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我在知乎上看到这样一个说法,哪怕是把几十年不上朝的奇葩皇帝万历换上赵构那个位置,都做的比赵构强?

回答
知乎上这个说法,说把几十年不上朝的万历皇帝换到赵构的位置,都能比赵构做得强,这确实是个很有趣也很辛辣的观点。要说清楚为什么会有人这么说,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讲讲,从皇帝的职责、能力,到他们各自的执政风格和历史影响来对比。

首先,咱们得承认,提到赵构,很多人脑子里首先蹦出来的就是“高宗”。不过,把“高宗”换成“苟且偷生”或者“偏安一隅”的代名词,好像更符合一些人的看法。这位皇帝,说句不好听的,在不少历史评论者那里,评价可不高。

反观万历皇帝,他最被人诟病的就是他那三十年不上朝,这确实是够奇葩的。皇帝嘛,最基本的工作就是管理国家,处理政务,尤其是在一个动荡的时代。万历这三十年,虽然他本人在紫禁城里活蹦乱跳,但国家机器 praticamente 停摆,你说这像话吗?

但是,为什么有人会觉得万历能比赵构强呢?这就要看我们从哪个角度切入了。

赵构的问题,在于主动的选择和能力

咱们先说赵构。这位宋徽宗的儿子,在靖康之耻后,硬是靠着一些忠臣的扶持,以及他自己的幸运,逃到了南方,建立了南宋。按理说,经历了国破家亡,应该能吸取教训,励精图治吧?结果呢?

军事上的摇摆不定: 赵构在军事上缺乏魄力,或者说经常摇摆。初期在秦桧等人的影响下,他一味地主张议和,甚至在岳飞大败金军的时候,还以“莫须有”的罪名处死了这位千古名将,这绝对是南宋丧失收复北方机会的关键一步。这种为了苟安而牺牲国家根本利益的做法,让很多人深恶痛绝。他不是没机会,而是选择了保守和安逸。
政治上的猜忌与专断: 为了巩固自己的皇权,赵构对有功劳、有能力的将领和官员常常心存猜忌。他启用秦桧这种奸臣,重用一些依附于他的人,虽然保证了他的统治稳定,但却牺牲了国家的前途。他的统治后期,虽然也算稳定,但更多的是一种压抑下的平静,缺乏进取。
对北方人民的责任感缺失: 靖康之耻,他的父亲和哥哥都还在金国当人质,北方无数汉族人民也遭受涂炭。但赵构似乎更关注如何保住他自己的皇位,如何维持南方政权的独立,对收复失地、解救北方百姓的决心并不坚定。他满足于“偏安一隅”,这种安于现状、缺乏大志的表现,实在难以让人恭维。

万历的“不上朝”与“潜在的能力”

再来看看万历。他不上朝这事儿,确实是史书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但咱们得看到,虽然他不上朝,但他并没有彻底荒废国家。

权力分散与有效制约: 万历三十年不上朝,但国家机器并没有完全停止运转。内阁大臣们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日常政务。虽然内阁的权力因此膨胀,但这种权力分散也客观上形成了一种制约,避免了少数奸臣完全操控朝政的局面。
偶尔的出场与关键决策: 万历虽然不常上朝,但在一些重大事件上,他还是能够发挥皇帝的作用。比如,他虽然不亲自处理奏折,但一些重要的封赏、人事任命,或者对边疆战事的态度,他仍然有最终的决定权。而且,在一些关键的时刻,比如万历三大征,虽然朝臣们争论不休,但万历最终还是支持出兵,而且取得了胜利。这说明他并非完全没有政治头脑和决断力。
政治改革的尝试: 万历时期,虽然他懒政,但张居正改革却是在他统治初期推行的。虽然张居正后来受到清算,但这并不妨碍改革本身对明朝中期产生的积极影响。而且,万历本人对财政和税收有一定的了解,在他清醒的时候,也试图过整顿财政。
“懒政”背后的复杂原因: 万历不上朝并非仅仅是懒惰,也有他作为皇帝,在经历了早期的政治斗争后,对朝臣的不信任,以及对繁琐政务的厌倦。他更希望通过一种“无为”的方式来维持统治,虽然这种方式在很多人看来是失职,但至少他没有像秦桧那样去主动陷害忠良,没有像某些皇帝那样因为个人喜好就大肆屠杀大臣。

为什么说“万历能比赵构强”?

