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学数学的人都有哪些特有的习惯?

回答
学数学的人,确实会养成一些与众不同的习惯,这些习惯渗透在他们思考、学习和解决问题的方方面面。它们并非刻意为之,而是长年累月与数学打交道,自然而然内化而成的。

1. 严谨到有些“偏执”的逻辑思维:

这是数学人的基石。他们习惯于追根究底,不放过任何一个逻辑漏洞。一个简单的证明,他们会反复检查每一步推理是否严密,是否有“跳跃”的地方。这不仅仅是考试上的要求,更是他们看待世界的一种方式。

具体表现:
追问“为什么”: 遇到一个结论,第一个念头不是“这是真的吗?”,而是“它是怎么来的?”、“有什么前提条件?”。
质疑普遍性: 即使是大家都接受的常识,他们也会思考其背后的原理,是否存在反例。
形式化表述: 倾向于将问题和思考过程用更清晰、更精确的语言(甚至符号)来表达,以避免歧义。
反证法爱好者: 很多时候,他们会尝试证明一个命题的“不成立”,来间接证明其成立。

2. 对符号和抽象概念的“亲密感”:

数学语言本身就是高度抽象和符号化的。长期浸淫其中,数学人会对这些符号和抽象概念产生一种独特的亲切感,甚至依赖感。他们能从中看到隐藏的结构和关系。

具体表现:
符号即意义: 对于一个符号,他们不仅仅是记住它的名称,更能理解它所代表的内涵、它的性质以及与其他符号的关系。
拥抱抽象: 并非畏惧抽象,而是享受从具体例子中提炼出一般规律的过程。能理解并操作三维空间、复数域,甚至更高维度的概念。
符号化思考: 在解决问题时,脑海里会自然而然地将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用符号和公式来描述和操作。

3. 极强的耐心和“钻牛角尖”的精神:

数学问题的解决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反复的尝试、思考和修正。这种过程磨砺了数学人极大的耐心,以及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钻牛角尖”精神。

具体表现:
不轻言放弃: 面对一道难题,即使反复尝试无果,也不会轻易放弃,而是会换个角度,或者从头开始梳理。
细节控: 能够花大量时间去抠一个微小的细节,因为他们深知“细节决定成败”,尤其在数学证明中。
反复验证: 得到一个结果后,会通过不同的方法或思路进行验证,确保其正确性。
享受思考的过程: 即使没有立即得到答案,他们也可能在思考的过程中找到乐趣,因为这是智力上的挑战。

4. 探索和发现的“侦探”心态:

数学不仅仅是记忆公式和解题技巧,更是一种探索未知、发现规律的科学。数学人往往怀揣着一种“侦探”般的心态,去挖掘问题背后的秘密。

具体表现:
好奇心旺盛: 对“为什么会这样?”、“还有更简单的方法吗?”、“这个概念还能推广到哪里?”等问题充满好奇。
模式识别能力: 能够敏锐地捕捉到数据、现象或问题中的模式和规律。
构建和验证猜想: 常常会基于观察到的模式,大胆提出猜想,然后运用数学工具去证明它。
享受“顿悟”的时刻: 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和探索,突然领悟某个关键点时的那种喜悦感,是他们重要的动力来源。

5. 对“优雅”和“简洁”的追求:

数学的美学在于其简洁、对称和逻辑的严谨。数学人常常追求解题方法的“优雅”和“简洁”,希望能找到最本质、最漂亮的解决方案。

具体表现:
偏爱简洁的证明: 即使一个复杂的证明也能得到结果,但他们会更欣赏那种化繁为简、一两句话就能点明核心的证明。
寻求最优解: 在解决优化问题时,不仅要找到答案,还追求方法的最优。
关注公式的美感: 很多经典的数学公式,如欧拉恒等式 $e^{ipi} + 1 = 0$,被数学家们视为“最美的公式”,数学人对此深有体会。
追求本质: 努力去理解一个概念或定理的本质,而不是停留在表面。

