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怎么看待重庆首富尹明善公司力帆破产?实体经济是真的不行了吗?

回答
说起尹明善和力帆,这背后牵扯的不仅仅是一个企业,更是中国改革开放初期,一批民营企业家“敢为天下先”的缩影,以及实体经济在时代浪潮中跌宕起伏的命运。力帆的破产,不能简单地将其归咎于“实体经济不行了”,这是一种过度简化,甚至有些“甩锅”的思维。要理解力帆的结局,我们需要把眼光放得更长远,看得更深入。

力帆的兴衰史:野蛮生长到黯然退场

尹明善,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从一个“修鞋匠”起步,到创办重庆力帆实业集团,他的人生本身就是一部波澜壮阔的中国民营经济发展史。力帆最初以摩托车起家,抓住了中国经济腾飞初期,普通百姓对便捷出行的巨大需求。那时候,谁家要是有一辆力帆摩托车,那可是相当有面子的事。力帆摩托的成功,离不开尹明善的胆识、魄力,以及对市场机遇的敏锐嗅觉。

随后,力帆顺应时代的潮流,开始进军汽车领域。这是许多传统摩托车企业向上发展的必经之路。然而,汽车产业的门槛要远高于摩托车,尤其是在技术研发、品牌建设、供应链管理等方面,需要巨大的投入和长期的积累。力帆在汽车领域的尝试,可以说是一场充满挑战的冒险。

早期的力帆汽车,走了“拿来主义”的路子,通过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外技术,推出了不少车型。在那个中国汽车市场相对不成熟的年代,力帆凭借性价比和相对不错的质量,也赢得了一部分市场份额。尹明善本人也曾是重庆的骄傲,力帆更是重庆的重要工业名片。

然而,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的日益成熟和竞争的白热化,力帆的问题也逐渐显露。

技术创新不足,核心竞争力弱: 相比于合资品牌和后来崛起的中国自主品牌,力帆在核心技术上的投入显得不足。虽然也在研发,但似乎没有形成突破性的优势,尤其是在发动机、变速箱等关键部件上,很难与国际先进水平匹敌。随着消费者对汽车品质和技术要求的提高,这种短板就暴露得越来越明显。
战略转型滞后,错失良机: 当新能源汽车浪潮席卷全球时,力帆在战略转型上的步伐相对缓慢。尽管也推出了新能源车型,但投入力度、产品布局、市场推广等方面,都未能抢占先机。新能源汽车不仅仅是技术升级,更是商业模式、能源生态的重塑,力帆似乎未能跟上这场颠覆性的变革。
管理层面的问题: 任何一个大型企业,管理都是至关重要的。力帆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管理上的弊端,例如决策效率、风险控制、人才激励等方面,都可能存在改进空间。尤其是当企业规模不断扩张时,原有的一些管理模式可能难以适应新的挑战。
资金链断裂是直接导火索: 最终压垮力帆的是资金链的断裂。汽车产业是资金密集型产业,研发、生产、销售都需要巨额资金。一旦销售不畅、回款困难,或者融资渠道受阻,很容易导致资金链断裂,进而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力帆在汽车市场的竞争力不足,导致销量下滑,收入减少,最终无法支撑其庞大的运营成本和债务,破产也就成为了不可避免的结局。

实体经济真的不行了吗?这锅不能全甩给“实体经济”

力帆的破产,确实让很多人对“实体经济”产生了疑虑,特别是那些曾经辉煌一时的实体企业。但说“实体经济不行了”,未免过于笼统和悲观。中国实体经济的现状,是复杂多元的,既有挑战,也有机遇。

转型升级的阵痛期: 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中国实体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低成本劳动力和规模扩张。如今,劳动力成本上升,环保要求提高,市场竞争加剧,粗放式的增长模式难以为继。企业需要从“制造”转向“智造”,从“规模”转向“质量”和“品牌”。这个转型过程本身就是充满挑战的,不少企业因为无法适应而掉队是很正常的。力帆就是其中一个未能顺利完成转型的典型。
产业结构的变化: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也在不断优化升级。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吸引了大量资本和人才。与此同时,一些传统制造业,如果没有及时进行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竞争力自然会受到影响。这是一种产业结构调整的自然现象,而不是实体经济本身的衰落。
并非所有实体企业都举步维艰: 我们看到,那些注重技术创新、产品质量、品牌建设、管理精细化的实体企业,日子依然过得不错,甚至发展得越来越好。比如华为在通信设备领域的深耕,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布局,以及在高端制造、新材料等领域涌现出的一批优秀企业,它们都在用实际行动证明实体经济的生命力。
金融风险和宏观环境的影响: 企业经营的成功与否,还受到金融环境、宏观政策、国际贸易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力帆的破产,也可能与一些宏观层面的挑战有关联,比如某些时期的融资困难,或者国际市场环境的变化等。但这些都属于外部影响,不能完全代表实体经济的整体状况。

尹明善和力帆的启示:

