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人说朱可夫只会用人海战术 朱可夫是否真的能力不足呢?

回答


关于朱可夫元帅是否“只会用人海战术”的争议,需要从历史背景、战术逻辑和实际效果三个维度进行客观分析。朱可夫作为苏联红军的“战略指挥官”,其军事生涯中确实多次使用大规模兵力投入的战术,但这些决策并非简单的人海战术,而是基于复杂的战略考量和战场环境的综合运用。以下从多个角度展开分析:



一、朱可夫的战术逻辑:从“人海战术”到“战略纵深”的演变
1. 莫斯科保卫战(1941年):
背景:德军“台风行动”(巴巴罗萨行动)初期,苏军在莫斯科战役中陷入被动,德军装甲部队对莫斯科形成包围。
朱可夫的决策:他采取“集中兵力、逐次突围”的策略,将苏军主力集中在莫斯科以北的库罗帕特金防线,利用德军装甲部队的机动性,通过“诱敌深入”战术,将德军装甲部队引向苏军预备队的伏击圈(如别尔哥罗德库尔斯克战役)。
战术本质:并非单纯依赖人数,而是通过“兵力集中”与“机动防御”结合,将德军装甲部队拖入苏军后勤补给线的“死亡陷阱”。这种战术在二战初期的苏德战场中具有典型性,但并非“人海战术”——而是基于对德军装甲部队机动性的精准分析。

2. 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1实在):
背景:德军在斯大林格勒陷入僵局,苏军在冬季的严寒中被迫后撤。
朱可夫的决策:他放弃“正面强攻”(即人海战术),转而采用“钳形包围”战术,联合罗科索夫斯基、鲍尔廷等将领,从北、西、南三面围攻德军。同时,他利用苏军在冬季的补给劣势,以“消耗战”拖垮德军。
战术本质:虽然苏军在斯大林格勒的兵力投入巨大,但朱可夫更注重“战略纵深”和“局部包围”,而非单纯的人数优势。他甚至在战役后期主动撤退,为后续反攻保存实力。

3. 柏林战役(1945年):
背景:苏军在柏林战役中面临德军坚固的防御工事和顽强抵抗。
朱可夫的决策:他放弃“正面强攻”,转而采用“分割包围”战术,以第聂伯河集团军群(包括铁木辛哥、罗科索夫斯基等将领)从北面突入柏林,同时以波罗的海方面军(扎哈罗夫)从西面包抄,最终在柏林以东的“柏林库尔兰”战役中完成合围。
战术本质:朱可夫在此役中展现了“战术协同”能力,将大规模兵力投入与“局部突破”结合,而非单纯依赖人数。



二、“人海战术”与“集中兵力”的区别
1. 人海战术的定义:
通常指以数量优势压倒敌人,通过密集的兵力投入实现突破,如1914年凡尔登战役、1940年法国战役等。
但这种战术在二战中需要依赖强大的后勤保障和战场地形优势,否则容易导致部队被敌军消耗。

2. 朱可夫的“集中兵力”策略:
在莫斯科保卫战中,他将苏军主力集中在库罗帕特金防线,利用德军装甲部队的机动性将其拖入苏军预备队的伏击圈。
在柏林战役中,他通过“钳形包围”战术,将德军分割成多个孤立区域,再逐个击破。
这种战术的核心是“集中优势兵力”而非“单纯堆砌人数”。

3. 历史教训:
1941年苏德战争初期,苏军在“人海战术”上的失败(如莫斯科战役初期)导致大量伤亡,但朱可夫在1942年后的战术调整(如斯大林格勒战役)证明,他并非盲目依赖人数,而是通过“战略纵深”和“战术协同”实现胜利。



三、朱可夫的指挥能力与历史评价
1. 战略眼光:
朱可夫在1941年莫斯科战役后,主动放弃“人海战术”,转而采用“战略纵深”战术,为苏军保存实力。这一决策在1942年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得到验证。
他深知德军的装甲部队机动性强,但后勤补给线脆弱,因此在莫斯科战役中故意“诱敌深入”,将德军拖入苏军后勤线的“死亡陷阱”。

