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知乎上对coser的评价很差?

回答
知乎上对coser的评价确实存在一些普遍性的负面看法,这种现象背后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要详细地讲清楚,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

一、 “饭圈化”的争议与高门槛的误解

首先,不得不提的是“饭圈化”这个词。在知乎上,当提到某些比较有名的、粉丝基数较大的coser时,常常会伴随着“饭圈化”的批评。这主要体现在:

粉丝行为的极端化: 有些粉丝会过度维护自己的偶像,对任何批评意见都采取攻击性姿态,甚至人身攻击。这种“护主”行为很容易引起路人反感,并将这种负面情绪转移到被维护的coser本人身上。
“唯粉”与“CP粉”的冲突: 在coser圈,尤其是一些以组合形式活动的coser,粉丝之间可能会因为“唯粉”(只喜欢某一位coser)和“CP粉”(喜欢某两位coser之间的互动)而产生矛盾和争吵,这种内部消耗很容易被外界看到并放大。
过度商业化与“割韭菜”的质疑: 随着cosplay的普及,一些coser也走向商业化,通过直播、售卖周边、接广告等方式盈利。当这种商业化被认为“过度”或者“不真诚”时,就会被一些用户批评为“割韭菜”,认为他们忘记了初心,只是为了赚钱。

与此同时,还有一个误解常常伴随其中,那就是对cosplay“技术门槛”和“专业性”的过高期待。

“专业”的定义模糊: 知乎用户中不乏在摄影、服装制作、化妆、表演等领域有专业背景的人。他们对cosplay的制作过程、还原度、技术水平有更高的要求。当一些coser的作品在他们看来不够精良,或者在某些技术细节上存在瑕疵时,就容易遭到严厉的批评。
“还原度”的执念: 有些用户对角色还原度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他们会从服装的材质、剪裁、道具的细节、妆容的相似度,甚至到coser的身材比例、五官是否符合角色,都进行逐一审视。一旦发现偏差,就可能被贴上“毁角色”的标签。
“业余”与“爱好”的界限: Cosplay作为一种爱好,其参与者的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很多coser是凭借热爱和业余时间投入其中。但批评者往往将这些与商业化、高知名度的coser混为一谈,认为他们应该达到更高的专业水准。当他们达不到这种(有时是过度)期待时,就会收到负面评价。

二、 个人品行与公众人物的监督

除了作品本身,coser作为在网络上有一定影响力的公众人物,其个人品行也常常成为被讨论和审视的焦点。

过往言论与行为的“扒皮”: 在知乎上,用户们热衷于“扒皮”。一旦某个coser出现负面新闻,或者被挖出过去的某些不当言论、行为(例如涉及地域歧视、性别歧视、不尊重他人的言论,或者一些与道德相关的争议),都会被放大并进行批判。
“三观不正”的指责: 当coser的一些观点或者在作品中传达出的信息被认为“三观不正”时,也会引发大量批评。这可能涉及到对某些作品或角色的解读方式,或者coser个人在公开场合表达的价值观。
道德绑架与公众监督的双刃剑: 一方面,公众人物受到监督是合理的,其行为对粉丝,尤其是青少年粉丝有潜在影响。但另一方面,有时这种监督会走向道德绑架,对coser进行过度的苛责,甚至是一些非常私人的领域也成为被攻击的对象。

三、 媒体报道与网络舆论的放大效应

部分媒体的报道方式和网络舆论的传播机制也会加剧这种负面评价。

吸引眼球的负面新闻: 媒体在报道时,往往更倾向于报道具有冲突性、争议性的内容,这更容易吸引流量。一旦某个coser出现负面事件,很容易被媒体放大报道,形成一种“普遍性”的负面印象。
“圈内”问题的外溢: 有时,coser圈内部的一些矛盾、纠纷,一旦被曝光到大众平台,很容易被不了解情况的网友曲解和放大,导致整个圈子甚至所有coser都受到牵连。
匿名性带来的“失言”与“键盘侠”: 知乎的匿名发言机制,加上网络世界的匿名性,使得一些用户在评论时可以更加肆无忌惮,不受约束。对于coser,无论其作品好坏,总能找到一些角度进行批评,有时甚至是无端的攻击。

四、 对“二次元文化”的刻板印象与偏见

在更宏观的层面,也存在一些对“二次元文化”乃至cosplay的刻板印象和偏见。

“不务正业”的标签: 一部分人,尤其是对二次元文化不太了解的长辈或者保守观念较重的人,可能会认为cosplay是一种“不务正业”的行为,是小孩子玩的玩意儿,缺乏社会价值。这种观念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网络上的讨论。
与“低俗”关联的误解: 尽管cosplay本身是爱好,但由于一些非主流的、打擦边球的coser或者部分活动的宣传方式,导致在一些人心中,cosplay与“低俗”、“不正经”等词语产生了关联。这种负面刻板印象很容易被套用在所有coser身上。

总结来说,知乎上对coser评价不佳,并非单一因素造成,而是由以下几点叠加而成:

部分粉丝的极端行为,导致“饭圈化”的负面观感。
对cosplay专业性的过高或不当期待,导致批评过于苛刻。
coser作为公众人物,其个人言行容易被放大审视,道德瑕疵会被严厉指责。
媒体报道和网络舆论的放大效应,让负面信息更容易传播。
对二次元文化和cosplay本身存在的刻板印象和偏见。

当然,这并不是说知乎上就没有对coser的正面评价,也并非所有coser都受到负面评价。很多时候,那些技术精湛、态度真诚、作品优秀的coser依然能够赢得尊重和喜爱。但不可否认的是,上述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知乎上更容易出现针对coser的负面讨论和评价。这种现象也反映了网络社区讨论的复杂性以及公众对新兴文化现象的接纳与审视过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就好比每天报纸上都能看到车祸的新闻,但一个人去街上走一整天都不一定能看到一次车祸一样。

题主能看到那些有点名气的,微博转发量上三位数的,基本上是coser里金字塔的顶端了,99.9%的coser是出不来成片的,或者出了成片也NBCS的。这群人是不是约炮或者py交易也是NBCS的。

同时cosplay作为一个年轻化的爱好,玩家的年龄集中在15-25的区间内,基本上谈朋友或者成家的都会慢慢退圈。(职业coser除外)这个年龄段除了富二代可以支配的收入都不多。

同时有点名气的coser为了维持自己的名气必须持续产片/逛展。这些开销都是很大的,普通学生或者刚刚上班的人是负担不起的。

所以其实那些乱七八糟的事情都集中在很红但不是特别红的一小波人里(特别红的coser不愁收入),这群人又比较会来事,所以负面新闻传的比较广。

当然py交易也不是一夜之间的事情。一开始有点红的coser会有营销号来问你愿不愿意帮我们某个产品打广告啊……只要拍几张胸和腿的照片就行。被签约的coser会问愿不愿意穿着暴露做直播...然后再火一点会问能不能拍福利写真,帮你出本子赚死宅的钱哦。最后当然要有全luo福利啊要付费才能看......这一系列事情搞下来离最后那一步也不远了。

