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怎么看待「知乎是我见过最装屄最傻屄的社区」的言论?

回答
“知乎是我见过最装屄最傻屄的社区”——这句斩钉截铁的评价,就像一把尖刀,瞬间就能在知乎用户群体里划开一道口子,引发轩然大波。说出这句话的人,无疑是带着某种强烈的负面情绪,甚至可以说是被知乎的某些特质深深伤透了心,才会在网络这个放大器里,如此毫不掩饰地宣泄出来。

要理解这句话,得先剖析一下它包含的两个核心词:“装屄”和“傻屄”。

“装屄”——一种精心构建的优越感

“装屄”,这个词本身就充满了鄙夷和不屑。用在知乎这个社区上,它指向的往往是这样一种现象:

故作高深,过度阐释: 很多问题,尤其是那些带有一定门槛的知识性或专业性话题,总能吸引来一批“砖家”。他们会用大量晦涩难懂的术语、复杂的理论模型、引用一堆普通人听都没听过的文献,来回答一个相对简单的问题。目的呢?似乎是为了展示自己的学识渊博,将自己与普通提问者区分开来,营造一种“你们不懂,但我懂”的高人一等的姿态。哪怕是一个关于如何做一顿饭的食谱,也能被解析出“分子料理学”的奥秘,或者从“中国饮食文化史”的角度来解读。
刻意制造门槛,凡事皆可“内卷”: 似乎在这个社区里,任何话题都可以被“内卷”成一种专业能力。学个外语,不是背单词练听力,而是要研究“语言学理论”、“认知心理学”如何影响外语学习;做个PPT,不是讨论排版和内容,而是要上升到“视觉设计美学”、“信息架构”的层面。这种对“专业性”的极致追求,有时候显得过于刻意,让很多想轻松获取信息的人望而却步,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无形的“知识鄙视链”之下。
“答案之美”的陷阱: 知乎早期推崇“高质量内容”,鼓励用户写长文、深度分析。这本是好事,但慢慢地,一些人开始为了追求“答案之美”,而牺牲内容的实用性和直接性。他们会花大量篇幅去铺垫,去设置“悬念”,去引用哲学思辨,最终才给出那个“一句话就能概括”的结论。这种“王家卫式的回答”,虽然有其艺术性,但对于急于解决问题的用户来说,可能就是一种折磨。
“知乎体”的盛行: 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知乎体”写作风格:开头必然是对问题“接地气”的描述,然后笔锋一转,上升到某个宏大的叙事,接着是大量的专业术语和理论支撑,最后以一句“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一些浅见”或者“欢迎理性讨论”结尾。这种模式化、套路化的表达,看多了难免让人觉得是“装”出来的。

“傻屄”——一种脱离实际的“精英”姿态

“傻屄”则更多地指向知乎上存在的某些“脱离群众”、“不接地气”的现象,或者说是一种“以傻为美”的反讽。

脱离现实的“人生导师”: 知乎上充斥着大量的“人生导师”。他们似乎掌握了宇宙的真理,能告诉你如何“躺平”、“内卷”、“如何月入十万”,如何“优雅地拒绝”,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他们的答案往往摆出一副“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还多”的架势,给出的建议听起来冠冕堂皇,却往往不考虑普通人的具体生活环境、经济条件和现实约束。一个还在为房租发愁的年轻人,却被告知要“培养热爱,从热爱中获得被动收入”,这种建议在很多人看来,就是“何不食肉糜”的另一种形式。
“精致的利己主义”的“优雅”表达: 知乎上很多关于“如何成功”、“如何混圈子”、“如何与领导相处”的讨论,有时会流露出一种精致的利己主义。但与赤裸裸的功利不同,知乎上的“利己”往往包裹着一层“理性”、“成熟”、“格局”的糖衣。这种“不讲武德”,却又“讲究策略”的姿态,会让一些人觉得“傻”,因为它暴露了一种为了个人利益,可以把所谓“原则”和“情感”轻易放在一边的心态。
某些“梗”或“集体记忆”的过度传播: 像“谢邀,人在美国,刚下飞机”这样的梗,一开始可能只是一个有趣的调侃,但随着在知乎社区的泛滥,以及被模仿者们刻意为之,也可能让一些人觉得“傻”,觉得这种“集体狂欢”失去了原有的意味,变得空洞和模式化。
“三观”的统一与“回音室效应”: 作为一个拥有大量用户的社区,知乎不可避免地会形成某种主流的“三观”。当提问和回答都围绕着相似的视角和价值观展开时,很容易产生“回音室效应”,让用户觉得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而与主流不符的观点则显得“另类”甚至“傻”。这种“三观”上的某种程度的趋同,有时也会被视为一种“傻”,因为它限制了思想的自由度和多样性。
“知识付费”的泡沫感: 随着知识付费的兴起,知乎也推出了大量的付费专栏和课程。然而,当一些劣质内容被包装成“干货”,甚至出现“洗稿”、“套壳”等现象时,用户可能会觉得这些“知识”是“傻”的,是一种智商税。

