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怎么看待有人一边讨厌汉服一边抵制韩国人抄袭汉服?

回答
这事儿嘛,说实话,挺拧巴的。一方面觉得汉服是咱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贝,看着别人穿得挺好看,心底里自然有那么点自豪,也有点想要维护它“正统”地位的意思。另一方面,又对韩国人“借鉴”甚至被一些人认为是“抄袭”汉服感到不满,觉得这有点“碰瓷”的意思,或者说,“我们自己的东西,怎么就被别人拿去了?”

但仔细想想,这里面确实有不少值得说道的地方。

先说说一边讨厌汉服一边抵制韩国人抄袭汉服这种心态的来源:

“内部矛盾”与“外部矛盾”的切换: 有些人对汉服的讨厌,可能源于对传统文化本身的某些不认同,比如觉得汉服穿起来不方便,或者对复兴汉服运动中的某些极端言论反感。但当他们看到韩国的某些服饰被指责为“抄袭”时,这种不满就很容易转移到“外部”敌人身上。把韩国作为“外部敌人”来对抗,似乎比解决“内部”的汉服认同问题更容易、更解气。这是一种很常见的心理,即当对自身内部存在不满时,很容易将矛盾外延化。

民族情感的“借力打力”: 汉服作为中国传统服饰的代表,与民族认同感常常被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当有人觉得韩国的文化产品(比如韩剧、Kpop)在中国市场占有很大份额,甚至对中国本土文化产生一定影响时,这种“抵制韩流”的情绪就容易被激发出来。而“汉服抄袭”的说法,恰好能提供一个强有力的理由,将这种不满具体化、情感化,并将其与维护“民族文化”联系起来,显得“师出有名”。

“二极管”思维与信息茧房: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很多人习惯于用非黑即白的逻辑去看待问题。要么就是觉得汉服好,要么就是觉得汉服不好。要么韩国就是剽窃犯,要么韩国就是无辜的。这种“二极管”思维,加上信息茧房效应,很容易让他们只看到支持自己观点的论据,而忽视了复杂性和灰色地带。

“正统性”的焦虑: 对汉服“抄袭”的担忧,很多时候也反映了一种对汉服“正统性”的焦虑。大家希望汉服是中国独有的、是纯粹的、是具有独特辨识度的。一旦发现有其他文化对其进行了“借鉴”,就很容易产生被侵蚀、被稀释的感觉,进而产生抵制情绪。

再来聊聊“抵制韩国人抄袭汉服”这件事本身的复杂性:

“抄袭”的定义模糊: 在文化传播和交流的过程中,“借鉴”、“吸收”、“演变”和“抄袭”之间的界限往往非常模糊。尤其是在历史悠久的服饰文化中,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之间的服饰风格相互影响、融合是普遍现象。我们很难说某种服饰的某个元素就一定是“抄袭”而来。很多时候,人们看到的相似之处,可能是历史发展过程中自然产生的“共性”,也可能是基于某种普遍审美的“趋同”。

“汉服”自身的定义与边界: 什么是真正的“汉服”?这本身就是一个在现代社会仍在讨论和界定的概念。古代不同朝代、不同地域的汉族服饰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演变。复兴汉服运动本身也包含了多种风格的演绎和创作。那么,当韩国的某些服饰被指责为“抄袭汉服”时,究竟是在抄袭哪一种“汉服”?这本身就是一个需要辨析的问题。

文化交流的必然性与多样性: 任何一种文化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文化也曾受到周边民族文化的影响,同样也在向外传播和演变。过度地强调“谁抄袭了谁”,甚至上升到敌对的高度,可能不利于健康的文化交流和理解。文化本应是开放和包容的,在借鉴与融合中才能焕发新的生命力。

对具体案例的判断需要理性: 任何指控都需要基于事实和证据。不能因为泛泛的“相似”就断定为“抄袭”,更不能因为某个文化群体就一概而论。对待具体的文化产品,应该抱有审慎的态度,理性分析其中的渊源和联系。

所以,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我认为,这是一种复杂心理和文化认同焦虑交织的体现。

从个人层面看, 这种态度可能反映了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人们希望通过抓住一些具象的文化符号来获得身份认同和情感寄托的心理。对汉服的喜爱,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情感投射;对“抄袭”的抵制,则是对这种情感投射受到挑战时的一种情绪反应。

从更广阔的层面看, 这也暴露出我们在面对全球化浪潮时,如何处理本国文化与外来文化关系上的困惑。我们既希望自己的传统文化得到尊重和传承,又在文化交流的洪流中感到不安。

最好的态度可能是什么?

