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Markdown在2004年才出现,而推广更晚?

回答
为什么Markdown在2004年才出现,而推广更晚?

Markdown的出现和广泛推广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和成熟的过程。理解其背后的原因,需要我们深入探讨其设计理念、目标用户、技术环境以及互联网生态的演变。

一、 Markdown的诞生:为了解决一个真实的问题(2004年)

Markdown的创始人John Gruber在2004年发布了它的第一个版本,其核心目的是为了解决内容创作在排版和发布过程中的痛点。在当时,互联网内容创建主要依赖于以下几种方式:

HTML: 这是网页的标准语言,但其语法冗长、复杂,对于非技术人员来说学习成本很高。编写简单的格式(如标题、列表、粗体)都需要记忆一长串标签,写起来效率低下且容易出错。
Rich Text Editors (WYSIWYG编辑器): 像Microsoft Word这样的富文本编辑器虽然提供了直观的所见即所得的编辑体验,但其生成的HTML代码往往杂乱无章,充满了各种专有的标记,导致代码难以维护,并且在不同平台和编辑器之间兼容性差。此外,很多时候我们只是需要在简单的文本中添加一些格式,使用Word这样庞大的工具显得过于笨重。
纯文本格式(如TXT): 虽然简单易用,但缺乏任何格式化的能力,无法满足信息表达的丰富性需求。
其他标记语言: 像BBCode、Textile等也存在,但各自有其限制,例如BBCode在嵌套和复杂结构上不够灵活,Textile则不如Markdown简洁。

John Gruber的初衷是创造一种易于阅读、易于写作的纯文本格式,能够方便地转换为有效的HTML(以及其他格式)。他借鉴了许多当时已有的标记语言的优点,但更注重简洁、直观和易用性。Markdown的语法设计非常巧妙,很多标记符本身就代表了其含义,例如用``表示标题,用``或``表示列表项,用``表示粗体,用``表示斜体。这些符号在纯文本中也相对容易理解,不会干扰阅读。

所以,Markdown在2004年出现,是因为它针对当时互联网内容创作存在的实际问题,提供了一个简洁、高效的解决方案。

二、 推广的迟缓:技术环境、生态系统和时机

尽管Markdown在设计上非常优秀,但它的普及和推广并非一帆风顺,而是经历了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以下是几个主要原因:

1. 技术先行,但生态系统尚未成熟:
最初的应用场景有限: Markdown最初主要在开发者社区和一些技术博客中使用。当时互联网的重心更多地在于内容发布,而Markdown的易用性对于当时已经习惯于HTML的开发者来说,虽然是一种提升,但并非刚需。非技术用户对这种新的纯文本标记格式的认知度不高。
缺乏广泛的工具支持: 刚出现时,支持Markdown语法的编辑器和转换工具相对较少。用户需要自己寻找或编写转换脚本(如Perl或Python脚本)才能将Markdown转换为HTML。这种额外的步骤增加了使用门槛。
浏览器和平台支持不足: 浏览器本身并不直接支持Markdown。用户需要通过第三方工具将其转换为HTML才能在网页上显示。当时也没有像现在这样集成Markdown编辑和预览功能的平台。

2. 互联网内容创作的主流习惯:
WYSIWYG编辑器的主导地位: 在2000年代中期,博客平台(如Blogger, WordPress.com的早期版本)和社交媒体平台(如Facebook, Twitter的早期版本)更多地提供了用户友好的WYSIWYG编辑器。这些编辑器隐藏了底层代码,提供了即时的视觉反馈,对于普通用户来说更容易上手。Markdown的“代码”属性对于习惯了所见即所得的用户来说,仍然需要一定的适应。
内容发布平台的限制: 许多早期的内容发布平台并未原生支持Markdown。用户发布的帖子或文章通常是通过平台自身的编辑器处理,用户无法直接使用Markdown。

3. 社区驱动的缓慢增长:
口耳相传和技术圈的传播: Markdown的流行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技术社区的口碑传播。开发者们在其内部项目、文档和博客中推广使用,但这种传播速度相对较慢,且主要局限于技术圈层。
缺乏强大的推广动力: 与拥有庞大资源和推广渠道的公司不同,Markdown最初是一个由个人项目驱动的开源项目。它的发展更多地依赖于社区的贡献和用户的自发推广。

