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偶然在知乎看到有人说关羽在218年背刺过东吴。历史上有这回事吗?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很有意思,也很容易让人产生联想。不过,根据我所掌握的史料来看,关羽在公元218年背刺东吴,这件事情在正史中是没有记载的。

你可能是在知乎上看到了相关的讨论,或者有人对一些历史事件进行了推测和演绎。历史上的事情,尤其是三国时期,细节非常复杂,很多时候会存在一些误读、推测,甚至是民间传说。

我们来梳理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看看为什么会有人产生这样的疑问,以及关羽当时到底在做什么。

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关羽一生中最重要的“背刺”行为,或者说被普遍认为是“背刺”的,是指他在219年对东吴发动进攻,最终导致自己兵败被杀的“襄樊之战”中的一些策略。 而你说的是218年,这比襄樊之战要早一年。

关于218年,关羽当时在做什么?

在218年,关羽是刘备集团在荆州的重要镇守者。当时刘备刚刚占据汉中,实力大增,与曹操、孙权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刘备集团的战略重心: 刘备刚刚经历汉中之战的胜利,他需要巩固汉中的地盘,并且伺机向东发展,夺取曹操在关中的地盘,或者继续向南扩张,威胁曹魏的东线。
荆州的地位: 荆州对于刘备来说,是东出和南下的重要战略基地。关羽作为荆州的最高军事统帅,他的主要职责是稳定荆州局势,抵御曹魏的进攻,同时也要维持与东吴的盟友关系。
与东吴的关系: 在218年这个时间点,蜀汉与东吴虽然存在利益冲突(比如荆州归属问题),但名义上仍然是盟友,共同对抗曹操。双方的关系是微妙而复杂的,既有合作也有猜忌。

那么,为什么会有人提到“218年背刺”呢?

这里面可能有几个原因导致了混淆:

1. 时间上的接近与事件的关联: 219年的襄樊之战是关羽一生中与曹魏和东吴关系最紧张、策略最复杂的一个时期。这场战役直接导致了孙刘联盟的破裂,关羽本人也因此陨落。或许有人将一些对东吴不利的策略误认为是发生在218年,或者是因为对219年事件的记忆产生了时间上的偏差。
2. 对关羽策略的解读: 在襄樊之战期间,关羽采取了一系列行动,比如:
水淹七军: 关羽在襄樊地区发动了大规模的攻势,利用汉水暴涨,水淹了曹魏的于禁军,取得了辉煌的胜利。这个行动在一定程度上也让东吴感到不安,因为关羽的军事实力和进取心在此时展现得淋漓尽致。
威震华夏: 关羽的胜利让曹操和孙权都感到震惊和忌惮,甚至曹操一度考虑迁都以避关羽的锋芒。
后方空虚: 为了发动襄樊之战,关羽带走了荆州的大部分兵力,导致后方空虚,留守的糜芳、士仁没有得到足够的支持和信任,最终导致了他们的投降。而东吴正是趁着关羽在前线作战,后方空虚之际,由吕蒙策划白衣渡江,偷袭了荆州。

在这些事件中,关羽的军事行动虽然主要目标是曹魏,但其强大的军事实力和对荆州的控制,无疑对东吴构成了潜在的威胁。东吴方面,尤其是吕蒙,认为关羽“威震华夏”之后,可能会对东吴不利,这是他们决定偷袭荆州的重要原因之一。从这个角度来说,关羽的强大本身就可能被东吴视为一种“威胁”,但这种威胁并非是直接的“背刺”。

3. 史料记载的侧重点: 正史的记载往往围绕着重大的军事行动和政治事件。关羽在218年可能在进行一些日常的军事部署、训练、或者一些小规模的冲突,这些未必会特别详细地记载下来,除非它们对大局产生了直接影响。而襄樊之战的复杂性,尤其是东吴的参与,才是历史记载的重点。

那么,关于219年,真正的“背刺”是如何发生的?

更准确地说,不是关羽“背刺”东吴,而是东吴在219年偷袭了荆州,这被认为是孙刘联盟破裂的关键,也可以说是东吴对蜀汉的背刺行为。

具体来说:

关羽的北伐: 219年,关羽率军出兵攻打曹魏的襄樊地区。他取得了对曹仁的胜利,甚至水淹了于禁的七军,威名大振。
后方空虚: 关羽在前方作战,但留守荆州的兵力并不足以应对来自东吴的突袭。更关键的是,他留守的将领糜芳、士仁与他关系不睦,或者说缺乏足够的信任和支持。
东吴的行动: 孙权和吕蒙看到了这个机会。吕蒙认为关羽“有雄才而甚进取”,担心关羽在击败曹魏后会“无德而称霸”,于是向孙权建议偷袭荆州。孙权同意了,并派遣吕蒙率军。
白衣渡江: 吕蒙采取了巧妙的策略,以商船为掩护,让士兵们换上普通商人的衣服,成功渡过长江,出其不意地攻占了荆州。荆州守将糜芳、士仁直接投降。
关羽的撤退与覆灭: 荆州失守的消息传到关羽那里,对他来说是巨大的打击。他不得不从前线撤退,试图收复荆州。但在撤退途中,他的军队逐渐溃散,最终在临沮被东吴的孙权部将潘璋和马忠擒获并杀害。

总结来说:

218年,关羽并没有“背刺”东吴。 那个时期,他主要在荆州进行防御和可能的战略部署,与东吴名义上还是盟友。
真正的转折发生在219年。 是东吴方面,由吕蒙策划,利用关羽北伐导致后方空虚的时机,偷袭并占领了荆州,这标志着孙刘联盟的彻底破裂。从这个角度看,是东吴对蜀汉采取了背刺行为。

