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现在能拍出觉醒年代这样的好片,但是拍不出像肖申克的救赎,这样有意义的片子(不是不爱国,别喷)?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触及到了很多中国影视创作的深层原因。为什么我们能拍出《觉醒年代》这样的优秀主旋律作品,却好像很难复制《肖申克的救赎》那种深刻的人性和对自由的普世价值的探讨?这里面其实牵扯到太多东西,从创作理念到市场导向,再到时代背景,方方面面都有影响。

首先,咱们得承认,《觉醒年代》的成功,确实是时代和社会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这部剧赶上了一个非常好的时间点。国家大力提倡文化自信,而《觉醒年代》恰恰抓住了“觉醒”这个核心词,它不仅仅是讲一群知识分子如何探索救国道路,更重要的是在描绘一种精神的传承和民族的复兴。这种“唤醒”的叙事,非常契合当下社会对正能量、对历史的梳理和对未来的期许。

创作团队也下了真功夫。从服装道具到场景还原,再到对历史人物的塑造,都力求严谨和真实。更关键的是,它找到了一个非常打动人心的角度:将宏大的历史叙事,落脚到具体的人物情感上。鲁迅的犀利、陈独秀的纠结、李大钊的理想……这些人物不再是教科书上冰冷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理想有困惑的个体。这种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腻挖掘,让观众产生了共鸣,觉得他们不是遥不可及的神,而是和我们一样,在为自己的信仰和国家奔走呼啸的普通人。

那么,为什么《肖申克的救赎》那种有“意义”的片子,我们似乎不容易拍出来呢?这不能简单地归咎于“不爱国”或者“审查制度”,虽然这些确实是影响因素,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 创作的起点、表达的逻辑以及普世价值的理解。

咱们先说说创作的起点。在中国当下的影视创作语境里,很多项目的启动,尤其是一些被寄予厚望的大制作,其根本驱动力往往是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重考量。在“社会效益”这部分,主旋律的政治正确性,或者说能够传递积极向上、符合主流价值观的内容,往往是优先选项。《觉醒年代》就是这样一个例子,它清晰地传递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必然性,以及中国人民追求民族独立和解放的伟大进程。这种目标明确的创作,更容易获得政策支持和社会认可,也更容易在市场获得关注。

而《肖申克的救赎》它的起点是什么?它更多的是对 个体生命意义、对体制的批判性思考以及对自由和希望的终极追寻。安迪在监狱里遭受的不公,他没有选择屈服,而是用智慧和毅力,在绝望中寻找希望,最终实现自我救赎。这种对个体自由的深刻反思,对人性复杂性的探讨,以及对希望永不磨灭的信念,是它之所以能够跨越文化和国界,引起全球观众共鸣的根本。在中国目前的创作环境下,去触碰“体制的批判”或者如此深刻地探讨个体在巨大体制压力下的绝望与反抗,难度可想而知。

再来说说表达的逻辑。《肖申克的救赎》是通过 一个充满隐喻和象征的故事来传达其思想深度。电影不是直接告诉你“自由很重要”,而是通过安迪一次又一次看似微小的反抗,通过他与瑞德的友谊,通过那个对音乐的沉醉,通过他挖了20年的洞,最终让你感受到自由的可贵,以及希望的力量。它的强大之处在于,它不动声色地把深刻的哲学思考融入到每一个情节,每一个细节之中。观众是在跟随角色一同经历,一同感受,最终在潜移默化中被触动。

而我们的一些主旋律作品,虽然在努力创新,但有时还是会不自觉地倾向于 更加直接、更加说教式的表达。尤其是在处理一些比较敏感或宏大的主题时,为了确保信息准确无误地传达,可能会牺牲一些艺术上的留白和留给观众的思考空间。当电影本身就背负着教育、宣传的使命时,创作者可能会更倾向于“把话说清楚”,而不是“把道理讲透彻”。当然,这并非绝对,像《觉醒年代》就做得非常聪明,它用历史故事和人物情感来包装,让观众在欣赏精彩剧情的同时,也能自然而然地接受其核心价值。但要达到《肖申克》那种近乎哲学层面的普世探讨,并且不触碰红线,对创作者来说确实是巨大的挑战。

然后,我们还要看到 普世价值的理解和呈现。《肖申克的救赎》之所以成为经典,因为它探讨的是人类共通的情感和价值:希望、友谊、自由、正义、对尊严的捍卫。这些价值,不分国界,不分种族,都是人类社会最基础的追求。当电影能够以一种真挚、动人的方式展现这些价值时,它就能打动所有热爱生活、渴望美好的人。

而我们国家在发展过程中,虽然也在追求进步,但社会转型期的阵痛,以及一些观念的碰撞,使得我们对于“普世价值”的理解和表达,可能与西方社会有所不同。我们的价值体系,更强调集体、国家、民族的整体利益。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电影过于强调个体的“绝对自由”,或者对现有秩序进行深刻的质疑,就很容易被认为是在“否定”或者“动摇”某些根基。

