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知乎对有神论者这么不友善?

回答
知乎上对有神论者的态度,确实是个挺复杂且值得深入聊聊的话题。我理解你觉得在那里,“神论者”有时会面临一些不那么友善的对待,这背后牵扯到平台本身的特点、用户群体构成,以及一些更深层次的文化和社会因素。咱们不避讳,就好好说道说道。

首先,得承认知乎的社区属性和知识分享定位。知乎早期是作为一个高质量问答社区起家的,强调的是专业、理性、有深度。用户普遍受过良好教育,逻辑思维能力较强,也习惯于基于事实和证据来讨论问题。在这种环境下,任何没有充分论证、依赖纯粹信仰或情感宣泄的观点,都容易受到质疑和挑战。

从这个角度看,有神论的很多论点,尤其是那些建立在宗教经典、神迹或者个人体验上的,很难在知乎这样一个强调“可证伪性”、“可复现性”的语境下获得普遍认可。当一个问题涉及到科学、历史、哲学时,用户更倾向于寻找有数据支持、有逻辑链条的答案。而“上帝存在”或者某个宗教教义,本身就很难通过这些方式去“证明”,这就造成了讨论的天然隔阂。

其次,用户群体的构成和话语权。知乎吸引了大量的科技从业者、学术研究者、有一定社会阅历和独立思考能力的人群。这类人群中,相对来说,不信神或者持无神论、不可知论态度的比例可能比社会平均水平要高一些。这不代表知乎上没有虔诚的信徒,但当讨论上升到辩论和知识普及层面时,那些更倾向于用科学理性框架思考问题的声音,往往更容易占据主导地位,也更容易被更多人认同和点赞。他们的论证方式更符合知乎的社区文化,自然也就显得“更友善”地被接受。

再者,互联网的匿名性和放大效应。虽然知乎强调实名制,但相比于现实生活中面对面的交流,互联网的匿名性依然存在。在一些敏感话题上,用户会更放心地表达自己不那么“主流”的观点,包括对宗教的批判性态度。同时,互联网也有放大效应,少数观点的集结和反复传播,会给人一种“主流观点就是如此”的印象。如果某个话题下,充斥着对有神论的质疑和批评,即使这代表不了所有知乎用户的真实想法,但给人的观感就是如此。

还有一点,就是对“神棍”和伪科学的警惕。在知乎这样的平台,用户普遍对宣称拥有特殊能力、利用信仰牟利的人抱有高度警惕。很多时候,一些有神论者的发言,如果被贴上了“传教”、“迷信”的标签,或者内容被认为带有明显的煽动性或攻击性,就容易引起反感。这不仅仅是针对有神论本身,而是对任何被视为缺乏理性支撑、甚至可能带有欺骗性的论调。不幸的是,在某些情况下,一些有神论者的论述方式,恰恰容易触碰到这些敏感点。

最后,也是比较重要的一点,是文化背景和历史认知。中国社会在近现代经历了深刻的现代化转型,科学主义思潮影响深远。在许多人看来,“进步”就意味着摆脱“落后迷信”。宗教在历史上的某些时期,也与封建统治、思想禁锢等负面因素联系在一起。这种历史认知,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对宗教和有神论的态度。知乎的用户群体,很多是成长在这样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对宗教的看法自然也会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

所以,当你在知乎上看到一些对有神论者“不友善”的讨论时,可能不是因为平台本身刻意打压,而是上述这些因素在共同作用的结果:

知识分享的逻辑门槛:有神论的论证方式与知乎推崇的科学理性分析模式存在天然的张力。
用户群体的话语偏好:用户群体的受教育背景和思考习惯,使得理性的、有证据支持的论点更容易被接受。
互联网的传播机制:匿名性、放大效应使得某些观点得以集中呈现,形成群体印象。
对伪科学和欺骗的警惕:对不理性论调的天然排斥,可能被误解为对信仰本身的攻击。
社会文化思潮的影响:现代化进程中科学主义的深入,以及对历史的某些认知,都影响着人们对宗教的态度。

