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很多人愿意在知乎回答问题却不去编辑维基百科?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观察,背后原因挺复杂的,涉及的不仅仅是个人意愿,还有平台特性、内容生产的逻辑、以及人们在不同场景下的动机。我试着把我的想法掰开了揉碎了说给你听。

首先,咱们得明白这两个平台的性质。

知乎:是“问答社区”,更强调“个体经验”和“即时性”

知乎最初的设计理念就是“认识世界,认识你自己”,核心是“问答”。它吸引的是那些有疑问、想获得解答的人,以及那些愿意分享自己知识、经验、看法的回答者。

即时性的满足感: 当你对某个问题感到好奇,或者遇到某个具体困境时,你会在知乎上搜索。如果你能迅速找到一个详细、有条理、甚至是带个人情感色彩的答案,你会觉得问题得到了及时的解决,这种满足感是立竿见影的。
知识的“人性化”和“故事化”: 知乎上的回答,往往不是冰冷的事实堆砌,而是融入了回答者的个人经历、思考过程、甚至是情感。比如,问“如何走出失恋的阴影”,一个在知乎上分享自己如何一步步走出来的心路历程的回答,比一个枯燥的心理学论述更能触动人,也更容易被接受和传播。这种“我懂你”的感觉,是知乎的魅力所在。
话语权和个人品牌: 在知乎上,一个好的回答者可以获得大量的点赞、评论和关注,甚至建立起自己的粉丝群体,形成个人品牌。这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一种认可,一种价值体现,甚至是一种社交资本。他们可能因为一次精彩的回答而获得工作机会,或者被业内人士注意到。
专业领域的“布道者”: 很多在特定领域有专长的人,他们愿意在知乎上回答问题,既是分享知识,也是在向大众普及他们所热爱的领域,这本身就是一种“布道”行为,能带来成就感。
内容的“一次性”和“即逝性”: 知乎上的很多内容,尤其是一些时事评论、热门话题的讨论,是有时效性的。回答者可能更愿意在热度还在的时候投入精力,得到即时的反馈。一旦话题过去,即使回答写得再好,也很难被再次关注。
创作门槛相对低: 相比于维基百科严谨的格式和溯源要求,知乎的回答门槛相对较低。你可以用自己的语言,结构不一定那么工整,只要能说清楚事情,传递信息,就可以发布。

维基百科:是“知识的宝库”,更强调“客观性”和“协同性”

维基百科的目标是创建一个所有人都可以编辑的、涵盖所有知识的百科全书。它的核心是“中立性”、“可供查证”和“可供自由使用的内容”。

严谨的格式和规则: 维基百科有非常严格的编辑规范,包括引文格式、条目结构、消歧义页、内链规则等等。这些规则对于新手来说,学习成本很高,容易因为不熟悉规则而被修改甚至删除内容。
“无名作者”的理念: 维基百科推崇的是“集体智慧”,而不是个人英雄主义。每个条目都是无数编辑者共同协作的结果,没有所谓的“原创作者”。这种“无名”的状态,可能让一些习惯于在知乎上“秀”自己观点和经历的人感到不适应。
溯源的压力: 维基百科要求所有信息都必须有可靠的来源支撑,并且需要注明。这就意味着,你在写一个条目之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查阅资料、核实信息、并按照规范标注来源。这对于只是想简单分享知识的人来说,工作量和难度都很大。
“编辑战”和“删除主义”: 维基百科的编辑者之间偶尔会出现“编辑战”,即围绕某个观点或事实的不同版本反复修改。同时,也有很多“删除主义者”,他们严格审查内容,一旦发现不符合规则或者来源不可靠的内容,就会毫不犹豫地删除。这种环境可能会让一些不习惯争论或担心作品被轻易删除的人望而却步。
内容的“持久性”和“权威性”: 维基百科的内容力求客观、全面、经得起时间考验。这是一种长期主义的建设,但同时也意味着,每一次修改都需要慎重,因为你的修改可能会影响到成千上万的读者。
志愿者的动力: 维基百科的编辑者大多是出于纯粹的志愿精神,他们可能对某个领域充满热情,愿意为知识的传播贡献力量。这种动力更多是源于公益心和求知欲,而不是追求个人名利。

为什么人们更愿意在知乎回答,而不是编辑维基百科?