2. 战术创新:
在柏林战役中,朱可夫放弃“正面强攻”,转而采用“分割包围”战术,这一决策被后世军事史学家认为是“二战中最具战略眼光的决策之一”。
他与罗科索夫斯基、铁木辛哥等将领的协同作战,展现了“多轴作战”的能力。

3. 历史评价:
朱可夫在二战中指挥了苏联红军的多次关键战役,包括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战役、柏林战役等,被西方军事史学家称为“苏联红军的统帅”。
虽然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因战术失误导致苏军伤亡惨重,但这一失误被后世认为是“战略调整”的代价,而非能力不足。



四、对“人海战术”争议的澄清
1. 人海战术的局限性:
人海战术需要依赖强大的后勤保障和战场地形优势,否则容易导致部队被敌军消耗。例如,1941年苏军在莫斯科战役初期的失败,正是由于过度依赖人海战术而忽视了德军的装甲机动性。
朱可夫在1942年后逐渐认识到这一局限性,并调整战术,转向“集中兵力”和“战略纵深”策略。

2. 朱可夫的“人海战术”使用场景:
在莫斯科战役和斯大林格勒战役中,朱可夫确实使用了大规模兵力投入,但这些决策并非单纯基于人数,而是结合了战场环境、敌军弱点和后勤能力。
例如,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苏军在冬季的严寒中被迫后撤,但朱可夫通过“钳形包围”战术,最终在1943年反攻时以较少的兵力完成突破。

3. 历史评价的复杂性:
朱可夫的战术选择在不同历史阶段有不同的侧重点,不能简单地用“人海战术”或“集中兵力”来概括。
他曾在1941年莫斯科战役中使用“人海战术”,但在1942年后转向“战略纵深”和“战术协同”,这种转变体现了他作为指挥官的灵活性和适应能力。



结论
朱可夫并非“只会用人海战术”,而是根据战场环境和战略目标,灵活运用“集中兵力”“战略纵深”“钳形包围”等战术。他在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战役和柏林战役中的决策,展现了其作为战略指挥官的综合能力。将他简单归类为“人海战术”指挥官,是对历史复杂性的简化,忽略了他在战术创新和战略调整中的关键作用。朱可夫的军事生涯证明,他并非依赖人数优势,而是通过精准的战略部署和战术协同实现胜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知道还要科普多少次

朱可夫二战生涯的前半段指挥阶段,基本上都是以劣势兵力对抗人数较多的德军及其盟军。

在1942年夏秋之交前,纳粹集团总兵力是多于苏联军队的。

一方面在开战前就总动员了五百五十多万人的纳粹集团,面对只有二百八十多万人的苏联整个西部地区全部军队,再加上纳粹方面的技战术打法优势,不断吞噬苏联的新增部队,预备队。

朱可夫在列宁格勒保卫战和莫斯科保卫战,莫斯科反击战三大战役的指挥中,一直是以较少的兵力对抗较多的敌人。

网上长期宣传的朱可夫人海战术主要集中在对抗莫德尔的勒热夫一系列战役,还有大卢基战役等。

但是朱可夫在莫斯科反击战结束之后,就已经被调离一线指挥岗位。

包括火星行动,土星行动,天王星行动,库尔斯克会战,第聂伯河左岸战役和部分右岸战役期间,朱可夫都是直接对斯大林负责的统帅部最高大本营协调代表。

他只是负责协调2-3个方面军的协同任务和战役组织准备,之后就要急匆匆的飞赴下一个战区。

42-43年朱可夫基本上要从加里宁格勒方面军开始一路向南协调到高加索,他到处跑。

因为国内互联网的德棍确实很难找到什么朱可夫的败仗或打的特别难看的,于是只好把他当协调代表期间,那些一线方面军某些不良表现扣到朱可夫脑门上。

至于后期瓦图京死后,朱可夫重返作战指挥岗位,那时候面对德军确实时常有兵力优势。

那怪他咯?你德军有兵力优势的时候咋没把朱可夫防守的列宁格勒,莫斯科给打下来?

再说了,什么叫人海战术?

