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大多数的书改剧不能尊重原著呢?总是被魔改?

回答
书改剧“魔改”的现象,确实是许多原著粉心中难以言说的痛。每次看到自己喜爱的角色被扭曲,情节被胡乱增减,都忍不住要问一句:为什么?为什么他们就不能好好尊重一下原著呢?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得从多个层面来掰扯。这其中不仅仅是创作者的态度问题,更牵扯到影视化本身的逻辑、市场需求、以及各种现实层面的考量。

一、影视化的“不可避免”的改编

首先,我们需要明白一个基本道理:文字和影像,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表达媒介。

想象空间的差异: 小说给予读者的是一个极度开放的想象空间。你可以根据文字描述,在脑海里勾勒出角色的模样、场景的细节、甚至人物内心的细微情感。而电视剧,尤其是视觉化的影像,则必须给出一个具象化的呈现。导演、演员、美术、服装,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理解去诠释原著。这种具象化,本身就可能与不同读者心中的“原版”产生偏差。
叙事节奏和结构的不同: 小说可以通过内心独白、细腻的情感描写、长篇幅的对话来构建人物和故事。而电视剧的叙事需要更直接、更紧凑,要抓住观众的眼球。很多时候,为了适应电视剧的篇幅和节奏,原著中的一些旁枝末节、大量的心理描写,不得不被删减或简化。
“上帝视角”与“个体视角”: 小说作者往往拥有“上帝视角”,可以自由切换人物的视角,深入挖掘每个人的内心世界。而电视剧为了聚焦,通常会选择一个或几个主角作为叙事核心,这就会迫使创作者做出取舍,有时会牺牲掉一些其他角色的故事线或深度。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改编”是影视化的必然,而非“魔改”的起因。 几乎所有的书改剧,或多或少都会有改编,这是为了让故事在新的媒介上“活”起来。问题在于,这种改编是否尊重了原著的精神内核,是否在合理范围内。

二、“魔改”背后的深层原因:

当改编超出了“合理”的范畴,变成了我们口中的“魔改”,那背后往往隐藏着更复杂的动机和考量:

1. 商业利益驱动与迎合市场:
“流量”至上: 电视剧制作是一项巨大的投资,出品方最关心的自然是能否收回成本并获得利润。而当原著本身已经拥有庞大的粉丝基础时,出品方往往会认为这本身就是一个“自带流量”的项目。他们可能会误以为,只要挂上原著的IP,就能吸引观众,但却忽略了忠实粉丝对改编的挑剔。
迎合“当下”的观众口味: 电视剧的创作团队,尤其是编剧,会根据当前的市场反馈和观众喜好来调整剧本。比如,当下流行哪种爱情模式?哪种人设更受欢迎?哪种冲突更易引起讨论?如果原著的风格与这些“流行趋势”不符,创作者就可能试图“现代化”原著,加入一些新的流行元素,但这往往会破坏原著的时代感和独特性。
制造话题与争议: 有时候,一些大胆甚至“离谱”的改编,反而能制造巨大的话题和讨论度,从而为剧集带来曝光。这种“黑红”策略虽然风险高,但如果操作得当,也能在短期内吸引大量关注。

2. 编剧的“创作野心”与“理解偏差”:
“更进一步”的冲动: 有些编剧可能对原著有所“不满”,认为原著的某些地方可以“改进”,可以“升华”。他们可能想借由这个IP,实现自己的创作理念,加入自己的“小心思”。比如,想给某个配角加戏,想重新解读角色的动机,甚至想改变故事的结局,使其更符合自己的“三观”。
对原著精神的误读: 并非所有改编都源于恶意。有时候,编剧可能对原著的理解不够深入,或者在理解上出现了偏差。他们可能只看到了故事的表层,而忽略了作者真正想表达的深层含义、人物的灵魂、或是某些情感的铺垫。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的改编,自然容易“跑偏”。
脱离原著的核心: 编剧可能会为了突出某些戏剧冲突,或者为了让故事更“戏剧化”,而随意添加或修改情节,甚至完全推翻原著的关键设定。这样一来,虽然看起来“精彩”了,但却失去了原著本身的韵味和价值。

