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反感家里来客?

回答
这年头,一提家里要来客人,不少年轻人的脸就垮了,心里那叫一个“抵触”。别以为是他们不懂事,或者跟长辈对着干,这背后其实藏着挺多道理和原因,而且这些原因都挺现实的。

首先,得说说个人空间和隐私这事儿。咱们年轻人现在活得越来越讲究“我”了。在自己家里,就是最放松、最自在的时候。你可以穿睡衣晃悠,可以邋里邋遢,可以听自己的音乐,做自己的事。突然来了客人,尤其是长辈亲戚,那感觉就像是闯入了一个需要“表演”的场合。你得立马收拾整洁,得装出热情好客的样子,得陪着聊东聊西,连最基本的“葛优瘫”都得收起来。这种突然的“入侵感”和对个人空间的挤压,对很多人来说是挺不舒服的。

然后,是社交能量的消耗。现在很多年轻人白天工作或者学习已经挺累了,社交也大多在线上完成,消耗的能量属于另一种。线下见面,尤其是需要持续性、有礼貌的社交,对他们来说是真的“费电”。想象一下,一天工作下来,脑子已经嗡嗡响了,结果晚上还得陪着七大姑八大姨从家长里短聊到国家大事,还得时不时插上几句“哦哦”、“是啊”、“厉害了”。这得多耗费精神?很多人可能就想回家安安静静地待着,充充电,而不是再进行一场“高难度”的社交活动。

再来就是生活方式和兴趣的差异。现在的年轻人,他们的生活节奏、兴趣爱好跟老一辈可能真的不太一样。比如,可能家里人来的客人都是谈论一些养生、广场舞、孙子孙女的升学问题,而年轻人可能更关心的是游戏、动漫、最新的科技产品、或是自己的副业项目。当这些话题完全接不上,或者被长辈“不理解”、“不认同”的时候,年轻人就觉得很尴尬,也很难融入进去。强行去参与这种聊不来的话题,其实是一种煎熬。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点,就是被“审视”的压力。很多长辈亲戚来家里,除了叙旧,往往还会顺带“考察”一下。你的工作怎么样?工资多少?有没有对象?什么时候结婚?什么时候生孩子?房子买了吗?……这些问题,对于刚起步或者还在探索自己道路的年轻人来说,可能还没什么明确答案,或者答案并不如长辈期待的那样。每一次这样的“提问”,都像是一次不请自来的“体检”,让年轻人倍感压力,甚至产生一种被评价、被定义的焦虑。他们更希望在自己家里能有一个避风港,而不是一个被放大镜检视的舞台。

还有就是父母与子女的沟通方式。很多时候,年轻人的反感不仅仅是对客人本身,也可能包含了对父母处理方式的不满。比如,父母可能在没有任何商量的情况下就“通知”客人要来,或者在客人来之前,父母就对年轻人提出了一堆要求,比如“你要好好表现”、“不能这样不能那样”。这种被安排和被约束的感觉,让年轻人觉得很不被尊重,也感受不到父母的理解和支持。他们可能更希望父母能跟他们商量一下,尊重他们的意愿,而不是单方面决定。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经济和物质上的“攀比”。虽然这不一定是主要原因,但有时也是一个潜在的因素。有些家庭聚会,会带有一些无形的物质展示,或者对生活条件的比较。年轻人可能对此感到不适,觉得这种社交方式过于功利,或者会让他们感到自卑和压力。

所以,你看,年轻人反感家里来客,不是因为他们不懂礼貌或者不孝顺。更多的是因为他们渴望拥有自己的个人空间和隐私,在忙碌的生活中希望得到休息而不是额外的社交消耗,与长辈在生活方式和兴趣上的差异,以及那种被“审视”的压力。理解了这些,才能更好地沟通,找到大家都能接受的方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现在生活好了,隐私就变多了。以前哪有几条内裤啊,晚上洗夜里干早晨穿,现在,可能前晚激情仍在某处角落,自己都没找到,客人家的小孩从桌腿之间翻出来了,“妈妈,这里有块布,还串着三根绳儿。”

桌上电脑打开的p站,dvd机里的满清十大酷刑,卫生间墙壁上挂着的各色羊皮小鞭,家里来客绝对不能突然袭击,事前规划,收拾整理,实在是个不必要的苦差事。

再加上社会发达富裕了,第三空间五花八门各式各样,外包的餐厅客厅娱乐场所多得是,根本不需要把客人往家里引。

user avatar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而有不感冒之人自远方来,干我p事?

要是来客都是我的好朋友,我怎么可能反感。

年轻人在家里来客这件事上,只要自己不能独居,基本就没有选择权可言。

我们反感什么呢?

不感兴趣,还得以身奉陪。

不相熟悉,还得笑面相迎。

偏偏来客大多是长辈,然后你就要面对你几乎不熟悉的长辈,聆听他们对你的“教诲”。

我曾经跟我爸去他同事家里串门。

对方家小孩不写作业,我爸指点告诫你这样不行,写作业不认真,我爸要说学习成绩的重要性,要是学习还不错,就得围绕对方学习不错有什么好处展开长篇大论。

我想了想,要我是那个小孩,心里一定对我爹是充满了无尽厌恶。

实际上,家里来客,跟年轻人的关系真的不大。

当代年轻人,其父母的绝大部分关系,都无法从父母那一辈继承过来。

就像可能由于一些聚会,你们会和父母朋友的子辈认识,表面还算融洽。

但当父母和父母的朋友作古,这份关系,大概率无法得以传承。

所以我们在这个过程的“被迫参与维系”,很容易让我们在心理上感觉浪费时间、毫无意义。

对此,近乎唯一的应对策略,是具备独居的条件,才能满足对空间隐私性需求更大的当代年轻人。

————

鉴于一些评论,还是再说一点。

有人说礼貌热情待客是基本礼仪……

可是礼貌热情与内心反感,这俩事似乎并不矛盾,在家里说了不算的时候,你的反感只能在自己心里吐槽。

就像我们反感写作业,有几个能不写的?

