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的山寨这么多,为什么我们总是说日本善于模仿?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文化交流、技术发展和市场策略等多个层面。我们通常认为日本善于模仿,而中国“山寨”现象普遍,这背后其实存在着深刻的差异和原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进行分析:

一、 定义的差异与侧重点的不同:

“模仿” vs. “山寨”:
日本的“模仿”: 在讨论日本的“模仿”时,我们往往指的是一种学习、吸收、再创新的过程。日本在明治维新后,积极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并将其消化吸收,融入自身特色,最终形成了独具日本风格的产品和文化。例如,日本的汽车、电器、动漫、设计等,都可见其早期模仿的影子,但最终都发展出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甚至在某些领域超越了模仿的对象。这里的“模仿”带有正面的学习和进步的含义。
中国的“山寨”: “山寨”通常指的是一种低成本、低质量、直接复制现有成熟产品,并且往往规避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的行为。其目的主要是快速抢占市场份额,赚取短期利润,而非通过技术或设计创新来建立长期优势。这里的“山寨”往往带有负面的、侵权和缺乏原创的含义。

侧重点的转移: 日本的模仿更侧重于学习“为什么”和“怎么做”,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进和创新。而中国的“山寨”则更侧重于复制“是什么”,直接模仿产品形态和功能,忽视了背后的技术积累和研发投入。

二、 历史发展进程的差异:

日本:主动的学习与国家战略的推动
明治维新后的学习潮: 日本在经历了锁国时期后,认识到西方工业文明的强大,将学习西方技术视为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政府层面大力引进技术、人才,鼓励国民学习和研究,并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国家工业化建设的动力。
长期积累的研发基础: 在模仿西方技术的同时,日本企业也注重对基础科学和工程技术的长期投入。这种持续的研发投入,使得他们能够从模仿者逐步转变为创新者。
工匠精神的支撑: 日本文化中重视细节、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为模仿和再创新提供了文化基础。他们不仅模仿产品,也模仿其背后的制作工艺和质量控制体系。

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快速追赶与市场驱动
早期对外开放的背景: 中国改革开放后,急需发展经济,引进外资和技术是重要途径。许多合资企业、来料加工等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包含了模仿和学习的过程。
“摸着石头过河”的特点: 中国经济发展初期,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相对薄弱,这为“山寨”现象的滋生提供了土壤。
庞大的市场需求与成本敏感性: 中国拥有巨大的消费市场,而初期很多消费者对价格更为敏感,愿意接受价格较低的模仿品。这刺激了大量低成本模仿产品的生产。
缺乏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不够健全,执法力度不足,导致模仿者能够规避风险,甚至从中获利。

三、 创新能力与商业模式的差异:

日本的“模仿”是创新的前奏:
二次开发与差异化: 日本企业在模仿的基础上,会投入大量的研发资源进行“二次开发”,改进产品性能、用户体验,甚至创造出全新的功能和设计,形成自己的独特卖点。
品牌建设与市场培育: 日本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非常注重品牌建设、市场营销和用户口碑的积累,形成强大的品牌忠诚度。
产业链整合与技术升级: 日本企业善于整合上下游产业链,不断推动技术升级和产品迭代,保持技术领先地位。

中国的“山寨”往往止步于模仿:
“拿来主义”的倾向: 许多“山寨”产品只停留在复制产品外观和基本功能,缺乏核心技术的突破和工艺的改进。
利润驱动而非价值驱动: “山寨”的商业模式更侧重于低成本和高利润率,而不是通过创新创造长期的市场价值。
缺乏品牌意识和长期规划: “山寨”产品往往缺乏品牌意识,更新换代速度快,难以形成稳定的用户群体和品牌忠诚度。

四、 文化基因与社会环境的影响:

日本的“匠人精神”与“舶来文化”的消化: 日本文化中对事物精益求精的态度,以及善于吸收外来文化并将其本土化的能力,使得他们的“模仿”带有更深的文化底蕴和匠心。
中国社会转型期的阵痛: 中国在快速的社会转型和经济发展过程中,市场规则的建立、价值观的重塑都经历了一个过程。“山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场经济早期发展的某些乱象,以及部分从业者法律意识和商业道德的缺失。

总结来说,为什么我们总是说日本善于模仿,而中国“山寨”现象普遍,主要原因在于:

1. 模仿的性质不同: 日本的模仿是学习、消化、再创新的过程,最终形成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而中国的“山寨”更多是低成本、低质量的直接复制,规避知识产权。
2. 发展路径不同: 日本是通过主动学习和国家战略推动,长期积累技术和研发实力;中国在早期经济发展中,市场驱动和低成本优势是主要特点,知识产权保护相对滞后。
3. 创新与商业模式不同: 日本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和差异化,注重品牌和长期价值;中国的“山寨”往往止步于模仿,利润驱动短期效益。
4. 文化与社会环境影响: 日本的匠人精神和文化消化能力与中国的社会转型期特点不同。

