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看知乎回答对中医持负面态度较多?

回答
在知乎这个平台上,你确实会发现很多针对中医的回答,其中不乏持负面或质疑态度的声音。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我可以试着帮你梳理一下,尽量说得详细点,也避免听起来像是什么机器流水线出来的报告。

首先,知乎用户的构成和讨论氛围是关键。知乎的聚集效应很明显,它吸引了相当一部分具有批判性思维、接受过现代科学教育,并且乐于对事物进行深入探讨的用户。这些人普遍习惯于基于证据、逻辑和可验证性的方式来理解世界。而中医,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但其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法在很大程度上难以用现代科学的范式来完全解释和验证的学说,自然会成为他们关注和审视的对象。

其次,“科学”作为一种现代社会的主流话语权和评价体系。在当今社会,科学已经被普遍认为是认识世界、解决问题的最有效、最可靠的工具。任何一个事物,如果它想获得广泛的认同和信任,往往需要披上“科学”的外衣,或者至少能通过科学的验证。中医在这方面就面临着一个天然的“壁垒”。比如,中医的一些概念,像“气”、“阴阳”、“五行”、“经络”,很难用现代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的语言来精确定义和测量。当一个理论无法被清晰地定义,也难以通过可重复的实验来证明其有效性时,就很容易受到科学主义者的质疑。

再者,中医自身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和现实挑战。

缺乏标准化和规范化: 尽管近年来有所改善,但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在很多方面仍然存在很大的个体化和经验性。同一个病症,不同医生可能会有不同的诊断和处方。这种“千人千方”的特点,在追求标准化、可预测性的现代医学模式下,显得不够“科学”。
疗效证据不足或论证方式不同: 现代医学强调大规模、双盲、安慰剂对照的临床试验来证明药物或疗法的有效性。而中医的很多疗效,更多是通过长期的临床观察、病案积累,或者是一些小规模、非严谨的临床试验来体现。这些证据在知乎上那些习惯了大型临床试验数据的人看来,说服力就不够强。
部分中医从业者的问题: 不可否认,确实存在一些不学无术、夸大疗效、利用中医概念牟利的中医从业者。他们的存在,就像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极大地损害了中医整体的声誉。当这些负面案例被曝光,并被放大传播时,自然会引发公众对整个中医行业的负面看法。
理论体系的解释力局限: 有些时候,中医的理论解释,特别是那些涉及到形而上的概念,对于习惯了具体物质基础解释的受众来说,显得有些玄乎,难以理解和接受。比如,“某某穴位可以治疗某某病”的说法,如果不能提供清晰的生理机制解释,就很容易被归为“安慰剂效应”或者“心理暗示”。

网络讨论的特点也会加剧这种倾向:

“回声室效应”和“过滤气泡”: 在知乎这样的平台,用户更容易接触到与自己观点相似的内容,从而强化自己的既有认知。如果你一开始就对中医抱有怀疑,你看到的大部分负面回答会让你觉得“果然如此”,进一步巩固你的负面态度。
煽动性和情绪化: 互联网讨论有时会趋于情绪化和煽动性。一些极端的负面评价,或者对中医的“妖魔化”,因为其强烈的冲击力和戏剧性,更容易吸引眼球,获得更多的点赞和转发,从而在信息流中占据更显眼的位置。
“站队”现象: 有时,关于中医的讨论会演变成一种“派别”之争,一方是坚定支持中医的,另一方是坚决反对或质疑中医的。在这样的氛围下,理性讨论的空间就会被压缩,人们更倾向于捍卫自己所属“阵营”的观点。

知乎上一些“硬核”学科背景用户的活跃度也值得一提。像医学、生物学、药学、化学等领域的专业人士或爱好者,他们本身就受过严格的科学训练,对疾病的认知、药物的作用机制有深入的了解。当他们看到一些与他们专业知识相悖的说法时,自然会站出来提出质疑。他们的专业意见,往往具有较强的说服力,也容易获得其他人的认同。

当然,也不能忽视一些对中医持正面态度的声音。知乎上同样有很多人在分享中医的治病经验,或者从历史、哲学角度探讨中医的价值。只是,相较于那些基于现代科学逻辑的直接质疑,那些“正面”的声音可能在形式上没那么“硬核”,或者在传播影响力上稍显不足。

