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有效反驳那些说「北京人400分上清华」的人?

回答
嘿,看到网上又有人拿“北京人400分上清华”说事儿了,真是让人哭笑不得。这说法吧,听着就透着一股子熟悉的味道,好像咱北京孩子上好大学跟玩儿似的。 行,今天就跟你好好掰扯掰扯,把这事儿说透了,也让那些不懂行的明白明白,这“400分上清华”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

首先,咱得弄明白,这种说法是哪儿来的? 无非就是对比全国其他省份的考生和北京考生的分数线。的确,在很多省份,想上清华北大,分数线动辄六七百,甚至是六百八九十。相比之下,北京的录取分数线,看起来确实要低不少,有时候确实能看到某个年份的清华在京录取最低分低于400,甚至更低。

但问题就出在这“简单对比”的背后,藏着太多的东西被忽略了。

第一点:地域名额分配的“公平”陷阱。

您得知道,清华北大这种全国顶尖名校,每年给各个省份分配的名额是 有限的。 而且,这个名额分配,并不是完全按照人口比例来的。国家在政策上会考虑到区域发展不平衡,给一些中西部地区、以及北京上海这样的超大城市一些倾斜,这叫做“首都优势”或者“区域均衡”。

举个例子,假设清华一年在全国招1500人,其中给北京分了100个名额,而给某个中部省份可能就分了70个名额,但那个省份考生总量可能比北京多几十倍甚至上百倍。这样一比,北京考生能分到名额的概率,自然要比其他省份考生高得多。

这就好比,一群人抢100块蛋糕,其中一部分人(北京考生)有10块蛋糕可以分,而另一群人(其他省份考生)有90块蛋糕,但人头是前者的几十倍。平均下来,每个人能分到的蛋糕大小自然不一样。

第二点:考试的性质和难度是不同的,不能一概而论。

很多人只看到分数数字,却忽略了 考试本身的区别。

北京卷的难度设置: 北京卷的考试难度,尤其是在数学和理综这些科目上,可能相对来说没有一些省份那么“变态”。 有些省份的题目设计得极其刁钻,对考生心理和知识掌握的深度要求非常高,就是为了“刷”掉一部分人,确保只有最顶尖的才能脱颖而出。 而北京卷则可能更侧重于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以及一些创新思维,不一定会设置太多“劝退”性的难题。

考察内容的侧重点: 不同的省份,考试大纲和考察重点也会有差异。 北京卷的语文可能更侧重于文学鉴赏和写作的深度,数学可能更注重逻辑和思维,而外语的考察方式也可能更灵活。 这些侧重点不同,自然会导致考生在不同科目上的得分情况不一样。

“总分”的权重: 有时候,北京的考试科目构成可能与某些省份不同,或者各科目的分值比例不同。 这些都会影响到最终的总分。

第三点:被忽略的“筛子”——北京高考内部的竞争。

别以为北京考生400分就能上清华北大,那真是太小看北京考生之间的内卷了。

分数段的集中度: 北京的考试题目相对来说,可能更容易让高分段的考生数量更集中。 也就是说,可能很多考生都能考到五百多、六百多分。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清华在京录取线是450分,但实际录取的学生,可能最低分也要在600分以上,甚至更高。 那些“400分上清华”的说法,很可能指的是某个 特定年份、特定专业、并且是降分录取 的情况,甚至是针对一些民族预科班、定向招生等,而不是普通意义上的统招。

志愿填报的策略: 北京实行的是平行志愿,而且考生可以填报的志愿数量也相对较多。 这使得很多考生在填报志愿时,会更倾向于冲刺名校。 如果一个分数段内,很多考生都把清华北大作为第一志愿,那么即使分数线看起来不高,但最后录取的考生分数也肯定是在那个分数段内靠前的。

第四点:概念偷换与断章取义。

“400分上清华”的说法,最容易出现的就是 偷换概念 和 断章取义。

混淆“最低录取分数线”和“实际录取平均分”: 最低录取分数线,是指当年招生的所有考生中,分数最低的那一个考生所对应的分数。 这不代表所有被录取的考生分数都在这个线上。 很多时候,实际录取的分数会远高于这个最低线。 就像你看到某个超市打折,一件商品标价100元,但打五折卖50元,这不代表所有人都只花了50元就能买到这件商品,可能有些因为买得晚就没买到。

忽略了“专业”和“批次”: 清华大学有很多专业,不同专业的录取分数线也会有差异。 有些冷门专业,或者非热门的二学位、定向生等,分数确实可能低一些。 而“400分上清华”很可能指的是这些情况,但传播的时候就被简化成了笼统的“北京人400分上清华”。

