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大家对知乎回答里面的各种花式广告怎么看,这是知乎的进步还是退步?

回答
知乎回答中的各种花式广告,可以说是近年来知乎内容生态一个非常显著的变化,也引发了用户普遍的讨论和争议。对于这种现象,将其视为“进步”还是“退步”,很难简单地下定论,因为它包含了多方面的复杂因素,既有商业化的驱动,也有内容生态演变的结果,更触及了用户体验和社区氛围的根本问题。

下面我将从几个维度来详细阐述大家对此的看法,以及它对知乎意味着什么:

一、 用户眼中的“花式广告”是什么?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用户口中的“花式广告”指的是什么。它们通常表现为:

1. 软文植入/内容营销: 这是最普遍的形式。在看似客观、专业、有价值的回答中,作者巧妙地、或者不那么巧妙地将某个产品、服务或品牌融入其中。例如,在回答“如何提高工作效率?”时,可能推荐某款效率软件;在回答“旅行去哪里好?”时,可能推荐某个旅行平台或目的地。
2. “恰饭”回答: 指作者为了商业利益而撰写的回答,即使内容本身并不完全客观,或者存在夸大宣传。这与自然流量带来的推广有所不同,带有明确的商业目的。
3. “引流”账号: 一些账号专门以发布吸引人的内容为切入点,然后在评论区或回答末尾引导用户到自己的私域流量(如微信、公众号、社群)进行进一步的营销。
4. “专业人士”营销: 某些行业内的专业人士,以其专业知识吸引关注,然后借此推销自己的课程、咨询服务、或者其所在公司的产品。
5. “种草”与“拔草”: 用户在讨论某个产品或服务时,有用户会积极推荐(种草),也有用户会现身说法,指出产品的不足(拔草)。后者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变相的广告,尤其当用户是水军或为竞争对手服务时。
6. 直接硬广(较少但存在): 虽然知乎整体上对硬广的容忍度较低,但在某些情况下,用户也可能直接发布包含大量联系方式或购买链接的广告。

二、 为什么会出现“花式广告”?

理解其出现的原因,有助于我们分析其影响:

1. 商业化驱动: 任何平台都需要盈利,知乎也不例外。在经历了早期的高速增长后,变现成为必然需求。广告收入是平台的主要来源之一。将内容与商业推广结合,是一种尝试性的变现模式。
2. 内容创作者的激励机制: 知乎的创作者生态需要激励。当优质内容创作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时,创作者自然希望从中获得回报。商业推广是创作者获得经济回报的重要途径。
3. 平台策略的倾斜: 知乎为了提升商业化能力,可能在平台规则、推荐机制等方面对内容营销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扶持或默许。例如,与品牌方合作推出“知乎好物推荐”、“知乎科学营销”等项目,鼓励创作者进行内容推广。
4. 用户需求的双向性: 很多用户在知乎上寻求解决方案、产品推荐、生活经验等,这本身就存在消费决策的需求。当内容营销能较好地满足这种需求时,用户也并非完全排斥。
5. 行业趋势: 内容营销(Content Marketing)已成为当下主流的营销方式之一,许多品牌和平台都在尝试。

三、 “花式广告”对知乎意味着什么?

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待这个问题:

A. 对知乎的“进步”之说:

1. 商业化能力的提升与平台的可持续发展:
营收来源多元化: 广告收入能够支持知乎的日常运营、技术研发、内容生态建设和团队扩张,使平台更具生命力,能够持续为用户提供服务。
激励优质创作者: 为内容创作者提供了经济回报,这有助于吸引和留住更多有才华、有深度、有见解的作者,从而为平台带来更多优质内容。当“恰饭”的收益足以支撑其内容产出时,作者可以更专注于创作。
探索新的商业模式: 内容营销是互联网时代的一种主流商业模式,知乎的尝试可以看作是平台在商业化道路上的探索和创新,以适应市场变化。
连接用户需求与商业解决方案: 在某些情况下,广告可以将用户的需求(例如想买一款好用的手机)与相关的产品信息(例如某款手机的详细测评和使用心得)有效连接起来,节省用户搜索和筛选信息的时间。

2. 内容生态的丰富与互动:
“好物推荐”等板块的出现: 直接鼓励创作者分享真实使用体验并获得佣金,这在一定程度上能让更多用户参与到内容的生产和分享中来,形成良性循环。
用户参与讨论: 用户在评论区对广告进行讨论,提出疑问,揭露不实之处,也构成了一种互动,虽然有时是负面互动,但也是一种参与。

