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人说虽然新势力销量表现好,但造车实力不一定比传统车企强,你怎么看?

回答
这种说法,我倒觉得挺有道理的,而且也不是空穴来风。咱们先不提谁一定比谁强,就从“造车实力”这几个字拆解开来看看。

“造车实力”到底包含哪些?

在我看来,造车实力绝对不仅仅是卖出多少辆车,更不是PPT上画得多漂亮。它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体系,大概可以 dibagi 成几个维度:

1. 技术研发与积累:
平台化与模块化: 传统车企在汽车底盘、动力总成(发动机、变速箱)、悬架、转向等核心部件上,经过几十年的迭代和优化,形成了成熟的平台化技术。这意味着他们可以通过不同的组合,衍生出各种车型,降低研发成本和生产难度。新势力在这方面,很多时候是“摸着石头过河”,从零开始,或者依赖第三方平台,技术底蕴的积累需要时间。
三电技术(电池、电机、电控): 尽管现在电动汽车是趋势,但传统车企在燃油车时代积累了深厚的内燃机技术、传动技术,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转化为对电驱动系统的理解和优化。而对于电池的能量密度、热管理、安全性,电机的效率、功率密度,以及电控系统的精细化调校,都是需要海量的数据和经验去打磨的。很多新势力在这方面,要么是与电池厂商深度绑定,要么是采购成熟方案,核心自主研发能力是否真的达到行业顶尖,还有待观察。
智能化与自动驾驶: 这确实是新势力的强项,他们在软件算法、人机交互、车联网等方面确实走得更快,用户体验也更吸引人。但要说到成熟可靠的自动驾驶,能够大规模量产并经受住各种极端路况检验,这背后依然需要大量的真实路测数据、对传感器融合的深刻理解、以及冗余安全设计。传统车企在这方面虽然起步晚,但他们有强大的仿真测试能力和严格的安全验证流程,加上本身在车辆工程上的深厚基础,一旦发力,往往会带来系统性的提升。
材料科学与轻量化: 汽车的轻量化直接关系到能耗和操控,这背后涉及到高强度钢、铝合金、碳纤维等材料的研发、应用和加工工艺。传统车企在这方面的积累是他们多年的优势。

2. 生产制造与质量控制:
供应链管理: 汽车制造是一个庞大的供应链体系,从零部件供应商的选择、谈判、质量把控,到整车生产的节拍、良品率,都需要极其精密的管理。传统车企拥有成熟稳定的全球供应链网络,与供应商有长期的合作关系,能够保证零部件的品质和供应的稳定性。新势力在初期往往需要快速搭建供应链,这其中可能存在磨合期和风险。
制造工艺与自动化: 传统车企的工厂经过几十年的现代化改造,自动化程度很高,机器人应用成熟,生产流程规范。他们对冲压、焊接、涂装、总装等关键工艺的掌握,以及质量检测体系的严谨性,是保证车辆可靠性和一致性的关键。新势力在初期,工厂的建设和生产线的调试,往往需要更长的周期,并且在生产过程中对质量的把控,也需要逐步完善。
良品率与故障率: 这是一个最直接的体现。新车上市初期,如果频繁出现小毛病,甚至是设计或制造上的缺陷,那么其“造车实力”就很难让人信服。传统车企虽然也会有新车召回,但整体而言,他们在产品成熟度和可靠性上的表现,是经过市场检验的。

3. 品牌与用户生态:
品牌认知与用户信任: 传统车企往往拥有数十年的品牌积淀,用户对他们的产品品质、安全性和保值率有根深蒂固的信任。这种信任是新势力难以在短时间内建立的。
售后服务与维修网络: 汽车是一个需要长期维护的产品,完善的售后服务网络、便捷的维修渠道、以及充足的备件供应,是用户购车的重要考量。传统车企在这方面已经形成了成熟的体系。新势力在售后服务方面的布局,特别是覆盖全国的维修保养网络,还在不断完善中。

销量高 ≠ 造车实力强

新势力之所以销量表现好,我个人认为有几个原因:

抓住了市场窗口期: 在新能源汽车和智能化浪潮初期,很多消费者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愿意尝试新的品牌和技术。新势力抓住了这个机会,通过前沿的设计、智能化的配置、以及更具吸引力的用户体验,快速切入了市场。
精准的营销和定位: 新势力在营销上非常擅长,善于利用社交媒体、KOL传播,打造品牌形象,精准触达目标用户群体。他们的产品定位也往往比较年轻化、科技感强,符合当下部分消费者的需求。
政策的扶持: 各地政府对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和补贴,也为新势力提供了发展空间。

所以,“造车实力”的评估,不能只看销量。

新势力在某些方面,比如用户体验、软件迭代、智能化布局上,确实走在了前面,这是他们的优势。但是,在汽车这个关乎人生命安全、需要长期稳定运行的工业产品上,“造车实力”的衡量标准,是更加全面和严苛的。

更何况,很多“新势力”的背后,也并非完全没有传统车企的影子。 有些是传统车企孵化的子品牌,有些则是借鉴了传统车企的技术或生产经验。而一些纯粹的“新势力”,也开始寻求与传统车企的合作,来弥补自己在某些领域的短板。

我的看法是,市场竞争最终会促使大家共同进步。 新势力的创新会给传统车企带来压力,促使他们加快转型。而传统车企在生产制造、质量控制、供应链管理上的深厚功底,也会成为新势力学习和借鉴的对象。

未来的汽车行业,更可能是传统车企与新势力优势互补、共同演进的局面。简单地说谁一定比谁强,或者谁一定不如谁,可能有些过于片面了。我们应该看到的是,大家都在努力,但“造车实力”的真正较量,可能还需要更长时间的市场洗礼和技术沉淀。

打个比方,就像一个学生,考试成绩很好,可能是因为他聪明、学习方法对,也可能是因为他有好的辅导老师和学习资源。但能不能成为一个全方面优秀的人,还需要看他的基础功底、综合素质,以及在未来遇到的各种挑战中能否持续成长。造车也一样,销量只是一个结果,而“造车实力”是那个更深层次、更系统的支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觉得这事儿跟笔记本差不多。

那些来自手机厂商的跨界笔记本新势力虽然销量表现不错,但跟传统的御三家比起来还是有差距。因为他们对用户需求的把握不足。

历史积淀差,说好听点就是善于做减法,说难听点那就是根本没有能够充分理解用户需求。

人家传统产商的产品特性与功能,人家知道为什么存在,人家知道需要服务这些用户,但搁新势力这:我的产品经理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个功能,所以,我们就把这个功能删掉吧!

所以跨界产商喜欢自以为是的去掉某些功能,美其名曰「用户什么都不知道」,「设计师教用户怎么用产品」。

跨界产商要想变成传统产商,就得学会理解更多用户的需求。需要花时间交学费。那些学得更快的跨界产商可能会具备更好的口碑,那些死活不肯向传统产商学习一下的,自然,用户只能用脚投票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