客人来了,家长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实在不行拿出家长威严肃正家风,你还能反了天?

很多时候,恰恰因为我们反感热情对待自己无所谓之人,却又不得不这样去做,才会反过来又增强我们的厌恶之感。

而我们讨论这个问题,也只是在不得已而为之的时候,能够正确剖析自己的内心、寻求从心所欲的路径罢了。

user avatar

家里来客人的本质是父母的社交行为,所以这个问题的核心是年轻人不认同父母在家里进行社交,本质是年轻人和父母争夺居住领地话语权。

我就想问问,谁买的房?谁还的房贷?

不乐意,搬出去!

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大部分年轻人被保护得太好,衣来张口饭来伸手,除了读书就是沉浸在自己的兴趣爱好里,整个人被排除在家族生计的事业之外,对接待客人没有参与感。

上次去冰岛(云南临沧那个),老板娘一家就住在她经营的茶馆里。老板娘在前店喝茶品茶,老板娘她妈后院带着工人炒茶,老板负责开车送货。

刚到的时候老板娘不在,她家的大闺女接待的我们。小姑娘十一岁左右,像大多数临沧那边的姑娘一样又黑又瘦。说着带口音的普通话,笑眯眯的,坐在她母亲常坐的未位置上,泡了三种今春的新茶让我们品。从新叶到老叶,古树到台地,每种的气味发香和特点和价格,她都不缓不慢地报给我们听。

像这种孩子就是有家族事业参与感的,看架势完全可以随时接班。

商人家庭出身的孩子,不说全部吧,只要父母懂得培养,几乎都能很好的待人接物。很早以前跟我爸妈去省城,他们有事拜见当地一个商业大佬,大佬的公司目前已经上市。我父母和大佬是创业时期就认识的朋友,直接摸到大佬真正的家,不足八十平的一套学区房。

为什么说那是真正的家呢?

别管大佬两口子在外面多风光,公司装修多气派,其他城市有几套大别墅……两口子下了班真正回的家就是那套拥挤的学区房,陪女儿,过日子,才是他们私生活的核心。

小公主跟我差不多大,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虽然家里拥挤,她还是很礼貌地招呼我们坐下,倒茶切水果,都是她做。在等待她父母的过程中她自觉地去做作业,作业做完了还询问我们要不要听钢琴,然后坐在琴凳上练肖邦……

跟她一比,我就是个废物点心。

不信的话你注意观察那些夫妻共同经营的商人家庭,和睦不狗血的那种。就算是共同开便利店小卖部,孩子对于家庭事业的参与感都很高。更别说那种传承很好的潮汕商人家庭。

反观公共单位家庭的,在所有讨厌家里来客人的年轻人里,双职工单位家庭居多。父母朝九晚五,孩子两点一线,各自生活在各自的圈子里。这样的家庭尤其容易出现家庭成员之间互不认同价值观,尤其是父母原生家庭和孩子的生活环境不在一个阶层的,父母的长辈亲戚来访,孩子不顺眼,那态度就你的客人我怎么看都像是煞笔……

一次随家里外婆去省城拜访她的表姐,他们家老两口和大儿子一家三口挤在一起,全家都是教职工。他们三零后有自己的相交之道,主人觉得老姐妹带着孙女住宾馆不妥,显得自己未尽地主之谊;客人觉得这是我亲表姐,要手拉手唠一宿……

结果就是外婆和她表姐一张床,再拉出一张钢丝床,其他人分配组合,反正我是睡沙发。不到八十平的小房子里挤了老中青三代七个人。

他们家十四岁的孙女全程黑着脸,我找她玩,她摘下耳机就问我什么时候走……

后来也陆续见过很多讨厌客人的孩子。最没礼貌的一个他妈是律师,我约好了上门送材料,进门就听见他的房间里游戏音乐特别大,我们交接材料都难听清楚,我就问他妈,能不能让他小点声。他妈去说了,结果那孩子冲出来恶狠狠地瞪着我:

“说完赶紧走!”

瞬间无语……

我小时候要是做同样的事情,估计折凳都得打废好多把……

反正我和我弟弟从小挺喜欢客人的,父母和客人交流我和我弟还会搬着小板凳听八卦。

说白了作为子女讨厌父母的社交行为,要么是骨子里不认同父母的社交价值,要么就是全盘地以自我为中心。

评论里有强调“私密空间”神圣不可侵犯的……

你在你父母还贷的房子里圈出了你的“私密空间”,好厉害哦~

我三十几岁的人自己住自己的房子还得考虑老公孩子的感受,邻居的感受,还得时不时接待双方父母……这方面真的自愧不如!

总之,这么多年也总结出一个规律,一个家庭互相认同彼此才是根本,只有互相认同了才能尊敬彼此的客人。年轻人,尤其是没有为人处世压力的那一批,从没开口求过人,也不懂得求人的难处,一切打扰到他的变化他都不喜欢。没关系,中国大范围还是人情社会,像北京上海深圳那种全国也没几个,总有一天他们会礼貌和恭敬。

user avatar

今天,你儿子王二又带了几个客人回家。

你一进门儿,你儿子就兴高采烈的说,“爸,快看看谁来了?”