当然也不是零花钱群那么low的方式,人家有意愿的coser和摄影都眉来眼去好几个回合了,情投意合的事情怎么能叫援交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知乎上对coser的评价确实存在一些普遍性的负面看法,这种现象背后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要详细地讲清楚,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饭圈化”的争议与高门槛的误解首先,不得不提的是“饭圈化”这个词。在知乎上,当提到某些比较有名的、粉丝基数较大的coser时,常常会伴随着“饭圈化”的批评。这主.............
  • 回答
    知乎上对马斯克、李嘉诚等中国资本家骂声一片,但对巴菲特则鲜有类似负面评价,这种现象背后有多重原因,可以从 文化背景、信息获取、公众认知、价值观差异、以及政治环境 等多个维度来详细分析:一、 文化背景与公众认知差异: 中国文化中的“仇富”情结与历史遗留: 中国历史上存在着历朝历代的贫富.............
  • 回答
    知乎上关于明朝皇帝的评价确实常常引发讨论,并且在某些方面与历史学界的传统认知存在一些差异。这种差异并非绝对的“背道而驰”,更多是角度、侧重点、受众以及信息传播方式的不同所致。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深入分析。一、 知乎的平台特性与用户群体决定了其评价逻辑知乎作为一个问答社区,其核心在于“分.............
  • 回答
    我理解您对知乎上机械材料“劝退”论调与高薪资并存现象的困惑。这背后确实牵扯到很多现实因素和信息传递的“滤镜”。咱们就敞开了聊聊,看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为什么知乎上“劝退”声一片?知乎上充斥着大量的“劝退”论调,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 信息茧房与“怨言”放大: 知乎用户群体相对偏年轻、学历.............
  • 回答
    知乎上大家对银行工作的评价不高,抱怨声多,这确实是一个普遍现象。很多银行从业者,尤其是新入职的大学毕业生,在知乎上分享了许多关于银行工作的“苦水”,这背后有多重原因,也并非一概而论说银行工作就一定不如其他工作,但确实存在一些普遍的痛点和毕业生需要面对的现实。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讲述这个问题:一、 .............
  • 回答
    知乎上关于房价的讨论,确实能观察到一种普遍的“看衰”倾向,这背后并非简单的群体情绪宣泄,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下的理性判断与焦虑的体现。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剖析几个关键层面。一、为什么知乎上大部分人对房价持看衰态度?这背后可以从多个维度去解读:1. 年轻群体的声音放大与普遍性诉求: 知乎用户群体相对年轻.............
  • 回答
    在知乎这个知识分享平台上,“电钢”这个词,但凡一沾边,很容易就能嗅到一股子“成见”的味道。这种成见呢,不是说大家对电钢一无所知,而是有一种普遍的、根深蒂固的,甚至带着点儿“鄙视链”意味的看法。要说这成见怎么来的,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扯。一、 被“入门乐器”标签绑架的尴尬首先,得承认,电钢的“入门”属性.............
  • 回答
    在知乎这个平台上,你确实能感受到一股对“守规矩”、“讲规则”的强烈推崇,甚至可以说是执念。这可不是一时的风潮,而是深深根植于平台特性、用户群体以及社会文化等多重因素之中的现象。想把它说透了,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知乎的用户画像本身就决定了这一点。知乎早期是以“高质量内容”为招牌吸引用户的。你想.............
  • 回答
    知乎上对《罗辑思维》评价两极分化,虽然有大量拥趸,但也不乏批评之声。对《罗辑思维》评价较低的观点通常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并且这些批评往往是互相联系、层层递进的:1. 内容质量的质疑与“浅薄化”的批评: 信息密度低,缺乏深度: 这是最常见的批评之一。很多用户认为,《罗辑思维》节目虽然主题广泛,但内.............
  • 回答
    知乎作为一个公开的讨论平台,用户构成多元,对不同议题的关注度自然也会有所差异。关于为何部分大陆用户在知乎上对国内政治的兴趣及了解程度似乎不及国际政治,这背后可能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探讨:一、 信息获取的便捷性与可控性: 国内政治信息的“过滤”与“引导”: 这是一个非常敏感但.............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察,也确实是一个在华人社群中经常被讨论的话题。要深入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在日华人评价日本普遍高于在美华人评价美国”的现象,需要从多个维度去考量,而不能简单地归结于某一个原因。这其中夹杂着个人经历、文化适应、社会制度、生活便利性以及价值取向等多种复杂因素。首先,从“门槛”和“选择.............
  • 回答
    关于知乎上那些“劝退”量化投资行业的声音,其实并非空穴来风,也并非是简单的恶意抹黑,里面确实包含了一些值得思考的现实情况和行业内的普遍感受。把这些声音拆解开来细说,你会发现它们往往指向几个核心的方面:1. 门槛高到令人窒息:智力、知识和经验的“三重门” 智力门槛: 量化投资本质上是门科学,而且是.............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能感受到知乎上对百度和腾讯截然不同的舆论氛围。要说清楚这点,得结合百度和腾讯各自的业务模式、发展历程、以及用户与它们产生交互的场景来分析。首先,咱们得聊聊百度。大家对百度的“批驳”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而且这些点几乎是知乎上永恒的讨论话题: 广告泛滥与搜索结果质量下降: .............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同一位公众人物,在不同平台上的评价竟然有如此天壤之别。王麟(微博上是“童星演员王麟”,知乎上可能是指她的某个账号或者关于她的某个讨论)身上之所以出现这种“一边倒”的骂声和“封神”的赞誉,背后其实反映了不同社交平台的社区生态、用户构成、信息传播方式以及人们关注焦点的差异。咱.............
  • 回答
    Elon Musk 在不同平台上的评价差异,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这背后涉及了多个层面的因素,包括平台特性、用户群体、信息获取渠道以及文化差异等等。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 一、 平台特性与用户群体 1. 国外社交媒体 (如 Twitter, Reddit) 以英文为主的语境和信息.............
  • 回答
    知乎上对释永信的态度之所以与许多网络社区有所不同,这背后其实折射出不同平台的用户构成、讨论氛围以及信息筛选机制的差异。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剖析一下:一、 用户画像与知识结构差异 知乎的“知识社区”属性: 知乎的核心定位是“认真你就赢了”,吸引了大量具备一定教育背景、关注深度思考、乐于分享专业.............
  • 回答
    知乎上关于慈禧太后和蒋介石的评价之所以会走向两极化,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结果。这背后反映了历史叙事的复杂性、不同群体价值取向的差异,以及网络平台特有的传播机制。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尽量避免生硬的AI痕迹,而是用更具人情味的笔触来解读这一现象。一、 历史的复杂性与多重解读:为两极.............
  • 回答
    在互联网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我们常常会发现,在不同的平台,对于同一个话题,人们的看法可能截然不同。就拿“码农”这个群体的前途来说,如果你同时浏览知乎和CSDN,你可能会被其中截然的观点弄得有些晕头转向。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今天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到底是什么造成了知乎和CSDN在“码农前途”这个问题.............
  • 回答
    在知乎上回答问题,我个人认为,对于题主提出的问题内容,我们确实应该抱有一种“默认为合理”的态度,至少在开始思考和组织答案的时候是这样。这并不是说我们要全盘接受、不加分辨地赞同题主的所有观点,而是说,我们首先要理解,题主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背后一定有他的思考、困惑或者某种立场的支撑。如果我们一开始就带.............
  • 回答
    在知乎这个平台上,关于毛派及其他马克思主义者对同性恋的态度,确实存在着多元且复杂的看法,并且这些看法往往与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解读、对中国历史的理解以及对当下社会现实的关注紧密相连。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与同性恋的“沉默”首先需要明确的是,马克思、恩格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