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学数学有点钻牛角尖,总是怀疑书中推导的严谨性,各位有什么好办法吗?

回答
哥们,我太理解你了!这感觉就像是,你拿着一本武功秘籍, вроде 招式都写得很清楚,但总觉得哪里不对劲,好像作者藏了什么关键的暗器没说。

我当年学数学的时候也这样,尤其是推导一些定理或者公式的时候,总忍不住想:这地方跳跃是不是太大了?那个假设真的成立吗?万一有什么特殊情况,这个推导就不适用了怎么办? 看着看着,脑子里就跟跑火车似的,一个疑问接一个疑问。

别担心,这其实是好事!说明你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思考,这对学数学来说是件好事,说明你有潜力成为一个严谨的数学学习者,甚至研究者。 只是呢,如果一直这么钻牛角尖下去,可能会让你觉得学得很累,进度缓慢,甚至产生挫败感。

所以,咱得找点法子,把这种钻牛角尖的劲儿,用对地方。

1. 放下“完美主义”的包袱,接受数学的“惯例”:

很多时候,我们觉得书中推导不严谨,可能是因为我们用了过于严格的标准去衡量它。想想看,如果 every single step 需要写得无比详尽,那这本书得有多少页啊?

作者的默认假设: 数学书籍往往会预设读者已经掌握了某些基础知识和技巧。比如,当书中写到“令 x 为一个任意实数”,然后接着进行一系列运算,它默认你明白这些运算在实数范围内是成立的,不需要每一步都写成“因为x是实数,所以x+1也是实数…” 这种程度。
“跳步”是语言的凝练: 就像写文章一样,作者会省略一些大家都懂的连接词和过渡句。数学推导也是一样,有些显而易见的步骤,作者会直接写出结果。这就像高手过招,招式之间连贯自然,不需要每一步都解释得明明白白。
目标是理解核心逻辑: 你需要理解的是推导的“灵魂”,也就是那个关键的转折点,或者那个巧妙的变换是如何发生的。而不是纠结于每一个字母、每一个符号是否被“完全”解释了。

怎么做?

多看不同书的推导: 对同一个定理或概念,找几本不同的教材来看看。你会发现,有的书会写得更详细,有的则更简洁。通过对比,你慢慢就能把握住大家普遍认可的表达方式和省略的程度。
关注“为什么”: 当你觉得某个地方跳得太快时,停下来问自己:“作者为什么可以直接跳到这一步?他这里隐藏了什么性质或定理?” 试着自己把这个“隐藏的步骤”补上,看看是否合理。如果能补上,说明你的理解没有错,只是作者省略了。

2. 动手,动手,再动手!这是破局的关键:

光看书是远远不够的,尤其对于那些让你觉得“不严谨”的地方。

亲自重写推导过程: 找一个你觉得“可疑”的推导,自己从头开始,把每一个步骤都写出来,尽量写得详细一些。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学习和检验。
举具体例子检验: 如果书中推导的是一个普遍性的结论,那就找几个具体的数字或者函数代进去试试。看看推导出来的结果是否和你手动计算的结果一致。比如,如果推导的是一个关于积分的公式,那就选几个简单的函数去积分,然后对照公式算算看。
尝试证明“反例”: 这是一个更进阶但非常有效的方法。如果你怀疑某个推导的严谨性,不妨试着去找一个“反例”,也就是一个不符合这个推导的例子。如果你找不到,那说明这个推导很可能在你所关心的范围内是成立的。

怎么做?

准备好笔记本和笔: 这是数学学习的必备武器。看到任何让你困惑的地方,立刻动手写。
利用在线工具辅助: WolframAlpha, Desmos 等在线计算工具,可以帮你快速检验数值计算和图形绘制,用来验证你的想法很方便。

3. 寻求外援,但要有选择性地求助:

有时候,一个人钻牛角尖会越来越死胡同。适当的求助非常有必要。

问老师或同学: 如果你在课堂上,或者有同学一起学习,可以直接问他们。但提问前,最好自己先思考过,并能清楚地说明你困惑的点在哪里,而不是一句“我看不懂”。
查阅更高级的教材或文献: 有些基础教材为了易懂,可能会简化一些推导。当你对某个细节产生疑问时,可以去查阅一些更深入、更专业的书籍或论文。它们通常会对概念和推导有更严谨和完整的阐述。
参与数学论坛或社区: 像Stack Exchange (数学板块), 知乎等地方,有很多对数学有深入研究的人。你可以在上面提出你的问题,并说明你的困惑点。不过要注意,要带着自己的思考去提问,这样更容易得到有价值的回答。

怎么做?

