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现在好多年轻人一万块都掏不出来,却觉得一百万很少?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趣的,背后其实藏着挺多大学问呢,咱们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

首先得承认一个现实:现在好多年轻人,尤其是在大城市打拼的,月月光或者月月负债的情况确实不少。这跟生活成本高、就业竞争激烈、消费观念转变等等都有关系。

你说的“一万块掏不出来”,这背后往往是“可支配收入”的问题。年轻人刚入社会,工资可能不高,除去房租、交通、吃喝、通讯费这些基本开销,剩下的钱想要攒下一万块,确实得紧巴一段时间。而且,生活中总有那么几个意想不到的开销:手机坏了、电脑出了点毛病、家里有人生病需要应急,这些都可能让本就不多的积蓄瞬间见底,甚至还要搭上信用卡或者花呗。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一万块”对于他们来说,是实实在在的、需要一点点努力才能攒出来的“看得见摸得着”的钱。这笔钱的获取,需要牺牲一部分当下的消费和享受,是对现实生活压力的一种直接体现。

那为什么他们又会觉得“一百万很少”呢?这就有意思了,这背后更多的是一种“相对感知”和“未来预期”。

1. 信息茧房与消费攀比: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尤其是年轻人,每天刷着各种社交媒体。上面充斥着各种精致的生活、高端的消费、豪华的旅行、昂贵的电子产品。当看到博主们动辄拿出几万甚至几十万购买包包、汽车,或者轻松去某个国外城市度假,再看看自己手中那点可怜的存款,一百万似乎也就不那么“惊天动地”了。

这种信息传播很容易形成一种“消费内卷”。大家都觉得“应该”消费到什么程度,才能配得上“年轻人”这个身份,才能跟得上时代潮流。如果你的生活方式和别人差太多,就容易产生焦虑。在这种氛围下,一百万可能只是够付个一线城市的首付,或者买一辆还不错的车,再或者支撑一两次像样的旅行,对于那些在社交媒体上看到的生活方式而言,确实显得不够用了。

2. 对“未来”的预期与“机会成本”的计算:

年轻人对未来的设想往往是更长远的。他们可能在规划买房、结婚、生子、子女教育,甚至退休养老。 当你把一百万放在这些长远的目标前一比,它可能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买房: 在很多大城市,一百万可能只够付一套小户型的首付,而房贷还需要几十年的时间去偿还。一套全款的房子?一百万可能连个小县城都够呛。
子女教育: 从幼儿园到大学,尤其是私立学校或者国际学校,这笔费用可不是小数目。
养老: 考虑到通货膨胀,以及未来生活水平的提高,一百万在几十年后能有多少购买力?这笔账一算,就觉得“不够”。

更重要的是,年轻人有一种“我还有很多时间去赚钱”的潜在心态。他们觉得自己年轻,有能力、有精力去创造更多的财富。所以,一百万可能被看作是“一个起点”或者“一个阶段性目标”,而不是终点。他们更看重的是“未来的可能性”,而一百万在这个“未来”的放大镜下,自然就显得小了。

3. 虚拟经济与数字资产的认知偏差:

现在很多年轻人的消费习惯也和过去不一样了。他们可能不太在意实体物品的堆砌,但愿意为虚拟服务、游戏装备、会员权益等付费。 更关键的是,随着比特币、NFT等概念的普及,年轻人对“数字资产”和“指数级增长”的认知也发生了一些变化。看到别人通过投资一夜暴富的故事,或者听说某个项目价值翻了几番,就会觉得“一百万”似乎也只是一个数字,跟那些潜在的“巨额回报”比起来,确实不那么“有分量”了。

4. “稀释”的购买力与“财富焦虑”:

虽然现在生活富足了,但高通胀也是事实。过去的“万元户”现在可能买不到什么像样的东西了。而一百万,如果放在几十年前,那绝对是一笔巨款。但现在,它确实是购买力相对“稀释”了。加上前文提到的攀比和长远规划,年轻人很容易陷入一种“财富焦虑”——总觉得自己拥有的财富,与社会平均水平、与自己期望的生活水平,以及与未来需求相比,还差得很远。

总结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掏不出一万块,却觉得一百万很少”的割裂感:

“掏不出一万块”: 是现实生活中“短期现金流”和“可支配收入”的直接体现,反映的是眼下的经济压力和储蓄能力。
“觉得一百万很少”: 是在信息爆炸、消费攀比、长远规划以及对未来财富增长的预期下,产生的一种“相对感知”,是对未来需求和“理想生活”的评估,而非对当下可支配财富的衡量。

