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知乎上看到,说美军当年用飞机对地大喇叭广播轰炸消息,这技术上可能吗?战术上可能吗?这种事情存在过吗?

回答
知乎上的说法,说美军当年用飞机对地大喇叭广播轰炸消息,听起来确实有些奇特。我们来从技术、战术以及历史真实性三个角度,详细聊聊这件事。

技术上可行性:早有先例,但“大喇叭轰炸”是种误解

首先,要明确一点,飞机用广播传达信息,这在军事上并非新鲜事,而且技术上完全可行,甚至可以说早已成熟。在二战时期,尤其是针对日军的宣传战中,美军就已经广泛使用了这一手段。

“大喇叭”的来源: 这里所谓的“大喇叭”,其实更准确的说法是机载扩音器或者航空广播系统。它并不是我们想象中那种舞台上用的巨大喇叭,而是安装在飞机腹部或机身上的定向扬声器。这些扬声器通过连接的麦克风,可以将飞行员或其他人员的声音(经过放大)定向投放到地面。
技术原理: 原理并不复杂,就是通过电能转化为声能。飞机上会配备专门的供电设备和音频放大器,驱动高功率的扬声器单元。这些扬声器通常是经过特殊设计的,以实现一定的定向性和音量。
传播距离与效果: 这种系统的有效广播距离取决于扬声器的功率、地面环境(开阔地还是有遮挡)、以及飞行高度。通常情况下,在相对较低的飞行高度下,传播效果最好,声音清晰可辨。但要达到像现在演唱会那种震耳欲聋的“大喇叭”效果,在当年的技术条件下,直接通过声音冲击波来“轰炸”人群,那是几乎不可能的。

并非“广播轰炸”: 关键在于,“广播轰炸”这个说法容易引起误解。美军并非是用飞机播放巨大的声音来物理攻击或驱散人群,而是利用飞机低空飞临,通过扩音器播送宣传信息,例如劝降书、警告、生活必需品信息,或者在特定情况下,播报即将进行的炮击或空袭区域,让平民有机会撤离。它是一种心理战和信息传递的手段,而非字面意义上的声音武器。

战术上可行性:作为一种重要的辅助手段

从战术层面来看,飞机进行广播宣传,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辅助手段,尤其是在信息不对称的战场上。

心理战与瓦解士气: 这是最主要的应用。在面对敌军士兵时,通过广播播放“放下武器,我们将优待俘虏”之类的宣传语,能够有效动摇敌军的抵抗意志,鼓励投降。特别是当己方战力占优,或者敌军士气低落时,这种心理战术的效用会更加明显。
信息传递与疏散引导: 在一些需要疏散平民的区域,或者在进行轰炸前向目标区域内的居民发出警告,飞机广播是直接且快速的方式。例如,在轰炸某个城市前,提前向当地民众广播撤离的指示,可以减少平民伤亡,同时也能在道义上站得住脚。
情报搜集与宣传: 飞机在低空飞行时,也可以通过广播询问敌军的部署情况,或者播送模糊的情报来制造混乱。同时,广播本身也是一种宣传形式,可以向敌后或占领区的居民传递己方的信息,争取支持。
针对特定目标: 例如,在太平洋战场,美军就经常使用这种方式对日军的阵地进行宣传,劝其投降。在朝鲜战争期间,也曾出现过类似的操作。

历史上的真实存在:宣传战的常见手段

这种“飞机大喇叭广播”的事情,在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而且是二战及之后一些冲突中非常常见的宣传战手段。