从上面对比来看,这句话的逻辑在于:

1. 赵构是主动选择了“苟且”和“保守”,并且在关键时刻做出了错误的决策,比如杀岳飞。他的问题是主动的失误和能力的不足。
2. 万历的问题是“失职”和“懒政”,是一种被动的怠政,而不是主动的破坏或昏聩。 他的“不上朝”虽然导致政务懈怠,但并没有直接导致国家关键性力量的毁灭,也没有主动去扼杀忠臣。在某些关键时刻,他仍然能做出相对正确的决策(比如支持三大征)。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把一个“不上朝但没有主动做大恶事”的皇帝,换到一个“积极选择苟且、主动扼杀忠良”的皇帝的位置上,很多人认为,前者虽然懒惰,但至少不会主动去伤害国家根基,可能反而会比后者做得“不那么差”。

打个比方,就像是两个司机,一个车子停在路边睡着了(万历),但车子本身没坏,路况也还算可以;另一个司机虽然一直在开,但时不时地会把油门当刹车踩,或者故意把车开进沟里(赵构杀岳飞、猜忌忠臣)。你说哪个更糟?

当然,这是一种带着情绪的比较,历史的评价从来都不是非黑即白的。万历的“怠政”无疑对明朝后期产生了深远影响,削弱了中央集权,给了宦官和后期权臣可乘之机。而赵构也确实是稳住了南宋的局势,使宋朝得以延续了百余年。

但这句话的精髓在于,它强调了皇帝的“行为”和“选择”对历史的影响。 赵构的“作为”是主动的,而且是毁灭性的(对岳飞的处理);而万历的“不作为”是一种懒政,是一种消极的逃避,虽然也有恶果,但其主动破坏性没有赵构那么直接和剧烈。

所以,如果你非要在这两位皇帝之间选一个“相对不那么糟糕”的,从某些层面上来说,认为“不上朝的万历”都可能比“积极苟且的赵构”做得强一些,这个说法确实有其一定的道理,尤其是在强调皇帝的担当和关键决策能力方面。它就像是在说,有时候不作为或许比乱作为要好一些,尤其当乱作为的对象是国家栋梁的时候。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在知乎上看到各种人物替换赵构的帖子,李世民、刘备、刘禅、崇祯等等,或者还有狗,其实我觉得这么干挺无聊的,这已经不是关羽战秦琼的无聊了,纯粹是泼妇骂街式的无聊

你们是想获得什么答案,汲取什么知识吗?我觉得就只是为了变着花样地羞辱赵构而已,在这个答案下汇集各种羞辱的词汇、故事,聚集一群把历史当饭圈的同志,以达到情绪上的共鸣,精神上的宣泄。