所以,这两种感受并非完全矛盾,而是同时存在于年轻人的经济认知和心理状态中。一方面要面对眼前的柴米油盐,另一方面又被未来的宏大叙事和社会的普遍价值观所裹挟。

说到底,这可能也是一个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普遍对财富有了更高期待,同时也被消费主义和信息茧房影响的现象。 理解了这一点,也就更能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差感”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现实本科率4%,网上人均985。

user avatar

因为两者的参考标准不一样。

年轻人一万块都掏不出来是绝对的穷,就是没钱。

而认为一百万很少是相对于他们的目标来说的——要在大城市扎根,有尊严地生存下去,区区一百万够干啥的?

原来一万都掏不出来,显然买不起房,现在给你一百万,买的起了么?

还是买不起,那不结了么= =|||

所以说拿不出一万块钱的年轻人觉得一百万少是因为他们觉得得到一百万也不能让他们的生活得到质的改变。

但你要是让他欠债一百万,emmm……基本上就可以跳楼了……

user avatar

这道辩护题,好难答哟,只得试试从流动性角度看问题。

投资

现在好多年轻人在住房、股票投资颇丰,但流动性不足,几百万投资,万把块钱不到的流动性。

融资

现在好多年轻人信用建设很好,轻易能借到好几百万,就没必要捏着几万块钱的流动性。

遗产

现在好多年轻人家里底子很厚,将来老一辈会留下好几百万的家产,他们未必很在意万把块钱的闲散资金。

消费

现在好多年轻人家庭出身好,住房汽车结婚费用出国旅游,大的消费家里都出过了,日常生活过得简简单单,没必要准备上万块的应急钱。

资产泡沫

现在好多年轻人家资颇丰,家有住房好几套,账上一年随随便便涨个上百万,懒得去掏万把块钱的零花钱。

国际金融

现在好多年轻人跨境理财做得好,几百万美元投资套得也够牢,特斯拉涨,美元贬,随随便便掏万把块钱还真有些心里没底。

哈哈

现在好多年轻人没个几百万,只有几万,不好意思自称年轻人。

user avatar

因为人脑不擅长处理数字。

两千块钱的耳机觉得贵,但愿意花两万给车里加个音响。

199.99就是比200块看着舒服。

第二件半价就是比两件75折好听。

比如研究表明,人在花现金的时候,大脑皮层感受疼痛的区域会被激活。

所以赌场都是先换成筹码再玩。

所以花呗分期买一万多的iPhone,要比拎着一袋子红钞票换iPhone轻松的多。

你们看,这就是知乎打工人和资本家的区别。

当知乎打工人还在就这个议题批判当代年轻人和消费主义的时候,资本家们已经把这个议题研究得透透的,并拿来多割一点年轻韭菜们的钱。

与君共勉。

user avatar

一万元掏不出来是一种现实。

一百万很少也是一种现实。

不多说了,毕竟知乎是一个去后面窗口交水费都会被禁言的地方。

user avatar

后面有些话,可能会得罪人。

“精致穷”这个词,大家听说过没?

一方面是消费主义的洗脑,另一方面呢,是受大环境的影响。

主要是受身边人的影响。

举个例子:

电视剧《三十而已》里面

女主角之一王漫妮,从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女孩,到高级销售,工资达到了15,000~17,000之间。

这种收入,可以说是非常顶尖的。

要知道,我国5.6亿人的收入,还处于1000块钱一个月。

可是她是怎么花钱的呢?

租房子7000;

给父母2000块;

生活费2000块;

勤费300块;

……

房租简直大头中的大头,她本可以找更便宜的房子。

后来为了自己所谓的邮轮之旅,留下人生的美好回忆,买衣服,买鞋子,坐飞机非得升头等舱。

到最后呢?大家都是知道的。

这个王漫妮之所以会如此,主要原因她接触的客户都是一些有钱人,时间久了,她也把自己当成有钱人了,将自己归类为与他们是一类人。

造成了认知上的偏差。

这是非常可怕的。

这就造成了,部分年轻人觉得100万很少,其实自己拿出1万块钱就很吃力的现状。

其实还有一种现象:

就是大学生群体以及在写字楼上班的人,由于受过良好的教育,拥有开阔的眼界。他们有意或无意地将自己划归为小资产阶级。

至少在认知、品位上是如此。

认知、品味如此,那么消费方面,也积极往小资阶层靠拢。

各种大手大脚,再加上消费主义的洗脑,根本就攒不下钱。到了35岁……哎,不提也罢。

为什么打工人这个梗那么火呢?因为好在某些大学生和在写字楼里面上班的人,终于明白了一件事情:

你的公司或者是单位交五险一金,你的收入会很高,你的办公环境舒适且优雅,除此之外呢?

