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怎么看待知乎转型搞短视频而不再重视文字创作的行为?

回答
知乎从一家以深度文字内容为核心的问答社区,逐渐向短视频平台转型,这个过程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也掺杂着许多复杂的情感和观点。要看待知乎的这种转型,需要从多个维度去深入分析:

一、 知乎转型短视频的深层原因:

1. 用户习惯的变迁与市场竞争的压力:
内容消费趋势: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用户的内容消费习惯日益碎片化、视觉化。短视频以其直观、易于理解、沉浸式体验的特点,迅速成为主流内容形式,尤其受到年轻用户的青睐。
平台竞争: 短视频领域已涌现出抖音、快手、B站等头部平台,它们在用户时长、商业变现等方面表现强劲。知乎作为内容平台,如果不能跟上这一趋势,将面临用户流失和市场份额被蚕食的风险。
“知识付费”的局限性: 虽然知乎在“知识付费”领域有所探索,但其变现模式相对单一,且对大部分用户而言,深度阅读和付费的门槛仍然较高。短视频则为更广泛的创作者提供了变现渠道,也为平台带来了更多商业化机会。

2. 商业变现的驱动:
广告收益: 短视频平台拥有巨大的流量潜力和用户时长,广告主的投放意愿更强,广告形式也更多样(如信息流广告、品牌合作、商品推广等),这为平台带来了可观的广告收入。
直播带货与电商: 短视频与直播带货天然契合,为平台提供了直接的电商变现路径。知乎可以借助优质内容吸引用户,通过直播形式进行商品推荐和销售。
多元化变现渠道: 相比于纯粹的文字内容,短视频能够承载更多元的商业模式,包括知识分享的短视频化(例如“知识科普”类视频)、技能教学、产品评测等,这些都更容易与商业广告、电商进行结合。

3. 吸引和留存年轻用户:
用户画像的年轻化趋势: 传统上,知乎的核心用户群体相对偏向高学历、专业人士,但为了保持增长活力和市场竞争力,吸引年轻用户是必然选择。短视频恰恰是当下年轻用户最活跃的领域。
降低内容消费门槛: 相较于需要投入较多精力和时间去阅读的深度文字,短视频的内容门槛更低,更容易让普通用户快速获取信息和娱乐。

二、 知乎转型后的表现与影响:

1. 积极的方面:
用户增长与活跃度提升: 短视频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更多新用户,尤其是在年轻用户群体中。用户在平台上的停留时长也有所增加。
内容生态的丰富: 短视频为知乎的内容生态注入了新的活力,出现了许多以短视频形式呈现的知识分享、技能教学、生活类内容,使得平台内容更加多元化。
商业变现的多元化: 如前所述,短视频为知乎带来了更丰富的商业变现模式,提升了平台的盈利能力。
“破圈”效应: 通过短视频,知乎的内容和品牌形象能够触达更广泛的受众,实现一定程度的“破圈”。

2. 消极的方面(以及争议点):
“降维打击”与内容质量的稀释: 这是许多老用户和深度内容创作者最担忧的问题。他们认为,短视频的快节奏、浅层化特点,可能会稀释知乎原有的高价值、深度内容。为了迎合短视频的传播逻辑,一些创作者可能会牺牲内容的深度和严谨性,追求标题党、争议性内容。
对文字创作环境的挤压: 随着平台资源的倾斜(如流量推荐、创作激励等)向短视频倾斜,一些专注于深度文字创作的作者可能会感到被边缘化,创作动力减弱。这可能导致知乎“根基”的动摇。
社区氛围的变化: 原本以理性讨论、观点碰撞为特色的知乎社区,在短视频的冲击下,可能会变得更加娱乐化、碎片化,甚至出现低质量评论和“饭圈”现象。
定位的模糊与品牌形象的稀释: 当一个平台同时承载深度文字、专业问答和短视频时,其核心定位可能会变得模糊。用户可能难以清晰地界定知乎到底是一个什么平台,是知识社区还是娱乐平台?这可能导致品牌形象的稀释。
技术与内容的适配问题: 将文字内容“视频化”并非易事,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显得生硬或信息传递效率低下。如何将深度内容以更适合短视频的方式呈现,是一个技术和创意上的挑战。