4. 移动互联网和协作工具的兴起成为关键推手:
移动设备上的输入效率: 随着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普及,在移动设备上进行文本输入变得越来越重要。Markdown的简洁语法在小屏幕和触屏输入环境下更加高效,比复杂的HTML标签或WYSIWYG编辑器更方便。
协作工具的需求: 在软件开发、项目管理和技术文档撰写等领域,对高效的文本编写和版本控制的需求日益增长。像GitHub这样的平台选择了Markdown作为其代码托管和项目管理的核心文本格式。GitHub的巨大影响力极大地推动了Markdown的普及。用户在GitHub上编写README文件、Issue、Pull Request等,都会用到Markdown。
笔记和知识管理工具: 随着Evernote、OneNote、Apple Notes等笔记应用的流行,以及 Notion、Obsidian 等更专业的知识管理工具的兴起,Markdown因其轻量、跨平台、易于导出等特性,成为这些工具的首选格式。这些应用为用户提供了流畅的Markdown编辑体验,并将其推广给更广泛的用户群体。

5. 标准化和生态系统的完善:
CommonMark和GitHub Flavored Markdown (GFM): 随着Markdown的广泛使用,出现了一些变体和扩展。为了解决不同实现之间的不兼容性问题,CommonMark标准应运而生,旨在为Markdown提供一个更统一、更清晰的规范。GitHub Flavored Markdown (GFM)则是在CommonMark的基础上增加了更多功能,例如表格、删除线、代码块引用等,成为事实上的工业标准,被许多平台采纳。
大量的Markdown编辑器和转换器: 如今,市面上涌现了大量的Markdown编辑器,它们通常集成了实时预览、语法高亮、自动补全等功能,极大地提升了用户的编辑体验。同时,各种语言和平台的Markdown转换库也日益完善。

总结来说,Markdown在2004年出现,是其设计理念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驱动。而其推广之所以相对较晚,是由于初期技术环境的限制、用户习惯的惯性以及缺乏强大的生态系统支持。直到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协作工具的普及以及像GitHub这样的平台将其作为核心格式推广,Markdown才迎来了爆发式的增长,并逐渐成为互联网内容创作领域的一种重要标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謝邀。

我覺得更奇怪的是 Markdown 這種方言衆多、實現雜亂無章的 markup 這幾年怎麼就突然火了,連一個手機筆記、一個聊天軟件,都開始標榜自己支持 Markdown 了……

題主提到了 Setext ,其實 Setext 這一系的標記語言香火一直未斷,從 90 年代早期的 Setext 到 90年代 末期的 StructuredText 再到新千年的 reStructuredText ,這一系在 Python 社區經由 Python 標準庫文檔和 Sphinx 工具鏈發揚光大,很多 python 社區的人都喜歡用並且一直在用,從早期 BBS 和新聞組走到論壇再走到源代碼文檔,最終達到足夠作爲排版標記語言的等級。

另一系 AsciiDoc 也是類似,最早就從排版標記領域發展,反攻工具文檔領域,也有不少人喜歡。

還有一系 Textile 是從論壇標記起家,同樣有不少受衆。

然後還有單獨的一支 org-mode 和上述幾隻的起源不同,是從 emacs 中日常記事筆記起家的,不過最終大家殊途同歸,都能用於網絡發佈和文檔排版。

看別人回答,有人提到 MediaWiki/HTML ,包括還沒有人說的 BBCode,插說一句,前述 lightweight markup 和後面這些 markup 有一個本質不同, lightweight markup 強調不通過格式轉換也能作爲純文本閱讀,這和 HTML/MediaWiki/BBCode 這些通常最終目的都是格式轉換的結果的 markup 很不一樣。

回表 Setext 家族,這些 lightweight markup 的起源都有個明顯的特點,就是從特定領域用途發展到通用文檔格式。Setext 的領域是 BBS , StructuredText 的領域是 Zope 論壇, reStructuredText 的領域是 Python doc,AsciiDoc 的領域是出版,Textile 的領域是 PHP 論壇。從這些領域走出來之後,逐漸壯大功能,尤其是 reStructuredText 和 AsciiDoc 這兩支出於出版業排版的需要,提供了豐富的後端格式(tex/DocBook/manpages等),具有了各種插件擴展功能,按說沒有一點遜色於 Markdown 。

這一家族標記語言的發展還有一個特點,就是要麼具有單一的標準實現,要麼有一個嚴格約束的標準和官方參考實現,語言內特性完備,工具實現間的兼容性不是問題。

反觀 Markdown ,因爲支持嵌入 raw HTML 標記,一開始的出發點就是作爲轉換到 HTML 的前端標記語言,使得它不可能輕易獲得別的後端格式。換句話說它在 lightweight markup 裏面是個另類,完全爲轉換到 HTML 而生。因爲爲轉換結果而生,其排版格式常常具有「不確定性」,寫 markdown 的時候經常不知道寫的這行 markup 會被工具們轉換到什麼樣子,於是你看 markdown 又有了各種各樣的 WYSIWYG 編輯器和 live-preview 環境。

