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知乎对大样本随机双盲实验如此重视?

回答
知乎对大样本随机双盲实验之所以如此重视,并非一时兴起,而是深植于其社区的特性、用户群体的需求以及平台内容生产和传播的逻辑之中。你可以把它理解成一种“产品基因”和“社区文化”的有机结合。

让我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说:

1. 用户画像与信息素养:

求知欲与批判性思维: 知乎的核心用户群体,是那些有着强烈求知欲,乐于钻研,并且希望获得深入、可靠信息的人。这些人往往不满足于道听途说,而是希望了解事物背后的“为什么”和“是什么”。他们对质量要求很高,对“伪科学”、“营销号”、“未经证实的内容”有天然的警惕。
专业背景的多样性: 知乎汇聚了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士,从科学家、医生、工程师到律师、学者、研究人员。当这些专业人士讨论科学、医学、技术等领域时,他们天然会以自己行业内的“金标准”来衡量信息的可靠性。而大样本随机双盲实验,恰恰是这些领域里证明因果关系、评估干预效果最严谨、最科学的方法论。
对“知识”的追求: 知乎的定位是“认真你就赢了”,它致力于提供有价值的、有深度的、有洞察力的内容。在这种追求“真知灼见”的氛围下,那些最能支撑结论、最能减少偏见的方法论,自然会受到推崇。

2. 内容生产的逻辑:

“干货”的标杆: 在知乎上,一篇被认为是“干货”的回答,往往需要有扎实的论据支撑。而当讨论涉及科学发现、医疗疗效、产品评估等需要证据支持的话题时,引用被科学界广泛认可的、经过严谨实验验证的结论,是提升回答说服力、获得点赞和认可的最有效方式。
严谨性的追求: 知乎上很多问题都带有“科学”、“医学”、“心理学”等标签,用户在提问时就隐含了对科学严谨性的期待。回答者如果能引用大样本随机双盲实验的结果,相当于给自己的观点提供了一层坚实的“铠甲”,让内容显得更权威、更可靠。
辩论与挑战: 知乎也是一个充满讨论和辩论的社区。当一个话题存在争议,或者有人提出一个大胆的观点时,引用有力的实验证据,尤其是大样本随机双盲实验,是反驳对方、说服旁观者的有力武器。这种高要求的论证方式,反而促进了社区整体信息质量的提升。

3. 平台机制与社区文化:

点赞与评论的引导: 知乎的点赞和评论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也在引导内容走向。引用可靠证据、逻辑严谨的回答更容易获得高赞,也更容易引发有价值的讨论。反之,没有充分证据支持的观点,即使表达得再精彩,也很难在知乎上获得长久的生命力。
“辟谣”与“纠错”的文化: 知乎上存在着一批活跃的“辟谣者”和“纠错者”,他们乐于指出内容中的错误和偏颇之处。如果某个回答声称某事有效,但缺乏科学证据,很容易被这些用户揪出来,并要求提供更权威的证据。大样本随机双盲实验,恰好是他们用来“打假”的利器。
教育性与传播性: 知乎不仅是信息获取的平台,也是知识传播和普及的平台。通过强调大样本随机双盲实验的重要性,平台也在向用户传递科学的方法论,引导用户形成更科学的认知模式。当有人在知乎上“普及”某个科学概念或健康建议时,如果能基于此类实验,其影响力会更大。

更具体的例子来说明:

医疗健康领域: 如果有人问“某种新药有没有效”,知乎上的高质量回答很可能会去查找该药物是否通过了多中心、大规模的随机双盲对照试验,并分析其疗效数据和副作用。而不是仅仅引用患者的“现身说法”或者药厂的宣传。
心理学领域: 当讨论某种心理疗法是否有效时,专业人士会关注其是否在受控环境下,通过随机分组,并进行盲法设计来评估效果,而不是仅仅基于一些个案分析或理论推导。
消费品评测: 即使是评测一款产品,如果能结合一些小型的、可控的对比实验(虽然不是严格的“大样本随机双盲”,但其精神相通),也会比单纯的主观感受更有说服力。