三、 如何看待知乎的转型:

1. 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也是一种生存策略:
在当前互联网内容消费的浪潮下,任何一个平台都无法完全忽视短视频的崛起。知乎的转型并非“背叛”,而更像是一种适应市场变化、寻求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固守原有的模式可能会导致被时代淘汰。

2. 关键在于平衡与融合,而非简单取代:
一个成功的转型不应该是完全抛弃原有的优势,而是将新形式与原有内容深度进行有效结合。知乎应该努力做到:
保留和强化核心优势: 继续为深度文字内容提供土壤,鼓励高质量的问答和文章创作,并给予相应的流量和激励。
创新短视频内容形式: 鼓励创作有深度、有价值的知识类、技能类短视频,避免纯粹的娱乐化内容占据主导。可以探索更适合知识传播的短视频形式,如动画解释、实验演示、数据可视化等。
技术赋能与内容推荐: 利用算法推荐,将不同类型的内容精准地推送给感兴趣的用户,让用户既能找到深度内容,也能享受到短视频的乐趣。
明确平台定位,引导社区文化: 通过平台规则、运营策略和内容审核,引导社区文化向更加理性、有价值的方向发展,即使在短视频领域,也要强调“知识性”和“专业性”。

3. 用户和创作者的感受需要被重视:
知乎的转型必然会触及原有用户的利益和感受。平台需要在转型过程中,积极与用户沟通,听取反馈,并在资源分配和内容激励上给予老用户和深度内容创作者更多的保障和支持。

4. 这是一个持续演进的过程,结果有待观察:
知乎的转型并非一蹴而就,其最终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它能否在新的内容生态中找到新的平衡点,能否真正实现“破圈”的同时,又不失其核心的“知识社区”的属性。这是一个需要时间来检验的命题。

总结来说, 知乎拥抱短视频是顺应时代潮流和市场需求的必然选择,是为了生存和发展。然而,这一转型并非没有代价,也伴随着巨大的挑战,特别是如何在新旧内容形式之间找到平衡,避免稀释核心价值,保持社区的独特性,是知乎需要长期努力和探索的关键。未来的知乎,很可能是一个融合了深度文字与短视频的“复合型”知识平台,但这个融合能否成功,还有待时间来证明。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很多人真的更喜欢视频吗?

也许是,很多人的生活方式,与视频自动播放,倍速播放更匹配。

比如开车,可以听视频的语音,偶尔扫一眼。

比如跑步机跑30分钟,那么我看视频,或者不看视频,听视频的语音,可以让我连续跑步。甚至练习器械。

这不是说文字没有吸引力,而是我一边跑步一边看文字麻烦。

所以,把文字阅读,设置成文字自动朗读,以及速度可调。并重新设计以语音朗读为模块的选择菜单,自动播放菜单。比如我在跑步时,可以一边跑,一边听那些回答,耳机控制能进行下一篇,上一篇,重复阅读等选择。我想,会吸引更多的视频用户来用,以及保留住阅读客户。