你跟工地上的打工人,跟电子厂那些所谓的“厂弟”、“厂妹”。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认清自己的定位,不要为周围环境所同化,捂紧自己的钱袋子,才是最重要的。

user avatar

不但觉得一百万很少,还觉得县长太小了,总兵太菜了,卡宴macan比较low,国家部委公务员比较辣鸡,华为是用来保底的,四大根本不是人待的地方,银行不如农民工,ACCA没啥用,二本考研985也找不到好工作,这叫“少年病”,习惯上帝视角看问题。

主要是不经世事,没找过工作,没经历过职场,没操持过家,不知道疫情期间有个稳定工作多么不易,不知道儿女要学费时的为难,不知道交住院费时的痛苦,不知道买房后的捉襟见肘,连买个洗衣粉都要货比三家。

如果一辈子遇不上这种事,说明你太幸运了 ,但大部分人不会这么幸运。

很多事情,越努力越胆小,越拼搏越知道敬畏,知道越多才觉得自己越无知,越是一无所知两手空空才越狂妄。

user avatar

嗯,这个问题问的蛮有意思的。涉及资产泡沫。

因为这帮人根本搞不懂现金流和资产现价的区别。

中国人很有钱么?很显然不是的。之所以很多人觉得人人都很有钱,是因为把“房价”算进去了。

一般人算法都是,这个人,收入5000一个月,存款5万,家里一套房子,值600万,于是这个人资产600多万。


我简单算一组数据,全中国一共有M2(包括了全社会所有的钱,企业存款银行存款个人存款定期活期商业票据,你支付宝银行账户微信里的钱,和你手上所有现金,还包括2.3万亿的外汇储备占款和6200盎司的黄金)231万亿人民币,我国14亿人,平均在一个人头上16万5

我国现在人均住房面积多少——40平

这样算比较简单,但是很直观。假如全国所有的钱,银行的钱、政府的钱、企业的钱,全部收集到一起,然后拿出来大家平分,一个人能分到16万5000。

然后一个人有40平房,那请问如果这16万5全部换成住宅房子,一平多少钱?

(其实这样算是不对的,不考虑流通,但是因为一般意义上的“有钱”一般指存款和资产,而不是消费水平,所以这里不考虑流通了)

其实我国还有很多地方需要钱,比如政府投资,工业,商业建筑,公共建筑,企业、和流通中的现金。这些才是“钱”的大头。

所以哪怕你把全社会的钱全部拿出来大家一起分了,一个人也只有16万多而已。把政府企业社会投资的大头钱全部拿出来分才16万一个人,可见普通居民才有多少钱??


人人都很有钱,完全是最近几年房地产泡沫给你造成的假象,感觉人人都有资产几百万。

举个例子,你家小区,100户,其中有50户买得早,20万。后来房价起来了,陆续有住进来,我们假定这小区里面有一半人换手了,其中有10户是40万买的,有10户是60万买的,有10户是100万买的,有10户是150万买的,有10户是200万买的。(非常符合我国房价走势哈哈哈。。)

请问这100户一共花了多少钱?

50*20+10*40+10*60+10*100+10*150+10*200=6500,也就是说这小区里的100户人,买这100户房子一共花了6500万。

但是对外怎么说?小区现在房价200万,小区一共100户,总价两亿。人均资产200万。


这就是金融市场很神奇的地方了。实际上只出现了6500万的钱,但是却给这100户人家带来了两亿资产。

换句话说,这100套房子,是换不出两亿的。

这个现象就产生了很多梗

“上海北京人家庭人均资产千万”

“上海的房子全卖了能把美国全买了”


所以现在所谓的“有钱”,总是说,这个人有几套房子,多NB多NB。但是账面资产和实际存在的钱是不一样的。

原因特别简单,因为社会上根本就没那么多钱,就好比,你去学校卖矿泉水,一共100瓶,全校师生身上加一起只有200块,你的矿泉水最多只能卖出2块一瓶,哪怕大家都快渴死了,你也不可能卖超过200,因为一共就只有200块。