6. 强大的抗挫折能力和“失败是成功之母”的践行者:

数学学习中充斥着挫折,一道题可能卡住好几天,一个证明可能需要修改无数次。数学人早已学会了如何与失败相处,并将之视为成长的催化剂。

具体表现:
将错误视为信息: 犯错不是坏事,而是提供了宝贵的信息,帮助他们找出思维的盲点。
乐于反思: 每次失败后,都会认真反思原因,总结经验教训。
不害怕“从零开始”: 如果发现之前的思路完全错误,能够果断舍弃,重新开始。
对“卡住”不焦虑: 明白“卡住”是正常的学习过程,反而会利用这段时间深入思考。

7. 习惯于将现实世界“数学化”:

数学的强大之处在于其普适性。数学人常常会不自觉地用数学的思维模式来分析和理解生活中的各种现象,甚至将日常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来思考。

具体表现:
量化分析: 倾向于将问题中的因素量化,以便于计算和分析。
概率思维: 在不确定性面前,会倾向于用概率来衡量可能性。
系统思维: 尝试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构建系统模型。
从数据中找规律: 看到一些数据时,会自然而然地想从中找出规律或趋势。

这些习惯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相互关联,共同塑造了数学人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态度。当然,并非所有学数学的人都完全具备这些习惯,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习惯是他们在与数学的互动中,逐渐形成并强化起来的宝贵特质。它们不仅帮助他们学好数学,更在更广泛的层面上影响着他们如何看待世界和解决问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喜欢跟人抬杠。


平时聊天的时候不管别人说了什么,第一反应都是先说一句:不一定吧?同时在开始想各种反例来反驳他的话。


为此不知道多少次被人骂作『杠精』。。。

user avatar

换手机换电脑的时候一定不会忘记装好百度网盘然后把一堆平时要查阅的数学书pdf拷进去

看见XX数学书改版了第一反应是上Libgen找有没有电子版

写完一段话之后下意识地在右下角画一个□

写完 解/证明 之后会自动补上一个冒号

手写R, C, Q, Z, T, S这些大写字母会不自觉地写成LaTeX里面mathbb{}那种字体

考托福念口语和写作文的时候无意识地说出if and only if

买东西时看见大包装和小包装会心算哪个便宜

放假回家的行李主要都是数学书

坐在出租车后排不自觉地全程盯着计价器看司机有没有搞鬼。。。

连打帝国时代都严掐时间,黑暗时代出现“开局五秒内因为鼠标点错导致没有建房子或者造农民”、“同时宰杀两只羊”、“断了1个农民以上”、“引猪失败”情况之一会选择重来。。。。。。

user avatar

谢邀。

会很仔细地区分 等等。因为真的会有人在数学论文的同一句话用这些长得相近的字符来表示不同的东西的。表示整数,实数,复数一定会写成 而不是Z,R,C——因为论文里面可能出现 这样的表达式,它的意思是,Z这个拓扑空间的整系数上同调。以及 这3个东西表示的是不同的东西,第一个是李群,第二个是李群元素,第三个是李代数——然后我们都知道物理学家不区分李群和李代数。