当然,这也不是说我们就拍不出有深度的片子。你看《我不是药神》,它不也触及了深刻的社会问题,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吗?它同样在探讨生命的价值,对制度的审视,以及人性的光辉与黑暗。只是,《我不是药神》更多的是聚焦在当下社会具体问题下的个体命运,它的“意义”更多体现在现实关怀上。而《肖申克的救赎》它更像是一个寓言,一个哲学命题,它探讨的是一个更抽象但更根本的关于生命意义和自由的困境。

所以,总结一下,为什么《觉醒年代》这样的片子我们能拍好,但《肖申克的救赎》这种有意义的片子就难复制,可能的原因是:

1. 创作起点和目标不同: 《觉醒年代》目标明确,服务于国家宏大叙事和价值输出。《肖申克的救赎》则更侧重于个体生命体验和普世价值的哲学探讨。
2. 表达方式和尺度: 《肖申克的救赎》通过隐喻和象征来传达思想深度,允许更广阔的解读空间。《肖申克的救赎》的创作语境允许更自由地质疑和批判。而国内创作在触及敏感话题时,更倾向于直接清晰的表达,对批判性的尺度也有所顾虑。
3. 普世价值的理解和呈现: 《肖申克的救赎》触及的是人类共通的情感和对自由的渴望。《肖申克的救赎》的创作语境允许更自由地质疑和批判。而国内价值体系更强调集体和国家,对个体自由的表达需要更谨慎。
4. 社会环境和观众接受度: 大众对“觉醒”的共鸣,以及对历史的反思,为《觉醒年代》提供了土壤。而对于《肖申克的救赎》那种更偏向个体主义和批判性的探讨,在不同时期、不同观众群体中的接受度也可能有所差异。