之所以之前感觉人人都很有钱,完全是因为银行在推波助澜,因为银行是可以“印钱”的,只要银行一停止信用扩张,房价会立刻停止交易,或者暴跌。

所以个别人可以靠房产暴富,但是不可能所有人都靠房产暴富。而且每有一个人靠房产暴富,就有一个接盘侠因房产返贫。

(这句话意思蛮深刻的,可以自己理解)

关于银行信用扩张的问题,建议阅读此文:


所以金融二级市场,有一个很神奇的现象——1000个人每人有200万资产,一个人可以换出200万现金,但是1000个人却换不出20亿现金。

*该理论适用所有二级金融市场,同样适用股市和比特币。股票的“市值”就相当于上面那个例子里的房屋总价。“股价”就相当于当前房价。


比如2021年国家限贷,银行停贷。很多人是想买房子,但是根本没钱交易,不是他们穷,是社会上真的没有那么多钱。就好比一共100瓶矿泉水,全校师生只有200块,结果矿泉水4块钱一瓶,只要银行不借给你钱,那么无论如何有至少50瓶是卖不掉的。

这个道理蛮容易的嘛,金融二级市场,只要没有更多人带着更多钱来接盘,你就被套住了。北京上海人有钱是因为有外地人来给你们接盘,二线城市有钱是因为有县城的人来给你们接盘。最倒霉的就是小县城和农村的,没人接盘,还要去给别人接盘。。。



所以1万收入在国内真的很高。因为这毕竟是实打实的钱和购买力,而不是房产那种在“纸面上的价值”。

几十万对普通人来说是一笔相当巨大的数字。毕竟全国的钱拿出来全国人民均分,一人才能分到16万。

2021年现在,你看着你有几百万的房子,但是你根本换不出几百万,因为国家限贷了。想买你房子的人根本没钱,不是因为他们穷,是因为社会上根本没那么多钱。

另外,全国的钱,其实很大一部分是负债,是跟银行借出来的,是要还给银行的。也就是很多人所谓的“资产”,花的是未来的钱。大家没有你想象中那么有钱。


所以每次在知乎看到,那种农村结个婚动不动要几十万彩礼,讨论个车,30万的车都不叫车,这群人怕不是生活在梦里。

金融二级市场的资产泡沫,能极大膨胀人的欲望,现在的人几百万不当钱也是蛮正常的。


当然,最傻X的还是这种人——“你一个月工资才5万?我家随便卖一套房够你赚一辈子。”“100万也叫钱??”

做企业的都明白现金流远比资产重要,其实生活中也是一样的。100万的现金不管在哪都是巨款。

如果你一个月5万工资,哪怕租房子,你也是个有钱人。收入高,现金流大才叫真的有钱人。

ps:那种收入几万的背了二手房贷一夜返贫的,其实财务上就是折损了未来的现金流换取资产。换成人话说,就是给那些“靠房暴富”的人接盘了,以后打工都是给他们打

因为把全国所有的钱拿出来平分了,一个人也只有16万5而已。。

如果你一个月3000工资,家里有一套价值千万的刚需自住房,你跟“有钱人”三个字基本上没什么关系。


中国一大怪,坐拥千万资产的人一个月现金流一万都不到,放眼世界,真的是很怪啊

——————————————————————

据说被抖音抄袭了?~看到的朋友麻烦顺手举报一下吧- -。感谢。照着别人文章一个字不改念出来,这抄袭水平也太低了

user avatar

其实按照如今应届生的起薪数额来看,工作一两年的年轻人存个一万块钱并不算特别难:

而且我觉得大部分人在余额宝之类的也都有些存款。但有一万块的存款和真的能拿出来花就是两回事了。

比如小李2019年7月开始工作,到现在工作了一年多,每个月存1k左右,到现在应该存了个一万三四了吧。上个月iPhone 年度更新,256G的iPhone12 Pro Max售价10099,但小李不太可能一下子拿出这些钱来买这个手机。

所以这就是一万块钱掏不出来。

这和前两天苹果的那个耳机AirPods Max是一个道理,四千多的蓝牙耳机,不是没四千块钱,而是财力无法支撑这样的消费逻辑。

而我们讨论一百万的时候,对于95%的人来说,基本上除了买房就是买彩票

房价是所有人都能说几句的话题。一百万如今在四五线城市也买不到豪宅,也就是一个还不错地段普通次新三房,新房还不一定买得到。更不用说大城市了。

如果是中100万的彩票那倒是可以讨论讨论。

首先还是回到房子上。对于不少已经买房的人来说100万可能还不够把贷款还完。如果你在上海以首套房30%的贷款份额买了一个总价500万刚需房,那么会有350万的贷款,我们按照商贷和公积金都贷20年算,按照链家的计算,月供为19743。这100万可以抵掉不到4年零2个月的贷款。这么一算,100万真不算多。

