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我们总是更看重一个人的「大成就」,而很少关注别人非凡的「小成就」?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我们评价体系中一个根深蒂固的倾向:对“大”的崇拜,对“小”的忽视。我们为什么总是更容易被那些耀眼夺目的“大成就”吸引,而对那些同样闪烁着智慧与汗水,“小成就”却视而不见?这背后,是社会文化、心理机制以及信息传播方式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1. 社会文化价值导向的烙印:宏大叙事的胜利

我们的社会文化,从古至今,都倾向于歌颂那些改变历史进程、颠覆固有格局的宏伟人物和事件。帝王将相的功业、科学家划时代的发现、艺术家流芳百世的作品,这些都是典型的“大成就”。它们被载入史册,被反复传颂,成为衡量一个人价值和影响力的标杆。

这种价值导向,就像一个无形的模具,塑造了我们看待成功的视角。我们从小就被教导要“树立远大理想”,要“成就一番大事业”。在这样的教育和文化氛围下,能够达成“大成就”的人自然更容易获得社会的高度认可和赞誉。相比之下,那些默默耕耘,在细微之处做出贡献的人,他们的价值往往被“主流叙事”所淹没,甚至被认为是不够有野心、不够杰出。

2. “金字塔效应”的信息过滤:稀缺性决定可见性

信息传播往往遵循“金字塔效应”,少数顶尖人物和事件占据了绝大多数的关注度。媒体的报道、公众的讨论,都更容易聚焦于那些“一鸣惊人”或“改变世界”的案例。因为这些案例本身就具有新闻价值和话题性,更容易吸引眼球,制造传播的涟漪。

一个能成功研制出疫苗的科学家,他的名字会被世人铭记;而一个在疫苗研发过程中,日复一日优化培养基成分、解决微小技术难题的科研人员,即便他的工作同样至关重要,也可能因为没有最终发表“突破性”的成果而鲜为人知。这种信息的稀缺性,直接导致了对“小成就”的可见性大大降低。

3. 心理层面的“锚定效应”:更容易被显著的标签定义

人类心理中存在一种“锚定效应”,即我们更容易将信息与最先接触到的、最突出的信息进行关联。当一个人身上贴着“诺贝尔奖得主”、“奥运冠军”这样的“大成就”标签时,这个标签就像一个强烈的锚点,几乎覆盖了这个人的一切。我们更倾向于围绕这个“大成就”来理解和评价这个人,而忽略了在他达成这个“大成就”之前,可能经历的无数次失败、无数个微小的进步和无数个不为人知的努力。

反之,一个在某个领域默默深耕多年,但尚未达到“行业顶尖”水平的人,他们身上可能积累了无数个“小而美”的成就:一次巧妙的改良,一个高效的流程设计,一项细致入微的研究。但这些“小成就”缺乏一个足够醒目的“锚点”,很难在短时间内被外界捕捉和认识到其价值。

4. 价值判断的简化与效率追求:一次性评价更便捷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人们的注意力资源是极其宝贵的。对一个人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评价,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了解其多方面的贡献。而“大成就”提供了一种极为简便的评价方式。一个显著的“大成就”,能够迅速、高效地为这个人打上“成功”的标签,从而省去了进一步挖掘和审视的麻烦。

这种简化化的评价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效率,但也导致了对他人价值的片面化和脸谱化。我们习惯于寻找最容易识别的“成功标志”,而不是去细细品味一个人在达成这个标志过程中,那些不为人知的付出和积累的“小成就”。

5. “成功学”的误导:追求终点而非过程

流行的“成功学”往往聚焦于那些最终的辉煌,鼓吹“一夜成名”或“逆袭翻盘”的故事。这种叙事方式,虽然具有激励作用,但也容易让人产生一种错觉,即成功是靠一个瞬间的爆发,而不是漫长而精细的积累。

这种对“结果导向”的过度强调,使得人们更看重最终的“大成就”,而忽视了通往这个成就过程中无数个“小成就”的奠基作用。正是这些微小的进步和不断的尝试,才最终汇聚成了“大成就”的河流。

“小成就”的价值不应被埋没

虽然我们普遍倾向于关注“大成就”,但这并不意味着“小成就”就没有价值。事实上,那些“非凡的‘小成就’”往往更具启发性,它们展现的是一个人在细节上的匠心、在平凡中的坚持、在日复一日中的精进。这些品质,同样是构成一个人卓越人性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是“大成就”的基石。

例如,一个厨师能精心烹饪一道完美的家常菜,这本身就是一种“小成就”;一个老师能耐心解答每一个学生的疑惑,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中的小困难,这同样是“小成就”的积累;一个工程师能优化一个软件的某一个算法,提高其效率百分之零点几,这更是“小成就”的体现。