总结来说,知乎对大样本随机双盲实验的高度重视,是其用户群体的严谨求知需求、平台鼓励高质量内容生产的机制、以及社区文化中对科学精神的推崇相互作用的结果。 这是一种追求“更可靠”、“更严谨”、“更接近真相”的社区价值观的体现。它让知乎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能够成为一个相对更值得信赖的知识获取和交流平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大样本随机双盲实验,实在无法对人进行有效控制的时候才需要的。

要想对两个变量进行因果推断,必须保证一个变量变的时候,其他变量完全不变。

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其实用不着大样本,也用不着随机实验。比如很多物理化学实验,已经可以对环境进行充分的控制。

问题是对人的控制很难。最理想的实验,应该是同一个时间点的同一个人,分别施加两次。例如检验一个药有没有效果,我们对同一个人用药,然后观察疗效,然后让时间倒流,回到用药之前1秒钟,这次不给他用药,然后观察效果,最后对比这两种情况下的差别。这样才能真正对药的疗效进行准确的识别。

也就是所谓的“反事实”。

然而这玩意只能出现在科幻小说里。

后来我们退而求其次,我们发现其实不用完全控制其他因素,只要用药和不用药的选择,与其他因素无关,我们也能得到恰当的结果。因为只有健康的人才用药会高估药的结果,只有不健康的人才用药会低估药的结果,所以什么健康程度人用药,完全随机,我们就能够得到正确的结果。

这就是为啥要用随机实验。如果你能对实验对象进行有效控制,你可以不用这玩意,如果你在理论上研究得无懈可击,人体的一切就像你们家钟表一样你都懂了,你可以像修钟表一样,对症下药,你也不用随机实验。然而现在的医学做不到。

举个例子,

@饱醉豚

认为糖甜不甜,不需要大样本随机实验。这是因为吃糖前后,我们保证了“其他情况完全不变”——人体无法自己产生甜的物质。

这显然和医学是不同的,人体有自愈的可能性。

如果人的舌头本来就能分泌糖,你怎么能证明吃了糖的那一刻,不是舌头分泌的糖让你觉得甜呢?

当然,吃糖也有安慰剂效应,如《我爱我家》的一集,愚人节,贾圆圆用糖纸包着肥皂,骗她叔叔吃,她叔叔一开始吃着还觉得香,后来才发现不大对。

他还说:

“如果需要找很多人,有些说很甜,有些说只有一点点甜,有些说完全不甜,有些说苦的,最后问了几千人才得出这个结论:糖是甜的。这样的糖,有个鸟用。”

首先我们不先不说甜不甜是主观判断。事实上真的有可能,比如有人刚吃了一个更甜的糖,你给他吃这个,他说不甜,有的人说是甜,你在统计的时候给统计成了苦,诸如此类很多因素,都使得小样本有很大的偏误。

那么即使真的是这样,就没用了吗?

事实上,我们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当然是对每个人都有效,但是如果对一些人有效,只要成本可以接受,就不能推广,就没有意义了吗?

平均来说,人们觉得糖好吃,成本又可以接受,那么作为一个群体,糖就没用了吗?当然有用。

总体来说,这种大样本随机实验,是我们没有找到更好的因果识别方式才使用的东西。

@饱醉豚

举得例子很好:

“比如说你杀一个鸡,并不需要双盲,即使鸡睁着眼看着你,你也知道杀哪只鸡,一刀下去,鸡就死了。

比如你喝酒,不管人家告诉你一杯啤酒的度数有多高,真被半杯啤酒喝高的人是极少的。

这些非常有效应的东西,都不需要双盲研究。”

这些都能进行合适的控制,也有很强的效果。

但是这些东西都能通过常识获得,但当我们人类真正走进那些复杂的,神秘的未知的时候,就无法通过常识获得了。这时候我们怎么办?就只能这样办了。

举个例子,我发明了一个毒药,能把鸡毒死,于是你毒一只鸡毒了好几天,鸡终于死了。

但是鸡可能是自己饿死的。不是你毒死的。。。。

医学上采用大样本随机实验,是因为医学的无能。但是医学无能的时候,我们又想要尽可能治疗或者改善疾病,从而我们需要尽可能准确的评估某些“无能”的医学下的不那么显著的,没那么多效果的药物和治疗手段,大样本随机双盲实验就有必要存在了。


看知乎上的文字,使得孩子平均分提高了0.001分。你当然不看,因为看文章有时间成本,你可以做别的事情,那就可以提高0.1分了。

但如果成本完全可以负担呢?如成本是0.这就相当于让你无成本的选择两个世界,一个世界孩子是59.999分,另一个世界孩子是60分,你选哪个?