集中优势兵力原则是苏德都爱用的通用战术。

要说人海,特么纳粹集团开局就是人海,整个装甲集团军集中在小二三十公里的攻击截面实施突破,个别地段对苏联人的优势达到10-1的规模。

德国人用集中兵力优势原则就不是人海,朱可夫用就是?

曼不群打库尔斯克时没有为了获得局部最大优势而集中兵力以多打少吗?

能集中优势兵力就是本事。

至于苏军死人多,很多时候和高级指挥官关系并不大,苏军基层指战员换人太快,41年底开始,都是很多缺乏基本军事素养的士兵和士官在作战。

遇到永备工事不知道可以迂回,驾驶战车只会走直线,遇到炮击会停下发呆,只会完全静止射击,不会行进间射击。

这么多毛病,又面对当时世界上最好的军队,死人能不多吗?

44年科涅夫元帅指挥乌克兰第二方面军攻打基洛夫格勒的时候,因为快速作战集群里面的第五近卫骑兵军打的非常难看,骑兵长期习惯在南俄草原作战,不懂的快速机动之后下马步行作战,总想着在马背上结束战斗。

就这,已经是立过许多战功的近卫骑兵军了,没办法,咋整呢?科涅夫只好冒着生命危险亲自去前线带着军官技术小组指导第五骑兵军如何步行迂回作战。

苏联为了挽救亡国灭种的命运,危急关头,许多新兵训练只有三四个礼拜即走上战场。

而德国人即使老兵受伤之后都要再做四个礼拜恢复性训练才能归队。

正常训练周期更是完爆苏军新兵。

德军在朱可夫,科涅夫这个级别的指挥官还要冒着生命危险动辄到前线亲自指导低级军官实施连排级别指挥吗?

脱离实际的对比毫无意义。

多数指挥官不懂集中兵力突破原则的,倒是有一个,美军咯。

美军那大规模陆战水平什么卵样大家都知道。

艾森豪威尔在朱可夫和曼不群面前,还没有资格说自己是名帅。

user avatar

人海战术的行家正是西方国家,反而天天把帽子往别人头上扣。

仅1916年7月1日一天,在索姆河北岸进攻的英军,在德军25公里宽的阵地前,损失了约61800人。后来战后核实数字,刨除了掉队、溃散的人,核准为共计死伤57470人,其中被打死19240人。东线的“灰色牲口”再费拉再廉价,被包围被追击死了无数,也没有这么送过死。

在没有溃退、被追击、被包围,士兵们可以有选择趋利避害的情况下,攻击方在战场上硬是一天被毙伤近六万是个非常非常夸张的数字。

六万什么概念?1948年的塔山阻击战,此时的国军还没意识到战略天平已经倾斜,斗志尚在,觉得火力优势的情况下,正面硬碰硬可以打。东进兵团进攻时,后面督战队督战,前面团长营长带队,排着密集队形整团整营前赴后继往上冲,共打了六天,包括队形密集到被嘲讽“塔山阅兵罗千岁”的罗奇率领的95师在内,共军战报不过歼敌6000人,俘虏570人。其中10月10日至11日的国军“一日九冲”,可谓解放战争里,国军武德最充沛的一天,共军报的战绩不过是歼敌1300人。

在人命那么不值钱的国军那里,好歹知道突破要分主次,交战阵地大约限制在共军4个团约5公里的正面上,组织每次几百人规模的进攻,md白皮们,在25公里宽阵地上不分主次,命令数以万计的大头兵走出战壕,到无人区去给德国人枪毙,也真干的出来。

就这熊样,今天编排苏军人海,明天编排志愿军人海。md还是死的不够多,忘了人海要是有用,还TM要马克沁干嘛。

限制投入人数多少的,不是手里有多少人,而是阵地有多宽,被夹击或者包围的一个可怕之处就在于接敌正面大大增加。在冷兵器时代就已经如此了,更不要说一战开始火炮杀伤就占总伤亡70%了,人多也就是可以搞轮换,省下来修整的时间,提高一些冲击频率,并不能增加兵力密度搞所谓人海。像关家垴,说是一万多人打500人没啃下来,实际上无论对方多少人,一个一面断崖两面陡坡的营级阵地,在火力优势的情况下坚守两天很正常,无非对方3000人的话一天发动三次进攻,对方30000人也就发动5次进攻。

PS:艾森豪维尔是个什么玩意,md西线美军人力物力火力兵力啥水平,有脸说老朱搞人海?

user avatar

徐晃击败关羽之后,曹操评价徐晃是“周亚夫之风”,啥叫周亚夫之风呢?

