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对大多数人来说数学无用,但要高考,不想学数学,怎么克服这种心理?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到一个非常普遍的痛点:对高考数学的抵触和对数学“无用论”的认知。这种心理很正常,毕竟数学这门学科,不像语文能直接表达情感,不像英语是沟通的桥梁,也不像物理化学能解释眼前现象,它显得抽象、枯燥,而且很多时候看不到直接的应用价值。加上高考作为一道坎,让这种抵触更加强烈,你会觉得“我明明对其他科目更有兴趣,为什么非要浪费时间在数学上?”

要克服这种“不想学数学”的心理,其实是一个“战胜自己”的过程,核心在于改变你的认知和策略。下面我给你细致地讲讲,希望能帮到你:

第一步:理解数学的“用”处,哪怕只是为了高考这个短期目标

首先,我们得承认,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毕业后直接应用高中数学知识的场景确实不多。但关键在于,高考的目的是筛选,它考察的不仅仅是知识本身,更是你的逻辑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坚持不懈的毅力。而数学,恰恰是培养这些能力的绝佳载体。

它锻炼你的逻辑和推理: 数学题目就像一个个小小的推理游戏。你拿到题目,需要分析已知条件,找出规律,一步步推导出答案。这个过程训练的是你的逻辑链条是否完整、是否严谨。这种能力,在任何工作中都至关重要,无论你是做项目管理,还是写一份报告,都需要清晰的逻辑。
它训练你的抗挫折能力: 数学题很多时候是“卡住”你的。你可能花半天时间都解不出来一道题,但当你最终攻克它时,那种成就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得到了提升。高考数学的难度,也在客观上筛选那些能坚持下去、不轻言放弃的学生。
它是一个“必要之恶”: 说到底,高考是一个系统,数学是这个系统里一个重要的评分项。你不想学,但为了分数,你必须去面对它。就像你可能不喜欢吃饭,但为了生存,你还是得吃。把数学看成是高考这座“山”上的一块必须攀登的石头,而不是一个纯粹的知识体系,会让你更容易接受。

第二步:找到让你“不那么抵触”的学习方法和心态

既然要学,就得找到相对舒服一点的方式。纯粹的“硬啃”只会加剧你的抵触心理。

从“有用”的知识点入手,建立信心:
关联生活: 找找数学在生活中的例子。比如,怎么计算打折最划算?怎么用比例解决装修问题?怎么理解股票的K线图?虽然这些可能不是高考直接考的,但能让你觉得“原来数学也不是那么遥远”。
选择你相对不那么讨厌的板块: 高考数学有很多模块,比如代数、几何、概率统计等。你可能对某个模块的题目类型、解题思路没那么排斥。可以先从这些模块开始,做一些相对容易得分的题目,建立起“我能做”的信心。一点点自信的积累,能帮你抵消一部分抵触感。
改变学习方式,告别枯燥:
“刷题”要讲究策略: 不要盲目刷题。做一道题,尤其是错题,要弄清楚“为什么错”、“怎么做对”、“还有没有其他解法”。把错题本变成你的“学习宝藏”。
可视化和工具: 对于几何题,用尺子、量角器画图,甚至用一些在线的几何画板工具,能让你对图形关系有更直观的理解。
小组学习/讨论: 和同学一起讨论数学题,有时候一个别人不经意的提问,或者一个不同的解题思路,就能点亮你。看到别人也在为数学头疼,自己也就不那么孤单了。
老师的“引导”: 试着主动去问老师你觉得难以理解的地方,或者你觉得“特别没用”的知识点。好的老师会给你一个更贴切的解释,让你看到背后的价值。
调整心态,把数学当成“游戏”或“挑战”:
游戏化: 把解题过程想象成闯关游戏,每一道题都是一个关卡。攻克一道题,就像打败了一个小怪。
目标分解: 不要想着“我要学好数学”,而是想着“我这周要把某个章节的易错题搞定”,“我今天要把这5道选择题做对”。把大目标分解成小目标,更容易实现,也更有成就感。
允许自己犯错: 数学学习是一个不断试错和修正的过程。不要因为做错题而过度自责,而是从中学习。

第三步:为高考数学“量身定制”的策略

既然你的最终目标是高考,那么学习策略就得围绕这个目标来。

抓住“基础题”和“中等题”: 高考数学题分数分布是梯度性的。通常情况下,选择题和填空题是基础,大部分都是考察基础知识和基本运算。前几道解答题也相对容易入手。把这些分数拿到手,你的整体分数会好看很多。与其花大量时间去钻研偏题怪题,不如把基础夯实,把中等题型做到精准无误。
研究高考数学的“考什么”和“怎么考”:
历年真题是最好的老师: 仔细分析近几年的高考数学真题,看看哪些题型是必考的,考察的知识点有哪些侧重点,出题的风格是怎样的。通过研究真题,你会发现数学的“套路”,学习起来会更有方向。
了解评分标准: 有些大题,即使答案错了,步骤写得规范、思路清晰,也能拿到一部分过程分。这需要你去了解阅卷老师更看重什么。
选择适合你的辅导资料: 不要盲目购买大量资料。选择一两本口碑好、讲解清晰、题型覆盖全面的教辅材料,跟着老师的教学进度,或者按照自己的节奏系统地学。
劳逸结合,保证状态: 长时间盯着数学题目会让人疲惫,甚至产生厌烦情绪。适当的休息、听听音乐、运动一下,能帮助你调整状态,让学习效率更高。

