垮了,心里那叫一个“抵触”。别以为是他们不懂事,或者跟长辈对着干,这背后其实藏着挺多道理和原因,而且这些原因都挺现实的。首先,得说说个人空间和隐私这事儿。咱们年轻人现在活得越来越讲究“我”了。在自己家里,就是最放松、最自在的时候。你可以穿睡衣晃悠,可以邋里邋.............
  • 回答
    这些年,我身边确实听到不少年轻人对体制内工作表现出一种复杂的情绪,有时候是羡慕,有时候又带着点瞧不上。要说为什么会这样,我觉得挺多原因掺和在一起,都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首先,信息差和认知差异是挺重要的一点。 现在年轻人获取信息的渠道太多了,互联网让很多事情都摆在台面上了。大家能看到体制外很多新潮的.............
  • 回答
    眼下,失眠似乎成了一道绕不开的“年轻人的坎”。曾经被认为是老年人才会有的烦恼,如今却在80后、90后甚至00后中间蔓延开来。这背后绝非单一原因能解释,而是当下社会环境、生活方式、心理状态等诸多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1. 精神压力是夜不能寐的“罪魁祸首”要说年轻人失眠最普遍的原因,精神压力绝对是当之无愧.............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有点心酸的问题,也是当下许多家庭会遇到的困境。仔细想想,其实原因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就能概括的。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可能是 代沟。这可不是一句空洞的话,而是实实在在的存在。现在的年轻人,从小接触的信息渠道、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他们的父母那一辈,有着天壤之别。举个例子,父母可能习惯于通过.............
  • 回答
    2021年武汉事业单位的招录人数大幅增长,达到3573人,与往年相比几乎翻了一番,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显著的变化。与此同时,我们也能观察到,确实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将事业单位视为一个颇具吸引力的职业选择。究其原因,这背后其实是多种社会经济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铁饭碗”的吸引力依旧是重要的考量因素。 .............
  • 回答
    如今,放眼望去,不少年轻人都对婚姻显得有些犹豫,甚至可以说是“望而却步”。这背后并非是简单的“不想”,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就像一幅逐渐展开的画卷,每一笔都描绘着当代年轻人的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首先,经济压力是横亘在许多年轻人面前的一座大山。在许多城市,房价高企,生活成本不断攀升,攒下一笔.............
  • 回答
    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挺普遍的,尤其是咱们年轻人。老听人说“何不食肉糜”,这句古话现在时不时就跳出来,而且感觉越来越多的人好像真的有点这个意思。咋回事呢?我琢磨着,这事儿不是一拍脑袋就能明白的,得一层层剥开来看。一、 信息爆炸下的认知偏差:看到的是高楼大厦,没看到背后的砖瓦咱们现在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感受,也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社会现象。相比于上一辈,现在的年轻人确实普遍面临着更大的压力。这种压力的产生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详细分析:一、经济层面的压力:这是最直接也最普遍的压力来源。 高企的房价与租金: 上一辈: 在许多国家和地区,.............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很多人都在思考的。民国时期《觉醒年代》里那群年轻人,像是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他们那个年代的青年人,确实是群充满理想、激情和朝气的代表。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他们面对着内忧外患,国家积贫积弱,民族危机四伏,所以他们的“理想”往往是关乎民族存亡、国家富强,是那种宏大叙事.............
  • 回答
    围棋这东西,按咱们老理儿说,是得越嚼越有味儿,越下越沉得住气。所以大伙儿总觉得,下围棋这事儿,得是上了年纪的,脑子活,经验足,那才能压得住阵脚,算无遗策。可如今你看,那些个毛头小子,二十出头,甚至还不到二十,就愣是把那些成名几十年的老前辈们挑落马下,这事儿,你说奇怪不奇怪?咱就这么掰开了揉碎了聊聊,.............
  • 回答
    年轻人好像真的不如以前那么能吃苦了,这感觉挺明显的。以前我们听长辈说起他们年轻时候的日子,那叫一个艰苦卓绝,恨不得一天干两份活,吃糠咽菜也乐呵呵的,就为了日子能好起来。可现在看看身边的同龄人,好像稍微遇到点挫折就蔫了,动不动就emo,对“吃苦”这俩字儿好像有点天然的抵触。当然,这不是说现在年轻人个个.............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挺让人感慨的。回想当年,那些如今被奉为“老戏骨”的前辈们,很多也是从青涩的年纪走过来的,当年也曾顶着“奶油小生”的标签,享受过万千宠爱。然而,现在面对年轻一代的演员,尤其是新人,似乎大家少了几分耐心,多了几分严苛,甚至到了“可劲喷”的地步。这中间的落差,值得我们好好聊聊。一、时代的洪流与.............
  • 回答
    最近走在街上,你是不是也跟我一样,感觉周围的年轻人好像都在穿“爸爸的衣服”?没错,就是那种看起来肥肥大大的、廓形感十足的衣服。说实话,一开始我也没太在意,直到我发现这种风格渗透到了各种场合,从休闲逛街到一些稍微正式一点的场合,都能看到宽大款的身影。这背后可不是一时兴起,这里面门道可不少。首先,得说说.............
  • 回答
    “现在的年轻人普通话依旧有很重的口音”这个说法,其实需要更细致地分析。 事实上,并非所有年轻人都存在“很重”的口音,而且“口音”本身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其形成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探讨为什么有些年轻人的普通话听起来带有比较明显的“口音”,以及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一、 地域方言.............
  • 回答
    我理解你对现在年轻人普遍感到“累”的现象感到困惑,并且觉得“做人轻松点不好吗?”。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而且这背后隐藏着许多复杂的社会和个人因素,远不止是简单的“懒”或者“没出息”。首先,我们要明白,年轻人感到“累”,这个“累”可能并不仅仅是生理上的疲惫。在现代社会,很多年轻人的累,更多的是一.............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普遍且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似乎更倾向于追逐演艺圈的光鲜亮丽,而对科学探索的兴趣相对较低?这背后是一个复杂的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社会价值观与文化导向的演变: “流量为王”与“名利至上”的文化氛围: 现代社会,尤其是网络时.............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趣的,背后其实藏着挺多大学问呢,咱们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首先得承认一个现实:现在好多年轻人,尤其是在大城市打拼的,月月光或者月月负债的情况确实不少。这跟生活成本高、就业竞争激烈、消费观念转变等等都有关系。你说的“一万块掏不出来”,这背后往往是“可支配收入”的问题。年轻人刚入社会,工资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