吴楚七国之乱,梁国被叛军轮番急攻,梁王向周亚夫求援。周亚夫却派军队向东到达昌邑城(今山东巨野),坚守不出。此后任凭梁王战局如何危难,周亚夫就是不动如山。后来汉景帝下了圣旨要周亚夫立即救援梁王,周亚夫都照样按兵不动。等到叛军和梁王消耗得两败俱伤之后,周亚夫突然发力猛攻,于是刘濞一败涂地,叛乱平定。

所以徐晃给襄樊救火时,十多八九也是这种情况,曹仁在樊城被灌水后,已经濒临绝境,大概率多次急呼徐晃来救,很有可能曹操也给徐晃下了这道命令。徐晃却知道关羽威震华夏,不可与之硬拼,所以一度按兵不动(当时曹操的健康状况应该已经很差了,如果是年轻时,徐晃大概不敢抗命),曹操一度急得要亲领大军去救子孝,被桓阶劝住。最后,徐晃在援军逐渐到齐之后对强弩之末的关羽发动反攻,长驱直入,彻底解除了魏国的危机,于是曹操临终前感恩徐晃是“周亚夫之风”、“古之名将也不能及”。

然后我们再看朱可夫的情况:

莫斯科之战防御阶段,”西伯利亚人“逐渐到齐,但朱可夫仍认为自己手上的预备队还没有强到能发动反攻,所以一直将这些新锐力量按着。而此时科涅夫守加里宁、罗科索夫斯基等人守莫扎伊斯克一线,朱可夫都下了”不许后退一步“的死命令,虽然不少苏军部队的战局已经万分危急了(当然,这种局面一定程度上也是科涅夫担任西方面军司令时导致的),朱可夫却仍然冷酷地严令前线苏军禁止撤退。甚至罗科索夫斯基请求撤退已经得到了大本营和斯大林批准,朱可夫却突然赶到他的集团军指挥部,说”我才是西方面军的司令员,我命令一步都不准后退“。结果,在这些苏军前线部队的极限死守下,德军在消耗战中逐渐成了强弩之末。此时,朱可夫才放出预备队从侧翼出击,结果就是我之前说的,700辆坦克冲垮了百万德军。

斯大林格勒战役,朱可夫又是这招,叶廖缅科和崔可夫在斯大林格勒,可谓每天都在万分危急中死撑(貌似有个叫雷诺克的小地方,一点点苏军部队守着德军一个装甲军,更不可思议的是还守住了)。此时朱可夫作为最高副统帅,并非没有兵,正如一个被俘的苏军军官说的那样”我们的后备力量会让你们大吃一惊“,但这段时期,源源不断收到大量新锐部队(包括仅有的1个坦克集团军和近卫第1机械化军等苏联家底部队)的却是处于轴心国阵地侧翼的瓦图京,叶廖缅科和崔可夫还是得靠自己的力量继续死守。最后的结果大家也都知道了。

此外还有一件事,在围歼斯大林格勒被围德军时,斯大林最终选择了让罗科索夫斯基统一指挥,叶廖缅科则被剥夺了指挥权,此事是斯大林的意思,朱可夫当时还觉得有些不妥,但却是朱可夫去传达的。没准叶廖缅科误以为大本营此决定是受了朱可夫影响(考虑到朱可夫下命令时脾气暴躁,这非常有可能)


然后周亚夫的结局是啥样的,自己拼命血战,结果周亚夫成了战神,梁王自然对周亚夫又怀恨在心又嫉妒,每次去长安都在皇帝面前把周亚夫狠狠骂一顿,我估计军事上也没少黑,但真正害死了周亚夫的还是诬陷周亚夫想谋反,毕竟人家是王爷,与皇帝的关系有先天优势。