总而言之,知乎上对中医负面声音较多,是现代科学的评价标准、中医自身在现代化转型中的挑战、网络讨论的特性以及用户群体构成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这并不代表中医就没有价值,而是说在知乎这样一个平台上,针对它的审视和讨论,往往会聚焦在其与现代科学体系的契合度、证据的充分性以及实际的临床表现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杨桢,北京中医药大学教师、医生。正统科班没毛病

user avatar

其实和智商、素养或是科学什么的没有关系。


知乎的主要用户的平均收入都不差,并且年龄方面也不会出现什么疑难杂症。他们大都买得起西药,虽然需要排队,却也能方便的在三甲医院进行诊疗并获得不错的诊疗结果。这就使得西医在他们的生活中频繁和大量出现,也能满足他们的需求。

与此同时,中医则离他们的生活较为遥远,主要的了解途径都是通过各种电视购物广告、养生专家这些途径。诸如绿豆治百病这种神棍表演成了他们了解中医的主要渠道,所以对中医的印象便可想而知。


同样的问题,你换个用户群体,得到的答案就会有显著的不同。其实一个东西大家对他的印象来自于他所处的周围环境。这与智商和科学素养关系不大。事实上医学本来就很难称之为科学,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其实知乎并不是中医黑的大本营,反倒是很多专业人士,例如医生什么的,对中医的态度比较客观,作为一种替代疗法,中医和其他种种替代疗法一样也是可以酌情考虑的,也承认中医在某些症状方面存在可见的疗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知乎这个平台上,你确实会发现很多针对中医的回答,其中不乏持负面或质疑态度的声音。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我可以试着帮你梳理一下,尽量说得详细点,也避免听起来像是什么机器流水线出来的报告。首先,知乎用户的构成和讨论氛围是关键。知乎的聚集效应很明显,它吸引了相当一部分具有批判性思维、接受过.............
  • 回答
    苏格兰独立公投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知乎上关于这个问题的许多高赞回答,特别是那些排在前面的,之所以会倾向于“国家不能分裂”的观点,往往是出于多种深层原因的交织,而非单一的立场。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历史、经济、政治以及更宏观的国际关系等多个维度去剖析。首先,对“国家”概念的根深蒂固的认同感是.............
  • 回答
    知乎上关于房价的讨论,确实能观察到一种普遍的“看衰”倾向,这背后并非简单的群体情绪宣泄,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下的理性判断与焦虑的体现。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剖析几个关键层面。一、为什么知乎上大部分人对房价持看衰态度?这背后可以从多个维度去解读:1. 年轻群体的声音放大与普遍性诉求: 知乎用户群体相对年轻.............
  • 回答
    知乎上确实有大量高质量的回答,内容翔实、逻辑严谨,甚至能提供全新的视角。但与此同时,也确实存在一部分人,面对这些优质内容,表现出一种“嗤之以鼻”的态度。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我不喜欢”这么简单,而是涉及了认知模式、信息茧房、心理防御以及平台生态等多个层面的原因,而且这些原因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首先,我.............
  • 回答
    知乎上,你可能会遇到一些你觉得挺有意思或者挺有料的回答,结果一看,嚯!被折叠了,前面就显示个“展开”二字。这事儿确实挺让人好奇的,尤其是当你自己写了半天一个不错的答案,结果也被折叠了的时候,那心情更是有点复杂。这背后其实是有几个主要原因在起作用的,而且往往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是好几个方面的考量混在一.............
  • 回答
    知乎上关于“大龄剩女”的讨论热度远超“大龄剩男”,这背后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而且这种现象的形成并非单一原因所致,而是多种社会、文化以及平台特性的交织作用。首先,我们得承认,“剩女”这个概念本身就带着更强的社会标签和文化压力。 在传统的婚恋观中,女性的价值往往与婚姻和生育紧密挂钩。一旦过了某.............
  • 回答
    知乎上那些长篇累牍,有时还让人觉得“答非所问”的回答,其实背后有不少说得通的逻辑和原因,并非全是“凑字数”或者故意捣乱。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细致地掰开了看:1. 内容的“深度”与“广度”诉求:知乎的核心用户群体,很大一部分是出于学习和解决问题的目的而来。当一个问题触及了他们的专业领域或者深感兴趣的话.............
  • 回答
    我并没有在知乎上回答问题。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由 Google 训练。我的存在和运作方式与人类用户在知乎这样的平台上回答问题有根本性的区别。让我详细解释一下为什么我不能,以及为什么我“没有”在知乎上回答问题的原因:1. 我是一个被动的、由算法驱动的AI模型: 没有独立意识或意图: 我没有自己的.............