你看了一圈儿,饭桌旁一共七个人,四个是儿子的同学,两个脸生。你有点儿紧张,心想“一会儿可别考我谁是谁”,赶紧满脸赔笑道,“各位帅哥美女好”。

“来来来,快来坐下喝一杯~”,一个叫刘梓涵的姑娘拍了拍身边的折凳。你赶紧坐下,扫了一眼饭桌,炸鸡薯条麻辣烫,蛋糕辣条小龙虾,不过最显眼的,还是十瓶已经开了盖儿的可乐,每一瓶都有大腿那么粗。

刘梓涵给你的杯里倒满可乐,儿子适时插话:“怎么,不敬大家一杯?这可都是你儿子我的好朋友”。

你赶紧站起来,对大家说,“各位帅哥美女好,我刚下班,才上桌实在不好意思,先敬大家一杯”,说完将可乐一饮而尽。

大家纷纷举杯,气氛融融,但你空腹喝了一杯可乐,感觉胃有点儿难受。你转头看看儿子,他显然没少喝,于是你小声对他说,“儿子,你少喝点儿,碳酸饮料喝多了对身体不好”,谁知被刘梓涵听去了。

“你们看看,一上桌就劝他儿子少喝可乐呢,当爹的就是疼儿子,呵呵呵呵”刘梓涵一嗓门喊出来。

“诶诶诶,我说叔呀,你儿子没喝多少嘛,我们也不是天天喝,今天高兴,喝两口没事没事”,张翰接话到。

“我说张翰,我看叔说得没错,人家叔是王二的亲爹,肯定比你疼王二嘛,你喝你的可乐,王二喝王二的枸杞茶,这都没有关系,你说是不是啊,王二?”脸生A道。

你儿子被驾得下不来台,转头正色对你说:“我们小辈的事儿,你们老辈管什么管”,接着又对大伙儿说,“来来来,我们接着喝”。

就这样,又喝了一圈儿,话题不知怎么就转到了你身上。

“我说叔啊,你现在做什么工作呢?”张翰问。

“干会计呢”,你心里咯噔一下。

“哦,那你厉害啊,一个月赚不少钱吧”,张翰继续

“没有没有”,你知道开始了。

“哦,没有没有是多少啊?”

“六千多”,你确定你即将死亡。

“六千多?不可能”,徐晗突然来了神儿,“叔,你可别骗我们,我爸爸也是做会计的,一个月赚十万!他爸爸”,他一指脸生B,“年入三千万,国际会计!”

“哪有,徐晗你别瞎说”,脸生B慢条斯理的说,“我爸爸不是会计,是金融”。

就这样,话题向着拼爹的方向疯狂开去。

总的来说,徐晗的爸爸比你有钱,刘梓涵的爸爸比你温柔体贴,张翰的爸爸老婆比你老婆好,陈菡的爸爸比你学历高,脸生A的爸爸比你帅;至于脸生B的爸爸,他比你有钱、体贴、学历高、老婆比你娶得好,而且比你帅。

你儿子的脸色不太好,你知道,你又给他丢人了。

饮料三巡,菜过五味,他们又开始关心起你的健康来。

“叔啊,你最近是不是又胖了?”刘梓涵关切的问,一边又给你倒满了可乐。

“是吗……我没觉得啊”,你有点儿迟疑。

“绝对胖了!”徐晗打包票。

“叔啊,你就不要吃什么乱七八糟的吗”,刘梓涵接着叨叨,“我妈昨天去买菜,眼看见你坐在路边喝酒撸串儿,天天吃这个,能不胖?”

“对对对,还有重盐啊,各种的腌菜啊,肥肉啊,分分钟三高啊”你儿子赶紧附和,“我都跟他说了多少遍了,他就是不听!我有什么办法,啊?我有什么办法!”

“唉,叔,你听我一句劝”,刘梓涵皱紧眉头,“少吃那些不健康的,你看看我们”,她举起一只炸鸡腿,“鸡腿啊,白肉!健康得很!”

你心里一万句吐槽飘过,但你怂,只能笑着打哈哈。

“不过啊,胖也不是完全没有好处”,陈菡温柔的说,“我听说叔最近加入了老年合唱团啊,胖一点儿,音响大,声音好听”。

“对对对”,你儿子一瞬间又拾起了面子,“最近我爸的歌技那是突飞猛进!爸,你快来,给大家唱一首!”

你有一种想死的感觉。但是,这可能是你唯一能给你儿子挣面子的事情了,你想到了刚才拼爹时你儿子阴沉的脸,带着十万个不情愿,还是唱了。

你的歌喉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他们欢呼雀跃,掌声如雷,虽然其实在你唱歌的时候,他们一直都在聊天喝可乐。


就这样,欢歌笑语中,三个小时过去了,眼看快要晚上九点钟,他们终于吃完了。而你,早已腰酸背痛,度分如年。

看着大伙儿纷纷站起来,你以为你的刑期已满,可以释放的时候,张翰突然开口,“要不要来一局狼人杀”。

所有人都像着了魔一样,疯狂点头。

“我们七个人”,张翰数着人头。

“哪是七个人,这不八个人吗,还有叔呢!”刘梓涵一把把你抓住。

“我不会玩儿狼人杀”,你赶忙摆手。

“不会玩儿狼人杀?”徐晗呈现出一副震惊的样子,“我说叔啊,现在狼人杀可是必备技能啊,你和同事总要社交吧,狼人杀都不会,你在社会上怎么混啊?”