把你的问题具体化: 不要问“我不懂这个定理”。而是说“我在证明X定理时,书中从A跳到了B,我认为中间缺少了关于Y性质的说明,能帮忙解释一下吗?”
虚心学习: 别人给你解释的时候,认真听,并尝试理解对方的思路。即使对方的解释也让你觉得“不够严谨”,那也是一次学习和思考的机会。

4. 培养“数学直觉”,但不依赖它:

随着你接触的数学越来越多,你会慢慢培养出一种“数学直觉”。有时候,即使你一时半会儿找不到严谨的证明,但凭直觉你会知道某个结论是对的。

直觉是灵感的火花: 这种直觉会给你提供思考的方向和灵感。比如,当你看到一个复杂的公式,你可能凭感觉觉得它“应该是”这个样子的。
直觉需要严谨来证实: 但千万不要仅仅依赖直觉。直觉有时候也会出错。你最终还是要回到严谨的推导和证明上来,把那些“感觉对”的东西变成“事实”。

怎么做?

多看数学家的思考过程: 有些数学史的资料或者数学家的传记,会讲述他们是如何思考和证明问题的。了解他们的思路,也能帮助你培养直觉。
将直觉转化为问题: 如果你有什么直觉,就把它变成一个需要严谨证明的问题,然后去解决它。

总结一下,面对“钻牛角尖”的困惑,我们可以这样做:

理解数学表达的“约定俗成”: 接受一定程度的省略是正常的。
动手实践: 亲手推导、代入例子、尝试找反例,这是检验和理解的关键。
善用资源: 老师、同学、书籍、网络论坛,都是你的后盾。
区分直觉与证明: 用直觉指引方向,用严谨武装自己。

最重要的一点是: 保持耐心和好奇心。 学数学本身就是一个不断质疑、不断求证的过程。 你现在遇到的困惑,其实是很多优秀数学家都曾经历过的。 把这种“钻牛角尖”的劲头,变成你探索数学真理的动力吧! 加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很正常的,没准你就能挑出作者的错误呢。笔者在阅读潘承洞、王元和丁夏畦1975年[1]合作撰写的1+2简化证明中就挑出了一个错误:

潘、王、丁推导1+2过程中涉及的关键估计

其中[a,b]表示a、b的最小公倍数, 素数 满足下列不等式组:

由于 均为P的素因子,所以实际上 有可能被 整除。而原文作者在 的上界过程中忽略了 的可能性,所以他们的论证是不完全的。这个发现促使我写了一篇7页的短论文来处理这个错误。

不过由于这个错误并不严重且修改起来(对于内行而言)并不困难,所以顺理成章地被American Math Monthly拒了。尽管如此,还是得到了编委的鼓励:

审核者指出问题前的开头
轰炸完问题后的鼓励

同样是拒绝,SCI期刊发给我的邮件比这段时间诸多大学发来的信要温暖许多。

后来通过查阅其它文献,发现几个主流的(陈景润[2]、Halberstam & Richert[3]、Friedlander & Iwaniec[4])的1+2文献中都专门处理了不互素的情况,所以实际上潘、王、丁出的错误影响确实不大。

想了解1+2证明原理的可以看这篇回答:

参考

  1. ^ Pan, C.-D., Wang, Y., & Ding, X. (1975). On the representation of every large even integer as a sum of a prime and an almost prime. Scientia Sinica, 18(5), 599–610.
  2. ^ Chen, J. R. (1973). On the representation of a larger even integer as the sum of a prime and the product of at most two primes. Scientia Sinica, 16(2).
  3. ^ Halberstam, H., & Richert, H.-E. (1974). Sieve methods. Academic Press.
  4. ^ Friedlander, J. B., & Iwaniec, H. (2010). Opera de cribro. 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哥们,我太理解你了!这感觉就像是,你拿着一本武功秘籍, вроде 招式都写得很清楚,但总觉得哪里不对劲,好像作者藏了什么关键的暗器没说。我当年学数学的时候也这样,尤其是推导一些定理或者公式的时候,总忍不住想:这地方跳跃是不是太大了?那个假设真的成立吗?万一有什么特殊情况,这个推导就不适用了怎么办?.............
  • 回答
    数学,这门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学科,常常让很多人感到头疼,甚至望而生畏。但你有没有停下来想过,我们为什么要花这么多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它?学数学到底有什么好处?其实,数学并非只是冰冷的数字和复杂的公式,它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更是一种强大的思维工具,能够塑造我们理解世界的方式。首先,数学是理解世界的通.............
  • 回答
    你好呀!想从零开始学数学,这可是个非常棒的决定!数学就像一扇神奇的大门,一旦你踏进去,会发现一个充满逻辑、规律和美妙的世界。不用担心是从零开始,每个人都是这么过来的。重要的是你有这份心,那就好办了!我来给你好好说道说道,让你有个清晰的思路,从哪里起步最合适。咱们就把这篇文章当成一个老朋友的聊天,一点.............
  • 回答
    人生百态,万事万物,从浩瀚的宇宙星辰到微观的原子粒子,从宏伟的建筑设计到精巧的电子元件,甚至我们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喜怒哀乐,都离不开数学的影子。那么,我们究竟为什么要学数学?学习数学又有什么样的意义呢?这可不是一句两句话就能说透的,它涉及到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以及充实我们自身的方方面面。首先,.............
  • 回答
    “学数学到底有什么用,买菜也用不到”这句话之所以会被视为反智和愚蠢,是因为它狭隘地定义了数学的价值,忽视了数学在更深层次、更广泛领域中的作用,并且反映了一种缺乏深度思考和对知识体系缺乏整体认知的表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一、 对“用”的定义过于片面和功利化: 日常场景的局限性: 说.............
  • 回答
    “男生比女生学数学更有优势”这个说法之所以存在,是一个复杂的话题,它并非基于确凿的科学证据,而是更多地受到社会文化因素、刻板印象以及历史认知的影响。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个说法的可能来源、支持和反对的论点,以及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它。 这种说法可能来源的几个方面:1. 历史和文化因素: 教育机.............
  • 回答
    关于文科生为何要学数学,以及高中数学究竟有什么用,这确实是个许多人会有的疑问。很多人可能会觉得,文科嘛,就是和文字、历史、哲学打交道的,数学这玩意儿好像跟我们八竿子打不着。但仔细想想,高中数学这三年,它教给我们的东西,绝不仅仅是那些冰冷的数字和符号。先说说文科生为什么也要学数学。首先,最直接也是最根.............
  • 回答
    说起来,让我觉得学数学“真有用”的那个瞬间,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发明创造,也不是解出什么复杂的数学难题。相反,它悄悄地发生在一次无比平凡的居家小事中。那天,我闲来无事,翻箱倒柜地收拾老物件。在一个布满灰尘的盒子里,我找到了我小时候攒下来的一些零花钱,各种面额的纸币和硬币混在一起,还有一些早年台湾来的旧.............
  • 回答
