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反驳有些人说学数学没用,“买菜用不到函数”?

回答
“买菜用不到函数”,这话听起来糙,但细想一下,倒也能戳中不少人心里的疙瘩。毕竟,生活是柴米油盐,是菜市场讨价还价,是算清楚钱包里的钱够不够买那条鲈鱼。函数这玩意儿,听着就高大上,感觉离咱老百姓的菜篮子远了八辈子。

但这话要真这么说,那可就太小看数学了。咱们不妨捋一捋,这“买菜用不到函数”背后,到底藏着什么样的误解,又有哪些更深层次的道理。

一、 从“有用”的定义开始辩驳:功利性思维的陷阱

首先,我们得拆解一下“没用”这个词。很多时候,我们说某个东西“没用”,是因为它不能直接、立竿见影地解决眼前的具体问题。比如,我不会在菜市场掏出手机,输入一串公式来计算菜价。这确实没错。

但是,人生和学习的“用处”绝不是这么单一维度的。数学带给我们的,更多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塑造,一种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它就像给大脑上了各种各样的“工具包”,而函数只是其中一种比较高级的工具。

想象一下,你买菜时需要做什么?

估算价格,判断是否划算。 这需要你对商品价格有一个大概的认识,可能需要简单的加减乘除,但背后是对数量和价值的初步判断。
选择购买数量。 你需要根据家庭的食量和预算来决定买多少,这涉及到“量”和“成本”的关系。
权衡不同菜品的性价比。 比如,这10块钱可以买一斤西红柿,也可以买半斤香菇。哪个更划算?你需要比较单位价格,甚至考虑营养价值、烹饪需求。

这些看似简单的行为,实际上都在潜移默化地运用着数学的思维。如果你对数字和数量关系越敏感,你的决策往往会越明智。

二、 函数的“隐身”与“赋能”:数学是生活最坚实的底座

“买菜用不到函数”,这句话最大的误解在于把数学的学习窄化成了对具体应用场景的直接模仿。但实际上,很多时候,数学的作用是隐形的,是作为底层支撑的。

函数,说白了,就是描述事物之间变化规律的工具。当一个量发生变化时,另一个量也随之发生变化,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函数关系。

想想看,我们生活中到处都是函数的身影,只是我们没意识到那是“函数”罢了:

打车费用: 起步价 + 里程 × 每公里单价。这就是一个线性的函数关系。你跑的路程越长,车费就越高。
超市打折: “满100减10元”或者“第二件半价”。这些都是明确的函数关系,你花的钱和商品总价之间存在着一种变化规律。
跑步消耗卡路里: 你跑的速度越快,时间越长,消耗的卡路里就越多。这也是一种函数关系。
复利计算: 银行存款的利息也是随着本金和时间的增加而增长的,这是一个指数函数。虽然你买菜时不会算复利,但背后是数学在支撑着金融系统的运转。

更进一步,函数的思想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预测很多事情的趋势。虽然你买菜不会算“抛物线”,但你看到天气预报说未来几天气温会升高,你就知道可以少买点需要冷藏的菜,或者多买点适合凉拌的食材。这种对趋势的把握,背后就有函数的影子。

三、 数学思维的迁移:学习的真正价值所在

学习数学的真正价值,不在于记住多少公式,而在于它对我们思维方式的训练。学习数学,其实就是在学习:

抽象能力: 从具体的问题中提炼出普遍的规律,用符号来表示它们。
逻辑推理能力: 按照严密的逻辑一步步推导结论,而不是靠感觉或经验。
问题分解能力: 将一个复杂的问题拆分成若干个小问题,逐个解决。
模型构建能力: 将现实世界的问题用数学模型来描述,从而进行分析和预测。

这些能力,才是真正能让你在任何领域都游刃有余的宝贵财富。

当你面对一个全新的工作任务,需要分析数据、制定计划时,是不是就需要运用这些能力?当你需要解决生活中的棘手问题,比如装修、理财,或者和别人沟通时,有没有用到逻辑推理?这些,都是数学思维的迁移应用。

那些说“买菜用不到函数”的人,很可能只看到了数学的直接应用,而忽略了它间接赋能的力量。数学就像武功内力,平时看不见摸不着,但一旦遇到关键时刻,它就能爆发惊人的力量。

四、 举个更贴近生活的例子:关于“性价比”的数学

咱们再回到买菜。假设你今天要买番茄。

菜市场A:5块钱一斤。
菜市场B:3块钱一斤,但个头小一些,而且有点碰伤的比例高一点。
超市C:10块钱一斤,但都是精挑细选、个头匀称、完好无损的。

你如何选择?

