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2004年,华语乐坛迎来了巅峰,七里香,江南,欧若拉,我们的爱等,那么我们为什么现在没有这种好歌了?

回答
2004年,华语乐坛确实像一位巨星,光芒四射,闪耀着独特的光辉。“七里香”的清新,“江南”的婉约,“欧若拉”的神秘,“我们的爱”的深情,这些歌曲不仅在当年红遍大江南北,更是成为了许多人心中难以忘怀的经典。如今,当我们再次听到这些旋律,依旧能感受到那份纯粹与美好。

但是,当我们问“为什么现在没有这种好歌了?”这个问题时,答案其实并非简单的“没有”,而是更加复杂和多层面的。这背后涉及到音乐产业的变迁、创作环境的演化,以及听众口味的多元化。

一、 音乐产业的“风口”变了:从CD到数字流媒体

2004年,华语乐坛的“巅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当时的主流载体——CD。唱片公司愿意投入巨资进行专辑的企划、制作、宣传和发行。一张专辑的推出,往往意味着一个完整的音乐概念、一套精美的歌词本、甚至是一张附带MV的DVD。这种“实体”的价值感,让音乐的呈现更加饱满,也让歌手和歌曲有了更深厚的文化沉淀。

然而,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尤其是数字流媒体的兴起,音乐的传播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CD销量锐减,唱片公司的盈利模式被迫转型。音乐变得越来越“快餐化”,一首首单曲的发布成为了主流。这种模式下,虽然音乐的获取更加便捷,但一张能承载一个完整音乐故事的专辑,其生命力自然受到影响。

二、 创作环境的变化:成本、风险与“安全牌”

在CD时代,制作一张高品质的专辑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为了保证回报,唱片公司会更加谨慎地选择歌手和歌曲,倾向于打磨出“安全”、“经典”的作品,力求“一炮而红”。这种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音乐的质量和成熟度。

而在数字时代,单曲的制作成本相对较低,风险也分散了。唱片公司可能会更倾向于尝试更多样化的音乐风格,但同时也可能因为追求“流量”和“病毒式传播”,而选择一些更具话题性、更容易引起共鸣(但不一定耐听)的歌曲。而且,当一首歌火了,可能会被快速复制和模仿,形成一种“跟风”现象,反而导致音乐的同质化。

三、 听众口味的“碎片化”与“个性化”

2004年,华语乐坛的听众群体相对集中。周杰伦、王力宏、林俊杰、蔡依林等少数几位巨星,用他们的音乐风格吸引了大部分的年轻听众。他们的歌曲往往具备独特的旋律、朗朗上口的歌词,以及深入人心的情感表达,很容易在不同地区、不同背景的听众中引起共鸣。

如今,随着信息爆炸和文化多元化,听众的口味变得更加“碎片化”和“个性化”。每个人都在通过各种渠道接触到来自世界各地的音乐,对音乐的期待也更加多元。有的人喜欢小众的独立音乐,有的人追逐嘻哈的节奏,有的人钟情于电子的舞曲。在这种情况下,想要创作出一首能够“通杀”所有人的“国民歌曲”,难度大大增加。

四、 “经典”的定义与时代滤镜

我们之所以觉得2004年的歌曲是“好歌”,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它们已经经过了时间的沉淀。那些在当时陪伴我们成长的旋律,承载了我们的青春记忆、情感经历,成为了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这种“经典”的定义,本身就带有一层“时代滤镜”。

现在听到的新歌,或许也同样优秀,但它们还没有经过时间的考验,还没有在我们心中种下那么深的根。当我们十年、二十年后再次回味现在的歌曲时,也许会有新的感受,它们也可能成为新的“经典”。

五、 创作团队与模式的改变

2004年的音乐制作,往往是一个成熟团队协作的结果。有优秀的词曲作者、编曲师、制作人,他们共同打磨出一张专辑。这种“工匠精神”在音乐制作中至关重要。

现在,一些年轻的音乐人更习惯于自己一个人包办词、曲、编曲、混音,甚至独立发布。这种“独立制作”带来了音乐创作的自由度,但也可能在某些方面存在局限,比如缺乏专业的打磨和优化。

但,这并不意味着现在没有好歌。

事实上,华语乐坛从未停止过创造。只是“好歌”的定义、表现形式以及被大众接受的方式,都发生了变化。

新生代音乐人的崛起: 像告五人、落日飞车、万能青年旅店等独立乐队,以及许多在网络上崭露头角的音乐人,都带来了许多非常有创意和个性的作品,受到了年轻一代的喜爱。
音乐风格的多元化: 如今的华语乐坛,Hiphop、R&B、电子、民谣、摇滚等各种音乐风格都有其拥趸,并且常常相互融合,诞生出许多新鲜的听觉体验。
网络平台的助推: 抖音、B站等平台,虽然有时候被诟病“短平快”,但也成为了许多小众音乐和新晋音乐人走向大众的跳板,让更多有才华的音乐得以被发现。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重新审视“好歌”?