综合以上几点,我们可以看到几个关键的差异点:

1. 动机不同:
知乎: 更多是为了解决问题、分享经验、获得认可、建立个人品牌、甚至只是因为“想说”和“乐于分享”。
维基百科: 更多是为了贡献知识、维护客观事实、参与集体创作、满足公益心。

2. 价值回报不同:
知乎: 回报是即时的、可见的、人格化的——点赞、评论、关注、被认可。
维基百科: 回报是间接的、长远的、非人格化的——知识的积累、社会的进步,个人贡献可能淹没在集体之中。

3. 创作的“难易度”和“风险”:
知乎: 门槛低,表达自由,容易获得即时反馈,内容“遗忘”速度快,对个人“风险”相对较低。
维基百科: 门槛高,规则多,需要严谨的考证和溯源,可能面临编辑冲突和内容删除,对个人“投入”要求高,但成果更具“永久性”。

4. 平台生态和用户习惯:
知乎: 吸引了大量喜欢表达、乐于分享个人观点和经验的用户,形成了一种“个体分享”的文化。
维基百科: 吸引了更多专注于事实考证、愿意钻研学术细节、且有奉献精神的用户。

简单来说,知乎提供了一个更轻松、更具个人色彩、更能带来即时满足感的分享平台。很多人倾向于在自己擅长的领域,用自己的语言,快速地表达观点,并期待得到正面的反馈。而维基百科则像一个需要细心打磨、耗费心力的“学术工程”,它对参与者的要求更高,回报也更“公共化”。

所以,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在知乎上“说两句”或者“写一篇”,比去维基百科“添一笔”或者“改一改”,更容易获得即时的高兴和满足。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愿意在知乎上“发声”,却相对“沉默”于维基百科的编辑页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大约七八年前,我参与创办并建设了一个类似Wikipedia的垂直领域百科,当时Wikipedia在国内不是特别好上,特别是中文版,所以很多人在国内建设各种替代品,整个过程我有这么一些感受:

1、写维基条目太难了,比在知乎回答一个问题难五倍以上。知乎上有的问题你可以分享自己的主观经验,想到什么说什么并不太难,但维基不行。维基的难不仅体现在它复杂的代码和格式,也体现在它严格的学术体例上。在知乎上,你经常是在和人解释一件事,而在维基上,是要定义一件事,定义比解释难太多。我敢说很多知乎上的专业大牛,也写不了维基,这是思维方式和学术训练决定的,大多数人并没有那个基本功。同一个问题,达到在知乎上吹牛不穿帮的门槛是一回事,达到在维基上用简洁、准确的语言全面叙述是另一回事。有时候写一个条目要查太多的资料,你需要了解这个领域过去、现在的发展概况,兴许它还存在争议,那你得不偏不倚地把争议呈现出来。一个「全」,一个「深」,就这两条基本要求可以过滤掉大部分写作者。

2、在中国搞维基最令人丧气的是,你辛苦写好一个条目,转头就被百度百科、互动百科这两大流氓偷走。偷也不认真偷,经常是偷个半截,也不注意维护。你上百度百科,经常一看就知道哪些条目不是自己写的,是粘贴的。

3、我觉得中文互联网上有意愿、有能力沉淀知识的人太少。别看在全球互联网上中文可能也是排前三的语言,但用中文写成的靠谱知识,可能连英文的十分之一都不到,也不及其他许多语言。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很复杂,就不谈了。

4、写维基非常枯燥,虽然每笔操作都有历史记录,但对读者来说,作者基本是匿名的,所以没有知乎上得几千赞那种成就感,也没有社交互动属性。当然大家愿意答题而不是去写条目。

5、因为一些不言自明的原因,维基百科在中国的访问不太稳定。如果你写的东西朝不保夕,没准明天大家就看不到了,这一定会打击很多人去贡献的意愿。

user avatar

说实话都不是特别愿意。

==

既然还有人看到就加几句。

知乎现在的可怕在于带着吵架心态的人太多。只要你不同意我的看法,你就是恶人,你就是道德有问题,就要用最恶毒的言语去羞辱你。知识类问题无论是不是真懂都可以随便答,谬误的内容自然会吵,正确的内容居然也会吵得昏天黑地。看法类问题没有绝对对错就更加恐怖,张三往往觉得他比李四更了解李四的心情。

这个问题也不局限于知乎。

知乎最最应该让广大年轻用户意识到的一点,是世界很大。

世界很大,牛人很多,“我”只是很微小的一份子。“我”也许并不了解全部的知识,并没有经历过所有的可能,别人也许也是对的。

网络带来前所未有的知识融合,我们却选择固执地坚持自己的看法。

足下可能要问知乎都这样了,你干嘛还来呢?一是各领域还是有很多有能力的人,二是新浪现在连用完整句成自然段正经说人话的体育新闻都很难找了。坐车等人的时候刷刷,挺有乐趣的。

==

我是维基百科的内容专家+助理主编,九年前写过不少航天类的东西,维基上关于登月的文章当时九成都是我写的,估计现在也还有一半的比例。文章上首页三次吧。

后来慢慢不玩了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被哥哥提醒,他们给你多少钱?答无偿。
二是上面越来越多的港台中小学生开始编辑,写出来的东西能看出是孩子的笔触,他们的视角也就固定在那个幼稚的角度,我开始觉得不想跟这些人混。