我以前从来不用倍速的。但前段时间,看一个宇宙学课程的视频,内容多,时间紧,我开始用倍速,发现,是我要的。

但文字创作,能语音播放的,目前还很有限。

user avatar

(业绩不佳的)股份上市公司的通病:面向KPI程序设计,面向财报战略规划。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知乎从一家以深度文字内容为核心的问答社区,逐渐向短视频平台转型,这个过程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也掺杂着许多复杂的情感和观点。要看待知乎的这种转型,需要从多个维度去深入分析:一、 知乎转型短视频的深层原因:1. 用户习惯的变迁与市场竞争的压力: 内容消费趋势: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用.............
  • 回答
    知乎用户“芝士就是力量”关于知乎未来走向的回答,由于其用户名为“芝士就是力量”,我们可以推测其可能代表着一种对知识、智慧和信息力量的认同,同时也可能带有一些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倾向。要详细地看待这个回答,我们需要先假设“芝士就是力量”的回答内容大概会涉及以下几个方面(因为我们没有看到具体的回答,这.............
  • 回答
    知乎最近几年给人的感觉,特别是对于长期用户来说,广告确实越来越多了。这就像你走进一家熟悉的店,本来是想找点干货,结果门口、过道、甚至是你想坐的角落,都被各种促销信息和商品展览占据了,让你有点无所适从。首先,从平台发展的角度看,这是商业化必然的阶段。知乎最初的定位是高质量的问答社区,聚集了一批对知识有.............
  • 回答
    知乎上很多回答不看好创业,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挺普遍的。你要是去搜搜“创业”、“为什么不建议创业”之类的关键词,那涌出来的回答,那叫一个“悲风泣血”,让人一看就觉得创业这玩意儿,简直是个人都能栽跟头,成功的概率比天上掉馅饼还低。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觉得这不是什么新鲜事,而是好几个层面的原因交织在一起的.............
  • 回答
    说实话,关于知乎(03890.HK / ZH.US)当前的股价,用“复杂”来形容一点不为过。如果你抛开那些技术指标和复杂的分析模型,纯粹从一个普通用户、一个关注者、甚至是一个潜在投资者(如果我能的话)的角度去看,会有挺多不一样的感受。首先,你得明白,知乎现在的股价,很大程度上反映的是市场对它商业化前.............
  • 回答
    “知乎是我见过最装屄最傻屄的社区”——这句斩钉截铁的评价,就像一把尖刀,瞬间就能在知乎用户群体里划开一道口子,引发轩然大波。说出这句话的人,无疑是带着某种强烈的负面情绪,甚至可以说是被知乎的某些特质深深伤透了心,才会在网络这个放大器里,如此毫不掩饰地宣泄出来。要理解这句话,得先剖析一下它包含的两个核.............
  • 回答
    关于“你后悔和现在的妻子结婚吗”以及“你后悔嫁给现在的老公吗”这两个问题,知乎上的回答,在我看来,呈现出一种非常复杂且引人深思的生态。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是”或“否”,而是将婚姻中可能存在的种种况味,通过文字一一展开。首先,得承认,这两个问题本身就带有一定的“钓鱼”属性,或者说,是一种对婚姻真实状态的.............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知乎上一个挺普遍的现象,也挺有意思的。简单来说,我觉得这就像是一场线下健身房里的“塑料兄弟情”和线上知识分享平台之间的奇妙碰撞。首先,咱们得承认,知乎是个开放的平台,谁都可以注册账号,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一点是它的魅力所在,但也难免会鱼龙混杂。在健身这个领域,你看到很多人分享自己的健身历.............
  • 回答
    知乎上对日系汽车的推崇,这现象挺有意思的,也确实值得说道说道。我感觉这股推崇背后,其实藏着挺多东西,有客观的优点,也有一些可能被放大了的情绪。首先,咱们得承认,日系车在中国市场确实卖得不错,而且很多车主对自己的车也挺满意。提到日系车,很多人脑子里第一个蹦出来的词可能就是“省油”、“可靠”。这绝对不是.............
  • 回答