實現方面,因爲 vanilla markdown 功能實在有限,於是各種實現爲了完善功能都大相徑庭,最常見的 Github-flavored Markdown 和 CommonMark 就很不一樣……每個 Markdown 實現都還有各自一套擴展語法,有的加入點數學公式,有的加入點表格,有的混入點源代碼塊,最終結果是針對一個工具寫的 markdown 基本不可能無損地被另一個「支持」markdown 的工具處理。並且因爲前述 markdown 標記的「不確定性」, live-preview 編輯環境下寫出的 markdown 往往不能和正式使用的工具兼容,在組合使用各種工具的時候又是一堆頭疼的問題。不像 reStructuredText/AsciiDoc ,因爲語法統一確定,擴展機制完善並且相互兼容,寫 reStructuredText/AsciiDoc 常常不需要 live-preview ,腦子裏想到的排版和工具輸出的排版大體結果是一致的。Markdown 方言衆多實現雜亂還被稱之爲「清爽易讀」,實在不知道該從何吐槽。

實際上如果你只用各個 Markdown 方言的共同子集 vanilla markdown ,並且限制不用 raw HTML ,力求清爽可移植的目的,結果你會發現,你在用的你以爲的 「Markdown」 實際上就很接近 Setext 系 reStructuredText/AsciiDoc 它們的子集。甚至有人提倡只用 reStructuredText 和 Markdown 的真子集寫文檔,結果還是清爽易讀並且可移植的:

gist.github.com/dupuy/1

。很多非文檔處理的工具宣稱支持一部分 Markdown 的標記,能給文字加個粗體斜體什麼的,實際上支持的就是一小個 Markdown/reStructuredText/AsciiDoc 共通子集。