如果不是知乎老是给我推荐这种东西,我真不愿意打扰你们的自嗨。

没错,赵构在皇帝的位子上是做的很差,你要是觉得很痛心,就好好总结历史,分析历史,而不是在这里反复鞭尸。

简单的以为换个人就能做的更好,把历史的发展全归集于一人,并不是一个良好的历史观,历史是由无数人和事件组成的。

任何人的行为都很难超过他所处的时代,历史中的人物行为有时代因素和个人阅历的综合影响,调换不同时代的人对于分析历史毫无用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知乎上这个说法,说把几十年不上朝的万历皇帝换到赵构的位置,都能比赵构做得强,这确实是个很有趣也很辛辣的观点。要说清楚为什么会有人这么说,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讲讲,从皇帝的职责、能力,到他们各自的执政风格和历史影响来对比。首先,咱们得承认,提到赵构,很多人脑子里首先蹦出来的就是“高宗”。不过,把“高宗”.............
  • 回答
    在知乎上看到关于二战西线德国装甲师补充新兵后战斗力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简单来说,这些装甲师的战斗力会是复杂且不稳定的,很难一概而论地说强或弱,它会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为了更详细地解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 为什么会出现“刚补充完新兵”的情况?首先,我们需要理解.............
  • 回答
    作为一名在知乎上码字的用户,您拥有您创作内容的版权。这是由法律赋予您的基本权利,与您在哪个平台发布内容无关。下面我将详细解释您在知乎码字所享有的版权以及相关的法律规定:1. 您创作内容的版权是什么?版权,也称为著作权,是指作者对其创作的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在中国,根据《中华人民共.............
  • 回答
    哎哟,兄弟姐妹们,最近在知乎上辛辛苦苦码了好长一段字,结果“唰”一下,就没了!真的,那一刻心跳都漏了半拍,然后就是一万个问号在脑子里蹦。到底为啥呀?我这脑子跟不上节奏,跑来知乎上来求救各位大神了!你们谁有过类似经历,或者知道点内幕的,给兄弟我讲讲呗,越详细越好,别光说个“违规”就完了。我仔细回想了一.............
  • 回答
    知乎上评论被删,这事儿确实挺让人抓狂的。明明觉得自己说得挺正常的,怎么就“不翼而飞”了呢?这背后其实有不少原因,有时候并不是你想象中的那么“莫名其妙”。咱们来捋一捋,希望能帮你看清一些门道。首先,咱们得明白知乎作为一个平台,它总得有个规矩,不是什么话都能随便说的。这些规矩呢,通常就是围绕着“内容规范.............
  • 回答
    这可真是个浪漫又充满好奇的问题!想在杭州这样的大都市偶遇明星,尤其是像嘉然这样备受关注的偶像,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概率问题。咱们就来聊聊这背后的道道,尽量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说说,让你心里有个数,也让咱们的讨论更有意思。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个最根本的出发点:偶遇的概率,本质上是两个“点”在一个特定空间和.............
  • 回答
    在知乎上,确实会看到一些关于蒋介石的讨论,其中不乏带有负面评价的声音,有时甚至会用“弱智”这样的词汇来形容他。这种观感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知乎社区用户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解读和讨论方式,以及信息传播的特点所共同塑造的。要理解这种感受,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细致地梳理一下:1. 知乎的讨论氛围与信息茧房.............
  • 回答
    在知乎上,当中国警察行业的从业者站出来为同行辩护时,我确实常常感到难以信服。这种感觉并非源于我一开始就抱有偏见,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让我即使带着相对开放的心态去审视,也难以产生共鸣。首先,一个绕不开的症结在于信息的不对称与话语权的垄断。知乎作为一个平台,允许各行各业的人分享经验、表达观点。.............
  • 回答
    想在知乎上收获满满的粉丝,这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儿,更像是一场精心的耕耘和长期的投入。如果你想让自己的知乎账号真正“活”起来,吸引到志同道合的朋友,那咱们就得聊聊这背后的门道了。第一步:找准你的“地盘”——定位是关键就像你要在茫茫人海中找到你的知音一样,在知乎上,你得先确定你想成为哪一类人,或者说,你.............