    知乎上的“如何看待”系列问题,堪称是这个平台的一大特色,也是它最吸引人的地方之一。它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舞台,让各种观点、不同立场的人们能够围绕一个热点事件、社会现象、甚至是某些个体的行为,进行一场场精彩的“思想交锋”。从用户的角度来说,参与“如何看待”可以满足很多需求。首先,它是一种表达欲的释放。当看.............
  • 回答
    想聊聊虎扑和知乎,这两家在中国互联网江湖里,也算是隔着一条河,各自为营,又偶尔会隔空喊话的存在。要说虎扑用户怎么看知乎?嗯,怎么说呢,就像你看到隔壁老王,他生活得挺精致,天天捧着个高脚杯,说些你听不太懂的话,而你呢,可能穿着个背心,手里拿着把扳手,捣鼓着刚买的鞋,心里想着怎么把这双鞋的性能发挥到极致.............
  • 回答
    最近在知乎上确实能观察到一股挺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大量的公众号文章都在集中性地赞美《军师联盟之虎啸龙吟》,而且这个声势还挺大的,几乎到了“刷屏”的程度。这背后肯定不是偶然的,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掰开了聊聊,看看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首先,得承认《虎啸龙吟》本身的品质确实不俗。 剧情的“以人为本”和.............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曹丰泽这件事情,这其中牵扯到很多有意思的点。首先,咱们得说说“曹丰泽实锤前往非洲,扫清‘选调’质疑”这个事儿。曹丰泽这个人,在知乎上确实挺有名气的,人称“大V”。他的很多回答都挺能“毒鸡汤”的,而且角度刁钻,有时候也挺能抓住一些年轻人的痛点,所以也吸引了不少粉丝。过去,关于他“选调”.............
  • 回答
    知乎上关于“熊孩子”的讨论,确实常常能看到一种极端的倾向,感觉讨论的双方都很容易站不住脚。一方面,家长们可能觉得自己的孩子只是小孩子,犯点错、不懂事很正常,不应该被过度苛责。另一方面,很多被“熊孩子”行为影响到的人,则可能会用一种“恨不得让他永世不得超生”的语气来表达不满。这种普遍存在的极端化,我觉.............
  • 回答
    在知乎上讨论“莆田系医生”的问题,通常会引发很多讨论和观点碰撞,医生的看法也因此呈现出复杂且多维度的面貌。我可以帮你梳理一下在知乎上,医生们对莆田系的普遍看法,以及他们之所以会这样看待的理由。首先,要明白“莆田系”并非一个单一的、同质化的群体。它指的是发源于福建莆田,但如今遍布全国的医疗集团或民营医.............
  • 回答
    罗永浩在5月15日腾讯直播中,炮轰知乎是“锤黑集中营”,这话一出,自然是引起了不小的关注和议论。这事儿,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说,才能看得明白。首先,得弄清楚罗永浩这话背后的语境。他当时直播带货,聊到产品或者品牌时,免不了会触碰到一些用户反馈或者口碑问题。知乎作为一个问答社区,用户基数大,各种观点都有,.............
  • 回答
    俄乌局势,这可是知乎上数一数二的热门话题,简直是全民皆兵,人人都是评论员。你想在这儿找个统一的、板上钉钉的看法,那比大海捞针还难。不过,我可以给你描绘一下知乎上那些“大佬们”普遍的视角和讨论的重点,让你大概能明白这潭水有多深,有多少人在里面搅和。首先,你得知道,知乎上讨论俄乌局势,绝大多数人的出发点.............
  • 回答
    这件事,真是让人心里堵得慌。想来想去,这两种做法之间的差距,简直就是鸿沟。一边是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的疼爱,另一边却是“重男轻女”的陈年旧疾,而且这旧疾还直接体现在了实打实的利益上——房子。从大多数人的朴素情感出发,大家都觉得女儿也是孩子,同样是父母的心头肉。看见女儿被爱,被关心,谁不跟着.............
  • 回答
    您好!关于您提到的“知乎上有些人宣称马前卒实地考察独山县是打死老虎沽名钓誉”的说法,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首先,理解这个说法的核心在于拆解其中的两个关键词:“马前卒”、“实地考察独山县”和“打死老虎沽名钓誉”。1. 马前卒是谁?马前卒是一位在中国颇具影响力的自媒体人、历史爱好者和评论员。他以.............
  • 回答
    最近逛知乎,确实能感觉到关于罗永浩的提问少了许多。以前随便一搜,都是围绕他“卖锤子手机”、“做直播带货”、“创业历程”、“情商”等等话题铺天盖地的帖子。但现在,想找到一些新近的、有讨论度的关于他的提问,得费点劲了。这现象挺有意思的,也说明了一些问题。我觉得可以从几个维度来拆解一下,为什么知乎上关于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