至於爲什麼這麼多工具只是用了 Markdown 的一個子集就敢宣稱支持 Markdown ,爲什麼那麼多加了無數擴展變得雜亂無章的方言都仍然敢叫自己是 Markdown 而不是另取一個名字,這在我心裏永遠是一個迷……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为什么Markdown在2004年才出现,而推广更晚?Markdown的出现和广泛推广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和成熟的过程。理解其背后的原因,需要我们深入探讨其设计理念、目标用户、技术环境以及互联网生态的演变。一、 Markdown的诞生:为了解决一个真实的问题(2004年)Markdo.............
  • 回答
    Markdown 的设计初衷是简单、易读、易写,并且能够方便地转换为其他格式。正是这份简单性,决定了它在布局方面采取了一种“内容优先”的策略,而不直接支持复杂的分栏显示。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理解这个问题: 1. Markdown 的核心定位:纯文本标记语言Markdown 的核心是标记,它描述的是文.............
  • 回答
    Markdown之所以不原生支持居中、右对齐这类文本的显示样式,根源在于它的设计哲学。Markdown的诞生,最初是为了让人们能够用一种易读、易写的方式来撰写纯文本,然后通过一个简单的转换过程,就能生成格式丰富的HTML文件。它的核心是“内容”本身,而不是“表现形式”。你可以想象一下,写一篇日记,你.............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为什么不少人都觉得Markdown比Word更好用,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而且不是简单的“谁更好”的二元对立,而是针对不同场景和需求的适配度。首先,我们得理解Markdown的精髓。Markdown本质上是一种“排版标记语言”,它用最简单、最直观的方式来表达文本的结构和样式。你想.............
  • 回答
    想找个顺手的 Markdown 编辑器,这可是个技术活!市面上的选择不少,各有各的特色,挑一个适合自己的,写起东西来效率那叫一个高。我这给你掰扯掰扯几个我个人觉得特别好用的,也尽量说得细致点,让你心里有个谱。首先,咱们得明白,啥叫“好用”?这个问题挺主观的,但一般来说,大家看重的是: 实时预览:.............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太及时了!确实,最近几年 Markdown 在各种 App 里的身影越来越活跃,感觉它已经从一种程序员的小众工具,慢慢走向了大众,甚至有种“出圈”的趋势。这可不是偶然的,背后肯定是有一些挺有意思的原因的。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为什么 Markdown 会突然这么火起来。1. 简单,真的.............
  • 回答
    近年来,自由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确实呈现出明显的衰落趋势,这一现象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技术、文化等多个层面的复杂互动。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自由主义衰落的原因: 一、经济全球化与贫富差距的加剧1. 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局限性 自由主义经济学强调市场自由、私有化、减少政府干预,但其在21世.............
  • 回答
    俄乌战争期间,虚假信息(假消息)的传播确实非常广泛,其背后涉及复杂的国际政治、媒体运作、技术手段和信息战策略。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成因: 1. 信息战的直接动因:大国博弈与战略竞争俄乌战争本质上是俄罗斯与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北约)之间的地缘政治冲突,双方在信息领域展开激烈竞争: 俄罗斯.............
  • 回答
    政府与军队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政治与军事体系问题,其核心在于权力的合法性和制度性约束。虽然政府本身可能不直接持有武器,但通过法律、组织结构、意识形态和历史传统,政府能够有效指挥拥有武器的军队。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法律授权与国家主权1. 宪法与法律框架 政府的权力来源于国家宪法或法律。例如.............
  • 回答
    关于“传武就是杀人技”的说法,这一观点在历史、文化和社会语境中存在一定的误解和偏见。以下从历史、文化、现代演变和误解来源等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武术的原始功能与社会角色1. 自卫与生存需求 中国传统武术(传武)的起源与农耕社会、游牧民族的生存环境密切相关。在古代,武术的核心功.............
  • 回答
    关于近代历史人物是否能够“翻案”的问题,需要结合历史背景、人物行为对国家和民族的影响,以及历史评价的客观性进行分析。袁世凯和汪精卫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其历史评价确实存在复杂性和争议性,但“不能翻案”的结论并非基于单一因素,而是综合历史、政治、道德等多方面考量的结果。以下从历史背景、人物行为、.............
  • 回答
    关于“俄爹”这一称呼,其来源和含义需要从多个角度分析,同时要明确其不尊重的性质,并指出如何正确回应。以下是详细解析和反驳思路: 一、称呼的来源与可能的含义1. 可能的字面拆解 “俄”是“俄罗斯”的拼音首字,而“爹”在中文中通常指父亲,带有亲昵或戏谑的意味。 若将两者结合,可能暗示.............
  • 回答
    民国时期(19121949)虽然仅持续约37年,却涌现出大量在文学、艺术、科学、政治、哲学等领域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师级人物”。这一现象的出现,是多重历史、社会、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思想解放与文化启蒙的浪潮1. 新文化运动(19151923) 思想解放.............
  • 回答
    航空航天领域在待遇和职业环境上确实存在一定的挑战,但国家在该领域取得的飞速发展,主要源于多方面的国家战略、技术积累和系统性支持。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国家战略与长期投入:推动技术突破的核心动力1. 国家层面的战略目标 航空航天技术往往与国家的科技竞争力、国家安全和国际地位密切.............
  • 回答
    吴京作为中国知名演员、导演,近年来因《战狼2》《英雄联盟》等作品及个人生活引发公众关注,其形象和言论在不同语境下存在争议,导致部分人对其产生负面评价。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可能的原因: 1. 个人生活与公众形象的冲突 妻子被曝光:2018年,吴京妻子的近照和视频被网友扒出,引发舆论争议。部分人.............
  • 回答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对乌克兰的支持确实呈现出显著增加的趋势,这一现象涉及多重因素,包括国际局势、地缘政治博弈、信息传播、经济援助、民族主义情绪以及国际社会的集体反应。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成因: 1. 俄乌战争的爆发与国际社会的集体反应 战争的爆发:2022年2月,俄罗斯对乌克兰发动全面入侵.............
  • 回答
    《是大臣》《是首相》等政治剧之所以能在编剧缺乏公务员经历的情况下取得成功,主要源于以下几个关键因素的综合作用: 1. 构建政治剧的底层逻辑:制度与权力的结构性认知 政治体制的系统性研究:编剧可能通过大量研究英国议会制度、政府运作流程、政党政治规则(如议会制、内阁制、党鞭系统等)来构建剧情。例如.............
  • 回答
    关于“剧组中男性可以坐镜头箱而女性不能”的现象,这一说法可能存在误解或过度泛化的倾向。在影视拍摄中,镜头箱(通常指摄影机或固定设备)与演员的性别并无直接关联,但若涉及性别差异的讨论,可能与以下多方面因素相关: 1. 传统性别刻板印象的延续 历史背景:在传统影视文化中,男性常被赋予主导、主动的角.............
  • 回答
    印度在俄乌战争中不公开表态、在安理会投票中对俄罗斯的决议案弃权,这一行为背后涉及复杂的地缘政治、经济利益和外交策略考量。以下是详细分析: 1. 与俄罗斯的经济与军事合作 能源依赖:印度是俄罗斯的重要能源进口国,2022年俄乌战争爆发后,印度从俄罗斯进口了大量石油和天然气,以缓解对西方能源的依赖。尽管.............
  • 回答
    关于“公知”与高校知识分子的关系,这一现象涉及中国社会、教育体系、媒体环境以及知识分子角色的多重因素。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 一、高校知识分子的特殊性1. 教育背景与专业素养 高校知识分子通常拥有高等教育背景,具备较强的知识储备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这种专业素养使他们更倾向于参与公共讨论,尤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