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人说汉服在古代只有贵族才穿,百姓只有布衣穿,所以不能代表民族文化。请问我该如何反驳?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常见的误解,不过,关于“汉服是否代表民族文化”以及“古代只有贵族穿汉服”的说法,是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回应和反驳的。别担心,咱们好好聊聊,把这个说清楚,让那些认为汉服只是贵族专属的人哑口无言。

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个概念:“汉服”本身就是一个广义的称谓。

很多人一提到汉服,脑子里就立刻蹦出那些飘逸、华丽、层层叠叠的交领右衽长袍,上面还绣着龙凤纹样,觉得那肯定是皇室或者大官才能穿的。没错,那些确实是汉服,而且是汉服体系中比较高级、比较精美的样式。但这就好比说,现在我们穿的衣服,有几千块一件的设计师品牌,也有几十块钱的快时尚,但它们都叫“衣服”。难道只有设计师品牌才代表了现代服装文化吗?显然不是。

古代的汉服也是如此。汉服是汉民族的传统服饰体系,它贯穿了从黄帝时期一直到明末清初的漫长历史。 在这几千年里,社会发展、经济水平、地域差异、不同阶层、不同场合,都会催生出不同的服饰形制和风格。

我们来拆解一下,为啥“百姓只能穿布衣”这个说法不完全准确,而且“汉服不能代表民族文化”更是站不住脚:

1. “布衣”并非“没有汉服”,而是“简朴的汉服”:

“布衣”的含义: “布衣”这个词,字面意思就是用布做的衣服。这在古代,尤其是在普通百姓那里,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布衣”并不等同于“无款无式的粗布衣服”。
材质的差异: 贵族穿的是丝绸、锦缎、罗、纱等名贵面料,这些面料成本高昂,制作工艺复杂。而百姓穿的,主要是麻布、棉布(棉花在宋元以后才逐渐普及)。但这并不意味着麻布或棉布做出来的衣服就没有“汉服”的形制。
形制的延续: 无论材质如何,基本的服装结构和样式,即“汉服”的骨架,对百姓而言是存在的。比如,交领右衽、宽袍大袖(虽然百姓的袖子可能不会那么宽大)、系带(而非扣子)等基本特征,在百姓的日常穿着中同样可见。他们的衣服只是在材质、纹样、装饰、精细程度上做了“减法”。
举个例子: 想象一下,一件粗麻布的交领上衣,搭配一条麻布长裤或者裙子,这就是那个时代的“布衣汉服”。它可能没有华丽的刺绣,没有繁复的层叠,但它的基本结构仍然属于汉服体系。就像现在的T恤和衬衫,它们都属于“上衣”,只是风格和材质不同。

2. 历史文献和考古证据都在说话:

古代绘画、雕塑: 大量的古代绘画作品,如宋代的《清明上河图》,唐代的壁画,都描绘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其中就有不少是市井小民。你仔细看,他们的穿着虽然简朴,但依然遵循着汉族服饰的基本规制,比如上衣下裳、交领右衽等。
考古发现: 许多墓葬出土的服饰残片,虽然很多都是来自贵族墓,但也有一些普通人的墓葬。通过对这些残片的分析,我们能看到不同阶层服饰在材质和工艺上的区别,但基本形制上是相通的。
文献记载: 很多史书和文学作品中都有描述,比如“布衣卿相”就形容了平民出身做到了高官,他们穿的“布衣”是当时的日常便服,而并非彻底脱离了汉服体系。

3. 汉服的“代表性”体现在其文化内涵和历史传承,而非仅仅是“贵族专属”:

文化符号: 汉服之所以能代表民族文化,是因为它承载了汉民族数千年的审美情趣、伦理观念、哲学思想、社会礼仪等。
交领右衽: 象征着“兼容并蓄”的文化精神,不偏不倚。
宽袍大袖: 体现了“含蓄内敛”的东方美学,行动舒展,不张扬。
系带: 暗示了“君子以德系身”的品格。
不同的纹样和颜色: 都有特定的含义,比如龙凤代表帝王,但也有其他动物、植物、几何纹样,分别代表着不同的寓意,是古人对世界的认知和情感的表达。
传承性: 尽管社会变迁,汉服的某些基本元素(如交领、宽袖)在不同时期、不同阶层的人们身上都有体现,这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即便是百姓的“布衣汉服”,也是在继承和发展着祖先的服饰基因。
民族认同: 汉服在历史上作为汉民族的标志性服饰,是民族认同的重要载体。即使在清朝,虽然满族服饰成为主流,但许多汉人依然在私下里或特定场合穿着汉服,以此来保持民族记忆和身份认同。