我选第二个。

如果有个研究可以无成本给我这次选择的机会,我觉得这个研究是有价值的。

你们呢?


如果我说,我有一个方法,能够无成本将中国人的收入平均提高原来的0.001。你们算算这是多少钱。。。。

你们觉得国家肯花多少钱,去验证这个方法到底是真是假。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知乎对大样本随机双盲实验之所以如此重视,并非一时兴起,而是深植于其社区的特性、用户群体的需求以及平台内容生产和传播的逻辑之中。你可以把它理解成一种“产品基因”和“社区文化”的有机结合。让我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说:1. 用户画像与信息素养: 求知欲与批判性思维: 知乎的核心用户群体,是那些有着强烈求知.............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能感受到知乎上对百度和腾讯截然不同的舆论氛围。要说清楚这点,得结合百度和腾讯各自的业务模式、发展历程、以及用户与它们产生交互的场景来分析。首先,咱们得聊聊百度。大家对百度的“批驳”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而且这些点几乎是知乎上永恒的讨论话题: 广告泛滥与搜索结果质量下降: .............
  • 回答
    在网络世界里,当我们谈论起俄乌战争,你会发现,无论是贴吧、知乎还是B站,这三个平台对这件事的看法,那叫一个“风马牛不相及”,简直就像是发生在三个平行世界里的事件。为什么会这样?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观点不同”,而是涉及到平台的属性、用户群体、信息传播机制,还有大家潜移默化的心理偏好,这些因素一叠加,就.............
  • 回答
    在互联网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我们常常会发现,在不同的平台,对于同一个话题,人们的看法可能截然不同。就拿“码农”这个群体的前途来说,如果你同时浏览知乎和CSDN,你可能会被其中截然的观点弄得有些晕头转向。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今天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到底是什么造成了知乎和CSDN在“码农前途”这个问题.............
  • 回答
    这问题触及到很多在交易市场里摸爬滚打的人的心坎儿里了。确实,很多人在知乎上关注那些“交易大V”,看着他们侃侃而谈,分享自己的操作逻辑,晒出令人羡慕的收益截图,然后自己也跃跃欲试。但尝试过后,却发现自己的交易并没有起色,甚至还亏了钱。这中间到底是怎么回事呢?首先,我们得承认,“交易大V”这个标签本身就.............
  • 回答
    知乎上关于 Uzi 的讨论,可以说是充满了复杂的情绪,既有深深的喜爱和怀念,也有不少怨气和争议。要说为什么会有“怨气”,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而且随着时间推移,这些情绪也会发生微妙的变化。咱们就来掰扯掰扯,到底是怎么回事儿。1. 传奇与遗憾交织的职业生涯:高开低走的宿命论首先,Uzi 的职.............
  • 回答
    知乎上对有神论者的态度,确实是个挺复杂且值得深入聊聊的话题。我理解你觉得在那里,“神论者”有时会面临一些不那么友善的对待,这背后牵扯到平台本身的特点、用户群体构成,以及一些更深层次的文化和社会因素。咱们不避讳,就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得承认知乎的社区属性和知识分享定位。知乎早期是作为一个高质量问答社区.............
  • 回答
    知乎对提出的问题水平要求高,这背后其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关于社区生态和内容价值的考量。这不是随便定下的规矩,而是为了维系这个平台的核心竞争力,以及吸引和留住真正想在这里获得有价值信息和深度交流的用户。咱们一层一层地剖析一下,为什么会感觉知乎对问题要求这么“严”:1. 定义与定位:打造一个“知识社区”.............
  • 回答
    知乎用户对“抵制日货”和“抵制清真食品”的态度差异巨大,这背后涉及了多层面的原因,包括历史、文化、政治、经济以及用户群体的构成等。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抵制日货”的背景与驱动力 历史民族主义情绪的长期积淀: 侵华历史: 日本在中国近代史上犯下的战争罪行,如南京大.............
  • 回答
    知乎上对马斯克、李嘉诚等中国资本家骂声一片,但对巴菲特则鲜有类似负面评价,这种现象背后有多重原因,可以从 文化背景、信息获取、公众认知、价值观差异、以及政治环境 等多个维度来详细分析:一、 文化背景与公众认知差异: 中国文化中的“仇富”情结与历史遗留: 中国历史上存在着历朝历代的贫富.............