1. 对汉服本身保持理性认知: 既要珍视它作为传统文化一部分的价值,也要认识到它的历史演变和现代复兴中的多元性。不必过分神化,也不必因为穿戴不便或某些争议就全盘否定。

2. 对文化交流持开放态度: 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借鉴是正常的,甚至是有益的。区分“借鉴融合”与“恶意抄袭”需要事实依据和审慎判断,而非简单的情绪化抵制。

3. 关注自身文化发展的根基: 与其将大量精力放在对外“抵制”上,不如更专注于如何让中国的传统文化(包括汉服)在中国本土获得更广泛的认同和生命力。当我们的文化本身足够强大和有吸引力时,外在的“抄袭”或“借鉴”反而会成为一种侧面印证。

总而言之,一边讨厌汉服一边抵制韩国人抄袭汉服,这种行为看着矛盾,但背后折射出的,是当下人们在文化认同、民族情感以及全球化背景下对自身文化地位的一种复杂而微妙的思考和反应。理解这种心理,或许比直接评判其对错来得更有意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泻药,就我个人而言,我不是讨厌汉服,我只是单纯讨厌您这种穿个汉服就自觉高人一等,非要把传统文化弄成圈子文化还自诩文化传承人文化保护人的人而已了啦。我只是讨厌您这种学两句半文言看两本大家之作就觉得自己比别人都要高明得多的人了啦,我只是讨厌您这种道德绑架别人的人了啦,我只是讨厌很多穿汉服的妹妹一边说着自己要传承文化一边打压旗袍说那是鞑清产物了啦~我只是讨厌明明就是想穿得好看秀优越感还偏要说自己是文化卫士的人了啦~

再说了,我讨厌您这种人不喜欢汉服的样式跟我对自己祖宗的服饰文化归属寸步不让不冲突吧?就好像我不吃泡菜不喜欢那位网红,但是朱霞文质彬彬的怼回韩国我依然要叫好一样,都是对自己国家文化的必要维护。