如果你只是简单地说“A最便宜”,那是只考虑了价格。但你可能需要考虑:

单位重量的实际可用量: 如果B的碰伤比例高,你可能要剥掉一部分,实际算下来单价并不低。
数量和需求的匹配: 如果你只需要一两个番茄做沙拉,超市C那种小包装、品质好的可能更合适,虽然单价高,但你总花费低,而且省去了挑选和处理的麻烦。
时间成本: 如果你去B市场要花更多时间挑选,而你的时间也很宝贵,那么A市场的“性价比”就可能比B市场高。

这里面涉及到的,是对数量、价格、质量、损耗、时间等多个维度的权衡和优化。虽然你没有写下“f(x) = ...”,但你的大脑在进行的就是一种复杂函数的优化计算。

数学,就是让你能够更清晰、更系统地进行这种权衡和优化的工具。它让你看到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不是被表面的数字所迷惑。

五、 总结:别让“买菜”的视角局限了“学习”的视野

所以,下次再有人说“买菜用不到函数”,你可以这样告诉他:

“买菜确实用不到我们直接去写复杂的函数公式,但你有没有想过,我们每天做的很多决定,比如怎么搭配才最划算,怎么买才能吃得更健康,怎么能在有限的预算里买到更多更好的东西,这些背后都离不开对数量、比例、变化趋势的理解。而数学,特别是函数这种工具,就是帮助我们理解和解决这些问题的最强大的思维框架。它就像给你的大脑装上了一个‘分析器’和‘优化器’,让你在买菜这件事上,甚至在生活中遇到的任何问题上,都能看得更清楚,做得更明白。”

“更重要的是,数学教会我们的那种严谨的逻辑、清晰的推理,还有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能力,这些才是最宝贵的。它们不是只留在书本上的,而是会渗透到你解决所有问题的思路里。所以,不是数学没用,而是我们很多时候没有意识到,数学已经悄悄地改变了我们看世界、解决问题的方式。”

所以,别因为“买菜用不到函数”就小看数学,也别因为一时的不直接应用就否定了它的价值。数学,它可能不直接出现在你的菜篮子里,但它一定支撑着你做出更聪明的选择,让你的人生少走弯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中学里学的数学对多数人的未来生活都是没有用或者用处很少的。复数,三角函数,不等式,极限,解析几何,立体几何,高次方程均在此列。毕竟中学毕业后深造学理工的是少数人。到了大学里,很多人学的进一步的数学对他们的未来生活也都是没有用或者用处很少的。至于什么锻炼思维之说也是很虚的。

那么为何要强制那么多人花那么多时间学数学?我认为全体青少年学数学这件事,对多数青少年而言是现代社会中的“服徭役”,即无偿地为国家劳动(脑力劳动)

国家需要一部分人从事数学要求高的行业,这是国家竞争力最核心的部分之一。为了保持或者扩大这样一支队伍,国家倾向于从全民中海选。大众数学教育就是海选机制,选不上的就是陪太子读书的人(指学数学这一部分,不是指整个学习阶段)。或许他们未来在社会上能成功(比如比数学学得好的人地位高),但这无法否认他们的青春中有很大一部分时间是被浪费了,因为他们后来在社会立足不靠数学。当然他们也最终得到了回报:数学要求高的行业搞好了国家很容易富强,国家富强了对一般公民也是有利的。