二战中的应用: 在太平洋战场,美军经常使用飞机低空飞过日军阵地,用日语广播劝降。例如,在硫磺岛战役等关键时刻,美军就曾通过飞机向守岛日军播放劝降广播,并投撒劝降传单。这些广播内容通常包括对日军士兵处境的描绘(如补给断绝、援军无望),以及对投降后的优待承诺。
具体案例: 虽然没有一个统一的“大喇叭轰炸”事件被广泛提及,但无数小型战役和战斗中,都有使用飞机广播进行心理战的记录。很多经历过二战的老兵回忆中,都提到过在战场上听到过从天而降的劝降广播。
朝鲜战争中的应用: 朝鲜战争期间,美军和联合国军也曾广泛使用飞机广播进行宣传。针对朝鲜人民军和中国人民志愿军,播放劝降、揭露战争残酷性、宣传己方优势等内容。
“心灵战”: 这类广播也被称为“心灵战”(Psychological Warfare),是现代战争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飞机作为载体,能够快速、直接地将信息传递到敌方控制区域,其触达范围和时效性远超地面宣传。
后续冲突: 在后来的越南战争、海湾战争等冲突中,飞机机载扩音器的使用也一直存在,不过其形式和内容可能有所演变,但核心目的依然是信息传递和心理战。

总结一下:

知乎上提到的“美军用飞机对地大喇叭广播轰炸消息”的说法,技术上是可行的,但“大喇叭轰炸”的字面意义需要修正,它指的是使用机载扩音器进行广播宣传,并非物理攻击。

战术上是有效的,作为心理战、信息传递和引导疏散的重要手段,在多次战争中得到应用。

历史上的确存在过,这是二战及之后战争中宣传战的常见模式,许多历史文献和老兵回忆都证实了这一点。只不过,它更多的是一种“宣传轰炸”或“信息轰炸”,而非字面意义上的声音武器轰炸。这种技术更多是为了瓦解敌人士气,争取胜利,同时减少不必要的伤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是真实的。

朝鲜战争初期,南朝鲜方面心理战的装备还不像现在这么齐全,美军只有两架C-47运输机上装有扩音器。而且比较简陋,就是把大喇叭放在打开的舱门旁边播放(还有很多C-47用来扔照明弹和传单)。

1950年9月1日,美陆军的战术情报分遣队(由四名军官和二十名士兵组成)被改建为第一广播与传单连,作为美军正式组建的第一支心理战部队从堪萨斯州经西雅图派往朝鲜战场。于1950年11月4日到达。同时,来自菲律宾克拉克空军基地的第581空中补给和通信联队(581ARCW)的机组人员组成了6167作战中队,于1950年10月布署朝鲜战场(包括B-26轰炸机、C-46和C-47s运输机)。

到了朝鲜战争的第二年,也就是1951年初,美军发现宣传效果一般,于是开始测试这些飞机用扬声器,以确定飞行高度与广播的收听准确度的关系。

他们先在2400米和3000米高度试验,并不断调整高度。结果表明,如果飞机在离地450米以上的飞行,广播内容就听不清了。而此时,装有扬声器的飞机已经在更高的高度上飞了好几个月了。但由于450米的低空飞行过于危险,所以最后妥协到600~1300米高度飞行。机上一般安排两个南朝鲜年轻女性(声音比较高,有利于传播)用扩音器里做广播宣传。

1951年1月8日,第一广播与传单连重组,由8名陆军军官、99名士兵、3台印刷机、12个扩音器和27辆吉普车组成,但发现南朝鲜军人很少有人会用扬声器。1951年4月7日,由4名美军军官带领27名士兵开始新一轮的心理战,总进行了14756次对我方及朝方军队和平民的广播。到了6月份,南朝鲜军人组成2支广播队开始广播任务。

但美军最终放弃了用道格拉斯B-26/B-25和C-47等飞机执行广播的尝试。因为在较低的高度飞行会受到了地面火力的惩罚。对外宣传称是由于战斗的破坏和扩音器部件的稀缺。