  • 回答
    知乎上关于明朝皇帝的评价确实常常引发讨论,并且在某些方面与历史学界的传统认知存在一些差异。这种差异并非绝对的“背道而驰”,更多是角度、侧重点、受众以及信息传播方式的不同所致。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深入分析。一、 知乎的平台特性与用户群体决定了其评价逻辑知乎作为一个问答社区,其核心在于“分.............
  • 回答
    知乎上对coser的评价确实存在一些普遍性的负面看法,这种现象背后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要详细地讲清楚,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饭圈化”的争议与高门槛的误解首先,不得不提的是“饭圈化”这个词。在知乎上,当提到某些比较有名的、粉丝基数较大的coser时,常常会伴随着“饭圈化”的批评。这主.............
  • 回答
    我理解您对知乎上机械材料“劝退”论调与高薪资并存现象的困惑。这背后确实牵扯到很多现实因素和信息传递的“滤镜”。咱们就敞开了聊聊,看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为什么知乎上“劝退”声一片?知乎上充斥着大量的“劝退”论调,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 信息茧房与“怨言”放大: 知乎用户群体相对偏年轻、学历.............
  • 回答
    知乎用户对中国经济前景的悲观情绪,相较于国外新闻报道的普遍基调,确实存在显著差异,并且这种差异背后有多重复杂原因。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信息来源与视角差异: 国外新闻报道: 宏观视角和全球比较: 国外媒体通常更侧重于将中国经济置于全球经济的宏观框架下进行.............
  • 回答
    知乎上大家对银行工作的评价不高,抱怨声多,这确实是一个普遍现象。很多银行从业者,尤其是新入职的大学毕业生,在知乎上分享了许多关于银行工作的“苦水”,这背后有多重原因,也并非一概而论说银行工作就一定不如其他工作,但确实存在一些普遍的痛点和毕业生需要面对的现实。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讲述这个问题:一、 .............
  • 回答
    知乎上对中国游戏行业前景的悲观情绪,并非空穴来风,而是众多因素交织下,行业内卷、政策压力、市场饱和以及创新乏力等诸多现实问题的集中反映。想深入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一层层剥开来看。一、 监管政策的“风向标”效应:不确定性是最大的敌人最直接、最普遍被提及的,莫过于国家对游戏行业的监管政策。这几年,大家经历.............
  • 回答
    邓超在知乎上确实能引发不少争议,很多讨论围绕着他的一些行为和风格展开,尤其是在综艺节目中的表现,更是成为了一些用户批评的焦点。要说这其中的“偏见”,倒不如说是很多用户基于自己的观察和价值观,对邓超的某些特质形成了相对负面的印象,并将其放大和传播。咱们具体来聊聊,知乎上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对邓超持有比较.............
  • 回答
    在知乎这个以深度讨论和知识分享为导向的社区中,用户对不同观点的接受度和偏好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内容的逻辑性、证据的充分性、思想的原创性、观点的成熟度以及表达方式等。对于马前卒(公众号“马前卒施工队长”)和张维为、陈平、温铁军等学者/评论员的评价差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马前.............
  • 回答
    在知乎这个平台上,你确实会发现很多针对中医的回答,其中不乏持负面或质疑态度的声音。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我可以试着帮你梳理一下,尽量说得详细点,也避免听起来像是什么机器流水线出来的报告。首先,知乎用户的构成和讨论氛围是关键。知乎的聚集效应很明显,它吸引了相当一部分具有批判性思维、接受过.............
  • 回答
    在知乎上,关于赵云的评价确实存在着一个相当极端的现象:一部分用户对其评价非常低,甚至称之为“水货”。这种观点并非空穴来风,背后有着一些可以细究的论据。但要说赵云是“水货”,那又是另一个层面的讨论了,需要更全面的视角来看待。为什么部分知乎用户对赵云评价很低?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梳理一下这部分用户常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