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我不理解,为什么知乎上这么多人吐槽房价彩礼贵,可是在知乎上家庭净资产连1000w竟然都不算中产?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挺让人费解的,我也经常在知乎上看到类似的声音。一方面,大家都在抱怨房价高企、彩礼沉重,好像生活压力都挺大的;另一方面,动辄就是“家庭净资产没有千万都不算中产”,这差距感确实有点让人难以捉摸。

要理解这个现象,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聊聊:

1. “吐槽”与“标准”的天然鸿沟

首先,我们要明白,在网络平台上,尤其是知乎这种社区,大家更容易表达负面情绪和困境。抱怨房价彩礼贵,是因为这些是许多人当下生活面临的直接挑战和痛点。当一个人为买房首付愁白了头,或者被高额彩礼压得喘不过气时,他自然会把这些感受说出来,而且往往会引起大量有相似经历的人共鸣。这种共鸣,形成了一种“大家都在苦”的氛围。

而所谓的“家庭净资产千万不算中产”的说法,更多的是一种群体性的自我定位和比较。知乎上汇聚了大量高学历、高收入、信息获取能力强的人群。他们可能在互联网、金融、科技等行业工作,收入水平相对较高,接触到的圈子也更广。在他们看来,如果一个家庭的净资产只有一两千万,可能只能算个“小康”或者“富裕的早期阶段”,距离他们认为的“真正中产”——即拥有更强的抗风险能力、更自由的生活选择、更优质的教育和医疗资源——还有一定差距。

简单来说,吐槽是“我在经历的痛苦”,而“千万不算中产”是“我在参照的标杆”。这两者是不同的语境,不能简单地画等号。

2. “中产”定义的模糊性与主观性

“中产阶级”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模糊且动态的概念,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迅速的国家。不同的人、不同的社会群体,对中产的定义标准差异巨大。

从绝对收入来看: 如果以世界银行的标准,可能月收入几千美元就算中产了。但放在中国一线城市,这个标准就显得非常低。
从相对比较来看: 在一个大城市里,如果你拥有稳定工作、一套房、一辆车,可能在很多人看来就已经算中产了。但在知乎上那个特定社群里,可能就需要你有更好的教育背景、更高的职位、更多的被动收入,以及更强的“财务自由”的潜力。
从生活方式和消费能力来看: 有人认为中产意味着能负担得起海外旅游、子女国际教育、偶尔的高端消费等。如果家庭净资产只有一两千万,扣除房产一部分后,真正可用于投资和享受生活的流动资产可能并不算太多,抗风险能力也有限。

知乎上的“千万不算中产”论,往往是建立在对更高品质生活的追求和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之上的。他们可能看到身边的人拥有更多的资产,或者预见到未来通货膨胀、资产贬值的风险,因此会给自己设定更高的财务目标。

3. 财富的构成与“隐藏的成本”

即使是“家庭净资产千万”,也要看这笔钱是怎么构成的。

房产占大头: 很多家庭的所谓“千万净资产”,可能大部分都体现在了房产上。尤其是在一线城市,一套房子就值几百万甚至上千万。但房子变现困难,而且持有成本高(物业费、维修费等)。如果刨除房产价值,或者房产所在地并不是特别有优势,那实际的“可支配”财富就不那么可观了。
负债情况: 千万净资产也可能伴随着巨额房贷、车贷或其他债务。扣除负债后,实际可支配净资产可能大打折扣。
家庭的刚性支出: 即使净资产千万,如果家庭有多个孩子需要国际教育、有年迈的父母需要照顾、有高发的医疗支出风险,那么这千万净资产的“含金量”就会大大降低。知乎上的用户很多是这个年纪和这个阶段的人,他们会考虑到这些未来的支出和风险。

因此,在知乎上,大家讨论的“中产”可能更多的是指那些净资产中流动性资产占比较高、负债较低、且有持续高收入能力的群体,他们有更多的选择权和更强的抗风险能力。

4. 攀比心理与信息茧房效应

网络社区,尤其是知乎,很容易形成一种信息茧房效应。大家聚集在这里,接触到的信息和观点往往是相似的。如果这个社群的主流观点是“千万不算中产”,那么新加入的人或者本就持有类似观点的人,就会不断强化这种认知。