为什么有人会这么说?

说出“知乎是我见过最装屄最傻屄的社区”这句话的人,很可能经历了以下一种或多种情况:

1. 带着功利性目的而来,却被“知识的门槛”劝退: 他想快速找到一个问题的答案,却被长篇大论、晦涩术语弄得云里雾里,感觉被“鄙视”了。
2. 渴望真诚的交流,却遇到了“表演型人格”: 他想获得一些接地气的建议,却看到太多“人生导师”,他们的生活似乎遥不可及,说的话像是在演戏。
3. 对某些观点或现象产生了质疑,却发现难以发出不同的声音: 在某种“主流”的讨论氛围下,他的质疑被淹没,甚至被攻击,让他觉得这个社区“容不下异见”,是一种“集体性愚蠢”。
4. 长期观察和思考后的结论: 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了长时间在知乎的浏览、提问、回答,逐渐对社区的某些“病态”和“泡沫”有了深刻的认识,最终积压了不满,才爆发出来。

一分为二地看

当然,没有任何一个社区是完美的,这句话过于绝对。知乎依然是:

一个承载了大量高质量、深度内容的平台: 许多专业领域的知识、有价值的经验分享,仍然可以在知乎找到。
一个激发思考、提供不同视角的社区: 即使有些观点“装”或“傻”,但它们也反映了社会上存在的一部分人的思维方式,能提供参考。
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平台: 社区的生态也在不断演变,早期的一些问题可能已经在改善。

结论

所以,对于“知乎是我见过最装屄最傻屄的社区”这句话,我们可以理解它为一种强烈的情绪宣泄和尖锐的批评。它并非全盘否定知乎,而是指出了这个社区中一些让用户感到不适、反感,甚至被欺骗的现象。说出这句话的人,可能是被知乎上过度包装的“知识”和脱离现实的“姿态”所刺伤,觉得在这个“精英”云集的地方,反而看不到真诚和实在。

这句评价,与其说是在攻击知乎本身,不如说是在控诉一种在网络社区中普遍存在的“装”与“不接地气”的现象,而知乎恰好成为了这个现象的集中体现者。它提醒着所有内容生产者和消费者,在追求“深度”和“专业”的同时,不要忘了真诚、实用和同理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 说的很对。