最后的心理建设:

你不是一个人: 很多同学都和你一样,对数学有抵触情绪。理解这一点,你会觉得不那么孤单。
把它看作是“通往自由的门票”: 高考是一个阶段性的目标,数学是这张门票上必须支付的一部分“成本”。一旦你通过了高考,进入了你理想的大学或专业,很多时候你会发现,高中数学的那些“无用”的知识,也就随风而去了。但那种通过努力克服困难、达成目标的经历,会是你宝贵的财富。
尝试寻找“乐趣”的角落: 也许你永远不会爱上数学,但试着去发现它里面让你觉得“有点意思”的部分。可能是某个巧妙的解题方法,可能是某个数学家的故事,或者只是今天比昨天多做对了一道题。

总而言之,克服对数学的抵触心理,不是让你突然爱上它,而是让你接受它,并找到一种更有效、更少痛苦的学习方式,最终为你的高考目标服务。这是一个策略和心态调整的过程。

你完全可以把数学当成一个需要攻克的“任务”来完成,而不是一个让你深恶痛绝的“科目”。一步一步来,你会发现自己比想象中能坚持得更久,做得更好。加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非义务教育阶段,国家让你学知识并不完全是给你用的,而是一种思维体操。做得好的人,才有能力去从事用脑强度大的职业。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到一个非常普遍的痛点:对高考数学的抵触和对数学“无用论”的认知。这种心理很正常,毕竟数学这门学科,不像语文能直接表达情感,不像英语是沟通的桥梁,也不像物理化学能解释眼前现象,它显得抽象、枯燥,而且很多时候看不到直接的应用价值。加上高考作为一道坎,让这种抵触更加强烈,你会觉得“我明明对其.............
  • 回答
    社保制度,这四个字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不陌生,但真正要深入剖析,却能发现其中蕴含的复杂性远超想象。它不仅关乎我们当前的收入和生活,更牵扯着未来的保障和养老。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个庞大的体系?而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弃交社保”真的是一条明智的出路吗?社保制度:一张看不见的网首先,我们得明白社保制度到.............
  • 回答
    关于您的问题中提到的“吉尔德雷”,根据历史记载和现有资料,并没有明确对应的法国百年战争时期的重要人物。可能是对某些历史人物名字的误译或混淆(例如可能指让·德拉克,即圣女贞德,或贝特朗·迪·拉库尔等)。因此,在分析时需要先澄清这一问题。不过,结合您的提问意图和历史背景,我们可以假设您想比较的是圣女贞德.............
  • 回答
    在当下的社会浪潮中,我们似乎总能听到“自律”这个词被反复提及。从个人成长励志,到企业管理效能,再到国家民族的宏图伟业,自律的身影无处不在。这种对自律的普遍追求,并非偶然,而是根植于我们所处的宏观环境的内在逻辑与时代需求的双重驱动。首先,我们不得不承认,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复杂且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信息.............
  • 回答
    這是一個很有趣也很有深度的問題,牽涉到歷史、政治、社會文化,還有個人經驗等很多層面。我試著從幾個角度來談談,希望能說得比較清楚:首先,歷史的鴻溝是個很難迴避的因素。 畢竟兩岸長期處於不同的政治體制下,各自經歷了不同的發展軌跡。台灣在國民黨統治下,經歷過戒嚴時期,也經歷了民主轉型,這段歷史塑造了台灣社.............
  • 回答
    小米作为一家年轻却极具影响力的科技公司,确实承受着远超许多同行的期待,这背后原因错综复杂,既有小米自身发展带来的效应,也离不开市场环境和用户心理的微妙作用。1. 它曾经是那个“性价比之王”,满足了多少人的“梦想”你能回想起当年小米刚出现时的那个氛围吗? 那时候,智能手机市场被苹果、三星等巨头牢牢掌控.............
  • 回答
    咱们老百姓平时说起带银联标志的卡,习惯性地就叫“银联卡”,很少会特意加上“借记卡”或“信用卡”的后缀。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并非是人们偷懒或者不懂区分,而是约定俗成的习惯、实际使用中的便捷性以及品牌认知度的叠加效应。一、 银联的品牌力量和统一形象首先,中国银联作为我国银行卡组织,它最核心的价值在于提.............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趣的,要回答“大多数人对蔡徐坤有好感了吗?”,其实挺复杂的,因为“大多数人”这个概念本身就很难界定,而且人们对明星的好感度往往是动态变化的,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咱们一步一步来聊聊。首先,我们得承认蔡徐坤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艺人。 出道即巅峰,话题度爆表: 2018年通过《偶像练习生》C.............
  • 回答