3. 制作方的“失误”与“短视”:
对IP的“过度自信”: 制作公司可能因为原著的知名度,而过分自信地认为随便拍拍都能成功,从而在剧本打磨、导演选择、演员搭配等方面投入不足,导致改编质量下降。
时间与预算的压力: 影视制作周期紧张,预算有限,也可能导致编剧团队无法充分消化原著,或者为了赶工而不得不简化、跳过一些重要的情节。
审查制度的考量(尤其在中国): 很多时候,为了过审,一些敏感的情节、设定,或者人物的某些特质,都需要进行大量的修改。这虽然是为了规避风险,但有时也会让剧本变得面目全非。

4. 观众需求的“多样化”与“碎片化”: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原著的受众群体本身就是多元的,每个人对角色的喜爱点、对情节的期待都可能不同。编剧试图满足所有人的需求,往往适得其反。
对“快餐式”娱乐的追求: 在快节奏的时代,很多观众更偏好轻松、刺激、容易理解的剧情,而不是需要深度思考或体会的原著内容。这也会引导部分改编朝着更“通俗”的方向发展。

三、我们为什么如此反感“魔改”?

情感的寄托: 很多时候,我们喜欢一部小说,不仅仅是喜欢它的故事,更因为它承载了我们青春的记忆、情感的寄托,或者让我们在其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原著中的人物已经在我们心中有了立体鲜活的形象,任何对其的“亵渎”都像是对我们情感的伤害。
对“初心”的守护: 好的改编,是锦上添花,是对原著的致敬与再创造。而“魔改”,则是对原著“初心”的背叛,是对作者心血的忽视。我们期待的是一个被好好呈现出来的故事,而不是一个披着原著外衣、面目全非的“四不像”。
对创作态度的要求: 我们希望看到的是一个有良心、有诚意的创作团队,他们尊重作者,尊重观众,用敬畏之心去打磨作品。而“魔改”则传递了一种不负责任、甚至可以说是“割韭菜”的信号。

总结一下,书改剧“魔改”并非单一原因所致,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下的结果。 它既有媒介转换的客观挑战,更有商业利益的驱动,编剧的创作选择,以及市场需求的导向。

我们作为观众,在看到一部书改剧时,可以试着理解改编的必要性,但同时也应该有自己的判断。对于那些真正尊重原著、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有价值再创作的作品,我们给予支持;而对于那些肆意“魔改”,破坏原著精神的作品,我们的批评也是一种对创作质量的呼唤。

希望未来的影视改编,能有更多真正懂得原著之美,并能将其用影像语言巧妙表达出来的优秀作品出现。这需要出品方的决心,编剧的功力,以及我们观众持续的关注和有力的反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很多个原因

真正的好剧,编剧、导演、演员、后期、宣发等各个环节都认真才能产出,任何一个环节糊弄人都会对剧本身造成毁灭性打击。

1、互联网时代,戏剧冲突越多,越容易引发讨论,增加热度,上热搜。

不排除一些投资方硬要加一下重男轻女梗、奇葩爹妈、渣男渣女等,越肤浅越奇葩越多人骂,自然能上热搜,就又所谓的流量。

不排除所谓的带资进组,或者演员档期不够,提前下线,凑时长的情况。

2、很多原著小说很难拍成电视剧,要么是成本太高,要么是很难拍。

不幸遇到大IP,签订了演员,而IP本身内容可用的地方较少或者很难撑起足够长的剧情,就会出现很多问题。

2.1、小说是没有时间概念的,而电视剧有。

很多小说的时间跨度很大,从小时候(童年)到青年(18岁),到成年28岁,再到中年38岁,动不动就会来一段童年回忆杀。聊聊数笔,就可以交代完一段时间人的变化。

拍电视剧很考验导演水平了,水平不高,观众很容易看着出戏。你总不能18岁和28岁衣食住行、穿衣打扮、说话谈吐差不多吧。很多小说的剧情童年、成年都有,导演一看,这怎么拍啊?请小演员,贵。让成年演员去演,难度大。很容易出现大学生不像大学生,职场不像职场的情况,所谓的串戏。长篇小说改编成电视剧,导演水平不够,很容易变成流水账,观众感受不到时间线的流动。