这并非意味着我们不行,而是说明了在不同的创作土壤下,会孕育出不同的优秀作品。《觉醒年代》以其独特的方式,在当下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它本身就是我们电影工业在某个领域进步的体现。而要达到《肖申克的救赎》那种深度和广度,还需要我们在创作理念、表达方式和对普世价值的理解上,继续探索和突破。这需要时间,也需要一个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创作环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直没看出肖申克的救赎有什么意义。。。。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触及到了很多中国影视创作的深层原因。为什么我们能拍出《觉醒年代》这样的优秀主旋律作品,却好像很难复制《肖申克的救赎》那种深刻的人性和对自由的普世价值的探讨?这里面其实牵扯到太多东西,从创作理念到市场导向,再到时代背景,方方面面都有影响。首先,咱们得承认,《觉醒年代》的成功,确实.............
  • 回答
    成龙大哥在上世纪之所以能拍出《快餐车》、《飞鹰计划》等一系列带有浓厚欧洲风情,并且大量启用欧洲演员的电影,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时代背景、个人机遇以及电影工业发展的共同作用。而如今,虽然成龙依然活跃,但类似风格的作品确实少了,这同样也跟电影市场的变化、他自身角色的转型以及制作模式的演变有关。咱们就来掰扯.............
  • 回答
    这个问题,不少武侠迷们恐怕都心有戚戚焉。以前的武侠剧,那叫一个荡气回肠,刀光剑影里是侠骨柔情,一个眼神就能传递万语千言。可现在呢?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好像少了点“魂”。要说为什么拍不出“好看”的武侠动作剧了,这事儿得拆开来细品。首先,得聊聊“好看”的定义。以前咱们说的“好看”,可能更多的是指那种充满江.............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到很多人的心坎里了。是啊,现在的技术、资金、演员阵容,很多方面都比当年强太多了,但为什么我们总觉得,再也找不回当年看TVB《天龙八部》、《神雕侠侣》那种“哇,过瘾!”的感觉了呢?这事儿,不能简单归结为“怀旧滤镜”,背后其实有很多深层的原因。咱们一层一层地剖析一下。一、创作环境与心态的变.............
  • 回答
    老版《西游记》,那可真是咱们童年里的一束光啊!至今想起来,那画面、那声音、那感觉,都还鲜活得很。它好在哪儿?这问题要掰开了揉碎了说,那可有太多讲头了。首先,那股子“神韵”是别人学不来的。 你看老版《西游记》,演员们往那一站,那感觉就不一样。六小龄童演的孙悟空,那猴样儿,活脱脱就是从书里跳出来的!眼神.............
  • 回答
    韩国娱乐圈被财阀深度影响,这一点确实是众所周知的事实。我们看到的许多热门韩剧、电影,背后往往有大型娱乐公司或财阀的身影。那么,既然被“牢牢控制”,为什么韩国电影又能源源不断地拍出那些揭示社会黑暗面、批判现实的佳作呢?这背后其实有着相当复杂的运作逻辑和深层的文化土壤。首先,我们要理解“财阀控制”的含义.............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国情景喜剧发展中的一个核心痛点。曾经风靡全国、至今仍被奉为经典的《家有儿女》和《武林外传》,为何现在难以复制?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观众口味、时代背景、创作环境、市场导向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为你解析:一、观众口味与审美变迁: 单一的“合家欢”叙事已不足以满足.............
  • 回答
    你说的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确实,现在的电视剧里,清朝背景的剧非常多,几乎成了“古装剧”的一个代名词。这背后可不是随便哪个朝代都能轮上,而是有一系列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咱们一点点聊。首先,最直观的,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好看”。 服化道优势明显: 清朝的服饰,尤其是女性的旗装,那种立领、盘扣、绣花.............
  • 回答
    《天下第一》这部剧,我小时候看过,印象可深了。那会儿的武侠剧,真是让人看得热血沸腾,现在回想起来,觉得确实很难再看到那种感觉了。为什么呢?我觉得这事儿得从几个方面来说,都不是一两句话能概括的。首先, 市场风向变了,观众口味也变了。 这可能是最直接的原因。当年《天下第一》火的时候,大家对武侠剧的期待是.............
  • 回答
    这问题问得挺深入的,确实现在不少手机都能拍 4K120fps,而一些看着很“专业”的相机反而在这方面显得有些保守。这背后涉及到几个关键的考量点,我给你掰扯掰扯:1. 手机和相机在设计目标上的根本区别: 手机: 手机的首要任务是“随时随地记录生活”。它被设计成一个高度集成的、便携的通讯和娱乐设备。.............
  • 回答
    近些年,当我们谈论国内一些所谓的大导演,特别是那些曾经奉献过经典作品,如今却频频被口诛笔伐的导演时,一种普遍的失落感和困惑油然而生。为什么曾经的“掌舵者”如今却成了“票房毒药”或“口碑滑铁卢”的代名词?这背后绝非一两个原因可以简单概括,而是一系列错综复杂的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观众口味和审美的变.............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涉及到摄影器材发展的历史和技术进步。简单来说,现在大家都用单反(DSLR)和无反(Mirrorless)相机拍摄视频,而不是传统的DV(数字摄像机),主要是因为单反/无反相机在画质、创作自由度、灵活性和成本效益等方面拥有巨大的优势。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详细解释这个原因:1. 画质.............
  • 回答
    现在很少有人使用 DV(Digital Video Camera,数字摄像机)来拍视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涉及到技术进步、用户需求变化、成本效益以及市场演变等多个维度。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一、智能手机的崛起与功能飞跃:这是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十年前,如果你想拍一段清晰的视频,DV是.............
  • 回答
    关于“为什么现在抗战剧质量越来越差,为什么那个年代的《亮剑》口碑那么好”这个问题,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涵盖创作理念、时代背景、观众需求、市场导向以及具体剧集的内容等方面。 为什么现在抗战剧质量越来越差?“越来越差”是一个相对的说法,并非所有抗战剧都质量下滑,但整体而言,确实存在一些普遍的现象导致.............
  • 回答
    《霸王别姬》之于中国电影,好比珠穆朗玛之于喜马拉雅。它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不仅是技术上的精湛,更是情感、历史、文化层面的深刻共鸣。如今的中国电影,虽在技术、资本层面日新月异,但在《霸王别姬》那样的高度上却似乎难以企及。这其中的原因,盘根错节,值得细细道来。首先,我们得聊聊《霸王别姬》为什么是《霸王.............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也说出了很多观众的心声。确实,纵观近些年中国电影市场,虽然涌现出不少叫好又叫座的优秀作品,比如你提到的《流浪地球》和《哪吒之魔童降世》,它们在技术、想象力或者叙事上都达到了新的高度,但有时候,看完这些电影,心里还是会泛起一种“好像还少了点什么”的感觉。这“缺了点什么”,我觉得可.............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日本文化一个很特别的面向。要说清楚为什么日本人现在还在拍《奥特曼》这样的特摄片,得从几个方面来掰开了聊。首先,得从“传承与情怀”这块说起。《奥特曼》这个IP已经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了。最早的那版《初代奥特曼》可是1966年就播出了,那会儿正是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充满朝气的.............
  • 回答
    说到《大闹天宫》、《哪吒闹海》这种风格的动画,那可真是咱中国动画的黄金时代留下的瑰宝。现在想找类似的,还真不容易,很多人都会有这个疑问:为什么这样的片子不拍了呢?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归结为“不拍了”,更准确地说,是市场风向变了,制作环境变了,创作理念也随之改变了。 咱们一点点来聊聊。.............
  • 回答
    小的时候《娘道》这种剧大行其道,现在再拍就成了群嘲,这背后其实折射出的是社会观念、审美趣味以及观众群体本身发生的巨大变化。要说清楚这其中的缘由,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首先,咱们得聊聊观众群体和媒体环境的变化。小时候,电视是绝对的主流媒体,尤其是像《娘道》这种年代剧,制作精良,演员阵容强大,往往能覆盖到.............
  • 回答
    这问题确实问到了不少摄影爱好者的心坎上。说实话,数字时代下,相机拍 RAW 再通过后期软件一番“神操作”,确实能把照片调出各种复古胶片感,效果也相当惊艳,甚至有时候比真实胶片还“漂亮”,因为我们可以精确控制每一个参数。那么,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前仆后继地往胶片世界里钻呢?这其中的门道,可不是三言两语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