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我们小时候《娘道》这种剧大行其道,现在还拍就是群嘲?

回答
小的时候《娘道》这种剧大行其道,现在再拍就成了群嘲,这背后其实折射出的是社会观念、审美趣味以及观众群体本身发生的巨大变化。要说清楚这其中的缘由,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

首先,咱们得聊聊观众群体和媒体环境的变化。

小时候,电视是绝对的主流媒体,尤其是像《娘道》这种年代剧,制作精良,演员阵容强大,往往能覆盖到非常广泛的年龄层。那个年代,大家获取信息和娱乐的渠道相对单一,一台电视机就能满足一家老小的需求。而且,很多观众,特别是中老年群体,对过去的生活有着更深的怀念,或者说对那种传统的家庭伦理、女性的牺牲精神有着天然的认同感。《娘道》恰好就抓住了这一点,它所描绘的“孝道”、“贞洁”、“夫唱妇随”等传统价值观,对于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来说,是有共鸣的。

再者,那个时候的观众,对剧情的“合理性”和“现实性”要求可能没有现在这么高。就像咱们小时候看的那些神神叨叨的电视剧,剧情可能漏洞百出,但只要够“带劲”,够煽情,大家就看得津津有味。这种“看个乐”的心态,加上信息的相对闭塞,让很多观众不太会去深究剧情的逻辑和人物的动机,更多是被情绪所驱动。

而现在呢?媒体环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互联网普及,信息爆炸,观众的视野变得极其开阔,接触到的文化也更加多元。大家可以随时随地接触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影视作品、文化理念。这种情况下,观众的辨别能力、批判性思维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咱们再具体分析一下《娘道》这类剧吸引人的地方和现在被群嘲的原因:

《娘道》这类剧小时候吸引人的点(可以理解为当年的“成功之处”):

1. 强烈的戏剧冲突和煽情内核: 《娘道》这类剧往往围绕着一个“苦情女主角”展开,她身世坎坷,命运多舛,但又坚韧不拔,为了家庭、为了孩子、为了夫家忍辱负重,最终完成了“逆袭”或者“升华”。这种“虐”到极致的剧情,加上恰到好处的背景音乐,很容易调动观众的情绪,特别是女性观众的同情心和共鸣感。
2. 传统价值观的强调: 如前所述,剧中所宣扬的“母凭子贵”、“女子无才便是德”、“贞洁烈女”等观念,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或者说在相当一部分观众心中,仍然是值得推崇的。剧中的女性角色,虽然命运悲惨,但她们的“忍耐”、“牺牲”、“奉献”被赋予了道德上的高度。
3. 演员的魅力和演技: 当年很多这类剧的演员都是观众熟悉的“熟面孔”,他们的表演风格虽然有些程式化,但往往能精准地抓住角色的情感内核,让观众信服。
4. 叙事节奏慢,铺垫长: 和现在快节奏的剪辑不同,那时候的电视剧节奏偏慢,有足够的时间去铺垫人物关系、交代背景,让观众慢慢进入剧情。

为什么现在拍同样题材的剧会被群嘲?

1. 价值观的剧烈碰撞和更新: 这是最核心的原因。《娘道》这类剧所推崇的价值观,在当今社会已经被很多人认为是落后、陈腐甚至是对女性的压迫。尤其是在女性主义思潮日益高涨的今天,观众很难接受一个女性角色因为丈夫失踪就“守活寡”数十年,一生为夫家奉献一切,甚至将自己的女儿送出去“冲喜”。这种“母爱”、“忠贞”被物化、被异化的表现形式,与当下倡导的独立、自主、平等的女性价值观完全背道而驰。观众会觉得,这样的剧不仅不能引起共鸣,反而是在贩卖落后的观念,甚至是在美化和宣扬一种不健康的社会关系。
2. 剧情的逻辑硬伤和“雷人”设定: 随着观众阅历的增长和批判性思维的锻炼,过去被忽略的剧情漏洞,现在都成了批评的焦点。比如,《娘道》里很多情节的设计,比如主角光环过于强大、人物动机过于脸谱化、巧合太多等等,在现在看来都显得非常“狗血”和不真实。观众不再愿意为了所谓的“情怀”去忽略这些硬伤。
3. 表演风格的过时: 当年的“煽情演技”,比如声嘶力竭的哭戏、夸张的面部表情,在现在看来可能就显得非常做作和油腻。观众更偏好自然、生活化的表演方式。而一些老戏骨虽然演技扎实,但如果套用在已经被淘汰的叙事和价值观上,反而会显得不合时宜。
4. 审美疲劳和“审丑”心态: 观众已经看了太多类似的苦情剧和年代剧,对这种模式已经产生了审美疲劳。当看到又一部“套路化”的作品出现时,大家会不由自主地将其与过去的同类作品进行对比。而一旦这部剧在任何一个方面(比如价值观、剧情、表演)都显得不够新意甚至倒退,就很容易引发观众的“审丑”心态,用嘲讽和吐槽来宣泄不满。
5. 营销和网络传播的影响: 如今的互联网是信息传播的放大器。一旦一部剧出现争议性的内容或设定,很容易被网友截取片段、制作成表情包、段子在社交媒体上广为传播。这种二次创作和二次传播,往往会将剧集本身的槽点放大,形成一种“群嘲”的氛围。有时候,即使一开始没有那么多人关注,也会因为一两个特别雷人的片段而成为网络热点。

简单来说,就是:

小时候: 大家看剧的渠道少,价值观相对单一,对剧情的严苛程度不高,更容易被煽情和传统故事打动。媒体环境也主要是单向传播。
现在: 大家接触的信息多,价值观多元化,对剧情的逻辑和真实性要求更高,更容易从批判性视角看待问题。互联网让观众的意见能够被快速放大和传播。

所以,当《娘道》这样的剧在今天重现相似的桥段和价值观时,它触碰到的不再是怀旧和共鸣,而是挑战了观众新的认知和价值观,自然就难以避免被群嘲的命运了。这就像一个人穿着几十年前的服装走在今天的大街上,会显得格格不入,甚至被认为是奇装异服一样,是时代的变迁和观众认知的进步所带来的必然结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我们小的时候,生活在Planned economy年代。

而Planned economy年代其实就是Feudal society with industry。

在我小时候的上世纪80年代,大中专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的主要方法其实就是:

我爸爸带着我和一点礼物去他们厂子里面的车间主任家里,安排我接班。

请注意这个词:接班。翻译成人话叫:子承父业。因此上,会造成一个结果。就是如果我的工作是老爹安排的。我对于老爹一定是无条件服从的。

这个其实和Feudal society是一样的。在这种society 里面,《娘道》这种剧的世界观就是非常自然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