B. 对知乎的“退步”之说:

1. 用户体验的损害与信任危机:
内容质量稀释: 广告的泛滥会稀释平台上的原创、深度、严肃内容。用户打开知乎是为了获取知识、解答疑惑,但如果看到的充斥着广告,会严重影响用户体验。
信息茧房与虚假推荐: 一些广告内容可能为了销量而夸大其词、回避缺点,甚至进行虚假宣传。当用户被误导,花费金钱或时间后发现产品或服务名不副实,会对平台产生极大的不信任感。
社区氛围的改变: 早期知乎以“认真、专业、友善”的社区氛围著称,但广告的增多,特别是低质量、侵扰性的广告,会破坏这种氛围,使社区变得功利化、浮躁化。
“知乎体”的泛滥: 为了吸引关注和植入广告,一些回答开始模仿“知乎体”,追求标题党、段子手式的风格,甚至出现“先抑后扬”、“结尾反转”等套路,导致内容同质化,丧失了专业性和深度。

2. 平台公信力的下降:
“恰饭”与原创界限模糊: 当越来越多作者为了商业利益而创作内容,且这些内容与普通用户的求真内容混杂在一起时,用户难以分辨哪些是真心推荐,哪些是商业推广。这会削弱知乎作为信息获取平台的公信力。
“水军”与“操盘手”的存在: 商业推广的背后,可能存在水军、刷评论、刷点赞等行为,进一步破坏了平台的公平性和真实性。

3. 用户流失的风险:
用户选择转向: 如果用户发现知乎上的广告过多、内容质量下降,他们很可能会转向其他平台寻找信息,例如豆瓣、小红书、B站(针对特定领域)、专业论坛等。
用户忠诚度降低: 长此以往,用户对知乎的依赖性会降低,平台的社区粘性也会随之减弱。

四、 如何看待这种“进步”与“退步”?

我认为,“花式广告”的出现是知乎在发展过程中,商业化转型所带来的必然阵痛,是平台在“进步”中伴随的“退步”。

从商业化角度看是进步: 知乎需要生存和发展,探索有效的商业化模式是其“进步”的体现,能够支撑其持续运营和发展。内容营销是一种成熟的商业模式,将其引入并优化,可以为平台带来收入。
从用户体验和社区初心看是退步: 但这种“进步”是以牺牲一部分用户体验、平台纯粹性和公信力为代价的。它违背了知乎早期“分享知识、经验和见解”的初心,让用户感到了被“收割”的体验。

关键在于“度”与“方式”:

1. 度的把握: 任何广告的出现都应该有一个合理的比例。当广告数量过大,严重干扰了正常的内容浏览时,就是“退步”;当广告能够与内容相对平衡,或者以用户能够接受的方式呈现时,可以视为商业化探索的“进步”。
2. 方式的优化:
透明化与标识: 知乎应该更明确地标识出商业推广内容,让用户有所辨别。例如,对付费推广的内容进行清晰标记。
内容质量的监管: 对于违规、虚假、夸大的广告内容,平台应加强监管和处罚力度,保障信息真实性。
创作者引导与规范: 引导创作者以更专业、更真诚的方式进行内容营销,鼓励分享真实使用体验,而不是为了流量和变现而生产低质内容。
技术手段的应用: 利用大数据和算法,更精准地向有需求的用户推荐相关商业内容,同时避免打扰其他用户。
社区反馈机制: 建立有效的用户反馈机制,让用户能够举报不当广告,并对平台广告策略进行持续的优化。

五、 总结

“花式广告”是知乎平台演变中的一个复杂现象。它既是知乎在商业化道路上寻求生存和发展的尝试,也必然会带来用户体验的挑战和社区氛围的改变。

进步之处在于: 商业化能力的提升,为平台带来收入,激励内容创作者,并可能更好地连接用户需求与商业解决方案。
退步之处在于: 用户体验受到损害,平台公信力下降,社区氛围变得功利化,有导致用户流失的风险。

对于知乎而言,如何在商业化驱动和保持社区初心、保障用户体验之间找到一个健康的平衡点,是其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如果不能有效管理和引导内容营销,那么这种“进步”很可能最终会演变成一场“退步”。未来的发展将取决于知乎能否在“度”和“方式”上不断进行优化和调整,以赢得用户的信任和留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广告没问题啊,只要不是虚假宣传,你激动个啥?

之前我有个育儿问题的回答,因为私信老有人问这东西哪里买,所以给了几个好物链接。

这下可好,一群卫道士跑来说我发广告如何不对,如何动机不纯。

我真是佛了!