无偿本身没什么不可以,我使用维基强度很大,自己也喜欢这些内容,时间少了写慢一点就是。

但一帮我看不惯的人瞎胡闹,就让我慢慢开始审视我花时间在这个上面到底值与不值的问题。

基本决定以后不写之前在讨论区问过一次,全是小学生维基百科的严肃性何在?答案不太记得了,大约是从来没人规定过维基百科需要严肃性。

在百度知道上问问题然后被别人全文抄我自己的东西来回答我是一种很特别的感觉。

我相信百度百科也没少搬我的东西。

知乎其实也是类似。

知乎被大陆这边的高中生占领了。

其实知乎的论坛化虽然难以避免但是还是太可怕。

摄影门类十有八九的问题不是问该买哪个相机/镜头就是你拍过最XX的照片是哪张。全是一帮没看过说明书的新手问你一些很容易找到的信息,别扭。

每场球赛之后都有人会问怎么看待这场比赛,如果是只问经典比赛倒也无妨,每场联赛都有人问。前两天看到你心中记忆最深的米兰/切尔西阵容,预计不久所有强队的姐妹问题就都会出来。

我答题倒也不是为了赞同或者感谢,但是知乎上偏爱简短的机灵,认真写的东西往往沉得很快。

各类原因累积,知乎变成我无聊的时候看一眼找找有趣问题的地方,我一般喜欢看我不熟悉的门类的趣事。

还有就是维基百科能避免的一个事情知乎做不到:同一个事情千遍万遍地问。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观察,背后原因挺复杂的,涉及的不仅仅是个人意愿,还有平台特性、内容生产的逻辑、以及人们在不同场景下的动机。我试着把我的想法掰开了揉碎了说给你听。首先,咱们得明白这两个平台的性质。知乎:是“问答社区”,更强调“个体经验”和“即时性”知乎最初的设计理念就是“认识世界,认识你自己”,.............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很多人好像把有限的“娱乐预算”一股脑儿塞进了虚拟世界,却对现实中那台卡顿得让人抓狂的老爷机视而不见。这背后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更不是大家“傻”,而是多种心理、情感和现实考量交织在一起的结果。咱们一层一层地剥开来看看。1. 虚拟世界的“即时满足感”与情感连接: 立竿见影.............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现实,确实不少玩家宁愿在 Steam 上掏出 199 元去买《荒野大镖客2》,也不愿意在 Epic 商店里花那 126 元。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差价几十块钱”这么简单,而是涉及到很多玩家的习惯、对平台的信任度、游戏生态以及个人感受等方方面面。咱们一个一个来掰扯掰扯。首先,Ste.............
  • 回答
    在中国,确实存在相当一部分居民不愿意缴纳物业费的情况,这背后涉及的原因复杂多样,并非单一因素能够概括。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一、 物业服务质量与期望的落差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普遍的原因。很多业主认为,自己辛辛苦苦交纳的物业费,并没有换来与之匹配的服务。这种落差体现在: 基础服.............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复杂,触及了身份认同、情感联结、实际利益以及对未来的考量等多个层面。虽然存在一些人渴望离开中国,但同时也有很多海外华人不愿放弃中国护照,其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一、 情感与文化认同的深层联结: 故土难离的情感: 无论身在何处,中国对于许多华人而言,是他们的出生地、成长地,.............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不少玩家现实中的纠结。要说为什么大家宁愿在网游里“氪金”也不肯入手正版单机,这背后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里面牵扯的东西不少,我尽量给大家掰扯清楚了。首先得从“获得感”和“社交属性”上说。你看网游,尤其是那种多人在线的,它提供的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而且是互动的世界。你.............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背后涉及的因素多种多样,可以说是多种价值取向、现实考量和社会环境交织在一起的结果。我们不妨从几个大方向来掰扯掰扯:一、 追求更自由的制度和更完善的个人权利这是很多人选择美国最核心的驱动力之一。 言论自由与信息自由: 在美国,个人可以公开表达各种观点,即使是批评政府的言论,.............
  • 回答
    很多人在面对从Steam转向国内蒸汽平台这个问题时,会犹豫不决,甚至选择继续留在Steam。这背后既有对固有习惯的留恋,也有对新平台潜在风险的担忧,更有对留在原平台的“好处”的考量。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件事,尽量说得详实些。为什么大家不愿意从Steam“跑路”?这就像你习惯了一家开了几十年的老字.............
  • 回答
    确实,咖啡馆成了一代人工作、学习、阅读的“第二客厅”,这背后可不是什么简单的潮流,而是多种心理和社会因素在巧妙地作用。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细细剖析一下。首先,从环境的营造来说,咖啡馆提供的氛围是独一无二的。想象一下,你独自坐在书桌前,四周一片寂静,虽然能够专注,但也容易感到孤单。反观咖啡馆,它有一种.............