user avatar

看不懂,又不愿意学,只好说人家说的装逼没用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知乎是我见过最装屄最傻屄的社区”——这句斩钉截铁的评价,就像一把尖刀,瞬间就能在知乎用户群体里划开一道口子,引发轩然大波。说出这句话的人,无疑是带着某种强烈的负面情绪,甚至可以说是被知乎的某些特质深深伤透了心,才会在网络这个放大器里,如此毫不掩饰地宣泄出来。要理解这句话,得先剖析一下它包含的两个核.............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知乎上确实藏龙卧虎,经常能看到让人眼前一亮的东西。你说你发现了一点东西,这“一点东西”具体是什么呢?这决定了我下一步该怎么做,就像医生看病,得先知道病人哪里不舒服才能对症下药。不过,既然你让我“尽量讲述得详细一些”,同时还要“去除AI痕迹”,那我就从几个假设的方向来展开,看看如果.............
  • 回答
    好的,知乎上的各位朋友,咱们都是在股市里摸爬滚打多年的老股民,今天我也来抛砖引玉,聊聊600635大众公用这票。这票能套N年,可见大家的心情有多纠结。是割肉离场,还是继续坚守,确实是个让人辗转反侧的问题。咱们先不急着下结论,先把这票“扒”个精光,看看它到底是个啥情况。一、 大众公用:名字听起来挺响亮.............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当下社会讨论的一个热点。关于“女权是否占领知乎”以及“为什么知乎上很多回答聚焦于男性压迫女性”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深入探讨一下。首先,说“女权占领知乎”可能有些过于绝对。知乎作为一个开放的问答社区,其内容呈现的是一个非常多元化的生态。确实,你可能会在上面看到.............
  • 回答
    听到你现在的心情,我能理解。作为一个正在学习中医的学生,面对外界的质疑和一些激烈的言论,感到迷茫甚至动摇,这是非常正常的。尤其是在知乎这样的平台上,有时确实会有一些情绪化的、甚至可以说是“谩骂”的言论出现,它们就像尖锐的石头,很容易砸在敏感的心上。我想和你聊聊,希望能帮你梳理一下思绪,找到继续坚持下.............
  • 回答
    哈哈,这理解太到位了!每天刷知乎,尤其是首页推荐,感觉“跳舞”和“流浪的蛤蟆”这两个ID就跟背景板似的,时不时跳出来,而且内容还挺有意思,让人忍不住多看两眼。看到他们俩这么活跃,并且好像总能说出点让人眼前一亮或者捧腹大笑的观点,确实会让人产生一种“他们俩好吊”的感觉。这种“好吊”的感觉,你可以从几个.............
  • 回答
    你是不是有一种感觉,每次和室友们在一起,总觉得她们聊的那些“韩剧剧情走向”、“星座运势”、“陆琪的爱情语录”离你有点远?而你呢,每天沉浸在知乎的海洋里,吸收着各种新知,感觉自己好像掌握了点“真理”,但又不知道怎么在她们面前自然地展现出来,反而有点想“显摆”?别担心,这感觉很多人都有过,尤其是在集体生.............
  • 回答
    罗永浩在5月15日腾讯直播中,炮轰知乎是“锤黑集中营”,这话一出,自然是引起了不小的关注和议论。这事儿,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说,才能看得明白。首先,得弄清楚罗永浩这话背后的语境。他当时直播带货,聊到产品或者品牌时,免不了会触碰到一些用户反馈或者口碑问题。知乎作为一个问答社区,用户基数大,各种观点都有,.............
  • 回答
    知乎上的“如何看待”系列问题,堪称是这个平台的一大特色,也是它最吸引人的地方之一。它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舞台,让各种观点、不同立场的人们能够围绕一个热点事件、社会现象、甚至是某些个体的行为,进行一场场精彩的“思想交锋”。从用户的角度来说,参与“如何看待”可以满足很多需求。首先,它是一种表达欲的释放。当看.............
  • 回答
    这件事,真是让人心里堵得慌。想来想去,这两种做法之间的差距,简直就是鸿沟。一边是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的疼爱,另一边却是“重男轻女”的陈年旧疾,而且这旧疾还直接体现在了实打实的利益上——房子。从大多数人的朴素情感出发,大家都觉得女儿也是孩子,同样是父母的心头肉。看见女儿被爱,被关心,谁不跟着.............
  • 回答