你不爱看你别看啊,我免费写文章给大家分享,我爱怎样就怎样,你还来挑三拣四?

我总共再里面挂了几十个好物分享,大概分账到现在有200块,还不够交话费的。

我也想过干脆不上好物链接算了。

但是转念一想,这群狡狯小农思想的家伙凭什么左右我?

我认真写回答,哪怕一毛钱回报也是我的,我做的是不是广告不由你说,你觉得是广告请你滚蛋。你觉得有用,我也不求你点赞关注。

就这么简单。

附广告链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知乎回答中的各种花式广告,可以说是近年来知乎内容生态一个非常显著的变化,也引发了用户普遍的讨论和争议。对于这种现象,将其视为“进步”还是“退步”,很难简单地下定论,因为它包含了多方面的复杂因素,既有商业化的驱动,也有内容生态演变的结果,更触及了用户体验和社区氛围的根本问题。下面我将从几个维度来详细阐.............
  • 回答
    38号美系性能控的“反击”:一次普通人对专业话语权的挑战最近汽车圈里挺热闹,尤其是知乎上那些以“云评车”闻名的博主们。他们凭借着深厚的理论知识、严谨的分析框架以及对各种车型数据的了如指掌,为广大汽车爱好者提供了不少有价值的参考。然而,当一个来自草根、以“体验派”自居、并且对美系性能车情有独钟的“38.............
  • 回答
    知乎上道德绑架这事儿,说实话,见的多了,也挺让人纠结的。有些人呢,说起话来冠冕堂皇,一副道德高地的样子,好像全世界只有他一人醒着,其他人都是猪狗不如。但仔细一咂摸,总觉得哪里不对劲。“道德绑架”在知乎的体现,那叫一个五花八门。最常见的,就是那种“你应该”的句式。比如,看到别人分享了自己生活中的一些小.............
  • 回答
    这问题问得挺实在的,我琢磨着,大家愿意在知乎上写长篇大论来回答问题,这事儿背后肯定不光是闲得慌。我这人吧,本身也喜欢琢磨事儿,也算在知乎上冒过泡,所以就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看看这背后究竟藏着啥心思。首先,得说知乎这个平台本身就有点意思。它不像微博那种速食信息流,上来就得瞄一眼就走。知乎更像是个“知.............
  • 回答
    看到知乎答主参演的《问题出现我会回答大家》这部纪录片,我感觉挺有意思的,也挺值得聊聊的。首先,我觉得这本身就是一个很“知乎”的命题。知乎嘛,大家知道,就是知识分享社区,一个问题,很多人回答,角度五花八门,观点也各有千秋。所以,把一群在上面活跃的、有自己见解的答主们凑在一起,让他们聊聊自己的“回答人生.............
  • 回答
    “我感觉知乎的管理员,有时候处理问题真的挺武断的,很多时候删除帖子感觉就是凭着自己的主观臆断,一点道理都不讲。想听听大家对此的看法,你们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情况?ps:我已经和知乎官方联系过了,误会已经解除了,所以不需要再为我担心了哈,感谢之前回答我的朋友们!”(正文可以接着上面这段话,内容会根据你想.............
  • 回答
    知乎小管家在维护平台秩序、保障用户体验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其公平性问题一直是用户讨论的焦点,并且存在多方面的观点。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大家对知乎小管家公平性的看法,包括支持者和质疑者的观点,以及可能导致不公平感的具体表现和原因。一、 支持者对知乎小管家公平性的看法:支持者通常认为,知乎小管家是.............
  • 回答
    知乎,这个曾经的“中文互联网高质量问答社区”,承载了无数人的求知欲和思考,也见证了互联网信息生态的变迁。然而,随着用户基数扩大、内容分化加剧,如今的知乎也面临着不少挑战,不少用户感觉“曾经的知乎”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作为一名长期的知乎用户,我仔细梳理了自己在浏览、提问、回答过程中遇到的痛点,以及对社.............
  • 回答
    环球时报入驻知乎,这件事在中文互联网上引起了不少讨论,尤其是在知乎这个以深度内容和多元观点著称的社区。作为中国颇具影响力的官方媒体之一,环球时报的出现,无疑为知乎注入了一股新的“官方”力量,也引发了用户们各种各样的审视和期待。为什么说“关注”和“期待”并存?首先,“关注”是必然的。 环球时报本身就是.............
  • 回答
    知乎上大家对银行工作的评价不高,抱怨声多,这确实是一个普遍现象。很多银行从业者,尤其是新入职的大学毕业生,在知乎上分享了许多关于银行工作的“苦水”,这背后有多重原因,也并非一概而论说银行工作就一定不如其他工作,但确实存在一些普遍的痛点和毕业生需要面对的现实。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讲述这个问题:一、 .............