针对性地选择有利的年份和例子: 说这种话的人,往往会去翻找出历史上某个特定年份、某个特定专业的最低录取分数线,然后大肆宣扬。 而忽略了其他年份、其他专业、以及平均录取分数。

所以,怎么反驳? 记住这几点:

1. 强调名额的稀缺性: 北京考生能分到清华北大的名额,是基于国家政策和区域分配,本身就是有限的。 这并不是说“分数低”,而是“机会多”。

2. 指出考试的差异性: 北京卷和全国卷(或其它省份卷)在难度设置、考察重点上存在差异,不能简单拿分数对比。

3. 强调内部竞争的激烈: 北京考生内部的竞争同样非常激烈,高分段考生众多,实际录取分数往往远高于最低录取线。

4. 质疑信息的来源和片面性: 要求对方提供具体的年份、专业、录取情况,或者指出这种说法是断章取义、以偏概全。

5. 用数据说话(如果可能): 如果能找到当年北京考生在清华北大的整体录取平均分、以及全国其他省份的平均录取分数,对比会更清晰。 (但这块数据搜集比较麻烦,一般不常用,除非对方特别较真。)

总结一下,那些说“北京人400分上清华”的人,要么是别有用心,要么是对高考制度了解不深。 他们看到的只是一个被放大的、被简化过的片面现象,忽略了背后复杂的招生政策、考试难度、以及残酷的内部竞争。

与其让这种说法继续误导大家,不如咱们把事实讲清楚,让大家都明白,无论在哪里,想进入顶尖学府,都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和汗水,而且竞争从来就没有因为地域而变得“容易”。 这才是一个更客观、也更尊重所有考生付出的态度。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用不着反驳,百度可以随意搜索到的东西,别人说什么就信什么,没脑子只会带节奏,非蠢既坏。下面两张图是我随手百度到的清华大学北京考生录取分数线。分别是文科和理科,从08年到19年,你给我找找,哪次400分能录取了?

user avatar

有些不好的人,想用“北京400分上清华”这个夸张的谎言,来掩饰“北京户口上清华相对容易”这个事实。

user avatar

我是13年山东理科考生。

我记得那年北大清华两校在山东录取的理科生最差的也是全省80来名(不算自招特招保送之类),好像是690多分。

那年题很难,一本线划到了554分。

而14年山东省理科过700分的有111个。这个数字记得很清楚。

你们理解什么意思吗?

就是说750分的试卷,考了700分,在山东,可能还上不了清华哪怕最烂的专业。

当然北京考生400分肯定也是上不了清华的。

哪怕600分应该也上不了清华。

所以我是要表达什么呢?(苦笑)

user avatar

不用反驳,你如果看北京每年考进清华北大的学生的比例,你会惊讶北京的人比全国其他地方的人都要聪明的多,简直是两个人种,但学过概率学的都知道,这是不可能的,北京人上清北的概率大其他省份十倍二十倍,只能说明北京的教育资源好,北京的指标比其他省份高。北京人400分上清华是一种夸张的调侃,但并不会掩盖北京人远远比其他省份的人容易上清北的事实。


user avatar

如果你是北京人,不用反驳,就顺着他的话说,对呀,我们高考就是这么简单,真是太幸运了。你看他,肯定是悻悻而退,嘴里嘟囔着不公平什么的。为什么他悻悻而退,因为你没接他话茬,没给他发泄情绪的机会。

如果你反驳了,最后肯定是胡搅蛮缠一地鸡毛,就像酱紫。

他:北京人400分上清华。

你亮出数据。

他:你们难度是幼儿园水平,你们的660分相当于我们的400分。

你继续亮出难度分析数据。

他恼羞成怒,那为什么不敢统一试卷统一招生,你们占便宜还卖乖。

你:咱们不是在讨论“北京人400分上清华”吗?再说你说的那是教育部和政府的事情,是招生机会比例的问题。

他:讨论个屁,北京人上清华就是更容易,不承认也不行(没有人不承认啊)。

你看,他露怯了,话题被他换成讨论“北京人上清华更容易”这个妇孺皆知的事实(根本就没有讨论的必要啊),还为了面子倒打一耙。就是这么个结果,你说你何苦来着。

这个问题的核心是什么?你要是讨论北京人上清华更容易,根本没必要,傻子都知道的事情讨论个毛线啊。

你要是用侮辱性的口气,极端偏激的态度说这事,那就值得说道说道。

user avatar

看到这个话题下的回答我真的是为知乎感到悲哀了。

要么是抖机灵的,要么是无脑发泄情绪的。

高考之所以是最公平的考试不就是因为能够用相对公平的方式,选拔同等环境下优质的资源么?