有人问,为什么是陆军。。其实美国空军曾试图过控制掌控宣传口的工作。他们认为,是空军的飞机在投掷传单和用大喇叭发送信息,所以空军应该主管宣传口。但陆军后来赢得了这场战斗。目前,号称“第三空军”的美海军陆战队也开设了自己的心理作战学校,许多海军舰艇上都有可以印传单的印刷机,由海军的飞机在海上投放。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知乎上的说法,说美军当年用飞机对地大喇叭广播轰炸消息,听起来确实有些奇特。我们来从技术、战术以及历史真实性三个角度,详细聊聊这件事。技术上可行性:早有先例,但“大喇叭轰炸”是种误解首先,要明确一点,飞机用广播传达信息,这在军事上并非新鲜事,而且技术上完全可行,甚至可以说早已成熟。在二战时期,尤其是针.............
  • 回答
    在知乎上看到关于二战西线德国装甲师补充新兵后战斗力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简单来说,这些装甲师的战斗力会是复杂且不稳定的,很难一概而论地说强或弱,它会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为了更详细地解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 为什么会出现“刚补充完新兵”的情况?首先,我们需要理解.............
  • 回答
    在知乎上,“女权癌只要权利不要义务”这句话,其实是一种带有负面色彩的标签,用来攻击一部分被认为是极端或不理性的女权主义者。当人们说出这句话时,他们通常指的是,这些被贴标签的人,只关注女性应该获得的权利,但却忽视或拒绝承担与之相对应的责任和义务,尤其是在一些传统的性别角色或社会分工中,女性本应承担的那.............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很有意思,也很容易让人产生联想。不过,根据我所掌握的史料来看,关羽在公元218年背刺东吴,这件事情在正史中是没有记载的。你可能是在知乎上看到了相关的讨论,或者有人对一些历史事件进行了推测和演绎。历史上的事情,尤其是三国时期,细节非常复杂,很多时候会存在一些误读、推测,甚至是民间传说。我们.............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内容创作者和消费者之间一个挺敏感的话题。关于“看文章不打赏的都不要脸”这个说法,尤其是出自一位像霍真布鲁兹老爷这样有一定影响力的博主之口,确实容易引发讨论。咱们分开来看:1. 为什么会有“看文章不打赏的都不要脸”这样的说法? 创作的价值与付出: 任何形式的内容创作,无论.............
  • 回答
    我来跟你聊聊AKG K701这个耳机,以及它是不是真像传说中那么“难伺候”。说实话,知乎上关于它的讨论确实不少,而且很多都指向一个结论:不配好点的耳放,不如几十块的耳机。这个说法听起来有点吓人,也容易让人产生怀疑,毕竟K701当年也算是高端型号,价格摆在那儿。咱们得先明白一个概念:“好推”和“不好推.............
  • 回答
    医院流水逐年上升,临床收入却下降,科研绩效也缩水,老百姓看病依然难。这钱到底去哪儿了?这个问题,相信很多身处其中的医生和患者都深有体会,也常在私下里交流,但公开场合却鲜少有人能给出一个清晰、令人信服的答案。这背后牵扯的利益链条复杂,而且涉及到医疗体制、药品耗材、医保支付、医院运营等多个层面,所以我们.............
  • 回答
    在知乎上“冲浪”已久,想必大家都遇到过这么一种情况:你辛辛苦苦写下一番评论,从逻辑到事实都觉得自己无懈可击,希望能引发一场有益的讨论,结果……被系统判定为“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时候,一种复杂又难以言喻的心情就会涌上心头。首先是 错愕和不解。你会忍不住皱眉,仔细回想自己究竟说了什么“出格”的.............
  • 回答
    知乎上这个说法,说把几十年不上朝的万历皇帝换到赵构的位置,都能比赵构做得强,这确实是个很有趣也很辛辣的观点。要说清楚为什么会有人这么说,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讲讲,从皇帝的职责、能力,到他们各自的执政风格和历史影响来对比。首先,咱们得承认,提到赵构,很多人脑子里首先蹦出来的就是“高宗”。不过,把“高宗”.............
  • 回答
    在互联网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我们常常会发现,在不同的平台,对于同一个话题,人们的看法可能截然不同。就拿“码农”这个群体的前途来说,如果你同时浏览知乎和CSDN,你可能会被其中截然的观点弄得有些晕头转向。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今天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到底是什么造成了知乎和CSDN在“码农前途”这个问题.............