“对啊”,刘梓涵语重心长,“正好有这个机会,我们教你!”

七双眼睛齐齐刷刷望着你。

就这样,你又开始陪玩儿狼人杀,怀着近乎崩溃的心情,熬到了12点多。


终于!他们决定回家了。

你站在门口,一个个送他们出门。

“再见徐晗”

“慢走张翰”

“再来啊梓涵”

“到家打电话啊菡菡”

然后你看着脸生B,嗯……“常联系啊帅哥,常联系”,满脸笑容。脸生B回以微笑,“再见啊叔,我尽量常联系”

然后你又看着脸生A,嗯……“回见啊帅哥”,笑容满面。脸生A回以微笑,“一顿饭光叫帅哥了,我问你,我是谁啊?”

哦,是命躲不过。

你儿子大怒,“怎么连李涵都不认识了?他是我高二时的斜后桌啊!”

一万个道歉并送走所有人后,已经快要凌晨一点了。你身心俱疲,家里乱七八糟,你儿子哼着小曲,心情大好。

“我说,儿子,你以后能不能少往家里带客人?”

你儿子大睁着眼睛,不可思议的看着你,“你怎么能说出这种话,他们可都是朋友啊!”

王二有些伤心,他之前都不知道,原来他的父亲是个如此不讲友情的人。

想不通啊,为什么现在的中老年人,都反感家里来客呢?

user avatar

因为不是你的朋友。

若干年前,我妈某同事跟我妈抱怨说她家孩子不懂事,让孩子陪他们大人聚餐吃饭,孩子不愿意去。我妈说,你换位思考一下,你老爹找了四五个老头聚一起喝酒打牌,让你陪着,你愿意去吗?

我很感谢我妈在这件事情上的开明,但换位思考明明就应该是亲人朋友之间最基本的事情,有些人却连这都做不到。

我就很喜欢邀请朋友到家里来做客。虽然我家很破,但大家都是同龄人,刚赚钱,都穷,家里都很破,谁也不比谁强多少,人家有钱人也不跟我们玩。在家喝酒不怕喝多,安全,喝完了直接睡,丢人也丢不到外边去。

有钱人玩他们的,我们穷屌丝自得其乐,他们跟我们没关系。屌丝聚在一起谁也不笑话谁,没有隔阂,物质需求也低,生活美汁汁儿。

破锅自有破锅盖,屌丝自有屌丝丫头陪。五十块钱的酒和五千块钱的酒,差别不大;但五十块钱的酒和没有酒,差别很大。

我也喜欢去朋友家里做客。遇到王检察这种贤妻良母,能张罗一大桌子菜,我就只需要躺地上撸他家猫,给他直播沙雕网友的评论。遇到家里比较乱的屌丝朋友,我还会帮他收拾收拾垃圾。

我还遇到过更令人羡慕的情况。有五个人合租了一套三居室,然后他们就成了很好的朋友,每天在一起玩,过成了现实中屌丝版的爱情公寓。这种缘分真的可遇不可求。

大概物以类聚,不喜欢请人来家里做客的人,我也不会接触到。

我们本科宿舍的四个人,直到现在也是特别好的朋友。别的宿舍鸡飞狗跳,我们从来没有过。一到小组作业,我们有一个技术核心负责技术工作,我负责文稿和做pre这种门面工程,还有土木系入关双子星的另一位负责外交工作,最后一位长得特别好看,负责最后站在台上羞涩地笑。

集体生活其实并没有那么糟,当然前提是遇上对的人。

舍友不能选,但朋友还是可以选的。遇不上对的人,你可以选几个对的人嘛。

活着真有那么可怕吗?我看也未必吧。

user avatar

家长:

“家里等下要来客人,你把你房间收拾一下。”

——我穿着睡衣喝着可乐抱着薯片呆在了原地。

“家里来客人了你咋都不打个招呼?”

——关键我们都没见过面啊,客人叫啥来着?

“家里等下要来客人了,走,咱一起去买点水果啥的。”

——时间是假期的早上八点半,昨天熬了一会儿夜,本来是想十点再起床的。

“XXX!客人来了你都不给人家倒水?”

——好吧好吧看茶倒水都得我来。


客人:

“你现在是高中几年级啊?”

——喵喵喵?我都大三了!

“你怎么越吃越胖啊?”

——会说话多说点!

“啥时候找对象啊?”

——不说了不说了,咱们不适合见面,我先哭一会儿。

“好家伙,XX年没见你都长这么高了”(尝试摸头)

——哈哈哈对啊对啊(尝试乖巧)


上面的客人专指跟自己不熟,跟自己不对脾气的客人。

来客人也分很多种情况的。

比方说对方有求于我家的,得看看其人品怎么样,再决定对他的态度;

比方说我家有求于对方的,那肯定得客客气气地,帮忙把家里收拾好,再看用不用我招呼客人,有时候是特别严肃的事情,我在场的话家长们也张不开那个嘴讨论;

比方说啥事儿没有就来串门的,那就看我对对方感不感冒了,有些客人吧,就是每一句话都能刚好踩到你的认知边界以外,让你没法接,只能摆出社交姿态来面对,这样是很累人的;

比方说两边关系特别好的,那我恨不得从车站/机场/他家门口把客人接到我家来,哪里还有反感这一说?