或许你在知乎上看到的讨论,是对关羽在219年北伐策略的某种解读,认为他过于冒进,忽视了东吴的威胁,从而间接导致了荆州的失陷。但这是一种事后诸葛亮的视角,很难直接说成是关羽“背刺”了东吴。

历史的细节很多时候需要我们仔细辨别,尤其是在网络讨论中,各种推测和解读层出不穷。如果你对三国历史感兴趣,可以多看看《三国志》原文以及相关的史学研究著作,它们会提供更严谨的依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说结论,历史上当然没有这回事。之所以有这种说法,大概是实在找不出关羽背刺江东的事迹,索性胡编乱造,自暴自弃。因为吴砀,袁龙之事发生在建安二十年孙权背盟之后,吕蒙奄袭三郡,背刺刘备集团的过程中,结束于刘孙二家湘水结盟之前

试问,双方兵戎相见,战场厮杀,互为敌我之时,袁龙等人搞事情叫哪门子的背刺

是时(建安二十年)刘备令关羽镇守,专有荆土,权命蒙西取长沙、零、桂三郡
建安二十年督孙茂等十将从取长沙三郡又安成、攸、永新、茶陵四县吏共入阴山城,合众拒岱,岱攻围,即降,三郡克定。权留岱镇长沙。安成长吴砀及中郎将袁龙等首尾关羽,复为反乱。砀据攸县,龙在醴陵。权遣横江将军鲁肃攻攸,砀得突走。岱攻醴陵,遂禽斩龙,迁庐陵太守。

建安二十年,吕岱督十将从吕蒙西取刘备集团的长沙,零陵,桂阳三郡。此前双方为盟友,孙权猝然发难,武力攻取刘备地盘,自是孙权背盟,背刺。

安城,攸县,永新,茶陵四县县吏聚集在阴山城抵御吕岱军队。其中阴山县属桂阳郡,四县退往桂阳郡阴山县而非长沙郡郡治临湘县,颇有临湘县已降敌之意。又,按《宋书·州郡志》、《太平寰宇记》、《元和郡县图志》等所载,永新县为吴人所立,先属庐陵郡,后属安城郡

若依《吕岱传》所载,建安二十年前刘备断无可能占领吴之庐陵郡属县永新,吴之永新县亦难此时叛吴与长沙三县联合抵抗吴将吕岱。永新县或为刘备(刘表)所设,属长沙郡。建安二十年湘水结盟后,长沙郡属吴,永新县方有入庐陵郡之可能,或在吕岱为庐陵太守期间

考“三郡克定”前后,刘备下公安,关羽入益阳,孙权屯陆口,吕蒙围零陵,鲁肃亦在长沙南部,长沙不只有吕岱镇守。

先主引兵五万下公安,令关羽入益阳。
而备自蜀亲至公安,遣羽争三郡。权时住陆口,使鲁肃将万人屯益阳拒羽,而飞书召蒙,使舍零陵,急还助肃。
太平城,在县西南八十八里。即吴孙权遣鲁肃征零陵,于此筑城。

鲁肃拒关羽于益阳后,便是对峙到湘水之盟,此后便无征零陵之必要,是以鲁肃征零陵当在“屯益阳拒羽“之前。零陵未克时,关羽便南下争三郡,孙权分调鲁肃,吕蒙往益阳拒关羽,鲁肃未参与围郝普之事。

近者破樊本屯,救酃,逆为孙规所破
权大怒,乃遣吕蒙督鲜于丹、徐忠、孙规等兵二万取长沙、零陵、桂阳三郡,使鲁肃以万人屯巴丘以御关羽。
蒙使人诱普,普降,尽得三郡将守,因引军还,与孙皎、潘璋并鲁肃兵并进,拒羽於益阳。

按吕蒙诈郝普之信中言蜀援军于长沙郡酃县为其将孙规所破,不语为鲁肃所破,亦不言鲁肃军将至,可见鲁肃彼时不在零陵和长沙酃县境内。鲁肃所屯之巴丘在益阳之东北,吕蒙所得之零陵在益阳之西南,由零陵出发能并鲁肃之军并进益阳足见鲁肃军彼时不在巴丘,当在长沙郡内,益阳以南

鲁肃先领征零陵之令,再受屯巴丘之命,理当由巴丘北下益阳阻挡关羽,何以身在长沙南部与吕蒙并兵并进,一同南上益阳

安成长吴砀及中郎将袁龙等首尾关羽,复为反乱。砀据攸县,龙在醴陵。权遣横江将军鲁肃攻攸,砀得突走。岱攻醴陵,遂禽斩龙……

显而易见,袁龙,吴砀等人于长沙郡南部起事便是此时。留镇长沙的吕岱责无旁贷,鲁肃也不得不由巴丘南下平乱


吴砀一个安成长,跑去攸县做根据地,可见攸县也参加了起事。加以袁龙控制了醴陵,而原文“……袁龙等”,这“等”字代表多少人犹未可知。先前吕岱可围五县(长沙四县+桂阳一县)蜀军于阴山城,而今需鲁肃南下助战,也许袁龙,吴砀等人之规模更胜从前。也可能是因刘备将至,即将面临二家主力博弈,孙权不欲拖延日久,所以由鲁肃南下加快平乱速度,稳定地区。结果是袁龙战败身死,吴砀突围而逃。既然吴人未获吴砀,此人或是最终逃入关羽军中。

吕蒙得孙权书信后第二日赚郝普,留孙皎典后事便率军北上益阳,郝普与吕蒙相见于船上,吕蒙必乘水北上。入孙规所守之酃县,继而与新破吴砀的鲁肃军并兵北上益阳。

综上所述,袁龙,吴砀等首尾关羽之事,发生在益阳对峙之前,三郡争夺过程之中,根本不是所谓的关羽背刺孙权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