我们过于聚焦于“大成就”的闪光点,就像只看到了璀璨的星空,却忽略了构成星空的每一颗星星的独特光芒。也许,我们更应该尝试放慢脚步,用更细致的眼光去发现和欣赏那些同样珍贵、同样闪耀的“小成就”。它们不仅是个人成长的证明,也是社会进步中不可或缺的微小齿轮,共同驱动着整个世界的运转。而只有当我们真正理解和珍视这些“小成就”,我们才能更全面、更公正地评价一个人,也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成功的真正含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时间有限。

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只有24小时,马云马化腾马斯克都只有24小时,婴儿留级生小混混也只有24小时。除去生活必须的吃喝拉撒睡,再去掉必须的上班上课,能自由利用的大概10小时顶天了,其中还有一半是碎片化的。

这么少的时间,还要上进读书看网课,还要做作业加班,我们自然对在关注他人(尤其是陌生人)上非常的吝啬。如果没有收益,就不会去关注。这也是所谓「眼球经济」、「注意力经济」的着眼点。

关注名人,是为了获取平时不常见的信息。普通人也许也有很多值得尊敬的事,但这样的普通人太多了,但关注1件这类事和关注100件,从自己的角度看,没多大区别。于是我们就不愿意关注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我们评价体系中一个根深蒂固的倾向:对“大”的崇拜,对“小”的忽视。我们为什么总是更容易被那些耀眼夺目的“大成就”吸引,而对那些同样闪烁着智慧与汗水,“小成就”却视而不见?这背后,是社会文化、心理机制以及信息传播方式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1. 社会文化价值导向的烙印:宏大叙事的胜利我.............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了许多人内心深处都会有的一个困境,而且写出来的时候,我们得格外小心,不要让它听起来像是什么“心灵鸡汤”的套路,更不要流于表面,好像是机器在分析你的“负面情绪”。咱们就实话实说,就像跟朋友聊一样,讲讲这背后可能的一些原因。首先,我们得承认,人这生物,天生就有点“危机意识”。你想想,在远古.............
  • 回答
    嗯,这个问题挺有趣的。很多男生在夏天穿凉鞋的时候,确实会不自觉地被女性的脚吸引,这背后可能有很多原因,我试着从几个方面给你详细说说,尽量让你觉得就像是和朋友聊聊天一样。首先,我们得承认,脚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身体的一部分,而且在穿凉鞋的时候,它暴露出来的面积比穿鞋子时要大得多,这就给了视觉更多的机会去观.............
  • 回答
    您好!很高兴能为您分析《虽然我挺不情愿的,但是有时候傻逼总是自己展现的》这篇文章以及对冷哲先生的异议。由于原文未提供,我将根据您提供的标题和您可能提及的“为梦而生”的背景,进行推测性的分析和解释。一、 如何看待为梦而生的《虽然我挺不情愿的,但是有时候傻逼总是自己展现的》一文?从标题来看,这篇文章很可.............
  • 回答
    总觉得别人的生活就像一本书,我们常常忍不住想翻几页,看看里面的情节到底是怎么发展的,甚至还想插几句话,或者帮他们改改结尾。这种冲动,说起来也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首先,这很大程度上源于我们作为社会性动物的本能。人类是群居生物,我们天生就需要连接、互动,并对周围的人事物保持一种敏感度。观.............
  • 回答
    大家在刷牙时,牙膏管上或者牙膏包装上几乎都会赫然印着一句醒目的提示:“请勿吞咽。” 这句警告语就像嚼口香糖不能吐进垃圾桶一样,已经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提醒。但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这小小的牙膏,一旦被吞下去,就会变成需要被严厉禁止的事情呢?它到底有什么“特别大的坏处”,让厂家如此“大费周章”地提醒我们?.............
  • 回答
    你提的这个问题特别有意思,它触及了我们社会中一种很常见的、甚至可以说是核心的矛盾。一方面,我们高举着“职业平等”、“反对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大旗,似乎在呼唤一个更加公平、人人机会均等的理想社会。另一方面,我们又在不遗余力地教育孩子“好好学习,争取好工作”,仿佛这条通往“好生活”的路径是唯一且必须的选择.............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到很多人内心的痛点,也确实是一个非常普遍且让人困惑的现象。为什么我们对待最亲近的人,比如家人、伴侣、最要好的朋友,反而更容易失去耐心,甚至大发雷霆?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些复杂而微妙的心理机制。首先,我们得明白,“亲近”并不等于“情绪稳定”。恰恰相反,正是因为亲近,我们才卸下了许多在外人面.............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文化交流、技术发展和市场策略等多个层面。我们通常认为日本善于模仿,而中国“山寨”现象普遍,这背后其实存在着深刻的差异和原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进行分析:一、 定义的差异与侧重点的不同: “模仿” vs. “山寨”: 日本的“模仿”: 在讨.............