有些客人,第一次来家里就能让你感觉如沐春风,那么何谈反感?

但有些客人就完全不值得为他再收拾一下家里,整一桌子好菜,不值得因为他丢掉好几个小时的游戏时间。

所以还是得看来客是谁,得看两边关系如何,看两边对不对脾气。

不是反感家里来客,而是反感家里来了不值得为他大费周章的客人。

user avatar

因为现在的公寓式的住宅,根本就不适合招待客人啊!

user avatar

因为不是你的房子,来的不是你的客。

自己买(租)个房子,没事叫上狐朋狗友,放部电影,炒几个菜,开几瓶酒,胡逼瞎侃,吹吹牛逼,抱怨一下工作,再骂骂老板,八卦一下谁谁谁和谁谁谁搞上了,能从6点吃到12点;

然后撤了菜碟,上点花生,再开几瓶,进入下半场纯酒局。自爆点儿自己的脏事儿,说点一直压在心头不敢说的话,说说心里那些放不下的人;喝到兴头,打开音乐放一首蔡健雅,一起合唱“我的青春,也不是没伤痕……”。最后一醉方休,横七竖八的躺了一屋子。

早上醒来各种活血化瘀,感觉那些熬不下去的日子,好像还能多撑几个月……

这时的你会反感家里来客人么?


啥?

你依然反感不喜欢?

那说明不仅房子和客人不是你的,

连生活也不是你的。

user avatar

胡说,我自己闺蜜哥们来玩,我能把所有零食游戏都整出来,玩嗨。

但是来的如果是我爸妈的闺蜜哥们,就会多一丝尴尬。


啥?他们的兄弟姐妹?

不好意思哦,我们独生子女没那种所谓的血浓于水的体验。


啥?他们半生不熟的朋友只是来走动办事的?

礼貌应付一下完事。别吵我打游戏。


user avatar

以前来亲戚是这样的:

“快叫人,这是你二舅。”

你乖乖喊人:“二舅。”

隔天你就在村口或者胡同碰见同一个人,

“欸,还认识我不?”

“认识,二舅。”

“诶~,来,给你块糖。”

回家你就嚷嚷:“外面碰见昨天来的二舅了。”

你爸你妈会跟你说,你二舅为人怎么样,可能有些小毛病,但是个仁义的靠谱的亲戚。

这样几年过去,你到了能喝酒的年岁,你二舅也老了,又是走亲戚的日子,一看见二舅你就亲热的搂上去,说什么也要好好唠唠,你可能还拿出来当年一声二舅换一块糖的事跟周围的亲戚说,一片欢乐。

现在来亲戚是这样的:

“快叫人,这是你二舅。”

你乖乖喊人:“二舅。”

隔一年,

“快叫人,这是你二舅。”

你一边疑惑二舅是哪嘎达的来着,一边有点不太情愿:“二舅。”

又隔一年,

“快叫人,这是你二舅。”

你个哈批怎么又来劳资家咯!

user avatar

你有经历过

忙到凌晨三点才睡。早上六七点被偷溜进房间的亲戚掀被子,以长辈的口吻跟你说,年轻人都日上三竿了还在睡,以后去婆家怎么办时的场面吗……


你有经历过

一大群亲戚围在茶几前吃瓜果,还在跟我妈叨叨我长得不咸不淡外一无是处,学的专业还花钱,不符合贤妻良母类型,不如他们儿子女儿进国企时的,我和其他关系不错同辈们面面相觑的尴尬吗……


你有经历过

花了半个月完成客人定下的成稿设计图被亲戚带来的小孩扯坏,甚至是乱涂乱画的绝望吗……

连我房间门门把手都玩坏的绝望……


你有经历过

因为工作性质,家里被当成工作室的小房间,就因为我忘记了一次锁门,桌上的珠宝蜡模被捏成蜡块的崩溃吗……


你有经历过

因为我不同意给亲戚小孩看宝石,小孩哭号着要看,亲戚在阻止他闹期间我被小孩踹了好几脚的疼痛吗……


经历过了之后,你就会明白,我为什么这么不欢迎家里某些串门的过来。

自从我妈跟他们疏远以后,过年的生活简直不要太安宁。


无效社交比工作还让我疲惫



分一下————————————————

评论里有人说我活该,我认了,毕竟也是我粗心,不过这种没关房间门的事也仅有那么一两次。

还有就是为什么不硬气一点这问题我也在评论里解释了,生活不是爽文,有时候是要忍忍才能过去

顺道说下我早已搬出来住了,买了自己的小房子。

我的脾气也没有多好,因为说话太直白对待我回答里说的亲戚时也反抗过,遭到了我妈一顿揍,后背疼了好几天。我也不怪我妈,毕竟一个女人支撑起一个家还带着女儿属实艰难。我年轻时也在想为什么我妈不反抗,后来这几年长大了我也逐渐明白过来

也幸好这些年我争气,超过了许多同辈族中的男孩,才挣到了迟来的话语权和尊重。也算为家族里的女孩做了点示范,至少在一些家庭条件一般的她们选择读研究生或是放弃相亲选择事业时不会再被某些嘴碎的亲戚在私底下说读书读的再多也不如嫁人嫁得好这些话了。因为我确实也算是走出了自己的一条路,女孩们只要提一句我的名字基本能让叨叨个不停的长辈闭嘴。(挡箭牌.jpg)

最后,我选择在达七百赞时匿名并不是因为其他原因,而是因为我客人看到这篇回答后在结算时多转了钱安慰我这些年辛苦了。其实我也没多辛苦,也不是卖惨,单纯画图摸鱼的时候吐槽两句没想到火了……

真的挺抱歉……

也感谢下评论里为我打下这么多字的陌生人,恨铁不成钢的善意的心我收到了(不是)。

也愿大家善良的同时也别忘了露出利齿。

百炼终成钢。


这回答被抄到微博了???

