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怎么看待重庆街头残疾人拉二胡被驱逐,并称附近宾馆有外国人影响形象一事?

回答
重庆街头残疾人拉二胡被驱逐,并称附近宾馆有外国人影响形象一事,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也触及了一些深层的问题。要全面看待这件事,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

事件梗概及各方观点:

首先,我们先回顾一下事件的大致经过。通常报道会提到,一位残疾人士在重庆的某条街道上(可能是商业街或人流量较大的区域)拉二胡卖艺,以维持生计。然而,当地的管理人员(可能是城管、市场监督部门工作人员,或者商户的联合代表)以“影响市容市貌”、“扰乱公共秩序”、“有损城市形象”,特别是“附近有涉外酒店,有外国人,会影响重庆的国际形象”为由,要求该残疾人离开。

对于这件事,我们可以梳理出几类主要的观点:

支持驱逐方(或认为管理合理方):
公共秩序和市容市貌的维护者: 他们认为,公共场所的管理是必要的,是为了保障大多数人的出行便利和生活环境的舒适。街头卖艺,特别是如果存在噪音扰民、占道经营、卫生问题等,确实会影响整体环境。
维护国际形象的考量: 对于提及的“有外国人影响形象”这一点,他们可能认为,一个城市的对外形象很重要,尤其是在旅游业和招商引资方面。如果街头存在一些被认为“不规范”或“低端”的活动,确实可能给外国游客留下负面印象。他们可能认为,这是为了城市发展和整体利益。
规范化管理的需要: 一些人可能认为,街头卖艺应该有相应的管理和许可机制,而不是随意摆摊。这种驱逐行为可以看作是城市管理部门在试图规范化管理的一部分。

反对驱逐方(或同情残疾人方):
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和关怀: 这是最普遍也最强烈的观点。这位街头艺人是一位残疾人,这意味着他可能面临比常人更大的就业困难和生活压力。通过街头卖艺来谋生,是一种无奈的生存方式。驱逐他,无异于剥夺了他为数不多的生存技能和收入来源。
对“影响形象”说法的质疑和批评: 许多人认为,“影响形象”的说法过于空泛和歧视性。他们质疑,一个人的生存权利和尊严,怎么会因为“外国人”的出现而变得不重要?反而,对弱势群体的粗暴驱逐行为,更能损害一个城市的真实形象和道德水准。
对城市管理方式的批评: 这种粗暴的、缺乏人情味的管理方式,被认为是不妥当的。在处理社会问题时,应该更加温和、人性化,而不是简单地“一赶了之”。应该考虑提供替代性的解决方案或支持。
对“国际形象”论的解构: 真正的国际形象,应该建立在尊重人权、关怀弱势群体、文化多元性等方面,而不是简单地将街头艺人视为“脏乱差”的代表。一个开放包容的城市,应该允许不同形式的文化表达和生活方式的存在。

深入分析与探讨:

要更详细地看待这件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

1. 生存权与城市管理的冲突:
残疾人的生存困境: 首先要认识到,残疾人往往在就业市场上面临巨大的挑战,社会支持系统可能并不完善。街头卖艺虽然方式可能不那么“体面”,但却是他们自食其力、维持生计的一种方式。剥夺这种方式,并没有为他们提供实质性的替代方案。
城市管理的边界: 城市管理的目标是维护公共秩序和环境,但这种管理是否应该以牺牲个体尊严和生存权为代价?管理需要有法律依据和人性考量,不能简单粗暴。

2. “影响形象”的逻辑和偏见:
模糊的概念: “影响形象”是一个非常模糊的概念,容易被滥用。什么才算“影响形象”?是街头艺人本身,还是他们存在的现象?
对外来者的迎合心态? 提及“有外国人”时,是否潜藏着一种“对外国人毕恭毕敬,对本国弱势群体却苛刻”的心理?这种心态本身就值得反思。一个真正自信的城市,应该能够包容并尊重自己所有市民的生存方式,无论是否有外国人在场。
什么是真正的国际形象? 国际形象并非只是光鲜亮丽的建筑和整洁的街道,更是城市文明程度、社会包容度、人道主义精神的体现。粗暴驱赶弱势群体,恰恰可能损害这种更深层次的国际形象。