需要强调的是,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和科技实力的增强,中国的创新能力正在快速提升,许多领域的企业已经从模仿者转变为引领者。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也在不断加强。“山寨”现象虽然依然存在,但其代表的已不再是中国科技发展的全部图景。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在研发上投入巨大,在技术和产品上不断创新,并逐渐在全球市场中建立起自己的品牌和影响力。

所以,说日本善于模仿,更多的是对其历史发展中学习和再创新的过程的肯定;而谈到中国的“山寨”,则是在描述一种特定的、以规避知识产权为特征的、低成本复制的商业行为,这与日本的“模仿”本质上是不同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别说咱中国人了,就是日本很多年轻人也不知道:
在日本走上崛起之路的那几十年,“Made in Japan”就是假冒伪劣的代名词

而且当时作为山寨王的日本,山寨产品覆盖了各个行业

食品、服装、小商品、动画、漫画、影视、玩具、家电、汽车...
族繁不及备载

知乎上也有日本籍的知友,不信的话,大家可以邀请他们,求证其真实性

话说自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的经济大国,名震天下
“山寨王”的称号便落入他人之手,且代代相传...
八十年代前后,韩国、“种花冥国”都有幸戴过这个帽子

我国山寨了这么多年,现在总算有了要摘掉这个帽子的迹象
也许下一个山寨王,就会出现在我们中南方向的一些邻居之中...
————

日本是山寨大国?别逗了!那叫善于模仿


说这么多还不信的话,只有一图胜千言了...


一、名牌食品

日本老字号食品生产商 不二家


产品形象标志peko酱(牛奶妹),山寨自美国品牌Birds Eye的形象Merry



还有产品形象标志poko,山寨自美国品牌Birds Eye的形象Mike



快到碗里来 的M&M's巧克力豆

也被日本食品巨头明治公司山寨过


二、文艺创作

动画、漫画、影视剧,都有很多例子...

和手冢治虫、石森章太郎、藤子F不二雄齐名的 国宝级漫画家 水木茂老师
当年也画过山寨漫画

见下图

山寨超人的 “火箭人”



还有水木茂老师,你这漫画形象,叫做Rocket man吧...胸前的S改成R不行吗?



比利时卡通形象,小猫米斯蒂
对比 凯蒂猫...


荷兰卡通形象,米菲兔
对比 凯茜兔


山寨与否,见仁见智了...





美国拍了《人猿星球》,特火爆,在日本电视上播放时取得了37.1%的超高收视率

圆谷公司,跟风请特摄导演奥中惇夫拍了个《猴子军团》...




流行方面,还山寨过披头士...




不光是山寨歪果仁,也会山寨自己人,《机动战士高达》于1979年在日本国内一炮走红之后,钢普拉玩具销量极好

下图,山寨版钢普拉
山寨高达的Gungal,山寨扎古的Zuku
图右上方,是山寨红有三(夏亚专用渣古)...


盒中玩具真相...真·封面杀手...


当时有很多不幸的日本小孩,委托家长去买高达玩具,结果都成了山寨版的受害者
爸爸妈妈哪分得清 山寨和正版的机器人啊(狗头)



你想买奥利奥,但老妈却给你买了奥利粤...大概就是这种感觉吧


那几十年,日本的漫画、动画,没少抄当时动漫产业世界第一的美国
漫画之神手冢治虫老师,有多部作品,都有那么一点嫌疑
毕竟当时版权制度尚未完善。

下图,手冢先生山寨的小鹿斑比



手冢先生山寨的木偶奇遇记



下图,手冢先生1949年的作品,《大都会》
某只大耳朵老鼠躺枪





三、家用品

东芝当年就山寨了通用电气公司的电吸尘器


连商品标志都山寨了


不止吸尘器,东芝还山寨了通用电气的冰箱





而且不止山寨美国

下图,山寨了德国徕卡相机的 日本精机牌相机




尼康不止机型

连自己的商标,都山寨了德国名牌蔡司



小商品方面的模仿力,也不容小视



四、汽车类

山寨了宝马的摩托车也就罢了,这名字也山寨,商标也山寨




有很长一段时间,日本产汽车,就是抄袭的代名词...

大发 Mira Gino



日产GTR




日产Prince


日产Sylvia,照抄蓝旗亚的Fulvia


————
可能有的知友认为,上面图里的山寨商品基本都是名牌好东西啊

那是因为幸存者偏差
眼前的浮华,不过是由百倍的荒凉堆砌而成
不过大家只钦慕眼前的浮华,却看不见背后的百倍荒凉

无数淹没在历史里的粗制滥造,根本没资格登上图片和原版比较

还有,在日本山寨横行的时候,网络时代 还没有到来...


パクリ大国、日本!