我没给你授权吧?

user avatar

2月3日更新,

当时随口吐槽了一下自己家和表弟家的情况,未曾想会遇到这么多共鸣。自然也没料到会成为最高赞,更没料到会二度上热搜,最没料到的,是会被人举报、答案建议修改…………

小管家说,虽然我给他打了码,但我不能挂那个人。行吧,关于那个人的言论,气也气过了,早就不在乎了,删了就删了。

不过我还是要保留一句,世界上的家庭关系就两种,一种是父母以爱浇灌子女,子女回报以爱,另一种是父母以经济手段要挟子女,子女今后有样学样,虽然大多数家庭都是二者以某种比例混合的混合体,但真的别幻想第三种情况——父母以经济手段威胁子女,子女被pua到魔怔,尽心尽力以德报怨,用爱孝敬父母。

关于评论区。

1、有共鸣的。我就不一一回复了,大家一起感怀一下,家里的事情该处理还得自己去处理,我只能说给大家祝福与加油。

2、父母做得很好的。来分享我欢迎,也不遮掩自己的羡慕,来炫耀的就恕我不回应了,拿别人的不幸反衬自己的幸运这种做法多少有点没品。

3、跟那个人持相同观念的。我不会继续回应,该说的都说过了,只能劝你多想想自己晚年要怎么过。

4、“教育”我这是“立场”不同的。允许我引用《壁花少年》里的台词——“有些人到了十七岁就会忘记自己十六岁的想法”,但我偏偏是个执拗而理想主义的人。我对父母的每一个意见、每一次愤怒,都记录在我的本子上,如果我转化了立场,虽然肯定会有新的问题我预料不到,但一定不会犯相同的错误。孩子,就是为了“否定”父母而存在的,这就是社会前进的方式。


以下原答案

因为父母不懂礼貌,还要说你不懂礼貌。

他们从来不做客人介绍。

高赞说的我基本都赞同,父母辈的亲戚没有边界感、说话尬、爱指手画脚,来客人等价于打破原计划。这些我几乎都认。

但我觉得好像漏了一条,就是父母很少把对方介绍给自己。

经典场景——

父母领着某个不知道谁的亲戚进门,然后指着自己跟对方说“这是我儿子”,然后就叫你“快叫人”。你要是慢了还要说你“不懂礼貌”。

这个场景日常缺失了另一截,就是父母还应该指着对方说“儿啊,这是xxx,是你的xxx,你叫xxx就行了。”

这种缺失带来三个问题,

1、隐含的冒犯,在这个过程中,自己变成了莫名被人审视的对象,是父母的附属物,没有被当成独立的人来看待。

2、打招呼也容易出错,姑姑叫成阿姨,舅舅叫成叔叔,明明父母自己没有介绍这是谁,反而要笑话你说错话。

3、在这样的场景感受到虚伪。父母看起来热情招待,一出门不知道父母会如何议论。有的人是父母真正的朋友,走了还念念不忘,有的人只是表面关系,看起来热情,关上门就吐槽。而这些,他们同样不会跟孩子讲。

于是,明明是父母不与子女沟通而导致子女无所适从,却不仅仅被忽视,还容易得到一些莫名其妙的批评。

最后的结果是,最懂客气的我,对于突然造访的不知道是谁的亲戚,永远是摆一个微笑,说一句“你好”就假装做作业回房间,而我表弟则选择躲着不见人。

于是我得到了“虽然不叫人,但是会笑笑”的评价,我表弟则落了个“孤僻不认人”的名头。

但仔细想想,到底是谁连基本的礼貌都不懂呢?

当你作为桥梁,两边的人互不认识的时候,给双方做介绍,不正是你这个中间人应该做的吗?

你希望子女如何对待你的某个客人,这不是他们走后你应该主动与子女交流吗?

不曾介绍的人,对子女就是陌生人啊,却希望子女跟自己一样,懂得以对待领导、朋友、亲戚的方式区别对待,而且明明是忽如其来,却还要大方得体,这本来就是空中楼阁。

我竟然还是多年后,看到电视剧里的父母会向双方介绍的时候,才恍然大悟。对嘛,你跟我介绍接受这是谁,我自然会打招呼啊。

以上。

ps,仅指自家和表弟家的情况,没有代表性,不针对任何人。


2021年1月17日更新,

几天不见,不知道是被大V翻牌子了还是有共鸣的人太多,蹭蹭蹭地变成了高赞回答之一。评论区我看了,大部分人在共鸣,少许的在指责,这里进行一些补充。

1、对子女与父母而言,时间的概念不一样。对父母来说,40岁到43岁,3年没见的老朋友当然还是朋友,怎么会不记得呢?但对于子女来说,初一见过一面的叔叔,要求他高一还记得,根本就是个笑话。这一条应该是父母没有意识到需要反复介绍的原因所在。