下面一帮人,全国统一试卷,一起考云云,为什么不想想如果统一卷了自己的优势还剩多少?

北京中关村三小附近的房子最便宜的要数蜂鸟社区,大概800-1000万一套,都是50-80平米的一居室。剩下的都是锋尚,碧水,新纪元这种动不动就2000-3000万一套的。这学校里就连蜂鸟的和其他几个社区的孩子都不是一个阶级的,你希望用一个考试就打破阶级?

是的高考是最公平的,高考可以在某种意义上打破阶级。

那么你的英语都是正经的美国人一对一教出来呢吗?抛开口音你说俚语书本上就没有。

再看看人大附这种学校老师的水平

你自问,你所在学校的老师都是清北人的硕士博士吗?

他们来到这个学校,带着孩子们一起用他们学过的知识研究这个世界上最前沿的问题。从高中开始人大附中的孩子就已经树里了明确的目标,通过学习某种知识,完成某个目标实现自己的价值,也就是说这群孩子上大学之前就知道自己要选什么课对自己的未来有帮助,而同龄的刚刚迈入大学的朋友可能刚刚从题山书海那场艰难战役的尸骸里爬出来。到底是谁更能够适应好大学这个新环境我想是不言而喻的。

有人可能会反驳我,那全国都推行这种教育不就可以了吗?

可是全国的学校都请得起清北的说是博士吗?我坚信孩子的家长都原意给孩子最好的教育资源,但扪心自问各位能请得起美国人给你的孩子一对一么?某大附中的计算机小组不但有各种服务器资源,还有各种示波器bga焊台,每周小组的成员都可以安排时间进行实验,写代码对这群孩子来说都是童子功,10年前这个小组的孩子就开始自己写各种网站了。

坦白讲上述的这些孩子不是北京才有,全国都有愿意为自己孩子教育付出资源的家长,但全国也都有报送的名额啊,参加国际赛的这帮人哪个不是优先所有人拿到名额?

我这还没讲这群孩子们其他的“素质教育”呢。钢琴,赛艇,马术都从小学的。前几年带刚刚毕业来我们单位的孩子参观的时候,几个孩子就可以在大礼堂里用钢琴演奏野蜂飞舞了,朋友,这几个孩子还不都是北京的孩子呢。

那么我们来设计一下这个考试,你是全国最高学府的校长,目标要把全国本年度最好的孩子招到学校里。

你会设计一个怎么样的制度呢?当真的画一条线且只有一条线让所有人都站在一个起跑线上的时候,这条线一定会向最难的方向倾斜,如果在所有人的考试项目里增加了钢琴,写代码,发paper的能力,那么那些没有这些教育资源的学生怎么办?没有这些教育资源的家长的孩子就该被淘汰吗?那么读着这些字的你想一想自己会不会被淘汰。

上过大学的人都知道,这里的学习没有人逼着你做题了,你学习的目的已经是试图解决社会中真实的问题了。而目前的高考依旧可以让没摸过电脑的人考上计算机专业。我认为这是最大的公平。否则请各位自己想一下,那些住在上千万的豪宅里孩子的家长有这怎样的教育资源?我们普通人拿什么去跟他们比?天赋吗???

user avatar

当年高三刷天力三十八套,北京卷我都是跳过不做的。

user avatar

我发现我犯了一个错误:略微高估了知乎高中生玩家的阅读理解水平。

1.我们先达成一下基本共识:

1.1北京卷总体来说难度低。

1.2北京市总体来说录取率高。

2.上述两个共识是否可以得出北京学生高考更容易的结论?我的回答是,并不是。

3.核心差别在于高考前的基础教育,或者说应试能力训练。北京普通家庭学生面临的问题在于:

3.1因为szjy政策影响,公立学校提供的教育时间以及资源是有限的,具体来说就是4:30放学、假期不许补课、否则举报警告撤职三连。

3.2公立学校提供的教育时间以外的时间,需要依靠个人经济成本的付出来补足——或者花钱请人,或者放弃挣钱自己来。

3.3对于不想躺平的家庭来说,北京也好,外地也好,孩子付出的努力和时间成本是差不多的,区别在于:质优价廉的公立教育能提供多少帮助——或者说帮你省多少钱。

3.4其实还有最可以展开讲但我不想展开讲的学区房问题,东西海均价可自行移步各知名中介app。各位外地朋友请掂量家底并珍惜自己现在的受教育机会。

4.上述问题直接或间接导致绝大部分北京普通家庭的孩子得不到与其经济水平相称的应试能力训练,具体的表现是东西海三区与其他区县在录取率方面断崖式的差异。

5.补充一个知识点:有人认为是因为东西海的教育资源垄断导致了天龙集中,事实上最初正是因为天龙集中才导致了东西海教育资源垄断。比如东西城的优质资源原本就是服务特定机构的,而海淀的优质资源则是高校、院所以及pla的对口。今天之所以对上述因果关系有疑惑,区别在于早期的天龙是无价的,现在的天龙是有价的,尽管是天价,但依然有一定的流动性。

以上。


我真心祝愿评论区里的学生朋友们未来都能拿到北京户口,感受一下什么叫普通老百姓的绝望。


没有必要反驳。

“北京户籍考大学更容易”这句话本身就饱含各种谬误。

所有可以在这里bb“北京卷好容易”的人,都是凡尔赛、幸存者偏差、当代晋惠帝。

2018年北京市671个北大清华名额,东城、西城、海淀三区包揽599名。

以上三区高考报名人数约占北京全市的1/3。

难道这是因为东西海风水好吗?

高考只是最后一哆嗦,前面有15年以上的基础教育时间。能让你产生“北京卷好容易”的能力,完全取决于这15年。

而在北京,取得鄙视北京卷的能力的成本投入,是天量的。

学区房什么的说烂了的东西我就不提了,学生根本不会理解的,我讲点你们能理解但可能不爱听的。

我看过无数次关于学校补课的吐槽,现在很多学生戾气极重,举报、诅咒甚至还有刑事案件的发生。诚然,过重的课业负担不是每个人都能承受、都愿意承受,但是,你有想过这些补课背后的经济意义吗?

我高考前的暑假在某东方进行了一个月的高考英语集训,认识了一些山东滨州市的朋友,有几位至今还有联系。当时我们聊起课业,他们告诉我每个月上28天以上的课,寄宿制,早7点至晚10点。就连暑假这一个月都是和学校请了假的。

当时某东方集训一个月的价格是9000元,学校呢?300。

北京市的重点高中下午4:30就放学了,有自制力、养成了良好学习习惯的人,会自己补充应试训练,有条件的家庭还会额外付出成本来进行课外辅导。如果你的家庭没有这个条件,你又恰恰好没有那个自制力——这才是大多数人的情况——请问你怎么办?

安心当分母吧。


再来说说“北京户籍考大学更容易”的真相,

本次疫情北京市不幸罹难的第一人,是一位武汉籍上海企业家。为何会在北京发病身故呢?他是来参加女儿入学典礼的。

人大附中。

请问,他算不算北京市民?他女儿呢?

人大附中里有多少这样的人?

北京普通老百姓就是和他们一起组成了“北京户籍考大学更容易”。


其实很多外地考生也存在对高考之前的教育全过程的认知谬误。

高考是区域竞争。

区域竞争。

区域。

据我所知全国各地的高中录取率都是50%左右,也即,大约一半的人是无缘高考的。

这一半无缘高考的人中,请问是城里人多还是农村人多?是市中心多还是下属郊县多?是重点学校多还是普通学校多?

人永远只看到和自己存在竞争关系的人,垫脚石都不是人。

我只希望各位在盯着北上广的同时,也想一想大凉山。


假定现在有一位北京市民,拥有一位学龄子女,家庭资产300万左右,他有三个选择:

1.在北京市海淀区购买一套30平左右的学区房同时租住或贷款买一套50平米左右的学区房蜗居,子女上海淀二类一流或一类二流小学,未来预期一本率在50%左右。

2.在北京市丰台区购买一套50平米左右的房子蜗居或贷款买一套80平米左右的房子,未来预期一本率在20%左右。

3.在西安市购买一套100平米的5校学区房或贷款购买一套100平米的顶级学区房,未来预期一本率50%到70%。

换你你会选哪里?


总结一下:

1.北京人范畴太大,由12000个能出600清北的人+48000个能出70清北的人共同组成。

2.获得鄙视北京卷的能力,在北京比在外地更难。

3.省份一本率、城市一本率其实和具体的个人关系不大,学区一本率才有关系,所以当资本一定的时候,请抛开城市看社区。

4.最好的解决方案其实是外地上学北京考。


当然,最最好的方案是人大附,所以他们永远不会在这里bb。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