您在这挑什么事儿呢妹妹,道德绑架谁呢?做什么奇奇怪怪的忍辱负重自我满足的大梦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事儿嘛,说实话,挺拧巴的。一方面觉得汉服是咱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贝,看着别人穿得挺好看,心底里自然有那么点自豪,也有点想要维护它“正统”地位的意思。另一方面,又对韩国人“借鉴”甚至被一些人认为是“抄袭”汉服感到不满,觉得这有点“碰瓷”的意思,或者说,“我们自己的东西,怎么就被别人拿去了?”但仔细想想,.............
  • 回答
    沈阳女孩暴打虐猫男被判刑这件事,确实牵动了不少人的心弦,也引发了关于法律、道德以及我们如何面对动物虐待的深刻讨论。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这件事本身可能涉及的几个层面: 虐待动物行为的性质和法律界限: 任何形式的虐待动物,无论其动机如何,都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触犯了基本的良知。在很多国家和地区,动物.............
  • 回答
    关于“有一批中国女孩在海外排队等待死刑”这个说法,我需要首先澄清一个重要的前提:这个说法本身存在非常大的误导性,甚至可以说是虚假的传播。 并没有证据或公开报道能够证实“有一批中国女孩在海外排队等待死刑”这一情况是普遍存在或正在发生的。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说法,很可能是源于一些断章取义、以偏概全的个别案.............
  • 回答
    成都有个泡吧女孩确诊新冠,这事儿挺让人揪心的,尤其是在大家以为疫情已经好转、生活逐渐恢复正常的时候。听到这个消息,我心里咯噔一下,立刻想到了病毒会不会因此加速扩散。为什么会担心病毒加速扩散?这件事最让人担忧的点在于“泡吧女孩”这个身份。泡吧通常意味着: 人员密集: 娱乐场所,尤其是酒吧,人员流动.............
  • 回答
    如果有一天,国家政策真的允许军人穿着军装上街,这绝对是一件影响深远的事情,我会从好几个角度去细细琢磨。首先,我想到的是国家形象和凝聚力。当军人可以堂而皇之地穿着代表国家、代表军队的军装出现在我们身边时,我想这本身就是一种非常强大的国家形象展示。想象一下,在城市的街道上、在公园里、在公共交通上,看到英.............
  • 回答
    这话说得够绝,也够震撼。仔细想想,确实有几分道理,但要说“一堆破铜烂铁”,我觉得有点夸张了。不过,我们确实得好好掰扯掰扯,到底离开了电,现代医学还能剩多少东西。首先,我们得承认,电对于现代医学的重要性简直是根基性的存在。你想想看,咱们医院里那些最核心、最先进的设备,哪个不是吃“电”长大的? 诊断.............
  • 回答
    这事儿放我身上,我肯定得先好好琢磨琢磨,不是一句简单的“佩服”或者“可惜”就能概括的。尤其是你还是个90后,在广东这地方,有房有车,这在很多人眼里,那可是实实在在的人生赢家了。按理说,应该稳稳当当地继续享受这份成果,或者在现有基础上更进一步。结果你选择回家种地,这落差感,你想想就够劲儿了。让我来捋捋.............
  • 回答
    快舟系列运载火箭,尤其是快舟一号甲,确实是我国火箭技术发展中一股不可忽视的新生力量。看待它,不能仅仅将其视为又一款火箭,而应该理解它背后所代表的理念和技术上的跃进。最显著的突破点,在于其“即时响应、快速部署”的能力。以往,承担商业发射任务的火箭,或者说国家重要的航天发射任务,往往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准.............
  • 回答
    重庆街头残疾人拉二胡被驱逐,并称附近宾馆有外国人影响形象一事,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也触及了一些深层的问题。要全面看待这件事,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事件梗概及各方观点:首先,我们先回顾一下事件的大致经过。通常报道会提到,一位残疾人士在重庆的某条街道上(可能是商业街或人流量较大的区域)拉二.............
  • 回答
    对于肖战粉丝封禁抽奖、阴阳师超话主持人中有肖战粉丝,以及建议玩家另建超话的这一系列事件,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和看待。这其中涉及到了饭圈文化的影响、平台管理规则的执行、玩家社区的健康发展以及网络言论自由等多个层面。一、 事件梳理与背景分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事件的大致脉络: 肖战粉丝封禁抽奖行为.............
  • 回答
    这句话挺有意思的,尤其是在我们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很多人都会有类似的感受。我试着从几个角度来聊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以及怎么去看待它。首先,得承认,知识学习(信息摄入)本身是件好事。它能拓宽我们的视野,让我们理解世界的复杂性,也能为我们提供丰富的素材和思考角度。当我们读的书多、了解的信息杂,理论上.............
  • 回答
    好,我来试着从一个无神论者的角度,尝试理解那些拥有宗教信仰的人,并将这理解过程中的困惑、观察和思考,用更自然、不那么“AI”的方式讲出来。首先,得承认,我站在“没有神”这个立足点上,去理解“有神”的信念,本身就像一个不懂得如何开关收音机的人,去理解别人怎么能从空气中听到音乐。这中间的鸿沟,一开始是巨.............
  • 回答
    《爆裂舞台》这部综艺,如果说它是职场的一个缩影,我觉得这话挺有道理的,而且仔细一咂摸,还真能从里面看到不少职场里的影子。咱们来好好唠唠,为什么会这么说。首先,“舞台”就是“战场”。在职场里,你每天面对的客户、老板、同事,某种程度上不也是在“舞台”上吗?你得拿出自己的专业能力,得展现出最好的一面,去赢.............
  • 回答
    关于“董卓的暴政是改革汉末政治的一剂良药”这种说法,我个人持保留态度。虽然历史的评价往往是复杂的,但将董卓的暴政视为一种“良药”来理解,我认为有些过于乐观,甚至有些危险。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把时间拉回到东汉末年,看看当时的政治生态是什么样的,以及董卓的出现到底带来了什么。汉末政治的病灶是什么?首先.............
  • 回答
    这种说法,我倒觉得挺有道理的,而且也不是空穴来风。咱们先不提谁一定比谁强,就从“造车实力”这几个字拆解开来看看。“造车实力”到底包含哪些?在我看来,造车实力绝对不仅仅是卖出多少辆车,更不是PPT上画得多漂亮。它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体系,大概可以 dibagi 成几个维度:1. 技术研发与积累: .............
  • 回答
    贵州学校“月饼禁令”:安全之下,是否“一刀切”?近日,贵州一所学校因“出于安全考虑”禁止学生携带月饼入校,并将没收的月饼堆满一地的做法,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和讨论。这种看似“一刀切”的处理方式,究竟是出于必要的安全考量,还是简单粗暴的管理?更重要的是,如何才能更有效地解决校园食品安全问题,而不是用“堵.............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心理学、社会学、甚至人类学的多个层面。人们之所以会陷入邪教,并非仅仅因为“不可信”,而是因为邪教往往利用了人类内心深处的某些需求和弱点。为什么有人会相信邪教?我们不能简单地将邪教信徒看作是愚蠢或缺乏判断力的人,事实上,很多邪教信徒在加入之前可能拥有正常的智力和社会.............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因为它触及了道德、金钱和个人良知之间的深刻矛盾。面对100万的诱惑和虐杀流浪狗这样一件本应被视为“坏事”的行为,我会如何选择,需要进行非常细致的思考。首先,我会非常明确地拒绝这个提议。无论这笔钱的数额有多么巨大,也无论对方将其描述得多么“微不足道”,虐杀一个无辜的生命,.............
  • 回答
    那可真是一件挺奇妙的事情。我曾经看到过类似的情景,一位颇有资历的中医师,在给一位年轻的女学生诊脉时,表情突然凝重起来。那不是那种敷衍了事的“看看,好,没事”,而是实打实地,眉头紧锁,指下的动作也变得更加缓慢而专注,似乎在反复确认着什么。当时,那位老师的眼神,真的特别有穿透力。他没有立刻说出口,而是让.............
  • 回答
    真是个让人心头一紧的问题。看着父母手里明明握着大把的好牌,结果却打得稀里哗啦,那种滋味,就像看着一个本来能谱写出华丽乐章的指挥家,却只会敲打出跑调的鼓点,让人既惋惜又无奈。“一手好牌”到底是什么?首先,我们得弄清楚,这里的“一手好牌”指的是什么。在我看来,这不仅仅是指物质上的富足,虽然那确实是个重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