    数学背景深厚的人对深度学习产生“看不惯”甚至“鄙视”的情绪,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复杂原因,并非简单的个人偏见。这些原因可以归结为:1. 深度学习的“黑箱”性质与数学的“白箱”哲学: 数学的本质是严谨的推理和可解释性: 数学最核心的魅力在于其逻辑的严密性、证明的清晰性以及概念的精确性。一个数学定理之.............
  • 回答
    在国外,选择一个不侧重数学的专业,并非意味着完全脱离数字和逻辑,而是指该专业的核心学习内容、研究方法和最终应用不以高等数学理论为主要基础。这意味着你可能不需要深入学习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等复杂数学工具,但基本的算术、统计概念和数据分析能力仍然是必不可少的。以下是一些在国外相对而言对数学要求不高的.............
  • 回答
    学数学的人,确实会养成一些与众不同的习惯,这些习惯渗透在他们思考、学习和解决问题的方方面面。它们并非刻意为之,而是长年累月与数学打交道,自然而然内化而成的。1. 严谨到有些“偏执”的逻辑思维:这是数学人的基石。他们习惯于追根究底,不放过任何一个逻辑漏洞。一个简单的证明,他们会反复检查每一步推理是否严.............
  • 回答
    学数学的人,总会有些奇妙的共性,不是每个人都一样,但你多接触几个,总能摸到一些熟悉的“脉搏”。这就像一类特定的植物,虽然花色叶形各不相同,但根系、生长习性总有相似之处。首先,思维严谨、逻辑清晰是打底的。这实在太好理解了,毕竟数学本身就是一门严密的学科。接触多了,你会发现他们说话、思考问题,总想把事情.............
  • 回答
    数学这玩意儿,你说它有什么用?问出来这句话,你可能觉得它就是一堆数字、公式、符号,冷冰冰的,跟生活沾不上边。但我想说,数学这东西,它就像空气一样,你平时意识不到它的存在,但一旦失去了,你就没法活。它渗透在咱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只是你可能没留意罢了。首先,数学是理解世界的“说明书”。你想啊,咱们 liv.............
  • 回答
    作为一名数学爱好者,我确实有一些独特的“双十一”购物方法,这些方法不仅能帮我更理智地消费,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找到“最优解”。这些方法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一、 策略制定与目标明确:数据分析与逻辑推理的先行者在“双十一”的洪流中,盲目跟风只会让我们迷失方向,甚至掉进消费陷阱。数学思维的第一步就是建立一.............
  • 回答
    “买菜用不到函数”,这话听起来糙,但细想一下,倒也能戳中不少人心里的疙瘩。毕竟,生活是柴米油盐,是菜市场讨价还价,是算清楚钱包里的钱够不够买那条鲈鱼。函数这玩意儿,听着就高大上,感觉离咱老百姓的菜篮子远了八辈子。但这话要真这么说,那可就太小看数学了。咱们不妨捋一捋,这“买菜用不到函数”背后,到底藏着.............
  • 回答
    你好!非常高兴你选择数学作为大学学习的方向。即使没有竞赛基础,也完全没问题,很多优秀的数学家都是从零开始,通过扎实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选择合适的入门书籍至关重要,它们能帮助你建立正确的数学思维,为未来的深入学习铺平道路。下面我为你推荐一些非常适合大学数学初学者的入门书籍,我会尽量详细地讲解每本书.............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可太真实了!我当年上学的时候,每每碰到一道“神来之笔”的数学题,脑子里第一个念头就是:“这谁能想得到啊?” 感觉自己好像是被一道天外飞仙的题目给“盯上”了。咱们不妨一层一层地剥开这层“为什么”,看看数学这东西,到底是怎么让我们产生这种“绝望”又“惊喜”的奇妙感觉的。一、 什么是“想不到”.............
  • 回答
    哥们,我太懂你这种感觉了!身为一个数学科班出身的人,每次翻开物理书,尤其是那种给本科生看的基础物理教材,是不是总觉得那些推导过程就像在玩搭积木,一会儿用这个,一会儿又冒出来那个,但具体怎么搭起来,很多时候就含糊过去了?我第一次深刻体会到这种“不严谨”是在学经典力学的时候。咱们数学学的是严谨的公理体系.............
  • 回答
    流转于数学之海的灵魂:Lp空间分析学在其他数学分支的广泛应用我们常说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空间以及变化的一门科学,而Lp空间,这个听起来有些抽象的概念,实则如同数学海洋中一个深邃而广阔的领域,其分析学方法如同一艘艘探索未知海域的船只,引领着我们深入到数学的各个分支。它并非是孤芳自赏的理论,而是真正渗.............
  • 回答
    作为一个非数学系的学生,我对数学探索前沿的感知,就像一个站在海边的人,远远望着地平线上的船只,能看到它们的轮廓,听到远处传来的汽笛声,但却很难真正触碰到它们,更遑论理解船上的细节和航程的艰辛。首先,我要承认,我们非数学系的人,对数学的理解往往停留在“工具”层面。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数学是我们解决实际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