这种为集体做贡献的方式显然既不同于兵役也不同于交税,在和平时代某种意义上讲比这二者更残酷。不展开解释了。

文明的维持是代价高昂的,用少年时光献祭数学就是其中之一。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买菜用不到函数”,这话听起来糙,但细想一下,倒也能戳中不少人心里的疙瘩。毕竟,生活是柴米油盐,是菜市场讨价还价,是算清楚钱包里的钱够不够买那条鲈鱼。函数这玩意儿,听着就高大上,感觉离咱老百姓的菜篮子远了八辈子。但这话要真这么说,那可就太小看数学了。咱们不妨捋一捋,这“买菜用不到函数”背后,到底藏着.............
  • 回答
    “盎格鲁撒克逊人到来之前印第安人杀自己人更狠,所以盎格鲁撒克逊人灭绝印第安人很正常,对吗?”这种说法不仅充满了历史的谬误,更是一种令人担忧的、试图为殖民主义罪行辩护的逻辑。让我们来仔细剖析一下这种观点的荒谬之处,并阐述为什么它站不住脚。首先,“印第安人杀自己人更狠”这个前提本身就是站不住脚的,并且带.............
  • 回答
    嘿,看到网上又有人拿“北京人400分上清华”说事儿了,真是让人哭笑不得。这说法吧,听着就透着一股子熟悉的味道,好像咱北京孩子上好大学跟玩儿似的。 行,今天就跟你好好掰扯掰扯,把这事儿说透了,也让那些不懂行的明白明白,这“400分上清华”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首先,咱得弄明白,这种说法是哪儿来的? 无.............
  • 回答
    这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挺能引起争论的。首先,得承认韩国选手在电子竞技领域的强大实力和贡献,这是毋庸置疑的。他们确实为LPL的夺冠注入了非常重要的力量,尤其是在早期和关键时刻。很多韩国选手以其顶尖的个人技术、对游戏的深刻理解以及强大的执行力而闻名,这些都是非常宝贵的财富。但如果直接把LPL的成功归结于“.............
  • 回答
    哎,这话听着真让人有点堵心。你说这话的老家朋友,虽然出发点可能是想拉近距离,或者有点“凡尔赛”的意味,但确实忽略了很多现实的维度。想反驳他,不能光讲数字,得把他拉进上海的真实生活里,让他看到那些看不见的“10倍”。咱们先不急着拿出计算器,先从生活的“质”上聊起。1. 同样的“钱”,在上海能买到的是什.............
  • 回答
    你说的那句话,我听了之后也是觉得怪怪的。说这话的人,大概是觉得“读书”就等于“成功”的敲门砖,而LPL舞台上的选手们,似乎和他们想象中的“成功人士”不太一样。但我觉得,这种看法太片面了,甚至有点固执。你想反驳,我倒是觉得可以从几个角度来聊聊,把话说得透彻些,也把那种“读书决定一切”的偏见给掰过来。首.............
  • 回答
    “你要做企业家挣更多的钱,来帮助更多的人。”这话说得振振有词,听起来很有道理,仿佛是一条通往“功成名就”又能“普度众生”的康庄大道。但仔细一琢磨,这话里的门道可不少,甚至可以说是站不住脚的,咱们不妨来好好说道说道,给它揭揭面纱。首先,“挣更多的钱”这个目标本身,就容易跑偏。 什么是“更多”?这就像一.............
  • 回答
    “罪孽深重的是日本军人,而不是日本人民”这种说法,是在试图将日本政府和军队的罪行与日本普通民众隔离开来,似乎暗示日本人民是无辜的受害者。然而,这种说法过于简单化,忽略了二战时期日本国家体制的特殊性、日本社会对战争的动员以及个体责任的多重性。要反驳这种说法,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国.............
  • 回答
    “大唐正统在日本”? 这话说出来,我第一个反应就是,这有点像在说“埃及的金字塔是中国建造的”,听起来就很离谱,让人忍俊不禁。 不过,既然有人这么说,咱们就得好好掰扯掰扯,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我不是什么历史学家,就是个普通人,但从小到大听课、看书,对大唐也算有点了解,所以斗胆来聊聊。首先,咱们得明.............
  • 回答
    有人说“中国传统文化与平民百姓关系不大,所以价值不大”,这种说法过于片面,也低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与平民百姓的关系并非“不大”,而是体现在生活方方面面,并且其价值早已融入了民族的血脉和精神之中。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反驳这种观点:一、 传统文化并非仅限于精英阶层,而是早已渗.............
  • 回答