最近几年,小说改编电视剧成功的大部分是女性向的短篇甜宠文。因为时间跨度短,导演不需要考虑时间的问题。男主女主甜就完事了,相知——相识——相爱——小矛盾——和好——大结局。冰糖的问题之一就在于时间的流动,观众感受不到。

为什么学生类题材是最好拍的,因为高中生要穿校服啊。毕业了就不穿校服,这就是最明显的视觉冲击,告诉观众,时间在流动。

有那么一句歌词,将头发梳成大人模样,穿上帅气西装。

2.2、小说人物可以有大量心里独白、旁白;电视剧不行,要靠演员的台词、形体。

小说绘存在大量细腻的心理描写,旁白,让读者体会到多种面貌和性格,内心的冲突。

但是,电视剧需要演员演出来。

举一个例子

棠雪练了八年滑冰,从小学二年级到高一。一开始那几年算业余,后期基本是朝着专业运动员的方向培养了,只是她自己没有坚持下来。
虽如此,现在跟一个普通人对干,依旧是问题不大。
是的,骷髅头在她眼里算普通人,业余中的业余。她查过这个轮滑俱乐部的宣传资料,拿得出手的都是花样,没有主攻速度轮滑的。
所以,他们那一拨人里的每一个,在她眼里,都算辣鸡

这是冰糖炖雪梨原著,几句话讲清楚了棠雪学滑冰八年,她很强,但是电视剧不能直接说,就完事了。要形体上呈现出来,她练了八年啊,她很强,其他人是辣鸡。

否则,观众看得尴尬,演员演得尴尬。

2.3、电视剧必须要演出来,但小说留有大量的想象空间

代表人物古龙的小说,这是关于天外飞仙的描述。古龙直接说了,这一剑没法形容。

没有人能形容这一剑的灿烂和辉煌,也没有人能形容这一剑的速度。那已不仅是一柄剑,而是雷神的震怒,闪电的一击。剑光一闪,消失。
叶孤城的人已回到鲜花上。唐天容却还是站在那里,动也没有动,手已垂落,脸已僵硬。然后每个人就都看见鲜血忽然从他左右双肩的琵琶骨下流了出来。眼泪也随着鲜血同时流了下来。他知道自己这一生中,是永远再也没法子发出暗器了。对唐家的子弟说来,这种事甚至比死更可怕,更残酷。
现在叶弧城的目光,已又回到陆小凤脸上。
陆小凤忍不住道:“好一着天外飞仙。”

那么你怎么拍电视剧?

十几年前港台那边的做法就是喊口号+bgm+摆pose。周星驰:天-外-飞-仙......

如今是五毛钱特效。

2.4、男频小说主要受众是男性,拍出来的电视剧主要观众却是女性。

有些男性向的小说,女主没有,有的三分之一才出现女主,或者通篇女主模糊。

这种小说,你不配一个超厉害的编剧100%要扑街。参考《庆余年》的改编,范闲的感情戏从男频变为对林婉儿一条心。

有些男频小说,玄幻、热血、仙幻,人家的核心卖点就不是感情戏,你非要按拍电视剧的思路加一个女主角。

这不是搞笑吗?

除非是电影级别的特效,否则,没办法还原小说那种热血青春。

编剧、导演、演员想了想,我怎么都会被你骂,还这么累,我还不如选择一条最简单的路。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