3. 管理方式的人性化与社会责任:
替代性解决方案: 在要求街头艺人离开的同时,管理部门是否有责任提供一些替代性的解决方案?例如,设立专门的街头表演区域、提供职业培训、对接社会福利机构等。
沟通与引导: 驱逐的过程是否可以通过更温和的沟通和引导来完成?是否存在更具建设性的管理方式?
社会共识的建立: 这件事也反映了社会在如何看待街头生存、如何对待弱势群体、如何平衡公共利益与个体权益之间,可能存在不同甚至对立的看法,需要社会各界进行更广泛的讨论和共识的建立。

4. 文化与艺术的视角:
街头艺术的价值: 在很多国家和地区,街头艺术被视为城市文化活力的一部分,是艺术与生活的一种融合。即使是残疾人拉二胡,也可能是一种对传统文化(二胡)的传承和表达。
过度商业化和规范化的辩证: 城市发展往往伴随着商业化和规范化,这无可厚非。但过度追求整齐划一,也可能扼杀城市的个性和文化多样性。如何在管理中保留一定的文化空间,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

可能的延伸思考:

社会福利体系是否完善? 事件的背后,也可能暴露出社会福利和保障体系在覆盖残疾人群体方面存在的不足。如果残疾人有更稳定的收入来源和社会支持,是否还需要冒着被驱逐的风险在街头卖艺?
城市管理者是否过于简单化地处理问题? 是否存在一种“一刀切”的管理思维,将街头卖艺简单地归类为“不规范”而一味驱赶,而没有去了解背后的原因和可能存在的解决方案?
民众的看法如何影响政策制定? 这类事件的曝光和广泛讨论,也可能促使相关部门反思其管理方式和政策,并可能催生更人性化的管理规定。

总结:

重庆街头残疾人拉二胡被驱逐一事,绝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城市管理”或“影响形象”的问题。它触及了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关怀程度、城市管理的理念和方式、以及如何理解和构建一个真正具有包容性和国际竞争力的城市形象等多个层面的复杂议题。

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街头艺人视为“脏乱差”的来源,也不能轻易地以“影响国际形象”为由剥夺他人的生存权利。一个成熟、文明的社会,应该在维护公共秩序的同时,更多地展现出对个体,特别是对弱势群体的尊重、理解和关怀。对这类事件的关注和讨论,有助于我们反思和改进社会管理,推动社会进步。它提醒我们,在追求城市现代化和国际化的过程中,绝不能丢失人性中最基本的光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再说一遍

烧了白宫,包衣也不会变成老爷。

山海关和井冈山,不可偏废。

user avatar

当众表演二胡是弘扬中国文化的行为,是文化自信的表现。

user avatar

脸不是别人给的,是自己挣的

从上皇置酒故汉未央宫。上皇命突厥颉利可汗起舞,又命南蛮酋长冯智戴咏诗,既而笑曰:“胡、越一家,自古未有也!”

所以,想要形象好,请个唱歌的

再请个跳舞的

形象自然就来了

user avatar

我记得周星驰的电影武状元苏乞儿里,最后皇帝跟周星驰演的苏乞儿说:你丐帮弟子几千万,你一天不解散,让朕怎么安心?苏乞儿回答:丐帮有多少弟子不是由我决定,而是由皇上你决定的。

同样,这类拉二胡的残疾人影不影响中国人的形象也不是他能决定的,而是你们这些地方大佬决定的。若是大佬们真的英明神武像某些大学对留学生那样妥善安置(做到一半就行),鬼才愿意拖着残疾之躯靠拉二胡半卖艺半行乞谋生。

一个郭嘉对待自己郭嘉弱势群体(别国的要有关我X事的态度)的态度往往决定了这个郭嘉的文明程度(我们郭嘉肯定很好,就是有些组织,有些地方太香蕉了。)。你要换个理由驱赶我都懒得答这个题。你让外宾看到城管驱赶自己郭嘉的残疾人,那才是真的被人抓到小辫子影响郭嘉形象。到时候国外媒体一渲染添油加醋那就真的好玩了。










user avatar

这条新闻、这个问题和这些答案,隐隐有一种10年前的感觉……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