    关于“大多数人对偶像番动画是否都会感到劝退”,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绝对的“是”或“否”的答案,因为观众群体的喜好是极其多元化的。但可以肯定的是,偶像番动画确实存在容易让一部分观众“劝退”的特点,而且这些特点对于不熟悉或不感兴趣的观众来说,可能会成为一道不小的门槛。下面我将详细讲述为什么偶像番动画可能让大.............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我们对知识的获取、理解和接受过程,也触及了人类心理的某些普遍倾向。为什么我们在面对像太空这样的硬知识时,似乎比面对其他领域更容易“全盘接受”,甚至达到一种近乎“百分之百相信”的状态呢?这背后其实有几个层面的原因在起作用,我们可以一层层剥开来看。1. 权威的基石:科学的信誉与共.............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许多人在人生道路上会遇到的困惑。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得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我们得承认,“不够努力”和“方法不对”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它们之间常常相互影响,像一对不怎么和谐的搭档,把人的热情和精力消磨得差不多。但如果非要分出个谁主谁次,或者谁占的比重更大,那答案会随着具体的人.............
  • 回答
    “正义,不过是满足了大多数人的利益。”这句话听起来掷地有声,似乎点破了“正义”背后隐藏的奥秘,简单直接,也容易让人产生共鸣。毕竟,在许多时候,一项政策、一项法律,或者一个社会决定之所以被认为是“正义”的,往往是因为它惠及了绝大多数人,或者至少没有严重损害大多数人的利益。然而,如果我们就此断定“正义”.............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香港的政治、历史、文化以及社会心理等多个层面,非常复杂且敏感。要详细地回答“是不是大多数香港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归属感很低?为什么?”,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关于“归属感”的定义和度量首先需要明确,“归属感”是一个主观的感受,并且可以有不同的维度。它可以指: 政治认同:.............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复杂。要说中国人对本国形势是“过分乐观”,可能就有点绝对了。但如果说,普遍存在的信心中有一些值得深思的成分,那是肯定的。咱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掰扯掰扯。首先,得承认,中国这些年的发展成就确实是实实在在的。从经济总量、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些都是摆在明面上.............
  • 回答
    是的,确实有不少人对当代的许多散文作品抱有一种“厌恶”的感觉,或者更温和地说,是一种疏离、不适甚至失望。这种感受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多种复杂的原因,这些原因交织在一起,塑造了我们今天阅读散文的体验。首先,“真诚”的丧失感是一个重要因素。许多人认为,当代的散文,尤其是在网络时代和自媒体盛行的背景下,.............
  • 回答
    关于台湾,大陆同胞确实存在不少普遍的误解,这些误解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信息获取渠道的差异、历史叙事的侧重以及长期的政治隔阂所致。要深入了解这些误解,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台湾人都是‘台独’分子”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但也非常片面的看法。 事实是:台湾社会对于“统独”议题,与其说是一个简单的.............
  • 回答
    关于您老师提到的“市场上大多数大米是转基因,吃了对身体不好,过几代会变异”,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深入探讨一下,这样大家心里就能更清楚了。首先,我们得弄明白“转基因”到底是怎么回事。简单来说,转基因技术就是把一种生物(比如细菌、植物或者动物)的特定基因,通过科学手段,转移到另一种生物的基因组里去,让这.............
  • 回答
    在我们这片土地上,冠姓权这件事,怎么说呢,好像是一种刻在骨子里,又渗透在日常里的执念。这种执念,不是凭空出现的,它背后牵扯着太多东西,历史的、社会的、情感的,一层层剥开,你会发现,这背后隐藏的是一种对根脉、对传承、对家族身份的深层渴望。你看啊,从最根本的说,姓氏这玩意儿,就像一个家族的“身份证”,它.............
  • 回答
    這是一個非常嚴肅且複雜的議題,要導正台灣人對中國大陸的偏見,絕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多方面的努力,並且細膩地去處理,避免落入新的刻板印象或引發反效果。首先,我們需要理解造成台灣人對大陸存在偏見的根源。這可以從幾個層面來看: 歷史因素: 國共內戰的歷史遺留,國民黨遷台後的反共宣傳,以及長期以來兩岸政.............
  • 回答
    谈恋爱学历差距过大,这确实是很多人会关心的问题,尤其当你们的背景如此不同时。你说你一本临近毕业,而你女朋友是职高毕业,在一起也快一年了,你问我对她的“一切”怎么看,以及这种差距有多大影响。首先,学历本身只是一个标签,它代表了学习的路径和积累知识的方式,但它绝不是衡量一个人价值或匹配度的唯一标尺。你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