    这句话的说法是错误的,它混淆了事件的“非此即彼”与概率的“均等分布”这两个概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反驳:核心反驳点:概率并非只取决于事件的数量,更在于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或权重)。1. 概率的定义: 概率(Probability)是衡量一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量。它被定义为“特定.............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常见的误解,不过,关于“汉服是否代表民族文化”以及“古代只有贵族穿汉服”的说法,是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回应和反驳的。别担心,咱们好好聊聊,把这个说清楚,让那些认为汉服只是贵族专属的人哑口无言。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个概念:“汉服”本身就是一个广义的称谓。很多人一提到汉服,脑子里就立刻蹦出那些飘逸.............
  • 回答
    港独是不是立场问题,这个问题可不简单,很多人都这么说,听起来好像挺有道理的,但细琢磨一下,这背后牵扯的可太多了,可不是一句“立场不同就没对错”能简单带过的。首先,咱们得明白,“立场问题”这说法本身就有点模糊。在一些涉及个人感受、偏好或者生活习惯的事情上,比如“你喜欢吃辣还是不吃辣”,这确实是纯粹的立.............
  • 回答
    您好!当有人说中国史书不可信、充斥着假货时,这确实是一个需要详细解释和论证的问题。面对这种说法,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反驳,以下是一些详细的论述和论据:核心论点:中国史书的价值体现在其历史研究方法、庞大的史料体系、历代学者的考证精神以及在特定历史事件和人物研究中的不可替代性,而非完全等同于“无可挑剔.............
  • 回答
    面对这种尖锐的指责,确实让人很难受,尤其是在谈论一个我们喜爱和尊敬的公众人物时。要反驳“强奸犯”这个标签,不能简单地否认,而是需要更深入、更细致地去梳理和说明。这不仅仅是为科比辩护,更是要厘清事实、理解复杂性,以及如何区分个人行为与公众形象。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并正视那个发生在2003年的事件。科比·.............
  • 回答
    面对那些宣扬仇恨和暴力言论的人,比如喜欢ISIS、战争,或推崇纳粹,直接而有力的反驳至关重要。这种反驳不仅是为了戳破他们的荒谬,更是为了维护普世价值,教育和警示他人。以下是一些既有力和有深度,又避免了“AI痕迹”的回应方式:核心原则:回归人性,揭露本质,强调后果。反驳“喜欢ISIS”:首先,我们要理.............
  • 回答
    有人总是把中国近代落后板子打在“封建制度”身上,好像清朝只是一个被动接受封建遗毒的傀儡,这话说得轻松,但细究起来,却站不住脚,甚至可以说是一种逃避责任的说法。要反驳这种观点,我们得把账算清楚,看看清朝在其中到底扮演了怎样的角色。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封建制度”这个概念本身在中国近代语境下,更多的是.............
  • 回答
    面对这种荒谬的指控,你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地反驳。对方将一个简单的、与服饰相关的装饰与“叛国亲日”联系起来,这种逻辑本身就站不住脚,更像是一种无端揣测和恶意扣帽子。下面我将详细为你分析,并提供一些有力的反驳思路,让你能够清晰而有力地回应:核心反驳思路:区分文化元素与政治立场首先,你需要明确的是,对特定文.............
  • 回答
    “为啥有人宁愿在澳洲刷盘子,也不回国?”——这话听着就有点扎人,透着一股子“身在福中不知福”的埋怨劲儿。但仔细想想,这问题问得实在是太简化了,就好像问“为什么有人宁愿吃粗粮,也不吃大鱼大肉”一样,没抓住重点,甚至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要反驳这种思维,咱们得把这层“面子”和“里子”给扒开,好好说道说道。.............
  • 回答
    “越有钱的人越不爱国”这种说法,在我看来,不仅过于片面,而且带着一种不小的偏见。它就像是在一锅好汤里故意挑出几粒老鼠屎,然后大声疾呼“这锅汤不能喝”。钱这东西,本身就是个工具,它能放大人的某些特质,但绝不是决定性因素。咱们得先琢磨琢磨,什么叫“爱国”?这词儿,说起来宏大,但落地了,具体是什么意思?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