但即使我们不去考虑贷款,100万只能略微体验一下奢侈品消费。

奢侈品牌的服装、箱包、首饰、手表…也就能买几样而已。

汽车,百万可以买到入门豪车了,比如卡宴、宝马7系…可是拿啥养呢?我们这些汽车设计师几乎每个人都梦想能买的保时捷911根本够不到。

只能说,完全用来消费的100万,只能让普通人略窥富人的生活一角而已。

如果对于我来说,如果中彩票得了100万,我会做如下安排:

存款、给我和家人买保险、买一个车位、拍一个上海牌照、旅行基金、给四位父母一些、我和老婆买一些喜欢的有些小贵的东西。

以上这些按照一般市场价,基本上能用完这100万。而我的日常生活也不会因此出现太大变化。

以上。

user avatar

你以为只是年轻人吗?

你去苍蝇馆子转一圈。

38的酱牛肉。

28的过油肉土豆片。

一盘8块钱的油炸花生米。

一瓶16块钱的二锅头。

再听听聊的天。

大爷的游艇。

二姨的法拉利。

三叔的大别野。

项目都是五百万起步。

生意没有大几百万看都看不上。

再看看帝都爷们儿们?谁家拐几个弯儿还没个权力中心大领导了?用不上攀不起我饭后当谈资总行吧?

人嘛,生活不容易,总要有点聊以自慰的东西,哪怕是假的,不是吗?

虽然我996,但我老板收入高呀。

虽然我被压榨,但我打工人打工魂呀。

虽然我前途并不开阔,但我知道马云有钱呀。

虽然我掏不出一万,但我觉得一百万少呀。

这样想想又不犯法还挺爽,对社会没危害,今天bb赖赖完明天该加班还是加班,该钱少还是不多。

不然,生活嘛,那怎么办呢?

user avatar

因为他真的没有一百万,

对于纸面的东西,一个亿他也不嫌多,

因为不是他的,他没有,

这就和做梦一样。

user avatar

为什么白岩松中甲都踢不了,却觉得中国男子国家足球队队员踢球水平差?

user avatar

这有什么矛盾的地方吗?

因为年轻人穷,但什么东西都贵。

user avatar

看到大家都在嘲讽年轻人,我挺奇怪的;

一万块固然很少,一百万也确实不多啊。看着像个天文数字,但对于月入过万的人来说,就是几年的工资。

一个月1万,100万是100个月的工资,8.34年,不超过10年;

一个月2万,100万是50个月的工资,4.17年,不到5年;

一个月3万,100万是33.34个月的工资,不到3年时间;

一个月5万……

这还不算年终奖和一些额外收入,看看某些互联网大厂动辄几十个月、上百个月工资的年终奖……

虽然大家都嘲讽知乎上很多人吹逼年薪百万,但真年入百万的人也是不少的,月入过万在一线城市也就是个很普通的温饱水平。

比起县城里几千收入的父母辈,来到大城市里的年轻人能挣到100万的速度已经快多了。

但问题是,就算你是一个名牌大学毕业、来到大城市工作、不到十年就能挣到100万,又有什么意义呢?

100万好像是不多,但你攒的出、留得住吗?

很多年轻人刚一毕业,还不都是挤着合租房、每个月大半的工资交给房东……

每天一睁眼都是花钱的地方,吃饭、出行、聚会、交际……

OK,就算你不出门,就不花钱了吗?游戏充值、视频网站会员、5G、快递、外卖、双11、双12……

物质的诱惑还那么多,点个外卖几十上百块、出门吃个饭几百上千块、买个衣服几千块、买个手机上万块、一趟旅行也得几千上万块……各种直播、营销号、带货达人还告诉你女孩得有几个好包、男人得有几块好表……

现代社会的舒适、便捷的生活,是要以几乎每一次呼吸都要掏钱的代价来买的。

在这样的消费和生活下,就算不到10年就能攒到一百万,各位年轻人又能剩下几个钱呢?

而这10年时间里,房价涨了多少、物价涨了多少?

钱哗哗地来,也哗哗地去,到头来忙活了几年,每年的支付宝账单都能达到6位数,但是各位的账户上最终还能剩下几个钱呢?

