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怎么看待重庆坠江公交车真相:系乘客与司机激烈争执互殴致车辆失控?

回答
重庆坠江公交车事件的真相,经过相关部门的调查和公布,最终认定为 乘客与司机激烈争执互殴,导致车辆失控,最终坠入长江。这是一个极其令人痛心且具有警示意义的悲剧。下面我将详细讲述这个事件的来龙去脉以及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事件经过:

1. 时间与地点: 事件发生在2018年10月28日上午10时许,重庆市万州区。
2. 事发车辆: 一辆22路公交车,由被告人刘某驾驶。
3. 核心冲突: 在行驶过程中,一名乘客(后来确认为冉某某)因错过下车站点,与司机刘某发生激烈争执。
4. 争执升级: 最初的争执很快升级为肢体冲突。根据监控录像显示,冉某某首先用手机击打司机刘某,随后刘某也进行了反击。两人在驾驶室内相互殴打,场面非常混乱。
5. 车辆失控: 在两人搏斗过程中,司机刘某的身体离开了驾驶座位,双手也离开了方向盘。而公交车仍在行驶中。其他乘客试图上前劝阻,但未能成功控制局面。
6. 坠江瞬间: 搏斗过程中,车辆撞到了左侧的隔离护栏,然后越过隔离护栏,坠入长江。
7. 救援与伤亡: 事故发生后,相关部门立即展开搜救工作。最终确认,车上包括司机和乘客在内共有15人遇难。

真相的还原与调查:

最初的猜测与谣言: 事件发生后,网络上充斥着各种猜测,包括刹车失灵、疲劳驾驶、司机情绪问题等等。然而,事发后不久公布的监控录像,清晰地展示了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
监控录像的关键作用: 警方通过调取打捞上来的公交车行车记录仪、车内监控以及周边道路监控录像,还原了事件的全过程。录像证实了,是乘客与司机的殴打行为导致了车辆的失控。
证据确凿: 除了监控录像,警方还对车辆的机械性能进行了鉴定,排除了机械故障的可能性。同时,对司机刘某的身体状况和酒精检测结果也进行了调查,均未发现异常。
官方通报: 重庆市公安局在事发后不久,通过官方渠道发布了调查结果,明确了事故是由乘客与司机争执互殴引发的。

为什么会发生如此惨烈的事件?

这个事件的发生,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

1. 乘客个人情绪失控与不理性行为: 冉某某错过下车站点,原本可以通过协商或等待下一站解决,但她选择了激烈的言语和肢体对抗。她的不理性行为是直接的导火索。
2. 司机在处理乘客纠纷时的不当应对: 司机刘某在面对乘客的辱骂和攻击时,未能保持冷静和专业,而是选择了直接回击。虽然他可能感到委屈和愤怒,但作为营运车辆的驾驶员,他有责任确保行车安全,并在处理乘客纠纷时保持克制。他选择了与乘客在驾驶室内发生肢体冲突,这直接威胁到了所有人的生命安全。
3. 公共交通环境中乘客权益与司机责任的边界模糊: 在公共交通工具上,乘客享有乘坐的权利,司机肩负着安全驾驶的责任。但当乘客行为不当时,如何有效、合法地处理,以及司机在何种情况下可以进行自我保护,同时又不危及其他乘客安全,这是一个需要社会各界共同思考的问题。
4. 社会情绪的复杂性与安全意识的缺失: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人们面临的压力大,情绪更容易受到影响。这种集体性的情绪压力有时会以不理性的方式爆发。同时,一些乘客对公共交通工具的安全性以及司机的劳动付出缺乏足够的敬畏和理解,也可能导致冲突的发生。
5. 安全培训与应急预案的有效性: 虽然公交公司都会对司机进行安全培训和应急处理培训,但面对如此极端且突发的冲突情况,培训的实效性以及司机的应变能力也接受了考验。

事件的深远影响与警示:

重庆坠江公交车事件,不仅是一场生命的悲剧,更在社会层面敲响了警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反思:

强调乘客素质和文明出行: 事件的发生,最直接地提醒了广大乘客,在享受公共交通服务的同时,也要遵守社会公德,尊重他人,理性沟通,避免因个人情绪而做出极端行为。
提升司机职业素养和应对能力: 鼓励公交公司进一步加强对驾驶员的职业道德和心理素质培训,提升他们处理突发事件和应对乘客纠纷的能力,确保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优先保障行车安全。
完善公共交通安全管理: 促使相关部门和公交公司重新审视和完善公共交通的安全管理制度,例如:
设置隔离设施: 许多城市开始在公交车驾驶室安装防爆玻璃或隔板,将司机与乘客隔离开,防止类似肢体冲突的发生。
加强车内监控和报警系统: 提升车内监控的覆盖范围和清晰度,并完善一键报警等应急机制,方便司机和乘客在遇到危险时及时求助。
优化乘客管理机制: 探索更有效的乘客劝导和管理方式,对于严重扰乱秩序或威胁安全的行为,有明确的处理流程。
社会道德与法律的边界: 事件也引发了对“正当防卫”和“过当防卫”的讨论。在极端情况下,司机是否有权保护自己?但这种保护是否可以牺牲其他无辜乘客的生命?这是法律和社会伦理需要平衡的问题。
网络舆论的引导和责任: 事件发生后,网络上曾有过对司机的同情和对乘客的谴责,但也有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和谣言。这提示我们需要理性看待信息,避免被情绪化的言论所裹挟。

总结:

重庆坠江公交车真相是乘客与司机激烈争执互殴导致车辆失控,这一事件是因乘客的不理性行为引发,也与司机处理方式的不当有关。它暴露了公共交通安全中人身安全、情绪管理以及社会规则等方面的脆弱环节。这起悲剧是所有人都不愿看到的,它留给我们的教训是深刻的,需要社会各方共同努力,从制度、文化、个人行为等多个层面去防范和避免类似事件的重演,共同营造一个更加安全、有序、和谐的公共交通环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为了您的生命安全,如遇乘客干扰司机驾驶,请务必及时殴打他。

教科书执法 https://www.zhihu.com/video/1041657182772785152

user avatar

评论很多不同意见,我先声明一下,我这是根据公布视频和自己开车和教人开车的经验感受做的分析,不能代表有关负责人的官方的解释!以官方科学公布分析为准

答案赞的越多越诚惶诚恐,希望能有更官方的消息放出,有人说我为司机洗地为采埃孚洗地.....