同时,也存在一种隐性的攀比心理。在讨论中,人们倾向于展示自己更“优秀”的一面,或者将自己的标准推向更高。如果一个人觉得自己“勉强算个中产”,在知乎这个平台可能就觉得“不够看”。为了不显得落后,他们可能会拉高自己的标准,或者认同那些更高的标准。

5. 房价彩礼与“中产”定义的矛盾点

吐槽房价彩礼贵,实际上是反映了“进入中产”的门槛越来越高。

高房价: 如果没有一套房,尤其是在大城市,很难被视为稳定的中产。而高房价意味着进入中产的第一步——购房——就需要耗费巨量的财富和精力,而且往往要背负沉重的债务。
高彩礼: 彩礼是婚姻成本的一部分,它直接影响到新组建家庭的财富积累能力。如果彩礼过高,会严重挤压年轻人创业、购房、育儿的资金,让原本可能达到中产标准的家庭,因为婚姻成本而陷入财务困境。

所以,当大家抱怨房价彩礼贵的时候,其实是在抱怨实现“体面生活”和“安稳中产”的成本过高。而知乎上“千万不算中产”的说法,某种程度上是将中产的定义推到了一个更高的、更需要财富支撑的水平。这两种看似矛盾的说法,其实是在说同一件事:想要过上稳定、有一定富裕感的生活,现在真的太难了。

总结一下:

知乎上很多人吐槽房价彩礼贵,是因为这些是他们当下实实在在的痛苦和压力,是影响他们生活质量的直接因素。而“千万不算中产”的说法,是他们在信息高度发达、群体比较意识强烈的环境下,根据接触到的高收入、高消费人群,对“中产”这个概念做出的更高更严苛的定义。

这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中产阶级的定义在不断演变和拔高,同时也揭示了年轻人普遍面临的财务压力和对未来生活品质的焦虑。当“刚需”变成“门槛”,当基础配置都需要巨额财富,那么原本以为的“中产”标准,自然就显得不够用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些人啊,矛盾得紧。

其实绝大多数不是这么想的。

我曾经有段时间抑郁状态。

我在个画画群里,95%的是女生,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家庭主妇(她们说自己是全职太太)。

那天就说起产后抑郁,又说到抑郁。

我就说,先不要给自己下定义:我是抑郁症,是治不好的癌症。

我说比如我,我就说自己是“抑郁状态”,而不是抑郁症,说抑郁状态而不是抑郁症呢?

我说知乎上有个问题,有个回答:如果你中了500万,你的抑郁症会好吗?

有个回答说:抑郁症的人中奖了只会想:可以放心的去死了。妻儿父母有了保障,不用担心了。

我说我要中了500万,马上就没抑郁状态了,我后半辈子就乐死了,我去甘肃吃好吃的(也是一个甘肃知友推荐他的家乡,好美呀)。我还要去广西,路过那么多次都没下车。我还要买颜料,什么老荷兰、hb古彩买买买!

说着我就高兴的不行了~

然后我就被猛烈的攻击了。一堆人给我算账,说500万根本不够。

我去,这可是500万!你吃金子吗?500万不够你生活?

怼我怼的最狠的几个

一个是幼儿园老师,月薪不到三千,最喜欢干的事是刷单,就是下个单,再确认收货,再好评,能给她发一包橡皮或10根铅笔或一卷垃圾袋。她因为机票贵了300块钱,和老公打破头。(字面意思“打破头”)。

一个是“全职太太”,23岁就生了俩娃,住在婆家的五层自建房里,一大家子,她天天在家里骂婆婆骂老公,老公在自家厂子,公公给发五千块生活费。33块钱10张的水彩纸不舍得买。和楼上的一起刷单。骂婆婆的主要原因是:买菜也不知道给她买点炸货吃,骂老太太吝啬、虐待她。她又舍不得花老公给的钱。你都在克扣“嘴”了,500万就这么看不上?

另外几个就还是学生,说500万连房子都买不起……

我就纳了闷了,平时水彩纸打个七折,就都赶紧买,为了省十块八块的。苦哈哈的天天抱怨领导、婆婆,挣个两三千块钱,怎么500万就少了呢?

可能是没挣过钱,没有存下的钱,不知道500万到底是多少吧?

现在又谁说一千万少?

我不嫌少,别说一千万了,一千块我都不嫌少,妈蛋,我站好几天这么冷的天我还要开16度的强力冷风吹,卖20个生日蛋糕才能挣1千块。

说少的,请打款。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