2、其实对待客人的处理很简单,简单自我介绍一下,去泡茶,随便聊两句,然后留下一句“我还有事,你们聊”就行了,其实他们也没什么想跟小孩子说的。说到底,父母只需要在某一次待客之后,花10分钟到半个小时教一回,小孩子就会记住了。但他们不教,还要指责小孩子总是不会,指责他们不能自学成才,总是选择考验而不是教育,就很神奇。

3、我所描述的是我少年时期遇到的情况,现在想想,其实从我们(子辈)这一头,解决这件事的方法确实有很多。我们可以找一个时间跟父母开诚布公的谈一谈这个情况,要求他们进行客人介绍。我们也可以直接不惧怕尴尬,当着客人的面问“您是谁?”,即使被吐槽“这都不记得”,其实笑笑然后说“都怪我记性不好,不好意思,我给您泡茶,你们慢慢聊。”也一样是落落大方的待客之道。即使是“你小时候我抱过你,你都不记得了”之类的话,回应一句“你看我都这么大了不是嘛”都很简单。

很多儿时的苦恼,其实成年后很容易解决。

4、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做错了什么,并不意味着在这件事中应当被指责的人是我们。在我们还是人形挂件的年龄,理应处理好这些事情的人就是父母长辈,他们做得不好,还对子女进行无端指责,这就是他们的问题,就是他们的错。如今我们有能力解决,或是当初也有少许情商很高的少年能自学成才、处理应对,不代表大多数的普通少年做错了什么。

再说一遍,现在的我们有能力解决,不代表当初的他们没有做错,更不代表当初的我们做错了什么。

就像被小偷偷了东西,你可以说如果自己更警觉就不会被偷,但不代表做错事的人就不是那个小偷了。受害者有罪论绝对不可以接受。

以上。

user avatar

我小时候就特别不喜欢被父母带着去串门,这个叔叔,那个阿姨,问好完了就只能乖乖地在沙发上坐着发呆。

家里来客人,也是差不多的状态,也是被叫出来,问个好,然后发呆。

但是等我十五六岁的时候情况就不太一样了。我会事先问问我父母这个长辈有啥故事,干什么职业,混得如何,感情状况……然后就默默地观察,尝试着插一下下话来验证自己的一些判断,然后串门就变得有趣了起来。它成为我了解一些第一手信息重要手段。

我觉得我起步还是太晚,如果我的父母早一点能引导一下我,也许更早就能开始不要发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十多岁后跟父母串门或见客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竖立了三观。很多东西毕竟从书里读来还是距离太远,真的近距离去观察,看到的东西又不太相同。

我觉得现在的年轻人一方面跟我一样没有被好好引导。另一方面,现代社会的便捷让很多人错以为自己真的可以不必去观察,学习,跟人打交道就能活得很好。其实吧,人情练达真的是活得好的必备条件。

user avatar

我为什么很反感前任的父母

除了当时在考虑租房的时候他妈妈说了一句“她那么娇气吗,就是没独卫(是那种整栋都没有卫生间的平房,需要去大街上找公厕的),我们不都是这么过来的”

另外有一点就是宣传“家”的思想,觉得人应该越多越好

那时候去他们家做客,我不习惯在他们家吃饭(或者说,到后面就开始一顿全素了,我是真吃不惯),会在家里吃一点然后偷偷出去补一点夜宵

有一天,他爸爸在桌上说,“你没有家的概念,我就觉得一家人该在一起吃饭,多热闹...”

后来还找了一堆亲戚六眷来吃饭,一个小屋子挤满了人,坐都难坐

他家不知道是哪个远亲,要我给她女儿当免费数学老师

喂,我还不是你们儿媳妇,我这人很讨厌自来熟好吗

有些人就爱自来熟,说实话莫名其妙的,明明也就见过一两次面,蹬鼻子上脸的功夫很厉害

user avatar

您只是想回到童年。

user avatar

因为来的都不是他们真正想见的人啊~

话又说回来……既然你还住在“别人”家里,那来的是“别人”想见的人就行了,你不想见也没用,谁叫你只是个寄宿的呢……

你像我,我连我妈都不想见,所以她要来我就说我不在家,这不就完美解决了~

user avatar

汝之友非吾之友,这个问题我7岁的时候就明白了。

当时,一个x姨过来串门,爸妈让我出去迎接,而我只想把自己关在屋里看动画片。

爸妈疑惑:“那可是你x姨啊,很喜欢你的,从小就抱过你。”

我:“那是你们的朋友,不是我的朋友。”


很少有父母会把孩子视为一个独立的人,所以自然把其身上的亲友关系直接安装到孩子身上。

如果孩子表现出抗拒,就会以“自闭”等理由教育孩子,殊不知孩子有他们自己的朋友圈,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更不要说,很多孩子成了父母交际时的工具,“来,给大家表演一个节目。”成了无数人童年时的梦魇。

所以年轻人反感的不是家里来客,而是家里来的是你们的“客”,而我还不得不应酬。


有人问后来呢?