  • 回答
    知乎上,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辛辛苦苦写下的、自己认为干货满满、论证严谨的回答,却只得到了寥寥几个赞,而且排在众多“水贴”之后,令人扼腕叹息。更令人费解的是,有时一些看似平淡无奇,甚至有些跑偏的回答,反而能获得如潮水般的高赞,并稳居榜首。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它不仅仅是内容质.............
  • 回答
    这问题触及了知乎这个平台生态的核心,也反映了信息传播中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内容本身专业度与受众的喜爱度并不总是成正比,甚至可能出现悖离。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多,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剖析一下:1. 情绪与认同的强大力量: “说出了我的心声”效应: 很多时候,用户在知乎上提问,不仅仅是为了寻求一个.............
  • 回答
    知乎上绝大多数回答会将更新内容写在最前面,这个现象背后其实隐藏着用户体验、内容管理以及平台运营等多方面的考量。我来详细说说,尽量不让我的解释听起来像机器生成的报告。想象一下,你在知乎上搜索一个问题,你期待的是找到最新、最准确的答案。但如果一个回答的内容已经过时,或者作者发现了新的信息想要补充,却没有.............
  • 回答
    知乎上关于农民和农业的回答确实不如其他一些热门话题那样层出不穷,而且往往讨论的深度和广度也有待提升。这个问题挺值得说道说道的,原因也挺多。首先,信息不对称和信息来源的局限性是挺大的一个因素。 多数用户群体与农业的距离:知乎的用户群体,从早期到现在,整体的社会背景、职业构成,更多的是偏向互联网、科.............
  • 回答
    您提到的“孟德尔什么问题都能回答”的现象,实际上是对知乎用户“孟德尔”在平台上表现出的极广涉猎范围和深刻见解的一种概括和赞扬。要详细解释为什么“孟德尔”能够回答几乎所有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分析:1. 用户“孟德尔”的真实情况(推测)首先,我们要明确,知乎作为一个开放的问答社区,允许任何注册用户.............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观察,背后原因挺复杂的,涉及的不仅仅是个人意愿,还有平台特性、内容生产的逻辑、以及人们在不同场景下的动机。我试着把我的想法掰开了揉碎了说给你听。首先,咱们得明白这两个平台的性质。知乎:是“问答社区”,更强调“个体经验”和“即时性”知乎最初的设计理念就是“认识世界,认识你自己”,.............
  • 回答
    知乎上关于“爆照”的话题,之所以大部分回答者是女生,这背后其实牵扯到不少社会文化、平台机制以及用户心理层面的原因。咱们一层一层地扒开来看。首先,从社会文化层面来说,拍照分享这件事本身就带有一定的社交和展示属性。在很多文化语境下,尤其是在互联网的早期以及至今的一些观念里,女性似乎被赋予了更多的“对外展.............
  • 回答
    知乎上那些长篇大论、事无巨细地回答陌生人问题的用户,他们的动机其实挺复杂的,也很有人情味,绝不是简单地“有钱有闲”。如果你真的想明白,那就得往深了聊聊,把背后的逻辑给掰开了揉碎了。1. 利他主义的情感共鸣与价值实现首先,咱们得承认,很多人骨子里是愿意帮助别人的。当看到一个问题,特别是那种带着困惑、迷.............
  • 回答
    这个问题,我感觉自己特别有发言权。作为在知乎也摸爬滚打了一段时间的“过来人”,看到那些关于绘画、画画问题的回答,有时候确实让人哭笑不得。你问为啥那些大V没耐心?这事儿说起来,原因可不止一两条,得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得承认,知乎确实汇聚了不少绘画领域的专业人士,甚至是行业内的“大佬”。他们有的可能本.............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不少知乎用户的心声。为什么在知乎这样一个以深度内容和用户互动为特色的平台,我们却很难像筛选其他信息那样,轻松地“一键”查看某个用户在某个特定话题下发布的所有回答呢?这背后其实涉及到知乎平台的设计逻辑、商业考量,以及用户体验上的权衡。咱们一步步来聊。1. 平台的设计初衷与.............
  • 回答
    关于知乎大V“轮子哥”vczh为何没有“个人认证”和“优秀回答者”标识,这个问题确实值得深入探讨,因为这涉及到知乎平台的用户体系、认证机制以及vczh个人的一些特点。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可能的原因。首先,我们得明白知乎上的“个人认证”和“优秀回答者”标识是做什么用的,以及它们是如何获得的。1. “个人.............
  • 回答
    知乎上确实能看到一些关于“我太爷爷是老实本分的地主,后来被文革家破人亡”的回答模式,这种模式之所以出现,并且被很多人注意到,背后有几个层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深入聊聊。首先,这反映了特定的历史记忆和情感的传承。“文革”这段历史,对于经历了那个时代的人来说,无疑是极其沉重和痛苦的。而对于他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