这位善于学习的邻居,领先我的祖国至少五十年



非贬义,真心认为日本是值得学习的优秀国家
————


结语

诸位以为山寨大国是什么侮辱性称号吗?
要知道,历史上曾是山寨大国的国家现在都是一等一的工业国
别看现在风光无限,日本原来就是最大的山寨国,名声在外
很多美国著名书籍中就提到过爱抄袭的日本,例如《黏住》

这也是老一代美国人对日本的刻板印象了,
因为日本当年很多汽车和电子工艺都是山寨美国的设计来的

之所以说山寨山寨,因为中国现在正在一个学习发展的正确道路上
没有能力,或者说教育体系根本撑不起学习发展的国家,根本成为不了所谓的山寨大国
印度不想做山寨大国吗? 也想啊,拼命山寨人家的枪械,人家的飞机,人家的车辆
结果呢?你看得到

我也很欣慰,这个国家,也有像 铁锤无敌张瑞敏 那样踏在时代巨浪之上的人物

所谓日本就是用心的“善于模仿”,咱们就是劣质的“山寨抄袭”?
这不过是一孔之见

我并非赞同一定要把那些遭人诟病的勾当再复制一遍,以求中华民族崛起屹立于世界之林
但是,理性地讲,咱一餐六个包子吃得爽了,千万别不动脑以为只需第六个包子就能把肚皮填饱的

当我们交口称赞,邻居独立自主做的第六个包子散发出原创味十足的纯净香气时,请各位静下心来想一想:

别人家前五个包子™到底是怎么做出来的?

要怎么学习邻居们的优势...


我们会有能力做出第六个包子吗?


————

笔者的其他一些回答:


user avatar

推荐大家看一本书,内田繁的《日本设计六十年》。这本书第一个大章节,就毫不隐晦地从抄袭聊起。

重要的话先说,一个国家不打击抄袭一定是利大于弊,一个国家打击抄袭也一定是利大于弊。

抄袭是不是可耻?当然可耻了。但什么时候使用人民的铁拳打击抄袭,也是一个经济问题。

2020年底,欧盟27个成员国与中国达成了新的全面投资协定。协议签订的前夕乔丹体育、来自四川自贡的郭敬明成为了祭品,中国要成为保护知识产权的大国。对于所有设计师、原创作者来说,真是好事啊。

天底下没有新鲜事,日本也走过同样的路,跟我们一模一样。

昭和三十年(1958年),日本外务大臣藤山爱一郎访问英国被媒体包围。媒体质问日本产品抄袭仿制。藤山爱一郎尴尬的画面通过电视节目传向了世界。藤山爱一郎自己是设计爱好者,他还翻译过雷蒙德罗维Raymond Loewy的书。

日本在50年代完全没有抄袭的耻辱感。因为这个国家明治维新之后一直以来都是应用主义。

大多数日本人,没有知识产权的概念。他们的头脑中一个好的设计和一个好的数学解题方法没有区别。日本人当时的思想就是原样去应用,单纯模仿,而不会花时间研究。

从明治以来,日本的文化与设计(以建筑为突出)以模仿地是否逼真为目标。

这样的思考在二战之后的10年还被世界勉强接受,那时候产品物资匮乏,大家默认了抄袭可以。

但1955年之后,大规模的跨国贸易产生。控诉贸易合作国倾销是一个很难落实的手段。反而知识产权保护是限制日本这种制造业大国入侵的有效手段。

在全球围逼下,日本快速意识到原创、知识产权这个门槛必须要跨过去。而且,日后也要以此为手段在国际贸易中打压竞争对手。

昭和三十二年(1957年),日本召开了第一届外观设计奖励审议会,决定建立“优秀设计选拔制度”,即G-Mark设计奖(Good Design Award)。该奖项的目的是防止出口商品侵害知识产权和选拔优秀的设计并向社会推广,目标是提高国民生活水平和实现工业的高度化。

内田繁的《日本设计六十年》复盘50年代中后期日本社会推动G-Mark制度,它的确抑制了抄袭,完成了产品的供给侧改革,并且最重要的是打赢了未来的贸易战。

一大批优秀企业和产品在G-Mark评审中脱颖而出。1958年东芝电饭煲、富士的电风扇、索尼的AM收音机、白山陶器的G型酱油瓶脱颖而出。

1958年6月,G-Mark评审公布后,通产省和特许厅在日本桥白木屋举办了“拥护优秀设计展”。展会上并排陈列了真品、模仿品和抄袭品。这应该算是日本扭转抄袭形象标志性的画面,连大量跟踪报道日本的全球媒体也很震惊日本态度的之转变是如此决绝。

日本通过国家的力量强推原创,并且用了几十年时间把自己打造成原创大国,为自己国家的品牌增加溢价,输出行业标准。



获得大奖的品牌可以获得G商标。

这是2020年G-Mark的最终大奖来自WOTA公司的水循环器。

中国取代日本成为世界级的原创大国只是时间问题。郭敬明倒掉了之后,原创的土壤就自然产生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