更别说这个社会给年轻人的压力和焦虑又这么多,择偶的标准动辄都是有车有房,100万买个车倒是够,在很多城市买房首付的标准都达不到,买不了房、甚至交不起房租的年轻人,又有几个人有能力、有心情买车呢。

我在医院这些年,别的不说,看病住院一两万块钱押金拿不出的年轻人比比皆是。

一个蛋壳能坑掉这么多年轻人,还终结了一个年轻的生命,还不是因为太多的人连押一付三的房租都拿不出来吗?

但这些都是年轻人的错吗?

他们就是稍微尝试了一下下每天在互联网上被人宣传、灌输的生活方式,结果一低头就发现自己的兜里已经空空如也了。

这还是自己生活的状态,你再结个婚、生个娃试试看?

很多老一辈人都喜欢教育年轻人不要好高骛远、平平淡淡过日子才是真。

但这“平平淡淡” 的日子,怎么就这么贵呢?

为什么每个月都要把辛苦所得挣工资的大半上交给中老年人房东后,还要被各位中老年房东和房东们家中的“后浪”嘲笑一万块钱都拿不出呢?

user avatar

以数字货币为例,YFI币刚上市就涨了一万倍,一百块直接变成一百万,你说少不少。

user avatar

工资的低廉与生活成本的高涨,并不矛盾。

user avatar

你这得有个对比啊年轻人

为什么会觉得一百万少?因为这个数字对比的是背后的房价啊

你去看看新一线城市那个帖,多少人在下面谦让

“不要把我们XX市放一线,球球了,我们不争这个名号”

为什么?

因为一旦城市升一线了,房价就会堂而皇之地往上蹭,蹭到这个城市大多数人扛不住的价格

一线的名号是否能匹配一个城市的实际居民收入水平?我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如果要升武汉为新四大城市之一,武汉目前三环房价大概在一万六/平左右,然而对于普通市民来说,很多人的工资也才五千左右,一旦升为新四大,这个房价水平还要往上涨;假设一个年轻人要买房,看中的房60平,一平两万,不吃不喝不穿不行不住状态下,要工作多久才能凑到首付?

答案是六年

有人不服气,会说“你这个工资不会涨的吗?”

我建议你去实地考察一下,多少工作是不会涨工资的,多少工作是做了两三年后公司坚持不下去了的

武汉很多公司,但大多数是灰产、黑产、皮包、创企

那一百万能解决你的房价,解决得了你这一万块吗

答案是不能

user avatar

因为好多人没见过100万究竟有多少,正如你看天上的飞机感觉很小,只有你坐飞机时才感觉原来这么大。就像这去草原同牧民聊天一样,有的人只去过附近的小城市,和我说,北京上海没啥了不起,就是比这里多几个高楼罢了,或许只有他真的到了上海才知道究竟什么样子。

user avatar

作为年轻人,至少跟跟富人有了一个共同点——觉得一百万很少。

user avatar

参照系不同:

让ta掏出一万块钱,参照系是ta现有的存款,相比起来,一万块挺多的;

谈论一百万的多少,参照系是目前的房价(以及相关的别的花费),相比起来一百万确实能解决的问题有限。

换句话说,一万块钱是低头拉车,车上的负担重、脚步沉;一百万是抬头看路,前路漫漫又有迷雾重重。


谢谢各位,没想到收获了不少赞同。

补充一下,

其实好多人嘴上说“觉得一百万少”,还有个原因是一百万离自己太远,既然一百万是个远处的东西,那么自然要跟“远处的风景”去比较。

就好比一头大象,你站在它旁边自然觉得是个庞然大物;但是大象在草原上你远远的看,好像也就那样;如果是看电视上的航拍画面,那大象就更小了。

所以“一百万”作为概念还是作为真实存在的钱,人们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

我记得几年前刚工作的时候,有一次跟朋友聊起来(做白日梦),讨论“如果有三十万,会怎么用”,说来说去,我们都觉得“才三十万,够干什么呀”(一副看不起三十万这个数的样子)。

若干年之后,我要买房子了,数了数手里的钱,真的有三十来万,那种惊喜、激动之情,没法描述。事实上,后来这三十万也确实起了很大的作用,就完全没有之前那种“轻视”感了。

另外,同样的一笔钱——无论是三十万还是一百万——你尚未得到的时候、你实际得到了的时候,以及你要去偿还这些钱的时候,在这几种不同的情况下,这笔钱对你的分量是不同的,你对这笔钱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

user avatar

朋友圈微商看多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