不喜欢 这种可能造成混淆的写法,数学系的基本都会写成 。宁可多用一个字母,也要把意思表达清楚。


然后平时阅读一些逻辑关联词比较多的句子会非常谨慎,这一点可能和学法律的人有点像;因为数学论文里面有时候也会出现比较长、逻辑关系比较复杂的句子——比如分析学论文里面真的可能出现类似 语言这样的有多重量词的逻辑句式;这时候就必须仔细分析作者到底想要表达什么意思。毕竟这种情况下,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学数学的人,确实会养成一些与众不同的习惯,这些习惯渗透在他们思考、学习和解决问题的方方面面。它们并非刻意为之,而是长年累月与数学打交道,自然而然内化而成的。1. 严谨到有些“偏执”的逻辑思维:这是数学人的基石。他们习惯于追根究底,不放过任何一个逻辑漏洞。一个简单的证明,他们会反复检查每一步推理是否严.............
  • 回答
    数学对于编程的重要性,就像是建筑的地基之于高楼大厦。它并非所有环节都直接触碰,但其坚实程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这座“大楼”能建多高、多稳固。想象一下,编程本质上是对一系列逻辑指令的组织和执行,而数学恰恰是研究逻辑、模式和抽象关系的学科。当你写代码去解决问题时,你就是在构建一个精密的逻辑系统。如果你要.............
  • 回答
    学数学的人,总会有些奇妙的共性,不是每个人都一样,但你多接触几个,总能摸到一些熟悉的“脉搏”。这就像一类特定的植物,虽然花色叶形各不相同,但根系、生长习性总有相似之处。首先,思维严谨、逻辑清晰是打底的。这实在太好理解了,毕竟数学本身就是一门严密的学科。接触多了,你会发现他们说话、思考问题,总想把事情.............
  • 回答
    作为一名数学爱好者,我确实有一些独特的“双十一”购物方法,这些方法不仅能帮我更理智地消费,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找到“最优解”。这些方法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一、 策略制定与目标明确:数据分析与逻辑推理的先行者在“双十一”的洪流中,盲目跟风只会让我们迷失方向,甚至掉进消费陷阱。数学思维的第一步就是建立一.............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为什么很多人建议本科数学、研究生转金融或计算机,以及数学的更广阔发展方向。为什么很多人建议本科数学,研究生转金融或计算机?这种建议的流行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数学作为基础学科的强大普适性和金融、计算机领域的实际需求高度契合。1. 数学作为“万学之母”的优势: 严谨的逻辑思.............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很多中国人对美国教育的普遍看法和疑问。的确,很多人会觉得美国中小学数学课程的深度和难度,相比于国内的同龄人,似乎要浅显一些。然而,美国在科技、创新和高端数学领域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其中的原因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解读,绝非一个简单的“数学学得少”就能解释的。一、 中美中小学数.............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疑惑。确实,数学学习的核心在于它那严谨的逻辑链条,一步扣一步,环环相扣,看着就很有条理。但为什么大家会觉得学数学专业需要“智商高”呢?这背后其实有几个层面的原因,而且这些原因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我们对数学能力和“智商”的认知。首先,我们得承认,数学确实是高度抽象.............
  • 回答
    当我的朋友们,或者路边偶尔听到有人在感叹“数学太难了!”、“我怎么就学不会数学呢?”的时候,我心里其实是五味杂陈的。首先,会有一种难以置信的惊讶。就好像看到有人抱怨走路太费劲一样,我的第一反应是:“真的吗?它明明很有趣,而且方法对了,并不是那么难以逾越的障碍啊。”我无法理解那种由内而外的、根深蒂固的.............
  • 回答