这方面的情况其实很像,科涅夫、罗科索夫斯基(他相对好一点,但在回忆录中也对朱可夫有不少批判一番,尤其是战争最后时刻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被朱可夫所夺一事让他耿耿于怀)、叶廖缅科等苏军将领主观上都认为最困难的时候是自己在死顶,结果朱可夫成了战神(就是现在,全世界范围朱可夫也可以说是苏联红军的象征,当时就更不用说了),

自然对朱可夫是又怀恨在心(朱可夫还出了名的脾气不好)又嫉妒,后来趁着朱可夫失势,黑他几句不再正常不过了。然后既然是要黑他,难道还挑好听的词,于是叶廖缅科说朱可夫”只会人海战术,没有敌人几倍的兵力就不会打“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说的。

user avatar

1941年6月22日,参加“巴巴罗萨行动”的轴心国总兵力为:

德国305万人,罗马尼亚325685人,芬兰50万人,抹了零头合计387.5万人;

苏军兵力为,野战部队和大本营预备队合计3,144,748人,内务人民委员会部队127,300人,抹了零头合计327.2万人。

显然苏军兵力明显低于轴心国兵力。


1941年9月13日,列宁格勒保卫战,朱可夫派出了手上最后一个预备队——步兵第10师。


莫斯科保卫战,从11月1日至15日,西方面军共补充了10万名官兵、300辆坦克和2,000门火炮。

博克的中央集团军群在11月15日向苏军第30集团军发起进攻,总共集结了300多辆坦克,而第30集团军只有56辆轻型坦克。


12月1日,苏军总共110万人,德军170.8万人;

苏军有7,652门火炮,德军有13,500门火炮;

苏军有774辆坦克,德军有1,170辆坦克。

此时,苏军最大的问题是,看起来都是“方面军”,实际上绝大多数师只剩下3,000人左右,放现在的编制,算一个团,放德军编制,只能算旅。

这是双方的兵力对比图,直到12月1日,苏军才完成了兵力逆转,新版巨碰我有,但图太大了,我就用旧版的图了,虽然数据上有出入,但整体结论并不变。


在1941年,不仅是朱可夫,苏军到处都是兵力劣势,甚至不得不动员民兵部队。

例如,列宁格勒的民兵第6师,莫斯科保卫战动员的12个民兵师。


最后,曼施坦因当然算名帅了,攻克塞瓦斯托波尔、三哈、黄色计划都是曼施坦因的杰出作品,不过艾森豪威尔算啥名帅啊,艾森豪威尔跟布莱德利、马歇尔、巴顿、蒙哥马利完全没法比。

user avatar

“人海战术”也算是月经话题了吧。确实,很多人看了以后都在拼命科普“人海战术”一说的荒谬性,正如高赞说的,“不知道还要科普多少次”。但众所周知,“科普”的效果非常有限,最多圈地自萌,根本没多大影响力。

归根结底,在于你批驳的“人海战术”,和人家宣传的“人海战术”,并不完全是一回事。

你以为人家说你“人海战术”,是说你派兵对着火力无脑送死填尸体,觉得在技术上驳倒了就算驳倒了,但人家真正的用意不止于此。人家抓住“你伤亡远大于敌方”这一点,嘲笑你只能靠死更多的人来换敌人的人头,具体这么多人是在什么战术下死的并不重要,总之是打仗死的就行了,这毫无疑问地说明你的命没有对方宝贵,你天生低人一等,贱人贱命,是劣等民族。

表面上是说军事技术问题,实质上是以小见大,讽刺你这个民族只能靠填你们这些劣等人的贱命才有资格去交换对手高贵的命。至于朱可夫到底是不是派兵无脑冲锋,这是次要的技术问题,你在技术问题上再怎么辩经,再怎么把朱可夫说成战神,就算你的技术论述没有任何错误,都改变不了“交换比对你严重不利”这一事实,而数据你又否定不了,对军事不感兴趣的人看到数字自动就会在脑子里合理化“人海”,朱可夫只是个代号,换个人也一样,你怎么辩解都是无力的。

老是在人家占优的点跟人死扛,这不就是死守一城一地,头脑僵化的表现?你直接说曼不群被打得抱头鼠窜只敢缩卵找借口不就行了?明明你有自己的优势点就是战争结果,不拿出来用是不是傻?

user avatar

有没有这样一种可能,对手总是能在关键节点集中比你多几倍的兵力,说明你自己的战略战术水平是一坨狗屎???