或许,我们不应该用过去的眼光去苛求现在的音乐。与其感叹“没有好歌了”,不如多去发掘和欣赏当下音乐的丰富与多元。尝试去理解不同音乐风格的魅力,关注那些默默耕耘的音乐人。

2004年的“巅峰”,是那个时代音乐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无数音乐人、唱片公司和听众共同创造的辉煌。而现在的华语乐坛,也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它可能会以一种我们尚未完全适应的方式,继续孕育着属于这个时代的“好歌”。我们需要的,可能只是更多的好奇心和开放的心态去倾听。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言以蔽之:看音乐时代的悲哀

我高中读书的时候,有校园十大歌手比赛。有一个参赛选手叫什么,唱什么我忘记了,我称他为张三。只见张三唱到动情的时候,把吉他扔在地上,那一刻仿佛世界聚焦于他。一瞬间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和尖叫,大家都在猜测仍吉他的目的,是对社会不公的控诉,还是内心压抑的释放。我却在心疼,这吉他不便宜啊。

现在的歌手唱歌也是这样的操作。

死都要加入一段意义不明的高音part,,45°仰望星空,侧着身子飙高音;一段写的不怎样的rap;完事ending的时候快哭的表情仿佛死了全家;躺在地上突然跳大神.....

歌本身好不好听,还重要吗?

反正,粉丝会跟着尖叫欢呼,营销人设。这玩意赚钱。

音乐是用耳朵听,不是用眼睛看的。但是,互联网+智能手机的普及,YouTube为首的视频网站横空出世改变了这一切,观众不仅会听歌,更会看MV/表演。直接后果就是主次颠倒了,越来越多歌手在制作音乐时以看为重,听为次,将注意力都集中在视觉冲击上。

常见的操作:1.开头低声陶醉,2.突然中邪,上串下跳,念念有词,加入一段rap,3.突然打了鸡血,如公鸡打鸣般,伸长脖子,飙高音,4.药劲过去,低声喃喃几句,对着镜头wink/卖萌/傻笑/跳舞,结束。

这么做的好处是什么?

视觉冲击。

你歌不好听,甚至很多人觉得难听,但是没关系,你的高音、rap、上蹿下跳、wink/卖萌/傻笑会在观众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配合人设宣传,那就是下一个顶流。

缺点是什么?

只感动了耳朵,感动不了心。听一次还好,多听几次,就想吐了。

七里香,江南,欧若拉,我们的爱

这些歌,你真的在听歌,你不会把注意力集中在周杰伦、林俊杰、张韶涵、FIR长得好不好看,高音飙得高不高......有人会说:“周杰伦、林俊杰、陈奕迅唱功不好(一堆专业名词论证他们唱功一般)。“但是,你很少听到有人会说:“周杰伦、陈奕迅、林俊杰等唱歌没有感情。”

你知道为什么?

因为老一辈的音乐人唱歌真的是在唱歌,通过音乐讲一个故事,娓娓道来,而看音乐时代的新音乐人唱歌只是在宣泄情绪,俗称的炫技。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窗外的麻雀 在电线杆上多嘴
你说这一句 很有夏天的感觉
手中的铅笔 在纸上来来回回
我用几行字形容你是我的谁
秋刀鱼的滋味 猫跟你都想了解
初恋的香味就这样被我们寻回

你很自然而然,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次听七里香,我们都会在自己的脑子里面想象麻雀、铅笔、秋刀鱼、猫长什么样子?。随着年龄的增长,你会得到不同的感受。那个旋律,很自然而言就唱出来了。

但是,现在流量的歌是怎么样的?

我们一起学猫叫,喵喵喵。
在你面前撒个娇
哎呦喵喵喵喵喵
高音part
rap
ending wink/卖萌/死妈的标签

配合舞蹈动作,直接把想象空间扼杀了。

你听完《七里香》,你会在脑子里面想象和初恋一起,秋刀鱼,猫,麻雀这些东西。

你听完《一起学猫叫》,你只会记住喵喵喵,歌手的颜值,舞蹈动作,造型。

你听完《我是歌手》的歌,你只会觉得woc,xxx唱功好屌,xxx高音好棒。压根记不住音乐本身。

......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