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现在拍不出来《家有儿女》《武林外传》这样的情景喜剧?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国情景喜剧发展中的一个核心痛点。曾经风靡全国、至今仍被奉为经典的《家有儿女》和《武林外传》,为何现在难以复制?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观众口味、时代背景、创作环境、市场导向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为你解析:

一、观众口味与审美变迁:

单一的“合家欢”叙事已不足以满足需求: 《家有儿女》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在于其贴近普通家庭的生活,以幽默的方式展现了中国式家庭的亲子关系、生活琐事,引发了观众的情感共鸣。当时观众对这种温情脉脉、温馨搞笑的叙事模式接受度很高。
然而,随着信息爆炸和观众阅历的增长,观众的审美趋于多元化和挑剔。他们不再满足于单一的“合家欢”模式,而是渴望更具深度、更具思考、更能反映现实社会问题的喜剧。
对现实主义的渴求与批判性思维的增强: 《武林外传》之所以经典,除了无厘头搞笑,更在于其对社会现象的影射和反思,如对江湖门派的解构、对人性的探讨、对现实压力的调侃。
如今的观众,尤其年轻一代,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度更高,他们期待喜剧能不仅仅是逗乐,更能通过幽默的方式触及现实、引发思考,甚至包含一定的批判性。如果一部情景喜剧过于脱离现实,或者流于表面化的搞笑,就很难获得持续的关注。
对“梗”的审美疲劳: 《武林外传》在当年善于运用网络流行语、时事热点来制造笑料,这在当时是非常新颖且有效的。
然而,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梗”文化已经泛滥,观众对密集输出的“梗”可能产生审美疲劳,更注重的是内容本身的趣味性和人物的魅力。如果仅仅是为了堆砌“梗”而牺牲剧情和人物塑造,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

二、时代背景与社会环境的变化:

信息传播方式的改变: 在《家有儿女》和《武林外传》播出的年代,电视是主要的娱乐媒体,情景喜剧作为一种重要的节目类型,拥有广泛的受众基础。
而现在,互联网、短视频、流媒体平台等多元化的信息渠道挤占了观众的注意力。一部情景喜剧需要比当年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在众多内容中脱颖而出,抓住观众的眼球。
社会节奏的加快与观众耐心的减弱: 快节奏的现代生活让观众的注意力变得更加碎片化,对内容的耐心也随之下降。
过去的情景喜剧,很多笑点和铺垫是需要观众花时间去理解和感受的,而现在如果不能在短时间内抓住观众,很容易被跳过或放弃。这就对编剧在节奏控制和笑料设计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社会价值观与议题的变化: 《家有儿女》和《武林外传》反映的是当时社会的一些主流价值观和普遍关注点。
而如今,社会正在经历深刻的变革,新的社会议题层出不穷,例如996、内卷、婚恋观的转变、科技发展带来的影响等等。如果情景喜剧依然停留在过去的思维模式,很难引起当下观众的共鸣。

三、创作环境与市场导向的制约:

过度追求“流量”和“爆款”的商业逻辑: 如今的影视市场更倾向于以“流量”和“爆款”为导向。许多制作方和平台为了快速回本,倾向于模仿成功的模式,或者投资那些可能产生“爆款”效应的项目,而情景喜剧这种需要慢工出细活、口碑发酵的类型,可能被边缘化。
“缝合怪”式创作与原创力的缺失: 受市场影响,一些所谓的“情景喜剧”往往是对现有成功模式的简单模仿和拼接,缺乏原创的剧本、鲜活的人物和独特的喜剧风格。它们可能借鉴了《家有儿女》的家庭模式,又套用了《武林外传》的无厘头元素,结果却成了四不像,既没有家庭温情,也没有深度思考,更没有精彩的剧情。
对“过审”的顾虑与创作尺度的限制: 过于大胆的社会讽刺或贴近现实的批判性内容,在“过审”方面可能面临挑战。这导致一些创作者为了规避风险,会选择更保守、更安全的题材和表现手法,从而限制了情景喜剧的深度和广度。
编剧团队的培养与稳定: 一部优秀的情景喜剧离不开一个稳定且有创造力的编剧团队。《家有儿女》和《武林外传》的成功,离不开宁财神、尚敬等人的长期投入和对喜剧模式的摸索。
而现在,一些制作方更倾向于短期合同和流水线作业,不利于编剧团队的稳定和深度的剧本打磨。同时,行业内优秀情景喜剧编剧的培养和储备可能也存在断层。
演员团队的默契与化学反应: 《家有儿女》中的刘星、夏雪、小雨一家人,以及《武林外传》中的七侠镇伙伴,他们的表演风格和角色塑造都极具辨识度,并且他们之间的化学反应非常强烈,构成了强大的观众缘。
如今的新剧,虽然演员阵容可能更强大,但演员之间的默契和火花却不一定能够达到当年的高度。有时,演员的表演用力过猛或过于模式化,反而会破坏喜剧的节奏感。

四、观众对“创新”的期待与对“套路”的厌倦:

观众已经看腻了旧的套路: 观众看了太多的家庭婆媳剧、职场奋斗剧,也看过了太多模仿痕迹过重的喜剧。他们渴望看到新的叙事方式、新的笑料、新的社会话题被融入情景喜剧中。
新尝试的风险与回报不成正比: 对于制作方来说,创新意味着风险。如果一部大胆创新的情景喜剧没有成功,可能会面临巨大的经济损失。而模仿成熟的套路,虽然可能缺乏惊喜,但相对来说风险更小,更容易获得一定的市场认可。这种“求稳”的心态,也阻碍了情景喜剧的创新步伐。

总结来说,现在拍不出《家有儿女》《武林外传》这样的情景喜剧,不是因为喜剧的本质消失了,而是因为时代在变,观众在变,市场在变,创作环境也在变。

要想重现当年的辉煌,需要的不仅仅是几个好的段子和几个熟悉的面孔,更需要的是:

深入洞察当下社会现实,提炼出能引发共鸣的时代情绪和热点话题。
在保持喜剧内核的同时,探索新的叙事模式和喜剧表达方式。
创作出有血有肉、立体丰满的人物,并让他们之间产生真实的化学反应。
给予编剧团队充分的创作空间和时间,鼓励原创和深度打磨。
制片方和平台愿意承担一定的风险,投资真正有创意和质量的作品。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现在完全没有好的情景喜剧,只是相对而言,达到当年《家有儿女》和《武林外传》那样全民热议、经久不衰的程度,确实更加困难了。这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遇,期待未来能有新的佳作出现,重新点燃观众对情景喜剧的热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人知道武林外传,但有一个剧估计没几个人知道,都市男女。这部剧2002年拍摄,03年首播,长达360多集。这部情景喜剧中,主演有喻恩泰,姚晨,沙溢。还有一些后来在武林外传客串过的角色。更重要的是,这部戏的导演之一是尚敬,编剧之一是宁财神。我曾经看过许多集,后来出现在武林外传的主要桥段,其实在都市男女中均出现过。但这部戏几乎默默无闻。很多包袱是在武林外传里面响的。

另外一部戏是也很有名的炊事班的故事,第一部里面导演是尚敬。里面有沙溢,姜超,范明等。03年有一部中等知名度的戏,健康快车。导演尚敬,编剧宁财神,主演闫妮,沙溢,周晓斌,洪剑涛,唐静等。

这几部戏都在武林外传前两年。也就是说在武林外传拍摄之前,他的主要班底都进行了磨合,具有拍摄类似题材的丰富经验。但你能看出这几部戏其实有很多类似的桥段和编剧的改进痕迹。他们通过几部不红的戏获得了最为重要的对剧本桥段反复打磨的机会。这种打磨是获得了观众反馈后的二次打磨。这几点促成了这部戏的成功。