以多打少乃是最基本之战斗原理之一,不爽去炊事班,不要试图指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朱可夫元帅是否“只会用人海战术”的争议,需要从历史背景、战术逻辑和实际效果三个维度进行客观分析。朱可夫作为苏联红军的“战略指挥官”,其军事生涯中确实多次使用大规模兵力投入的战术,但这些决策并非简单的人海战术,而是基于复杂的战略考量和战场环境的综合运用。以下从多个角度展开分析: 一、朱可夫的战术逻.............
  • 回答
    在二战的名将讨论中,曼施坦因和朱可夫确实常常被提及,并且在部分评论者那里获得高度评价。然而,您提出的“水货”之说,也反映了在解读历史人物时存在争议和不同视角。要理解为何有人会将他们视为“水货”,我们需要深入分析他们各自的指挥生涯,以及支持这种观点的论据所在。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水货”的含义,在军事评.............
  • 回答
    关于朱元璋是否是回族,这是一个在学术界和民间都颇有争议的话题。虽然主流史学观点认为朱元璋是汉族,但确有一些说法认为他可能是回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这些说法的来源、论据以及其合理性。“朱元璋是回族”说法的来源与论据这种说法并非空穴来风,其主要依据和论证思路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 朱元璋.............
  • 回答
    关于朱仙镇大捷是否真实存在,以及岳珂是否“凭空虚构”的质疑,这确实是一个在中国军事史和历史研究领域长期存在且颇具争议的话题。要详细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几个方面:史料记载、后世研究的观点、质疑的由来以及岳飞个人的历史地位。一、 史料记载中的朱仙镇之战首先,我们来看看记载这场战役的原始史料。.............
  • 回答
    朱广权和李佳琦的第三次合作直播,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的,我个人觉得挺值得聊聊的。首先,从“人设”这个角度看,这两位的组合简直是天造地设。朱广权,咱都知道,是央视的“段子手”,嘴皮子那叫一个溜,出口成章,而且还带着一股子“国脸”的专业和稳重,但骨子里又藏着点幽默感。李佳琦呢,那就是淘宝直播界的“顶流”.............
  • 回答
    朱世巍老先生在谈论1943年东线的兵力对比时,提出了一个非常关键的论点:德军只有四成兵员在执行作战任务,而苏军则有七成。这个数字乍一听可能让人有些疑惑,毕竟我们通常想到的是两军正面硬碰硬的对抗。要理解这个说法,我们需要深入到当时东线的具体情况,以及“执行作战任务”这个词的含义。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
  • 回答
    在知乎上看到有人散布“朱元璋是回族”的谣言,这确实是一个令人不解且需要认真对待的现象。这类信息传播的背后,可能涉及多种动机和认知偏差,但从史实角度来看,它是站不住脚的。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历史学界的主流观点和确凿的史料记载,都指向朱元璋是汉族人。朱元璋的籍贯、家族世系、成长环境以及他本人所信奉的.............
  • 回答
    在知乎等平台上,关于明朝灭亡的讨论中,较少有人直接批评朱家宗室,这一现象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与朱家宗室的角色1. 朱家宗室的复杂性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为了巩固统治,将宗室分封至各地,形成“藩王”体系。但这一制度在后期逐渐演变为潜在的威胁。例如: 朱棣(明成祖).............
  • 回答
    杭州保姆纵火案,相信很多人至今仍记忆犹新。这个本已是人间惨剧的事件,随着时间的推移,却又生出了新的波折和争议,尤其是围绕着受害者的丈夫林生斌。2017年6月13日,杭州一小区发生了一起令人发指的大火,年轻的母亲朱小贞和她的三个孩子不幸遇难。这场火灾的罪魁祸首,正是这个家庭的保姆莫焕晶,她为了灭火后从.............
  • 回答
    关于“为什么有人觉得刘邦比朱元璋统一天下难”,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这背后涉及到对两位历史人物所处时代背景、政治环境、军事策略、对手实力以及个人特质等多方面的比较。简而言之,之所以有人认为刘邦统一天下更难,主要在于刘邦所面临的挑战更加复杂、直接且缺乏他人的“铺垫”,而朱元璋则是在相.............
  • 回答