其他热血网友也就算了,一个量子物理学博士也说我洗地,还问我收了几个钱,私信先不放了,是私信我最高学历者了,我扪心自问,我觉得我还不够格去洗



官方事故调查出来后,我会删除答案



我认为事故的主因是司机的精力分散了,身体误判认为车子是非直线状态,而下意思去打方向“走直”。

以下是解释,司机为啥会车子走直线的情况下,司机会误以为歪了


如何判断车子是否走直线,在不看路的情况下,判定车子是否走直线,就靠身体的感知,司机在大幅度与人搏击,所以身体失去了判定走直线的可能,一瞬间觉得自己不是走直线,才会下意识打方向“走直”,但是最后回神过来发现,车子其实往左跑偏了,所以司机最后一两秒,他又尝试把车回正,但是手速不够快还有车速过快还有已经接近路面的边缘,所以无济于事了。

视频的第4s

司机在大幅度的回击,身体蓄力

身体出击

紧接着,司机身体僵硬防守,2s内眼睛一直离开路面,

51kph=14.16m/s

2s内车子可以移动28m,一般车道宽3.5m, 28m可以移动近8个车道,车子从行驶车道到驶入江中,只需要2.5车道,也就是7m,在51kph的车速下斜向移动,14.16*sin30°=7m/s,也就是1s,即可从正常行驶到掉下去


虽然没看到被撞的爱丽舍,但是根据司机的身体前倾可以断定,车子的右前方已经撞上正向行驶的雪铁龙爱丽舍,就在视频第7s

实 际上在第8s,自己马上要驶向桥边,这次是真的”回正“,但是视频可以见到,已经到了最边上车道的边缘,回盘已经太晚了。

大家代入一下司机的角色,如果在不看路的情况下,怎么判断自己是不是走直线,直线行驶过程中,Yaw rate是0,yaw也是0,也就是横摆角加速度为零,这就是绝对的直线。身体内是有一个陀螺仪的,这个陀螺仪的主要输入是眼睛,但是同时身体也会帮助校准,说的大家可能有点迷糊了,大家试想一下VR游戏,滑雪跳台,你的身体是没有任何输入的,但是视觉上会从高山上高速跳下去,所以下意思里,身体会失去平衡,这就是身体感知与视觉感知出现矛盾,脑子一下子协调不好,虽然你知道这是游戏,但是身体还是会下意思的保护自己下蹲,而且脑子失去了平衡,人会摔倒。

盗梦空间里面,如果唤醒沉睡的人呢,就是把他的椅子踢倒,那么即便他是死睡状态下,身体的失重感会让他误认为在跳楼而立马唤醒自己。

再比如漂移运动,我身边很多实车飘得很好,但是模拟器上漂不动的,但是身边玩模拟器的能漂移的,实车基本上上车就会。模拟器和实车差了什么?差的就是身体感知,身体感知yaw rate的变化,模拟器是基本没法模拟的(大几十万的6轴模拟器,我不跟你杠),所以我讲VR游戏,盗梦空间,漂移,都是为了大家明白,只靠身体是可以知道车子的是什么状态的,直线还是拐弯,以及拐弯的幅度,

司机恰恰就是视觉上去打击泼妇,没有精力去顾及路面,而身体因为大幅度的搏击,误以为yaw rate变化,车子没有走直线,才会下意思的去打方向,回正

还有最后坠江那一刻,为啥司机那么淡定

因为人脑处于亢奋压力之下会分泌多巴胺,而这个东西会让脑子变成一团浆糊,大家是否在压力之下感觉脑子不好使的经历呢,失去正常的逻辑,也就是懵逼了,而其他没有参与打斗的乘客,没有处于压力之下,反应就非常的正常,尖叫声响彻全车。压力和情绪之下,司机除了想打架以外对其他同时间发生的事情,已经没有精力去顾及


欢迎脑神经类等专业医生来补充

给我们的启示就是,生活中傻逼真的很常见,作为公共交通工具,保护司机的安全就是对全车人负责,所以全防护的驾驶舱有必要在公交车上安装一下,前两天在汉口坐公交拍的,当时觉得没必要,现在看来非常必要

(作为一个硬核的知乎汽车答主,如果觉得有道理,一起关注一下,学习一些有营养的汽车知识)





///////////

感谢宇通工作的朋友,刚刚帮我实际测试了一下

从中位开始向左打死,一共2.75圈 https://www.zhihu.com/video/1041784311522992128

科普一下商用车的转向系统,转向比例大概是20:1,而日常各位朋友开的乘用车才10:1甚至更小,我本人的A3,最左最右可以打3.2圈,商车基本上在5-6圈,所以呢,视频里面司机最左打360度,也就是一圈,最后的回盘幅度很小大概30度。从中位开始打,也就是可以打2.5-3圈,所以离打死还差1.5-2圈,各位关心质疑的朋友,多多关注一下身边的商用车。

user avatar

希望最高法出台司法解释,殴打司机,以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刑期五年起步。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