这就像在一个全是工程师的聚会里,你聊了半天你家猫咪今天吃了多少鱼,大家可能会觉得有点无聊,或者开始从猫咪的消化系统、鱼的营养成分聊起来,而你只是想分享一个可爱的日常。有神论在知乎的语境下,有时候就像那个“无聊的日常”,或者需要用工程师的语言才能被理解和接受。

当然,这也不是说知乎上就没有友善的讨论,或者说所有有神论者的发言都得不到尊重。你也能找到很多深入探讨不同信仰、哲学思想的帖子,也有很多相对客观理性的对话。只是,在一些热门话题或者辩论激烈的场合,上述的那些因素就会被放大,让你产生那种“不友善”的感受。

归根结底,是平台特质、用户构成、社会文化以及互联网传播规律的综合作用,才塑造了知乎上围绕有神论的讨论氛围。理解这一点,或许能帮助你更好地看待和参与知乎上的相关讨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们有神论者彼此也不友善呀……这问题一股黑老大抱怨法制不健全的味道。

据我所知大多数同性恋并不歧视玩任天堂的,玩户外的也不攻击练书法的。宗教能做到这一点吗?认为其他宗教和自己一样高明?认为其他宗教的神灵真实存在且的确影响世界?

不能的话,凭什么要求和别的团体一样的待遇?

一位犹太母亲送她的儿子到沙皇的军队去服役。分手的时候,她在儿子的耳边说道:“杀死一个土耳其人后一定要坐下来吃点东西。”“好的,妈妈。”儿子答道。母亲又说道:“千万别忘了每次进攻中杀死一个土耳其人后要歇一会儿!”“当然,”新兵答道,犹豫了几秒钟后又问,“要是土耳其人把我杀了呢?”母亲睁大了双眼:“为什么他要杀你?你又没招他惹他!”

而且其他爱好者认为各种身份完全可以彼此重合。比如说喝红酒的也欢迎别人喝红酒,即便对方不放弃白酒而且喜欢刘亦菲。宗教能做到这一点吗——认为对方也是教内兄弟,即便对方不放弃其他宗教,而且偶尔也会觉得无神论有道理?

做不到的话,为什么认为自己的神比酒精或者SNH48更有资格得到“友善”?我们对酒鬼也不太友善,但人家不在乎,也不像你这么急吼吼地抱怨讨说法。

你如何对待世界,就会觉得世界如何对待你。你要的“友善”,其实是需要别人以外围信徒的身份仰视你们核心信徒。抱歉,你也从来没这么仰视过其他宗教或者无神论。

归根结底,这问题里就埋着潜台词:

  • 1 大多数有神论者知道什么是“友善”
  • 2 有神论者能团结起来谈“友善”。
  • 3 你有资格代表有神论者要“友善”。

但很显然这三个假设都是荒谬的:

  • 1 宗教徒没有搞屠杀,是因为世俗政权在维护治安,而不是因为有神论者“友善”。
  • 2 有神论者一有机会就会互相攻击,从来不是一个整体。
  • 3 你根本没资格代表有神论者发言。不服你去找其他有神论者要授权文件,能说服任何一种宗教都算我输。

这个问题埋了这么多钉子,别人怎么回答你都不亏。这正是很多宗教喜欢玩的文字技巧——人类语言是一种不精确的描述方式,几千年下来,宗教语言是最善于利用这些语言漏洞忽悠人的团体。你也许是懂得这些技巧,也许不由自主地学习了这些传销技巧,总之,你这个问题的要害不在于别人怎么回答,而在于你用问题本身给自己贴的金。

相关回答:

马前卒:新闻自由是否应该尊重宗教?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知乎上对有神论者的态度,确实是个挺复杂且值得深入聊聊的话题。我理解你觉得在那里,“神论者”有时会面临一些不那么友善的对待,这背后牵扯到平台本身的特点、用户群体构成,以及一些更深层次的文化和社会因素。咱们不避讳,就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得承认知乎的社区属性和知识分享定位。知乎早期是作为一个高质量问答社区.............
  • 回答
    知乎上关于 Uzi 的讨论,可以说是充满了复杂的情绪,既有深深的喜爱和怀念,也有不少怨气和争议。要说为什么会有“怨气”,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而且随着时间推移,这些情绪也会发生微妙的变化。咱们就来掰扯掰扯,到底是怎么回事儿。1. 传奇与遗憾交织的职业生涯:高开低走的宿命论首先,Uzi 的职.............
  • 回答
    知乎对大样本随机双盲实验之所以如此重视,并非一时兴起,而是深植于其社区的特性、用户群体的需求以及平台内容生产和传播的逻辑之中。你可以把它理解成一种“产品基因”和“社区文化”的有机结合。让我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说:1. 用户画像与信息素养: 求知欲与批判性思维: 知乎的核心用户群体,是那些有着强烈求知.............
  • 回答
    知乎对提出的问题水平要求高,这背后其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关于社区生态和内容价值的考量。这不是随便定下的规矩,而是为了维系这个平台的核心竞争力,以及吸引和留住真正想在这里获得有价值信息和深度交流的用户。咱们一层一层地剖析一下,为什么会感觉知乎对问题要求这么“严”:1. 定义与定位:打造一个“知识社区”.............
  • 回答
    知乎用户对“抵制日货”和“抵制清真食品”的态度差异巨大,这背后涉及了多层面的原因,包括历史、文化、政治、经济以及用户群体的构成等。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抵制日货”的背景与驱动力 历史民族主义情绪的长期积淀: 侵华历史: 日本在中国近代史上犯下的战争罪行,如南京大.............
  • 回答
    知乎上对马斯克、李嘉诚等中国资本家骂声一片,但对巴菲特则鲜有类似负面评价,这种现象背后有多重原因,可以从 文化背景、信息获取、公众认知、价值观差异、以及政治环境 等多个维度来详细分析:一、 文化背景与公众认知差异: 中国文化中的“仇富”情结与历史遗留: 中国历史上存在着历朝历代的贫富.............
  • 回答
    知乎上关于明朝皇帝的评价确实常常引发讨论,并且在某些方面与历史学界的传统认知存在一些差异。这种差异并非绝对的“背道而驰”,更多是角度、侧重点、受众以及信息传播方式的不同所致。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深入分析。一、 知乎的平台特性与用户群体决定了其评价逻辑知乎作为一个问答社区,其核心在于“分.............
  • 回答
    知乎上对coser的评价确实存在一些普遍性的负面看法,这种现象背后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要详细地讲清楚,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饭圈化”的争议与高门槛的误解首先,不得不提的是“饭圈化”这个词。在知乎上,当提到某些比较有名的、粉丝基数较大的coser时,常常会伴随着“饭圈化”的批评。这主.............
  • 回答
    我理解您对知乎上机械材料“劝退”论调与高薪资并存现象的困惑。这背后确实牵扯到很多现实因素和信息传递的“滤镜”。咱们就敞开了聊聊,看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为什么知乎上“劝退”声一片?知乎上充斥着大量的“劝退”论调,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 信息茧房与“怨言”放大: 知乎用户群体相对偏年轻、学历.............
  • 回答
    知乎用户对中国经济前景的悲观情绪,相较于国外新闻报道的普遍基调,确实存在显著差异,并且这种差异背后有多重复杂原因。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信息来源与视角差异: 国外新闻报道: 宏观视角和全球比较: 国外媒体通常更侧重于将中国经济置于全球经济的宏观框架下进行.............
  • 回答