4. 历史上的“形制”与今天的“汉服运动”:

古代的“流行”与“日常”: 古代和现在一样,也有“流行”和“日常”。贵族和富裕阶层穿着的华丽服饰,往往是最能代表当时审美巅峰和工艺水平的,所以更容易被我们记住,也更容易被误解为“全部”。但百姓的日常穿着,虽然朴素,同样构成了汉服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代的“复兴”: 如今的“汉服热”,是在历史基础上进行的“复兴”,是为了重拾传统文化,让更多人了解和认同汉民族的历史服饰。而复兴的对象,正是历史上所有汉族人民穿着过的、属于汉服体系的各种服饰,包括那些简朴的“布衣汉服”。

如何有理有据地反驳?你可以这样说:

“‘汉服只代表贵族,百姓穿布衣’这个说法,其实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事实:‘布衣’也是汉服的一部分,只是材质更简朴。

首先,‘汉服’是一个涵盖了不同阶层、不同时代、不同场合的广义概念。就像我们现在有高定礼服,也有日常休闲服,但它们都属于‘现代服装’一样。古代的汉服也是如此,有贵族穿着的华丽丝绸,也有百姓穿着的麻布、棉布。

其次,‘布衣’并非没有形制。百姓穿的‘布衣’,同样遵循着汉族服饰的基本结构,比如交领右衽、系带等。他们只是在面料、纹样、装饰上选择了更经济实惠的,比如用麻、用棉,而不是丝绸,绣的也是简单的图案,或者干脆不绣。这就像古代的士人,虽然不至于穿锦衣玉帛,但他们的常服也必然是汉服体系内的。

再者,我们的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都证明了这一点。古代的绘画,比如《清明上河图》,里面描绘的市井百姓,他们的穿着虽然朴素,但基本形制还是能看出是汉族服饰的。

更关键的是,汉服之所以能代表民族文化,是因为它承载了我们民族的审美、价值观和历史传承,而不是因为它有多么华丽。交领右衽、宽袍大袖这些基本元素,是跨越了阶层的。它们体现了我们祖先的智慧和审美,这些文化内涵,无论穿在贵族身上还是百姓身上,都是一样的。

所以,不能因为古代百姓穿的是‘布衣’,就否认汉服代表了整个民族的文化。恰恰相反,汉服体系的包容性和延展性,正是它能够跨越千年,成为民族文化重要符号的原因。我们今天所说的‘汉服复兴’,也是在努力还原和学习历史上所有汉族人民穿过的、属于汉服体系的各种服饰,包括那些质朴而充满生活气息的‘布衣汉服’。”

记住,反驳的关键在于:

区分“材质”与“形制”。
强调“汉服”的广义性。
引用历史证据(即使是泛指)。
抓住“文化内涵”和“传承性”这两个核心点。

这样一来,你就能把这个问题说得明明白白,也能让对方认识到,汉服是属于全体汉民族的,不仅仅是少数精英阶层的专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收集了一些知乎网友反驳他们的话:

1,某些群体如果追求平民民性,就不要吃肉,不要吃精米,因为这些东西在古代也不是给你平民吃的。

2,建议某些群体不要吃饭,应该去吃树皮草根观音土,因为古代平民吃的最多的是这个。

3,建议某些群体不要读书写字,因为古代庶民绝大部分是没这个条件的。

4,按照某些群体攻击汉服的逻辑,他们必须啃树皮、吃观音土、穿乞丐一样的破衣烂衫才对;生活水平哪怕提升一丝一毫都是“脱离人民群众”、“沉迷帝王将相靡靡之音”了。

5,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某些群体连秦朝的陈胜吴广都不如!封建制度早已灭亡,你们还要守着皇族贵族士族庶民这一套么?

6,某些群体拿过去的阶级分划对汉服指手画脚,是“反庶民”、“反无产阶级”的体现。你们是不是还要在中国搞一个种姓制度出来限制着装?

7,新中国的建立,不就是为了人人都可以穿得起贵族服装吗。某些群体是不是还想来大清那套,满贵汉见,并给我们按个“僭越”的罪名?