这种机遇很难得,因为一个包袱响了以后,再用就几乎没有效果了。09年的卫生队的故事几乎没什么效果了就是一个证据。

对剧本的反复推敲和打磨是一个戏成功的关键。中国电视剧现在水平不高的主要问题是编剧缺乏这样的机会。另外一个例子是士兵突击。这个戏从九十年代后期网络上的文学作品出现到改编成为话剧,进行了大量的演出和磨合,之后再由作者改编成电视剧。这里面立刻有了质的飞跃。比如说许三多单杠那场戏,小说远没有电视剧让人印象深刻。开心麻花的几个电影的成功其实也主要归功于此。

武林外传是一个机遇。想要复制这种成功,需要一个对剧本精益求精的态度和一个导演编辑演员团队和一个在电视看情景喜剧的时代。

补充一:看样子有很多人看过都市男女,说它知名度低看来不准确,但不是很火应该没问题。

user avatar

时代变了——你多久没有坐在电视机前追电视剧了

以前情景喜剧有市场,因为在电视台时代,追剧都是一家三口整整齐齐地看电视机。

对于家长来说,小孩子看什么电视剧?

偶像剧,不行。男主女主这么多吻戏床戏,会教坏祖国的花朵。

悬疑惊悚,不行。血腥场面小孩子看了会做恶梦。

历史正剧。不行。小孩子压根没有兴趣。

......

所以,各大电视台的领导喜欢情景喜剧放在少儿频道播出。

有了需求,自然有了供给。

现在的小孩子二次元、电竞、饭圈追星(小哥哥小姐姐),没有了最大的需求客户,自然也没有了供给。

user avatar

记得演秀才的喻恩泰某次接受采访的时候提到一个细节,筹备期间导演告诉他要演个有学问的人,让他多读些书找感觉,喻恩泰就老老实实的去读书。然后开拍了,导演说你读的这些都用不上,于是秀才那种读了很多书但是用不上的感觉很容易就有了。

现在这么浮躁的风气下这么下功夫打磨角色已经很难了。

user avatar

现在的一些慢综艺真人秀基本上取代了情景剧的功能。

user avatar

呃,我一直在想,为什么现在拍不出来《我爱我家》这样的情景喜剧,甚至是英氏几个不叫座的情境喜剧也拍不出?

《我爱我家》的贾府,从住房条件上看是副部级领导,这是比照了编剧梁左的家庭。但是,贾府这样按理说是中国前1%的家庭,他们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他们虽不圆满但也自得其乐的日常,尤其是剧中大量的戏剧冲突围绕着窘迫的经济条件展开——像我们这些普通人家那样不并宽裕的经济条件。贾老太爷才2万元的存款,贾志国夫妻几千元的存款,家里稍有变故就要扣贾圆圆大小姐一星期一元钱的零花钱——这不跟我们一样么?这样的小市民生活,在英氏的其他几部作品里也有充分的体现。

现在的影视作品,剧中人物是各种鲜衣怒马的人生赢家。他们动辄百万年薪的生活水平,当然也包括《家有儿女》。剧中人努力的为百姓观众扮演日常,但是距离我们的日常越来越有差距了。自然的,创作方和观众的距离,导致他们越来越难了解观众的生活,演员们在剧情中只能每天不做正事,各种霸道总裁,各种谈恋爱;只能各种煽情、挠咯吱窝。

这就是目前影视文学创作最大的问题。他们都是有钱人,却在努力的装我们,装的一点都不像。在《我爱我家》的年代,副部级家庭出身的编剧还能跟胡同串子有共同的经历和语言。我跟驻马店猪王 @caterpillar 说父亲下岗时的窘迫,他也能回几句自己小时候父母外出赚钱他和家里的牛睡一屋的故事,就像王思聪也能在微博像模像样的表现出一些屌丝气。尽管以后猪王的少爷会念洋人外教的幼儿园,在那里跟经过筛选的同学们一起享受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应有的同龄人社交,跟我圈子里的小朋友绝无交集。现在,你让小鲜肉们演穷人,那是很困难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