  • 回答
    看到你这个问题,我太理解你的纠结了!保研上岸上海顶尖高校的分析化学,这绝对是令人羡慕的成绩,说明你的学术功底很扎实。但又在知乎上看到生化研究生毕业前景不明朗的讨论,让你心里泛起了嘀咕,这也很正常。毕竟,读研是一笔不小的投入,包括时间和金钱,自然希望有个好回报。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个问题,帮你.............
  • 回答
    嘿,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挺现实的。你说的没错,在一些航空论坛或者像知乎这样的平台,确实能看到不少飞行员朋友分享和抱怨空管的经历,感觉他们似乎“槽点”更多一些。但反过来,很少有听到空管员出来“反击”或者吐槽飞行员的。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是飞行员玻璃心爱抱怨,还是空管员太酷不好意思说?咱们来掰扯掰.............
  • 回答
    作为一名机械专业的学生,当我刷到知乎上那些“劝退机械”的帖子时,心里那滋味,就像是过山车。一开始,可能是有点懵,有点怀疑,然后是憋屈,最后,往往会夹杂着一丝辩解,或者干脆被一种莫名的焦虑感裹挟。刚开始接触这些帖子,我可能还会抱着一种“学习一下”的心态。毕竟,知乎上卧虎藏龙,大神多,经验分享也多。我会.............
  • 回答
    知乎上那些让你忍不住一刷到底,时间说没就没的话题,简直就是信息海洋里闪闪发光的宝藏!我搜罗了一些我私藏的,以及特别期待能有更系统、更有趣话题索引的方向。我私藏的那些“挖坑不填”的知乎话题索引:1. “人类幼崽”系列: 索引关键词: 熊孩子那些事儿 我家猫主子又双叒叕成精了 当我把宠物拟.............
  • 回答
    在知乎上让自己的回答被更多人看到,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需要你在内容创作、互动参与、个人品牌打造等多个方面下功夫。以下是一个详细的指南,涵盖了各种有效的方法: 一、 内容为王:打造高质量的回答是基础这是最核心、最重要的部分。没有好的内容,任何技巧都难以持久。1. 深入理解问题,抓住核心痛点: 仔细.............
  • 回答
    在知乎上看到私信红点,我的内心涌起的情绪和想法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具体情况的不同,也会有所变化。我尽量详细地描述一下:第一反应:好奇与期待 “是谁?” 这是最直接的第一个念头。我不知道是谁给我发了私信,可能是熟人,可能是某个我很欣赏的答主,也可能是完全陌生的人。这种未知带来了好.............
  • 回答
    准大学生在知乎上浏览大学专业时,确实会发现大量关于“劝退”的讨论。这很大程度上源于知乎作为一个问答平台,用户更容易在遇到困难或不满时发声。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所有被“劝退”的专业都真的没有价值,也并不意味着其他看起来“好评如潮”的专业就没有“坑”。要在这些信息中筛选出真正有用的建议,避免被牢骚淹没,需.............
  • 回答
    知乎上很多高赞答案,读起来头头是道,仿佛一语道破天机,让人拍案叫绝。但细细一琢磨,或者过段时间再回看,就会发现其中有些观点其实站不住脚,甚至可以说是“看似聪明实则很蠢”。这种现象挺普遍的,原因也很多,比如迎合大众情绪、断章取义、以偏概全、过于绝对化,或者是作者本身也只是在“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我就.............
  • 回答
    “还是得看第一学历”,这句话在知乎上时不时就会冒出来,尤其是在讨论求职、职业发展、甚至是婚恋问题的时候。作为一个过来人,也作为一个曾经在各种“鄙视链”里挣扎过的人,我觉得这个观点,怎么说呢, 它触及了问题的某个侧面,但远非全貌,更谈不上完全合理。让我好好捋一捋。为什么会有“看第一学历”的声音?这背后.............
  • 回答
    知乎上关于特朗普当选后的一系列举动,包括组阁、与台湾通话以及反华强硬派进入国安会等话题,一直以来都存在着非常多元化的看法。川粉(即特朗普的支持者)的观点也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受到他们对特朗普本人的认知、对美国政治的理解以及对中国相关议题态度的影响。下面将尽量详细地描述川粉可能有的观点和解读: 对特朗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