8,见官不跪,那更是最起码秀才才能有的特权。某些连985都考不上的群体以后去政务大厅要不要先办事先磕头。

user avatar

肉在古代也是贵族才能天天吃到的,

user avatar

你无法反驳。

汉服是服饰文化的一个角落,而服饰文化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一个角落,一个角落的角落本省就不能代表民族文化。不管是贵族还是谁在穿。

一个汉服,喜欢你就穿,不过就是个好看的衣服,哪来那么多道德优越感,你是因为它代表民族文化才穿的吗?没有吧,不是因为拍照拍视频好看吗?诗书礼乐易也民族文化,你怎么啥都不懂呢?

user avatar

你告诉他,你这样全脱产读二十年书的人放古代难道是“布衣”吗?

user avatar

富商大贾,在有些朝代,不准穿绸缎。所以他结婚时穿得跟乘凉时一样?

user avatar

汉服的发展是不能这么搞的。

现在满大街的汉服其本质和古代华服并没有继承关系,属于仿古现代服装。

更准确的说法应该---现代汉服。

如果现代汉服一定要追求复古,要和古代华服无限靠拢,那么这样的汉服就应该被打倒。

为什么?

因为古代华服除去外部形制,其内核是阶级区隔,是人压迫人的外在体现,是现代社会必须打倒的东西。

古代官服,就是严格的等级制度,用不同图案体现不平等。

据《明会典》记载,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规定,补子图案:公、侯、驸马、伯:麒麟、白泽;文官绣禽,以示文明: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鸂鶒,八品黄鹂,九品鹌鹑;

最小的九品官服上只能绣鹌鹑。

现代汉服可以这样搞吗?

你穿着一件绣着鹌鹑的汉服,看见绣着麒麟汉服,是不是要做楫而拜?

看见穿麻纺织衣服的人,就要责令其跪下?

这个东西不能往古代看,古代汉服或者华服里面存在的阶级压迫必须全部去除。

你不去除这个东西,现代社会的反感就会越来越深,就会有更多的人反对汉服。

古代汉服还有些东西是封建糟粕,比如襦裙下的三寸金莲。这算一套。如果襦裙下露出一双大脚,按照古代审美这就不行。

而三寸金莲就是压迫妇女,解放妇女就是要放脚。

中国是一个经历过大革命的国家,要走向现代化,就必须要革除陋习。

这是大前提,因此,要体现中国传统服装的精美,就只能搞现代汉服。保留其设计精华,去除其服饰含义,重新进行演绎。

如果不能完成汉服的现代化,一定要鼓吹恢复古代汉服,那么这个事业必然没有前途。

走向现代化这是不容任何置喙的,要背离这个历史发展的大方向,只能走向失败。

说回到这个题目,大家搞清楚,古代纺织原料并没有现代丰富,就连棉花传入中国的时间也比较晚。

按照史书记载,棉花原产于印度河流域,中国大规模普及要到元代了。

此前,中国的纺织品原料主要是丝麻。

丝织品极其珍贵,甚至可以充作货币使用。穿着丝绸服装,当然只能是贵族富裕阶层。

普通平民根本消费不起,有一两床缎子被面,结婚时可以穿一穿丝质礼服,就很了不起了。

古代麻纺面料,远没有丝绸那么精密,空隙大,防寒保暖和美观度不好,最多夏天比较凉爽。

光从面料上,阶级区隔就出来了。

如果要将现代汉服朝着古代阶级区隔那样去发展,这算什么东西?

这是在本质上反对人人平等。这是不能提倡的。

要搞清楚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人人平等是基石。现代汉服一定要体现出现代内涵,只是在样式上进行保留。

有些人穿着现代汉服,搞古代的那一套礼制,最终必然会被抵制,自我断送前程。

user avatar

汉服是有钱人穿的,现在大家都有钱了为啥不能穿?共产主义是人人贵族,不是人人贫民。

user avatar

在富人三代子孙多为中人,

穷人三代难有子孙的古代

谁家世代平民的快出来

赶紧让越南zf供上。

user avatar

薛定谔的阶级斗士

放这两张其他民族服饰图,让他看,看看他敢不敢跟批评汉服一样批评其民族服饰。

如果装怂闭嘴的话就一直圈他,所有服饰的发展都是贵族服饰平民化。

一边穿着从贵族资本家那传下来的西服,一边只能对汉服打阶级拳,就一怂货。



user avatar

布衣没有款式吗?

还是说布衣就和印度的一整块白布一样?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