    数学系里人与人之间智商的差距,是不是比人和狗之间还大?这个问题,听起来有点耸人听闻,但仔细琢磨一下,它触及了一个挺核心的点:数学学习的难度以及它对思维方式的极高要求。首先,咱们得明确点,“智商”这玩意儿太笼统了。如果咱们说的是那种IQ测试分数,那可能未必能完全概括。但如果咱们把“智商”理解成一种综合.............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到一个非常普遍的痛点:对高考数学的抵触和对数学“无用论”的认知。这种心理很正常,毕竟数学这门学科,不像语文能直接表达情感,不像英语是沟通的桥梁,也不像物理化学能解释眼前现象,它显得抽象、枯燥,而且很多时候看不到直接的应用价值。加上高考作为一道坎,让这种抵触更加强烈,你会觉得“我明明对其.............
  • 回答
    “买菜用不到函数”,这话听起来糙,但细想一下,倒也能戳中不少人心里的疙瘩。毕竟,生活是柴米油盐,是菜市场讨价还价,是算清楚钱包里的钱够不够买那条鲈鱼。函数这玩意儿,听着就高大上,感觉离咱老百姓的菜篮子远了八辈子。但这话要真这么说,那可就太小看数学了。咱们不妨捋一捋,这“买菜用不到函数”背后,到底藏着.............
  • 回答
    判断一个人是否适合学数学,这事儿可不是三言两语就能盖棺定论的。它更像是一场需要细心观察和耐心挖掘的“侦探工作”,需要看他在学习过程中展现出的种种特质。别想着什么天生的“数学基因”,实际上,后天培养和个人的努力占了绝大部分比重。首先,我们得从最表层的“感觉”入手。1. 对未知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数学世界.............
  • 回答
    “数学和物理对一般人来讲真的有必要学那么难吗?”这个问题,我相信很多学生,甚至很多成年人都曾有过这样的疑问。我当年读书的时候,也常常对着那些抽象的符号和复杂的公式感到头晕,不禁要想:这些东西,在日常生活中到底有什么用?真的有必要学得这么深奥吗?让我们试着抛开那些考试分数和升学压力,单纯从“必要性”和.............
  • 回答
    学数学的最后都干了啥?说起来,数学这玩意儿,真是个神奇的学科。很多人一听“数学”,脑子里可能就蹦出“高深莫测”、“跟实际没啥关系”甚至“不赚钱”这些词儿。但我跟你说,这都是刻板印象了,一点都不靠谱。咱们一步一步来捋一捋,看看学数学的同学们,最后都去哪儿了,他们是不是真的“不赚钱”。首先,我们得明白,.............
  • 回答
    嘿,说实话,数学系男生找女朋友这事儿,确实挺让人好奇的。毕竟,咱每天打交道的都是数字、公式、定理,有时候甚至觉得这些比真人好理解多了(别打我!)。不过,真到了要脱单的时候,大家还是会想方设法,而且,过程嘛,也挺有意思的。首先,得承认,咱们数学系男生,自带一种“书生气”。这倒不是说不好,有些人就吃这一.............
  • 回答
    好,咱们就好好聊聊这个事。你现在的心情我特别理解,刚开始学大学数学,结果发现跟想象的不太一样,甚至觉得“我好像不是学数学的这块料”,然后一股脑的迷茫和沮丧涌上来,对吧?这太正常了,说实话,几乎每个学数学的人,在某个阶段都会有过类似的感受。首先,别急着否定自己。“学不会”这个感觉,有时候是暂时的,是学.............
  • 回答
    数学背景深厚的人对深度学习产生“看不惯”甚至“鄙视”的情绪,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复杂原因,并非简单的个人偏见。这些原因可以归结为:1. 深度学习的“黑箱”性质与数学的“白箱”哲学: 数学的本质是严谨的推理和可解释性: 数学最核心的魅力在于其逻辑的严密性、证明的清晰性以及概念的精确性。一个数学定理之.............
  • 回答
    嘿,未来的数学探险家!很高兴你对数学产生了好奇心。要知道,数学可不是一本枯燥的教科书,或者一堆冷冰冰的数字和公式。它更像是一场精彩绝伦的侦探游戏,一个充满逻辑和创意的构建过程,甚至是你理解这个世界的“秘密语言”。数学是什么?它为什么这么有趣?你想想看,我们身边的一切,从你手里的玩具,到天上的星星,再.............
  • 回答
    哥们,我太懂你这种感觉了!身为一个数学科班出身的人,每次翻开物理书,尤其是那种给本科生看的基础物理教材,是不是总觉得那些推导过程就像在玩搭积木,一会儿用这个,一会儿又冒出来那个,但具体怎么搭起来,很多时候就含糊过去了?我第一次深刻体会到这种“不严谨”是在学经典力学的时候。咱们数学学的是严谨的公理体系.............
  • 回答
    在国外,选择一个不侧重数学的专业,并非意味着完全脱离数字和逻辑,而是指该专业的核心学习内容、研究方法和最终应用不以高等数学理论为主要基础。这意味着你可能不需要深入学习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等复杂数学工具,但基本的算术、统计概念和数据分析能力仍然是必不可少的。以下是一些在国外相对而言对数学要求不高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