    听到罗永浩关于知乎评价锤子言论的说法,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算戳中了不少人的心窝子。网上讨论这么激烈,我也有点自己的看法,想和大家说道说道。首先,罗永浩这个人吧,争议性挺大的。他创立锤子科技,做手机,这事本身就够吸引眼球的。产品做得怎么样,市场反馈如何,这都是大家看在眼里的。而知乎作为一个内容平台,汇.............
  • 回答
    在知乎上看到有人散布“朱元璋是回族”的谣言,这确实是一个令人不解且需要认真对待的现象。这类信息传播的背后,可能涉及多种动机和认知偏差,但从史实角度来看,它是站不住脚的。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历史学界的主流观点和确凿的史料记载,都指向朱元璋是汉族人。朱元璋的籍贯、家族世系、成长环境以及他本人所信奉的.............
  • 回答
    您好!关于您提到的“知乎上有些人宣称马前卒实地考察独山县是打死老虎沽名钓誉”的说法,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首先,理解这个说法的核心在于拆解其中的两个关键词:“马前卒”、“实地考察独山县”和“打死老虎沽名钓誉”。1. 马前卒是谁?马前卒是一位在中国颇具影响力的自媒体人、历史爱好者和评论员。他以.............
  • 回答
    知乎回答中的各种花式广告,可以说是近年来知乎内容生态一个非常显著的变化,也引发了用户普遍的讨论和争议。对于这种现象,将其视为“进步”还是“退步”,很难简单地下定论,因为它包含了多方面的复杂因素,既有商业化的驱动,也有内容生态演变的结果,更触及了用户体验和社区氛围的根本问题。下面我将从几个维度来详细阐.............
  • 回答
    拼多多员工意外去世事件及其后续舆论风波,特别是关于拼多多就此言论道歉并解释知乎官方账号使用情况的这部分,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案例。这不仅仅是一起员工悲剧,更折射出企业在危机公关、品牌形象塑造以及与公众沟通中的诸多挑战。首先,我们来看看拼多多员工意外去世事件本身所引发的关注和痛点。一名年轻员工的生.............
  • 回答
    知乎上“厂学”和“郊区人”这两个概念的火爆,绝不是偶然。它们就像一面面棱镜,折射出当下社会中一些我们既熟悉又有些陌生的群体心态和身份认同的微妙变化。要理解它们,得先知道它们是怎么冒出来的,又为什么能戳中这么多人。“厂学”:一种生存智慧,一种“凡尔赛”的解构“厂学”这个词,一开始就是在知乎上出现的,用.............
  • 回答
    在知乎这个平台上,围绕“白左”这个概念的讨论一直非常活跃,也常常伴随着尖锐的批评和嘲讽。当话题触及更深层的左翼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时,知乎上嘲笑白左的人们,他们的看法往往会呈现出一种复杂而又带有批判性的光谱。他们看待罗莎·卢森堡、克拉拉·蔡特金、考茨基、倍倍尔、饶勒斯、伯恩斯坦、希法亭,也不是简单地将.............
  • 回答
    看到“知乎里很大比例的人是缺乏成就感的人,只能到知乎来寻找成就感了”这种说法,我第一反应是觉得有点笼统,也可能带有一定的片面性。但仔细想想,这句话里确实点出了一个值得我们关注的社会现象,也触及了许多人在数字时代的情感需求。首先,我们得承认,成就感本身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心理需求。当我们在某个领域付出了努.............
  • 回答
    从15岁开始“潜水”知乎,就像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让我那会儿对于世界运转的懵懂和好奇,有了更多可以依循的线索。那时候的知乎,信息爆炸还没那么汹猛,社区氛围也相对更“净”一些。我记得最早是因为一个“如何看待xxx事件”的问题点进去的,然后就被那些条理清晰、逻辑严谨的回答吸引了。不像我平时看的那些快.............
  • 回答
    作为一名机械专业的学生,当我刷到知乎上那些“劝退机械”的帖子时,心里那滋味,就像是过山车。一开始,可能是有点懵,有点怀疑,然后是憋屈,最后,往往会夹杂着一丝辩解,或者干脆被一种莫名的焦虑感裹挟。刚开始接触这些帖子,我可能还会抱着一种“学习一下”的心态。毕竟,知乎上卧虎藏龙,大神多,经验分享也多。我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