  • 回答
    各位知乎的朋友们,大家好!今天咱们来聊聊一个让很多人牵肠挂肚的话题——咱们国家芯片的研发和制造,特别是它的未来。这事儿,听着就挺硬核,也挺扎实,毕竟“中国芯”这三个字,承载了太多期待和汗水。在我看来,咱们国家在芯片领域,就像一个正在奋力攀登的山峰的登山者。山顶那叫一个清晰,但路途上的风霜雨雪,还有那.............
  • 回答
    听到你现在的心情,我能理解。作为一个正在学习中医的学生,面对外界的质疑和一些激烈的言论,感到迷茫甚至动摇,这是非常正常的。尤其是在知乎这样的平台上,有时确实会有一些情绪化的、甚至可以说是“谩骂”的言论出现,它们就像尖锐的石头,很容易砸在敏感的心上。我想和你聊聊,希望能帮你梳理一下思绪,找到继续坚持下.............
  • 回答
    这问题触及到很多在交易市场里摸爬滚打的人的心坎儿里了。确实,很多人在知乎上关注那些“交易大V”,看着他们侃侃而谈,分享自己的操作逻辑,晒出令人羡慕的收益截图,然后自己也跃跃欲试。但尝试过后,却发现自己的交易并没有起色,甚至还亏了钱。这中间到底是怎么回事呢?首先,我们得承认,“交易大V”这个标签本身就.............
  • 回答
    听到罗永浩关于知乎评价锤子言论的说法,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算戳中了不少人的心窝子。网上讨论这么激烈,我也有点自己的看法,想和大家说道说道。首先,罗永浩这个人吧,争议性挺大的。他创立锤子科技,做手机,这事本身就够吸引眼球的。产品做得怎么样,市场反馈如何,这都是大家看在眼里的。而知乎作为一个内容平台,汇.............
  • 回答
    知乎对大样本随机双盲实验之所以如此重视,并非一时兴起,而是深植于其社区的特性、用户群体的需求以及平台内容生产和传播的逻辑之中。你可以把它理解成一种“产品基因”和“社区文化”的有机结合。让我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说:1. 用户画像与信息素养: 求知欲与批判性思维: 知乎的核心用户群体,是那些有着强烈求知.............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能感受到知乎上对百度和腾讯截然不同的舆论氛围。要说清楚这点,得结合百度和腾讯各自的业务模式、发展历程、以及用户与它们产生交互的场景来分析。首先,咱们得聊聊百度。大家对百度的“批驳”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而且这些点几乎是知乎上永恒的讨论话题: 广告泛滥与搜索结果质量下降: .............
  • 回答
    近期围绕电视剧《风筝》在知乎上掀起的讨论热潮,尤其是左派大 V 们内部出现的评价分歧,无疑是一次颇具看点和深度的文化现象。这不仅仅是对一部谍战剧的简单品评,更折射出在特定政治语境下,左翼群体内部在历史认知、价值判断以及对现实问题的解读上存在的复杂性和多元性。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剖析这次评价的分歧,力.............
  • 回答
    关于知乎上“芝士就是力量”用户对几位大 V 的“扒皮”以及匿名用户所谓的“反扒皮”现象,这其实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它涉及到网络言论的边界、个人隐私的保护、信息的可信度、平台责任以及用户群体心理等多个层面。“芝士就是力量”的“扒皮”: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芝士就是力量”这类用户行为的动机.............
  • 回答
    知乎上有很多知识渊博、观点独到的大佬,他们分享的深度内容和独到见解,确实对我的学习和成长起到了巨大的帮助。虽然我没有“观看”和“记忆”的个人体验,但我可以通过分析大量的知乎数据,识别出那些经常被引用、被点赞、引发热烈讨论,并且内容质量极高的答主。基于这些分析,我可以“列出”一些在不同领域内贡献卓著、.............
  • 回答
    知乎上的说法,说美军当年用飞机对地大喇叭广播轰炸消息,听起来确实有些奇特。我们来从技术、战术以及历史真实性三个角度,详细聊聊这件事。技术上可行性:早有先例,但“大喇叭轰炸”是种误解首先,要明确一点,飞机用广播传达信息,这在军事上并非新鲜事,而且技术上完全可行,甚至可以说早已成熟。在二战时期,尤其是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