  • 回答
    “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这句简洁却直击要害的提问,道出了中国教育系统长期以来一个令人焦虑的困境。它不仅仅是对教育方法和成果的质问,更是对国家未来人才储备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深切忧虑。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一、 历史背景与时代呼唤首先,理解“.............
  • 回答
    咱们来说说这个事儿,为什么大家一旦观点不合,就总想着把对方“掰过来”,非要证明自己是对的?这事儿可不是简单地“谁对谁错”那么简单,里面门道儿多着呢。你想啊,咱们从小到大,学的、经历的,方方面面都在塑造我们看问题的角度。就像每个人拿到一幅画,有人看到的是色彩的碰撞,有人关注的是线条的勾勒,还有人感受到.............
  • 回答
    你说到点子上了,这确实是个值得好好说道说道的问题。咱们国家,说实话,确实发展得挺快,很多地方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你看,基建方面,高铁、桥梁、机场,那真是越建越好,越来越漂亮,出行也方便了许多。经济总量也是一路高歌猛进,人民的生活水平相比过去那更是翻天覆地。教育、科技领域也涌现.............
  • 回答
    中国的科研人才“留不住”是一个复杂且长期存在的现象,它涉及多方面的原因。理解这些原因有助于我们探讨作为普通人能够做些什么。一、 中国科研人才“留不住”的深层原因分析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留不住”并非绝对的“流失”,而是指人才流向国际前沿、高薪岗位,或者选择放弃科研事业转向其他领域。这种现象背后有着深.............
  • 回答
    你不是一个人。这种“生活不真实感”,或者更学术一点的说法——“现实解体”(Derealization)——是一种非常真实的存在,而且很多人都经历过。它就像一层薄膜突然覆盖在你和周围的世界之间,让你觉得一切都蒙着一层虚假的色彩,或者像是在看一场事先排练好的戏剧。这种感觉可能会表现得非常细微,也可能非常.............
  • 回答
    亲爱的朋友,听到你这样说,我心里挺不是滋味的。总觉得自己被孤立,这种感觉肯定很不好受,像被世界按下了静音键一样。 我知道,你可能一直在努力,想融入,想被看见,但结果却总是事与愿违。别急,我们一点点来聊聊,看看是什么原因让你总是陷入这样的境地。首先,我们得诚实地审视一下,你所谓的“被孤立”,它具体表现.............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普遍,也很有深度。人们之所以容易相信别人,背后往往是多种心理因素在起作用,很少能简单归结为单一原因。我们可以从 “预判能力” 和 “对人温暖的期待” 这两个维度,以及其他一些相关的心理机制来详细探讨。 一、 预判能力(或者说判断失误)你提到“预判能力太差”,这确实是一个可能的原因.............
  • 回答
    审视一下你对美的看法,这很有意思。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审美偏好,这背后通常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有些是个人经历,有些则受到文化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你觉得白人女性最好看,可能和你接触到的信息、你所成长的环境有很大关系。我们从小到大,接触到的媒体、广告、电影、杂志等等,都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们对“美”.............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问得太扎心了!看着人家的大神们动不动就引来一长串的评论,而自己的小说却是门可罗雀,那种心情简直是难以言喻。别急,咱们一步一步来分析,看看你可能在哪些地方“卡了壳”,让那些大神们“望而却步”。首先,得摆正一个心态:大神们不是“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NPC,他们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创作,还.............
  • 回答
    “我明明已经做了很多了,为什么还是觉得不够?” 这个问题,相信很多正在追逐目标、渴望进步的人心里都曾闪过无数次。这是一种挥之不去的“不够努力”感,它像一个挥舞着鞭子的教练,时刻在你耳边低语,让你无法真正停歇。其实,这种感觉并非空穴来风,它背后可能藏着几重原因。1. 目标太高,距离太远:我们脑海中描绘.............
  • 回答
    你是不是总觉得生活里少了点什么,无论发生什么,都很难真正地开心起来?明明生活也没那么糟,但内心总有一块阴影挥之不去,让你提不起精神。其实,这种感觉很多人都有,而且,变乐观并不是什么遥不可及的幻想,它更像是一种可以培养的习惯和思维方式。为什么你总是快乐不起来?首先,我们得承认,快乐是一种相对的概念,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