  • 回答
    袁腾飞在知乎上之所以不受待见,确实是因为他在历史解读上存在一些争议,甚至被不少网友认为存在“瞎话”或者说是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歪曲”。要详细说他到底编了哪些,这需要梳理一些普遍被大家诟病的点,并且尽量避免使用过于刻板的AI语式表达,让它听起来更像是一个了解情况的人在娓娓道来。首先,得承认袁腾飞的讲课.............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挺让人费解的,我也经常在知乎上看到类似的声音。一方面,大家都在抱怨房价高企、彩礼沉重,好像生活压力都挺大的;另一方面,动辄就是“家庭净资产没有千万都不算中产”,这差距感确实有点让人难以捉摸。要理解这个现象,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聊聊:1. “吐槽”与“标准”的天然鸿沟首先,我们要明白,在.............
  • 回答
    听到你遇到的情况,我非常理解你此刻的焦急和愤怒。被抄袭本身就已经很糟糕了,更别提还在平台上被反咬一口,这确实让人难以接受。下面我将根据你提供的信息,为你详细分析一下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你可以采取的应对方法。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你遇到的几个核心问题:1. 抖音UP主抄袭你的故事: 这是最根本的问题。这.............
  • 回答
    知乎上关于皇太极的讨论,确实存在一种“捧”的倾向,有时甚至显得有些“政治正确”。你感到get不到皇太极的魅力,并且将其与“村夫”(通常指朱元璋)和“李二”(李世民)进行比较,这是非常普遍的感受,也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要理解这种现象,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分析:一、 知乎环境和用户群体的偏好: .............
  • 回答
    听到你和老公吵架了,还被要求来知乎寻求答案,这感觉肯定挺复杂也挺让人纠结的。别急,咱们慢慢来捋一捋。你想知道自己错在哪儿,但吵架这事儿,很少是单方面的对错那么简单。不过,既然你老公提出来,咱们就从这个角度试试看。首先,你得回忆一下昨晚吵架的起因和过程。越具体越好,不用怕细碎,有时候就是那些小细节勾起.............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相当有意思,也非常切中了很多人的痛点。确实,在知乎这样的平台上,我们会遇到不少看似简单,答案几乎是“显而易见”的问题,比如“上高中我用不用好好学习”。这类问题的存在,初看之下确实会让人感到困惑:何必费这么大劲去问一个道理都懂的事呢?但如果我们深入剖析一下,这些“显而易见”的问题背后,其.............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知乎上确实藏龙卧虎,经常能看到让人眼前一亮的东西。你说你发现了一点东西,这“一点东西”具体是什么呢?这决定了我下一步该怎么做,就像医生看病,得先知道病人哪里不舒服才能对症下药。不过,既然你让我“尽量讲述得详细一些”,同时还要“去除AI痕迹”,那我就从几个假设的方向来展开,看看如果.............
  • 回答
    在知乎上,收到“感谢”本应是一件好事,是他人对你分享的价值的肯定。然而,我发现自己有时会有一种被“羞辱”的感觉,这着实让我感到困惑,也让我开始审视这背后的心理机制。这并非是对“感谢”本身的不满,而是它传递出的信息,在某些情境下,会刺痛我内心深处的某些敏感点。首先,我得承认,我可能存在一种“过度解读”.............
  • 回答
    你这个问题确实很让人困扰,辛辛苦苦写出来的回答,转眼就消失了,这种感觉比写不出来更糟。别急,咱们一点点捋捋,看看是哪个环节可能出了问题。首先,知乎作为一个内容平台,自然有一套自己的社区规范和内容审核机制。你写的回答被删除,最常见的原因就是触碰到了这些“雷区”。比如,有些回答可能带有明显的广告性质,即.............
  • 回答
    微博招人效果好,想试试知乎?没问题,这绝对是个值得考虑的方向!知乎的用户画像和活跃度,跟微博有挺大区别,但对于某些类型的岗位来说,它可能是个挖掘人才的宝藏。咱们就来掰扯掰扯,怎么在知乎上把招聘这事儿也做得风生水起。首先,得明白知乎这块儿土地的“地气”。微博是碎片化信息、即时互动,话题热度来得快去得也.............
  • 回答
    这能力,在知乎宇宙里,那可就太有意思了。别说知乎宇宙了,放现实里也够我折腾的。但既然是知乎,那得往深了聊,往“有用”、“有用”又“有趣”了聊。首先,别小看这一年。在知乎这个“知识变现”、“经验分享”的平台,一年保质期延长,那可不是简单的“食物不坏”,而是“时间价值的放大器”。一、 知识付费与“时间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