后来x姨进屋,“哎呀,孩子长这么大了,快让x姨抱抱,姨给你带了红包。”

我:“x姨我想死你了!”

user avatar

因为没钱,更没时间和精力。

大家都很忙,很累,能省则省吧,无论是时间还是钱。

肯定有人会说,咋没有时间,你看你们天天水知乎刷抖音的。

那是因为我水知乎刷抖音是休闲娱乐啊,是休息啊,是利用零碎时间自我放松啊。

可以刷着刷着就睡着了呀。

你要是来一堆客人,我得打起精神,陪着笑脸,说着话防止冷场,搞不好还得来个话语交锋,多累啊。

关键是我还不能说了一会儿话就跟客人讲,我累了,先睡会儿哈,然后把客人晾在那里或直接赶走。

这个性质的差异,就跟我在知乎随性答题和为百家号写文挣钱的差别一样。

随性,就很轻松,很自由,我爱答就答,爱怎么答就怎么答。

挣钱,就必须按照规则来,必须打起精神,委屈自己,克服困难,解决问题。

……

所以家里如果不是来了自己真心喜欢且能自由交流的人,真心是累人。

这也是我觉得当领导也不容易的原因。

每天那么多人踩你家门槛,然后寒暄一小时才开始切入正题,临走前又拉拉扯扯一番。

你说累不累吧?

关键是我会觉得是浪费生命。

对,我就觉得,无聊的谈话还不如睡觉和水知乎来得有价值。

user avatar

几年前,我小侄女来我家玩,我当时刚刚上大一,斥巨资拿生活费买了一堆日本的化妆品,带回家用的时候,直接放我房间的桌子上。

一天,小侄女来我家玩,我去上厕所了。我爹妈不知道当时去哪里了,我弟弟在自己房间不知道干嘛。如厕出来,我两眼一黑:墨汁倒了,一半在地上,一半在桌上,我的化妆品,乳液、膏体,都挤在我的墨碟里……

我当时歇斯底里大叫一声,不知道该骂谁,直接哭了。我弟弟闻声过来,看了一眼,直接一口我靠飙出来。

他知道我当时化妆入门,花了不少钱。然后我哭了很长时间,我弟弟我妈妈一直来安慰我。我没有对小侄女发一次火,因为我知道小孩子破坏性就这么强。骂了她也怕伤害孩子的心灵。

但是更令我生气的是,她的妈妈,我表嫂,发了微信问我,你那些要多少钱,我赔给你或者买给你。我说500,因为这些是用过一阵子的了。实际上说一千块不成问题,但我也不好意思这么说,毕竟亲戚。

不过,那是我和我表嫂最后一次聊天,因为她既没有买给我,也没有赔过我钱,没有说过一句对不起。

我妈和我说小侄女曾经被狠狠打过,因为我那表嫂喜欢买昂贵化妆品,一盒雕的面霜被侄女姐弟俩从梳妆台上拿下来,涂在墙壁上。结果是姐弟俩被狠狠打了一顿,但是并没有让他们长记性,而是来祸害我了。所以说,打骂没用,关键你需要良好教育,但是显然,我那没文化没清头的表嫂做不到。

所以为啥反感家里来客,因为你总不能每次都把自己所有东西都收起来吧?我直系亲属的小孩,都挺懂事的,来我家玩都是规规矩矩,但是很多远房亲戚、我爹妈八竿子打不着的朋友临时拜访,真是没办法啊!

而且我不在家的时候,我房间不是锁着的。有一次我回家,发现高中时候,男生写给我的情书卡片,赤裸裸摆在我的台面上。

我一个大无语,但是我已经很平静了,不闹了。我们家一向就不注重小孩隐私,不可能给我关门防止人家乱翻。问就是这样显得很见外。那行吧,见外,我就受损了呗。

虽然化妆品那件事,我妈最后把钱给我了,说我太伤心,但是她完全没有记住,要把我房间锁起来。那个卡片,是我放在书架底层的,我房间没有可以上锁的柜子,我爹妈也不让锁。

还有就是,很多时候,我回家,早上还睡得迷迷糊糊,就客人来了,我还在被子里,就听见客厅里脚步声,和讲话声。

我再一个大无语,我觉得有种被冒犯的感觉。所以我为啥不喜欢回家,因为我的父母没有隐私权的概念,没有这种意识。

为啥年轻人不喜欢家里来客,因为我们是有边界感的人啊, 不去打扰别人,别人也别来打扰自己。无论是生理上的边界感,还是心理上的边界感,我们这代人脱离父母,都可以自己做主了。

以前那辈人,确实还存在大家族之间住在一起,或者在乡下邻里间随便串门啥的。所以他们觉得无所谓,隐私权更没可能了,很多人噶姘头出轨为啥很容易被发现,因为隐私不到位啊,门户之间太近了,谁都认识你,或者你没把门关好,邻居直接进来问你借锅碗瓢盆呢。

现在的年轻人不一样了,大家都很注重保护隐私,如果你不想说啥,对方也不会穷追不舍,你和送外卖的说放在门口吧,难道人家还进来喝口茶?


这还有另一个答案,我不喜欢别人来我家,我也不喜欢去别人家。



或许你喜欢看这个?



user avatar

我相信很多人反感的不是家里来客,而是反感来客以长辈自居,对自己七嘴八舌的评论。

问工资有多少?

问房子有多大?

问有没有对象?

我相信很多人回家是去放松或者疗伤的,期待亲情来温暖自己,这个时候家里来客对自己伤口上撒盐,谁受得了?

如果家里来客客客气气,只是叙旧,只是聊聊天,只是一起娱乐,我相信大家是不会反感的。

user avatar

《捉贼捉脏,擒贼擒王》先问问曾经來家里的客人,干了些啥惹人嫌?类似以下三种客人,甭年轻人,连一般人都反感。

1.行为不文明,令人噁心的,例如:一坐下捞起裤脚抓痒的……。

2.态度和蔼但问东问西,其中最恨作媒和拉保险直銷的……。

3.抽烟喝醉酒的。

结论是:问题不在年轻人,是惹麻烦來客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