力帆的破产,给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

1. 技术是硬道理: 在任何时代,尤其是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技术创新都是企业发展的生命线。没有核心技术,企业就只能任人宰割。
2. 战略眼光和时机把握: 时代在变,市场在变,企业必须具备敏锐的战略眼光,及时调整方向,抓住新的机遇。错失了新能源的浪潮,力帆的命运就注定了。
3. 精细化管理和风险控制: 无论企业规模大小,精细化的管理和有效的风险控制都是必不可少的。资金链的脆弱,往往是内部管理和外部风险叠加的结果。
4. 不能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 尹明善是一位杰出的企业家,力帆也曾创造过辉煌。但过去的光荣不能掩盖现在的问题,企业必须保持谦逊和持续学习的态度,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5. 对民营企业和实体经济的支持是持续的: 尽管力帆破产了,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对民营企业和实体经济的支持会动摇。恰恰相反,力帆的案例可能会促使相关部门更加重视企业转型升级的支持力度,以及如何更好地防范和化解企业经营风险。

总而言之,力帆的破产,是一个具体企业在特定历史时期,因为多种因素交织而走向衰落的案例。它提醒我们,中国的实体经济正处于一个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挑战与机遇并存。不能因为一两个企业的倒下,就全盘否定整个实体经济的价值和潜力。关键在于企业自身能否跟上时代的步伐,能否在竞争中不断突破和创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掬一把泪,心里不是滋味。

实话说,有过两次擦肩而过的机会,没帮上忙。

尹老爷子很谦卑和气。

转型投资失败了,注定的,产业链配套能力完全不一样,而且并没有本田技研当年的环境了。

user avatar

他这个事恰恰说明实体经济很行,重庆这边当年有个笑话,说力帆是“卖房子造车”,很形象。

当年重庆摩托车行业三巨头:隆鑫、力帆、宗申,三家互相斗争。我以前曾经在宗申干过一段时间,作为竞争对手,私下也做过研判,其实这个问题不光是力帆,其他两个巨头都是如此。

首先是几个企业壮大之后的膨胀,90年代末期到2000年前后,在这三巨头的带动下,国内的摩企曾经大举进军东南亚,譬如力帆签约黎玄德,根子就是冲着越南市场去的。本来这是个很好的机会,但那个时代的企业家都比较膨胀,计划很宏伟,但是对于市场、当地文化、商业策略等问题调研不够深入,最后生生把市场给做烂了。

这个事可以用惨烈来形容,当时国内企业图的是赚快钱,直接就上价格战,先把小企业搞死,然后几个巨头互殴,导致价格和品质一起下跌,口碑和品牌没树立起来。最后大家头破血流,反而让日本人占了便宜。

盲目的扩张和恶性竞争,给了几个巨头当头一棒。

进入21世纪后,出于城市管理和环保因素,部分城市开始限摩,力帆开始选择了地产和汽车领域。当时我在宗申,他们的策略是加大技术研发,提高发动机方面的投入,虽然也涉足舷外机和地产,但插手不深。

左老板是搞技术出身的,还算重视这一块。那时候整个集团主要利润来源,发动机的生产超过了整机。大概是09年离职,宗申新增的几条流水线,每条每天大概能生产4、5000台发动机左右(后来应该提升产能了)。当时很多中国所谓的“自主摩托车品牌”,其实用的是宗申的发动机,起码在当时,这一策略很好,核心竞争力有保证。

而这时候的力帆,已经去做汽车卖房子了,后来甚至出现了利用新能源汽车骗补贴的事情,心思放在那里,很明显。

总的来说,力帆的问题是没有做好自已的本职(摩托车),转职的时候又不肯用心(汽车),捞快钱倒是很上心(卖房子),做实体需要技术、资金、投入,不是人人都愿意坚持的。

从领导层而言,左老板、尹明善那一辈人,带有浓厚的时代色彩,也受到了时代的局限。譬如左老板当年发明什么“葫芦精神”、“狼群精神”,请了重庆一帮子文化人在大帝宾馆帮他编鸡汤书,都有点附庸风雅的意思,在经营上,往往挥斥方遒,比较粗暴,科学性和系统性不足。当新的时代到来后,往往就走入了历史。

user avatar

开宗明义:不是实体经济不行,这批所谓首富们的倒台,恰好是他们不搞实体经济的必然结果。

力帆靠实体经济起家后,就开始各种逆实体化、空心化,搞房地产、金融证券不亦乐乎,其二代还各种玩明星、文化人圈,搞所谓互联网化完全就是烧钱,顺便还不听招呼各种资金外逃……