    知乎上大家对银行工作的评价不高,抱怨声多,这确实是一个普遍现象。很多银行从业者,尤其是新入职的大学毕业生,在知乎上分享了许多关于银行工作的“苦水”,这背后有多重原因,也并非一概而论说银行工作就一定不如其他工作,但确实存在一些普遍的痛点和毕业生需要面对的现实。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讲述这个问题:一、 .............
  • 回答
    知乎上对中国游戏行业前景的悲观情绪,并非空穴来风,而是众多因素交织下,行业内卷、政策压力、市场饱和以及创新乏力等诸多现实问题的集中反映。想深入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一层层剥开来看。一、 监管政策的“风向标”效应:不确定性是最大的敌人最直接、最普遍被提及的,莫过于国家对游戏行业的监管政策。这几年,大家经历.............
  • 回答
    邓超在知乎上确实能引发不少争议,很多讨论围绕着他的一些行为和风格展开,尤其是在综艺节目中的表现,更是成为了一些用户批评的焦点。要说这其中的“偏见”,倒不如说是很多用户基于自己的观察和价值观,对邓超的某些特质形成了相对负面的印象,并将其放大和传播。咱们具体来聊聊,知乎上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对邓超持有比较.............
  • 回答
    在知乎这个以深度讨论和知识分享为导向的社区中,用户对不同观点的接受度和偏好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内容的逻辑性、证据的充分性、思想的原创性、观点的成熟度以及表达方式等。对于马前卒(公众号“马前卒施工队长”)和张维为、陈平、温铁军等学者/评论员的评价差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马前.............
  • 回答
    在知乎这个平台上,你确实会发现很多针对中医的回答,其中不乏持负面或质疑态度的声音。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我可以试着帮你梳理一下,尽量说得详细点,也避免听起来像是什么机器流水线出来的报告。首先,知乎用户的构成和讨论氛围是关键。知乎的聚集效应很明显,它吸引了相当一部分具有批判性思维、接受过.............
  • 回答
    在知乎上,关于赵云的评价确实存在着一个相当极端的现象:一部分用户对其评价非常低,甚至称之为“水货”。这种观点并非空穴来风,背后有着一些可以细究的论据。但要说赵云是“水货”,那又是另一个层面的讨论了,需要更全面的视角来看待。为什么部分知乎用户对赵云评价很低?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梳理一下这部分用户常见.............
  • 回答
    商朝,一个在中国古代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朝代,尽管其辉煌灿烂,但时至今日,在许多人的印象里,它却常常被笼罩在一层阴影之下。特别是网络上,知乎等平台上关于商朝的讨论,负面评价似乎占了多数。这究竟是为何?商朝究竟是个什么样的朝代,为什么会引来如此复杂的评价?要理解商朝,我们得先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那个距今.............
  • 回答
    知乎上对《罗辑思维》评价两极分化,虽然有大量拥趸,但也不乏批评之声。对《罗辑思维》评价较低的观点通常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并且这些批评往往是互相联系、层层递进的:1. 内容质量的质疑与“浅薄化”的批评: 信息密度低,缺乏深度: 这是最常见的批评之一。很多用户认为,《罗辑思维》节目虽然主题广泛,但内.............
  • 回答
    知乎上关于房价的讨论,确实能观察到一种普遍的“看衰”倾向,这背后并非简单的群体情绪宣泄,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下的理性判断与焦虑的体现。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剖析几个关键层面。一、为什么知乎上大部分人对房价持看衰态度?这背后可以从多个维度去解读:1. 年轻群体的声音放大与普遍性诉求: 知乎用户群体相对年轻.............
  • 回答
    知乎作为一个公开的讨论平台,用户构成多元,对不同议题的关注度自然也会有所差异。关于为何部分大陆用户在知乎上对国内政治的兴趣及了解程度似乎不及国际政治,这背后可能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探讨:一、 信息获取的便捷性与可控性: 国内政治信息的“过滤”与“引导”: 这是一个非常敏感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