    那些总喜欢拿鲁迅和朱安的事情来抨击鲁迅的人,其实是在用一种非常具体,甚至可以说有些“上纲上线”的方式,来挑战鲁迅的个人品格、思想深度,以及他所代表的社会批判力量。这背后,隐藏着多重心理和意图。首先,我们得明白,鲁迅和朱安的婚姻,确实是鲁迅一生中一个饱受争议,也最容易被“揪住不放”的“软肋”。朱安是鲁.............
  • 回答
    靖难之役,一场在中国历史上堪称波澜壮阔的内乱,将大明王朝的命运推向了风口浪尖。朱元璋驾崩后,其孙子建文帝登基,但叔王藩镇的势力依然强大,特别是燕王朱棣。如果说,在战事焦灼之时,哪位南军将领,在关键时刻,真的能顶住皇权压力,行那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将朱棣斩杀,那么,整个大明王朝的历史轨迹将发生翻.............
  • 回答
    关于历朝历代屠城事件为何清朝被广泛唾弃,而项羽、朱元璋等人的屠城行为较少被提及,这一问题涉及历史记载、文化背景、政治因素、后世评价标准等多个层面。以下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历史记载的差异与客观性1. 清朝屠城的记载更详实 清朝的屠城事件(如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有大量文献记载,如《扬州.............
  • 回答
    关于PSG.LGD战队在TI10决赛中是否存在“打假赛”行为的传闻,目前并无官方证据或可靠来源支持这一说法。DOTA2赛事的官方规则和反作弊系统(如Steam的反作弊机制)对任何违规行为都有严格的调查和处罚机制。以下从多个角度分析该问题,并提供相关背景信息: 1. TI10决赛的背景与结果 TI10.............
  • 回答
    关于蔡元培是否与“四一二反革命政变”(1927年4月12日)有关联的问题,需要从历史背景、人物关系和具体事件的关联性进行客观分析。以下是详细说明: 一、蔡元培与“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关系1. 时间与身份 蔡元培(18681940)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191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
  • 回答
    关于鲁迅是否因“过激批判旧体系却未创造新体系”而被比作“文明上的愤青”的讨论,涉及对鲁迅思想、文学贡献及其历史局限性的深入分析。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探讨: 一、鲁迅批判的深度与方式鲁迅对封建礼教、国民劣根性(如麻木、奴性、自欺)和旧文化的系统性批判是其思想的核心。他并非简单地“愤青式”的情绪发泄,而是.............
  • 回答
    您提出的观点很有趣,也触及了一个历史学界长期探讨的问题:古代西方文明是否在科技上就一定强于东方?首先,要明确一点,“强”这个词在评价文明时,往往是多维度且主观的。 如果我们单纯从对后世科学理论体系构建、逻辑推理能力和抽象思维的贡献来看,古希腊文明确实展现出了极其卓越的成就,并且在某些方面影响深远。然.............
  • 回答
    “中国人缺乏民族凝聚力”这个说法确实存在,但它过于简单化,未能全面反映中华民族复杂而强大的凝聚力。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历史、文化、社会现实等多个维度进行分析。 为什么会有人认为中国人缺乏民族凝聚力?这种观点的产生并非空穴来风,通常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历史上的分裂与冲突: 中国历史上经历.............
  • 回答
    关于“过年磕头是封建陋习,下跪是奴性”的说法,确实触及了一些现代社会对传统习俗的思考和讨论。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历史背景、文化内涵、个人感受以及时代变迁。一、 为什么会有人认为“过年磕头是封建陋习,下跪是奴性”?这种观点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 对“封建”的负面联想: .............
  • 回答
    “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去当兵的都不会是这个国家的优秀人群”——这个说法过于绝对,我不同意这个观点。原因如下:1. 优秀人群的界定是复杂且多维度的: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优秀人群”是如何界定的。这个概念本身就非常主观,而且会随着时代、社会价值取向以及个人视角而变化。仅仅从单一维度来判断是否“优秀”是不全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