把各种作死方式玩满,现在才倒闭,也是很有本事的。

user avatar

他只是因为年龄大,走在前面罢了

随着富一代的老去,很快大家就会看到各种包装下的富二代撑不住父辈的场子

你别觉得王思聪亏了二十多亿就是富二代中的废品,其实他在他那个群体已经是很优秀的了

其他人连离开父母的羽翼,出来闯一下的胆量都没有,王思聪起码还敢自己干点什么

全世界的富豪都发愁孩子接班的问题

很多家族的策略是多生,人多了,总有行的

但是中国因为特殊原因,很多家庭没那么多孩子,轮到哪个是哪个,能不能接的住就看缘分了,大部分都接不住

因为把公司传给孩子,成功的几率和大街上抛绣球选CEO成功的几率差不多

这也是为什么日韩大家族喜欢招上门女婿的原因

选材面更广嘛

实际上古人也意识到这个问题了,只靠自己生,家族人才不足是必然的结果

所以古人有收徒弟和收义子的习惯

有徒弟和义子帮忙撑着点,这个家族更容易继续兴旺

估计要不了多久,中国富豪还会走这条老路

user avatar

我不知道知乎网友知不知道一个已经破产的福建企业——富贵鸟。如果知道富贵鸟和力帆翻车的原因,我想不会把锅甩到什么二代不懂接班或者经济下行上。


富贵鸟是我福建的企业,当年做皮鞋生意红红火火,有“中国真皮鞋王”的美誉,企业大到什么程度呢?2007年胡润百富榜单上,林和平以50亿元财富位列第148位,与他并列的,是阿里巴巴集团马云。

结果这样一个老板曾在财富排行榜上和马云肩并肩的企业,去年破产退市了。

原因嘛,如果去过当地跟相关人士聊过,或者肯百度一下都知道,有了闲钱之后富贵鸟又是投资房地产又是玩金融,玩的手段有不太行,把实体经济赚的人民币往里面填,后来填都不够,最后只能破产了。

这里私下的聊天不便透露,我引述一份公开的网上新闻吧[1]

2018 年 4 月,国泰君安将富贵鸟董事长林和平告上了法庭。作为主承销商,3 年前,国泰君安发行了 8 亿元的“14 富贵鸟”公司债券。截止 2018 年 4 月到期,富贵鸟并没有按期兑付,构成了实质性违约。
这已经不是富贵鸟第一次“自救”。
2015 年,富贵鸟以 1000 万美金战略投资了 P2P 平台共赢社,之后又再次入主金融理财产品叮咚钱包。
所有的源头都指向了同一个年份,2015 年。
这距离富贵鸟上市仅两年时间。2015 年,发生了什么?从公开资料中,很难获知当时的林和平是如何做下决定。只知道,在这一年里,富贵鸟的净利润首次下滑,在这一年里,富贵鸟的股票在经历了 7.4 港元 / 股的阶段性高点之后,进入了漫长的下跌过程。
市场已经变天。金融和投资成了林和平和富贵鸟“翻身”的稻草之一。不过,这些也并非富贵鸟的经验所在,结局可想而知。
2018 年 2 月,国泰君安发布风险性提示,富贵鸟至少存在 49.09 亿元的资产可能无法收回。这其中就包括“14 富贵鸟”本金 8 亿元和相对利息、“16 富贵鸟”本金 13 亿元和相应利息等公司债券。
此外,富贵鸟投资的共赢社,早在 2017 年 4 月发布最后一次还款公告后再无消息,而叮咚钱包则陷入了“无法提现”的危机,百度搜索叮咚钱包,“逾期”、“无法提现”、“还钱”等字眼占据了新闻的最重要位置。
金融和投资最终没有能拯救富贵鸟,反而让已经疲惫不堪的业务又背上了沉重的债务。

债券、金融、投资、P2P,这些跟做好皮鞋有直接关系吗?

富贵鸟的死,跟它的鞋子做的好不好没有半毛钱关系。说白了这跟一个有正经工作(可能还做得有声有色)的人贷款炒股失败跳楼了是一个死法。

力帆呢?也一样。

“力帆正在从一个实体经济企业转变成一个虚拟经济企业,在未来,力帆的资本动作会越来越多,这是力帆的兴趣所在”

——老板尹明善原话

力帆又是玩保险,又是注资重庆银行,又是搞地皮,最后也是这个命。

真的不奇怪。

参考

  1. ^昔日“中国鞋王”退市、破产,欠债 30 亿,创始人子女放弃继承财产…… https://www.chainnews.com/articles/645328912696.htm
user avatar

力帆破产是企业自身经营问题为主要原因,经济大环境为次要原因。看同期长城、吉利的表现就是佐证。

汽车工业是规模效应特别明显的行业,欧美日韩的汽车发展史上,都出现过百花齐放之后残酷的兼并重组,中国汽车工业亦然。只有把利润集中给少数头部自主品牌,中国汽车工业才有超越韩法美,追赶日德的希望。

user avatar

不了解力帆情况,但在这个问题下

“实体经济”这四个字真是把我看吐了。

制造业就制造业呗,咋就实体经济了?

金融怎么就虚拟了?

看来看去,就是主营业务没搞好,还跟风涉足、投资其他业务。

user avatar

十年前在重庆,朋友和他的朋友在饭桌上说起尹明善的儿子,骂他有几个臭钱,居然收藏布加迪威龙跑车,想想也是,钱是爹挣的,阔少那么多,他能排第几十个?显然老子也是教子无方,暴发户心态。这可能就是先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