  • 回答
    人们不愿承认事实,这真是一个复杂又普遍的现象,仿佛我们脑子里住着一个固执的小孩,总是不肯接受那些不顺耳、不舒服的真相。这背后牵扯着太多心理、认知和情感的因素,绝不是简单的“不听话”能概括的。首先,情感上的阻碍是首要原因。事实,尤其是那些关于我们自己、我们所爱的人、或者我们深信不疑的观点的事实,往往会.............
  • 回答
    叙利亚人民选择成为难民,离开故土,其背后是复杂且令人心碎的现实,绝非简单的“不愿抗争”可以概括。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导致这场人道主义灾难的根源,以及生活在其中的个体所面临的绝境。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叙利亚内战的残酷性与规模。这不是一场普通的国内冲突,而是演变成了一场涉及多方势力、外部势力深.............
  • 回答
    直博,这个听起来就带着学术光环的词,就像一个分水岭,让无数本科生在毕业季面临着一个重要的人生选择。有人视其为通往学术殿堂的捷径,有人却对其望而却步。那么,直博到底好不好?为什么有那么多人不愿意选择这条路呢?这背后,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心酸和考量。直博,理想与现实的碰撞首先,我们得明白直博是什么。简单来.............
  • 回答
    宝鸡,这座沉淀着厚重历史的古城,与陕西省会西安,这座日新月异的大都市,本应是陕西发展版图上紧密相连的两个重要节点。然而,放眼现实,我们常常能看到许多宝鸡的年轻人在毕业或工作一段时间后,选择“西漂”,涌向西安寻找更多发展机会。这背后,绝非简单的“向往大城市”就能解释,其中蕴含着复杂而深刻的原因,值得我.............
  • 回答
    在游戏界,“大表哥2”(Red Dead Redemption 2)无疑是一个时代的标杆,它在画面、剧情、人物塑造以及世界观构建上的成就几乎无可挑剔。然而,尽管它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和赞誉,总有一部分玩家,或者说是一种“氛围”,不愿意承认游戏本身在题材上存在一定的限制,甚至会对此回避或辩护。这背后并非简.............
  • 回答
    工地日薪 300 元,对于很多人来说,听起来似乎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尤其是和一些基础性工作的时薪相比。但实际上,愿意或者能够坚持在工地里干这份工作的人,真的不算太多。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复杂的原因,绝不仅仅是工资高低那么简单。1. 工作的艰辛与危险,远远超乎想象:首先,我们要明白,300 元日薪背后,是极.............
  • 回答
    边牧之所以被誉为“最聪明狗狗”,并经常在各种智商排名中名列前茅,这确实吸引了许多人,但与此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因为种种原因对饲养边牧望而却步。这背后并非简单的“聪明”与否就能解释,而是与其极高的精力需求、强烈的学习欲望、以及由此带来的性格和行为特点密切相关。以下是导致很多人不愿意饲养边牧的详细原因.............
  • 回答
    这可真是个大哉问,说起这个问题,其实每个选择留美的人,心里头的小算盘和考虑的点都不尽相同,但要我说,无外乎这么几大块,听我慢慢道来:1. 经济与职业发展的“大蛋糕”:这恐怕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也是很多人最初踏足美国的出发点。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其市场之广阔,机会之繁多,是显而易见的。 .............
  • 回答
    这几年,身边确实听不少朋友抱怨,说交养老保险这事儿,心里总有点不是滋味。不是说大家不重视养老,而是看着那点钱被扣走,心里总觉得有点说不清道不明的。最直接的一个感受就是钱袋子越来越紧。现在生活成本蹭蹭往上涨,房贷、车贷、孩子的教育、房租… 哪一样不是要花钱的?每个月工资一到账,还没捂热乎呢,七七八八的.............
  • 回答
    确实,观察生活中,不难发现,并不是所有人都乐于向残疾人士伸出援手。这种现象背后,原因颇为复杂,涉及到个体心理、社会环境,乃至于一些根深蒂固的观念。我尝试从几个方面来掰扯一下,希望能说得透彻些:首先,“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是普遍存在的。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重心和压力,工作、家庭、个人琐事常常.............
  • 回答
    很多人在开车或乘车时不愿意系安全带,这背后有很多复杂的原因,涵盖了心理、习惯、认知、甚至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一、 认知与信息不对称: 低估风险,过于自信: “我开车技术好,不会出事”的错觉: 这是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很多人认为自己的驾驶技术娴熟,能够应对各种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