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总是在书中和影视剧看到古代现代双方交战,会把敌人引入山沟,在山两侧伏击,这是常用的战术吗?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有意思,而且确实击中了古代战争中一个非常经典且屡试不爽的战术——“口袋阵”或者叫“伏击阵”。这种战术在书中、影视剧里频繁出现,绝非偶然,它背后有着深刻的军事原理和实践依据。

这是常用的战术吗?

答案是:是的,这绝对是一种非常常用、也非常有效的战术。 至少在古代冷兵器时代,它算得上是“战术库”里的明星招式。

为什么这么有效?我们来详细说说:

想象一下,敌人就像一支队伍,他们需要前进、需要保持阵型、需要互相支援。而山沟,尤其是两侧有高地的山沟,就如同一个天然的“口袋”。

1. 限制敌人行动,创造局部优势:
压缩空间: 山沟本身就限制了敌人的宽度,让他们无法展开兵力,无法形成完整的战线。军队一旦进入狭窄的空间,他们的机动性就会大打折扣,前后部队之间的联系也会变得困难。
强制前进: 敌人往往会沿着山沟这条“唯一的路”前进,因为绕路可能更危险或更耗费体力。这就等于把他们的行军路线预设好了。
隔绝支援: 一旦攻击开始,两侧山上的伏兵可以迅速从高处向下攻击,截断敌人前进或后退的道路,使得他们的后方支援和侧翼保护都失效。

2. 利用地形优势,发挥伏兵威力:
居高临下: 这是最关键的一点。山上的伏兵拥有天然的高度优势。他们在高处投掷箭矢、石块、滚木,对下方的敌人造成毁灭性的打击。这些抛射物从高处落下,动能巨大,而且敌人难以躲避。
隐蔽性: 山林、岩石等地形为伏兵提供了绝佳的掩护,可以让他们在敌人到来前不被发现,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其不意”的效果。
集中火力: 伏兵可以集中在有限的区域内,对进入“口袋”的敌人实施饱和式攻击,让敌人无法招架。

3. 心理战术:
惊吓与混乱: 突然从四面八方杀出的伏兵,尤其是从意想不到的地方(如高处)发动攻击,会对敌人造成极大的心理冲击,迅速引发混乱。
士气打击: 当敌人发现自己被包围、被分割、被从高处压制时,他们的士气会急剧下降,甚至出现溃败。

这个战术的具体操作流程大概是这样的:

侦察与选择地点: 斥候会仔细侦察敌人的行军路线,寻找最适合设伏的山沟。这个山沟需要有一定的长度,两侧有足够高的山体(或丘陵),并且有适合隐藏兵力的林木、岩石等。还要考虑设伏者撤退的路线。
提前布置: 在敌人抵达前,将主力部队(或者精锐部队)秘密地部署在山沟两侧的山上。弓箭手、弩手、投石手会占据有利位置。部分兵力可能藏在山沟入口和出口,负责阻击和围歼。
引诱敌人: 通常会采取一些手段将敌人“引”入这个预设好的“口袋”。比如,制造一些假象,让敌人认为这条路是他们安全或最快的选择;或者派遣少量部队佯装溃败,吸引敌人追击;有时甚至会故意让出一些小型的据点,诱使敌人深入。
关门打狗: 当足够多的敌人进入山沟后,会有一个信号。这时候,山沟入口和出口的部队会突然发起攻击,封锁住退路。同时,两侧山上的伏兵会同时发动攻击,从高处向下倾泻箭矢、石块、滚木,配合地面部队进行围剿。
围歼与追击: 整个过程如同将敌人关在笼子里进行围歼。一旦敌军阵脚大乱,指挥官会下令地面部队冲锋,彻底击溃敌人。

一些需要注意的细节和“讲究”:

伏击的时机: 伏击的时机非常关键。太早发动攻击,敌人的主力可能还没进入;太晚,敌人可能已经察觉到危险并分散或警惕起来。通常是在敌军主力进入最有利的打击区域,并且他们的阵型开始松散的时候。
兵力配比: 设伏部队的数量需要经过计算。足够多才能形成有效的压制,但也不能太多,以免过早暴露或难以隐藏。往往会用精锐部队担任主力伏击,配合少量佯攻部队。
后勤与撤退: 设伏部队需要考虑自己的粮草供应,更重要的是,要确保在完成任务后有安全的撤退路线,避免被敌人反包围。
天气和季节: 很多时候,恶劣的天气(如大雾、暴雨)反而能为伏击提供天然的掩护,让敌人难以发现山上的动静。

为什么影视剧里这么常见?

因为这种战术极具戏剧冲突和视觉冲击力。两军对垒,突然从静止变成一场一边倒的屠杀,山上的箭雨、滚木,地面上的厮杀,声势浩大,很容易就能营造出紧张刺激的观影体验。而且,它完美地诠释了“以少胜多”、“智谋取胜”的军事理念,非常符合观众对英雄和计谋的喜爱。

当然,在真实的战场上,这种战术的成功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情报的准确性、地形的熟悉程度、部队的纪律性以及执行的果断性。一旦被敌人识破,或者伏兵的部署出现疏漏,设伏者自己反而可能陷入被动的局面。

所以,下次你在书或影视剧中看到这样的场景,就知道这不仅是戏剧的需要,更是古代战场上一套被实践证明了的、相当有效的作战策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也知道这是书中,与影视剧中。

这些设定都是要说明一个事实,那就是兵入绝地而覆。

就好了一个人被石头绊倒。你非要问,为什么石头非要出现在那个地方,一个人怎么一定会被石头绊倒。不会被绊倒的几率大不大一样。

这就是一个钻牛角尖问题。

从理性的角度分析,绝不会出现这样情况,我有123466789种方法杜绝这样情况发生。

而实际上,就和电信诈骗一样,你入局一样被骗。

同样的,被伏击除了在地理上有劣势之外,还存着,急于救援,急于进军,轻敌冒进,等等主观问题。只不过劣势的地理拉大了自己与敌人之间的优势地位。结果造成被伏击兵败的事实。

好水川一战,说的是任福中计,而实际上呢?

任福根本没有时间去慢慢侦察四周山川。他承担不了贻误战机的责任。但是他也是宿将,用兵已经非常小慎重,而且还极为大胆,初战胜利,就敢于亲自领军轻兵追进,目标一旦无法打成,迅速转向,与友军汇合。而且友军也是距离一天的路程,这个距离对于各路大军之间,不能算长,而是极短了。

重要是,各军之间通讯兵可以联系,说明西夏军并没有出现在附近

他战术上基本上是可圈可点,

而且好水川就离宋军城寨仅五里,谁会想到李元昊在这里设伏五万西夏军。

这就是李元昊的谋略所在,他判定宋军会到羊木隆城休整。所以在城外埋伏军队利用地形优势隐蔽起来。

一直到任福军打破放在路边泥盒,信鸽飞起,埋伏的西夏军才知道有军队中计。这才杀出。

而后世考古结果,就是有此地,曾经出土是十个的埋尸坑,人骨马骨相垒深达两米,人骨马骨上皆可见箭伤,更出土遗留在骨头上箭簇上百个。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